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的姐姐》觀後感:時代遺留問題不可忽視,但用愛煽情難以根治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娛樂

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品史君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屏幕前的你是一個姐姐,有沒有因為弟弟的出生導致自己的人生軌跡被改變?

接下來品史君為大家講一個身邊的故事:

她是一名80後,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1996年她迎來了自己弟弟的出生。時代雖然已經實現所謂的男女平等,但封建思想在大部分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爺爺奶奶每隔兩三週都會從村裏趕到縣城,大雞大鵝,還有一些雞蛋等等,看望自己的孫子,家庭氣氛也是相當熱鬧。

當然自己是一個姑娘,加上老一輩人的重男輕女思想,如果沒有弟弟,自己和爺爺奶奶幾乎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只有過年回家的時候,才會得到他們的 暫且 關心。父母可能會好一點,學習成績下來時,會多問上那麼幾句,“在學校好好學習”、“還需要什麼東西”等等。當然,這對她來講已經知足。

弟弟在會説話之後,每天都會粘着自己,這樣看起來好像也挺和諧。但如果姐弟兩發生衝突,自己當然需要讓着。不光如此,只要帶點好處的東西,都必須先想着他再想自己。這似乎是理所應當,因為人們潛意識裏會覺得全天下的姐姐都是這個樣子。

弟弟現在已經25歲,從2019年臘月辭職到現在不上班,家裏每個月都會打3000塊錢生活費。就這尚且罷了,就連平時搬家都要給父母打電話,讓他們來幫自己搬。弟弟只要給她打電話就是要錢,父母只要給她打電話就是訴弟弟的苦,也不知道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多久?

其實品史君在最初對這種情況並不能理解,也只是做了一點簡單的安慰,因為我沒有感同身受。清明小長假期間,有幸觀看了最新上映的一部電影——《我的姐姐》,對於整部電影的立意, 品史君 先做一個點贊。但如果談及整部劇的感受,只想用“虛偽”來形容。

它的立意很高,且不説同樣經歷的人,就拿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扶弟魔”來講,這對天下的父母似乎是一個“提醒”。女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有像安然一樣的經歷,如何脱離這個困境?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着導演對劇情的回答,因為更多時候它發生在現實中。

重男輕女是時代遺留的問題,安然的姑姑也正是“受害者”。因為自己把上學的機會留給了弟弟,所以學區房才會到安然的手裏,這也正是她和姑姑孩子吵架的原因。從小到大這種環境也造就了安然的獨立和強大,但原本陌生的弟弟在回來之後幾天就可以變得感性?

如果像自己的姑媽一樣,那必將是長久的悲痛和深淵,最終的結局是什麼?這個弟弟能否快樂健康地成長?如果無情地走掉,這似乎有點狗血,但至少安然跳出了重男輕女環境的“束縛”。但二者之間如何平衡,也成為所有人該思考的話題,影片也正在給所有人經驗借鑑。

但在導演的面前,能讓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的全部都是“愛”。兩個人都沒有一起生活過,又何來“愛”可言?僅僅因為弟弟一聲一聲的“姐姐”,就可以將存在如此久的“矛盾”廉價地美化?性格如此獨立的安然內心是何種平衡感?這個點究竟是什麼?讓她切斷了內心的“憤怒”。

現實生活中無數姐姐終其一生都無法克服的問題,這用“愛”真的可以解決嗎?所有的一切全部都交給了“女性”承擔,女性就該成為社會遺留問題的受害者?這似乎又是一場“用愛發電”的鬧劇,你們該哭了……一部用“愛”偽裝起來的商業化影片,希望以後還是不要再出現……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閲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