勾連起“大家”與“小家”,普通人情感中凝視《功勳》之路
聚焦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的電視劇《功勳》故事接近尾聲。劇中,幾位科學工作者在職業的“高光時刻”之外,他們的家庭故事、情感故事同樣觸動人心。劇作通過極具共情的敍事手法勾連起“大家”與“小家”,讓觀眾能站在普通人的情感邏輯中凝視了不起的功勳之路。
《功勳》用八個單元記錄了首批八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李延年、于敏、申紀蘭、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的事蹟。早在立項之初,《功勳》總導演鄭曉龍就表示,八個單元的劇組有着一致約定:要尊重時代真實的邏輯,也要忠於功勳人物生而為人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拍出老百姓愛看的作品。
所以,觀眾看到的《功勳》人物,有“柴米油鹽”,也有兒女情長。比如於敏,這是一個觀眾陌生的功勳人物,又從事着枯燥的氫彈理論研究,如此“隱姓埋名”獻身國防的故事怎麼講?《無名英雄于敏》是從於敏與妻子孫玉芹的家庭生活講起,于敏一離家便數月、對工作三緘其口,倪妮飾演的孫玉芹包攬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務,十月懷胎一朝臨盆那晚,孫玉芹把熟睡的大女兒託付給鄰居,獨自一人提着臉盆、待產包步行去醫院。單元最後一集,氫彈爆炸成功,大街上人羣歡呼雀躍,依然要保守秘密的于敏只能藉口發工資讓妻子買一隻烤鴨慶祝,而妻子則把工資做了各種生活分配,回到家中收聽廣播,于敏流下了淚水,他無法向妻子説明原因,只是要了一杯酒……在這個故事裏,如果説氫彈理論研究是國家層面的敍事,那麼在國家命運宏大主題的背後,普通人情感的微觀視角,便構建起了有血有肉的故事張力。
在《屠呦呦的禮物》中,觀眾看到了屠呦呦作為一位科學家視科研如命的一面,也看到了她作為妻子、母親,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面。張頌文飾演的屠呦呦丈夫李廷釗,為了讓妻子專注事業,一人包攬所有的家事。劇中用細密的情節與細膩的情感,來表現平凡細碎的“生活的毛邊”。在夫妻之間,不僅有柴米油鹽、雞毛蒜皮,更有對事業前途、對人生命運的思考。劇作用觀星象作為夫妻二人對話的場景,當兩人在深夜仰望星空,暢想未來時,屠呦呦對李廷釗説:“你覺得人會老嗎?我覺得不會,信奉科學和真理的人永遠不會老!”這樣的描寫,既有科研工作者特有的浪漫情懷,又不顯得刻意。
《孫家棟的天路》單元也沒有忘記刻畫“軍功章的另一半”。妻子孕後期直到生產,孫家棟都在戈壁上與“東風二號”死磕。再進家門時,孩子已落地,妻子一人扛着家裏全部家務。曾經,妻子也會為承受分離苦鬧點小情緒,為丈夫不肯吐露工作的詳情而氣惱,但在偶然被告知那是一項“偉大事業”後,她從此成為丈夫事業的頭號支持者、捍衞者。
一位位科學家的背後,是家人們義無反顧的奉獻與付出。“其實這家,你是功勳。”這句台詞是劇中於敏對妻子的心疼和撫慰,也是主創們對科研人員家屬的崇高致敬。正是有了這些綿密紮實的生活化描摹,才拉近了功勳人物與普通觀眾的距離,英模不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符號化形象,而是有着七情六慾、真實情感的平凡人。
今年,主旋律佳作集中湧現,在《山海情》《覺醒年代》之後,《功勳》成為又一部網絡評分在9分之上的高口碑作品,這幾部主旋律作品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能與觀眾實現“共情”。在北京市文聯近期舉辦的“坊間對話”上,談到歷史與時代的藝術再現,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衞防表示,當下的影視作品想要得到觀眾認可和好評,就必須與觀眾產生一種情感連接,達成一種情感的構建。編劇餘飛也認為,實現“共情”需要能力,當越來越多的影視人員投入到主旋律創作,用最好的角度和最紮實的生活功底來講述主旋律作品時,就會湧現出越來越多質量上乘的影視作品。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邱偉
流程編輯:u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