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3.5億打造的消防電影《驚天救援》是中國首部聚焦改革轉制後新生代消防員的影片,該片講述站長趙映旗(王千源 飾)帶領通信員韓凱(杜江飾)、副站長劉子濤(俞灝明飾)、訓練標兵小五及新人王文斌救援“化工爆炸”的故事。在製作、題材和演員都不錯的基礎上,《驚天救援》為何票房和口碑平平?類型化電影如何敍事創新?在文化意識、認識人性方面如何深入挖掘?考察這些問題,可以更好地探索類型電影發展路徑。
融合“災難”與“情感”的類型建構
隨着《十萬火急》《逃出生天》《救火英雄》等影片的有益探索,中國式消防電影的類型元素日益鮮明。與《烈火英雄》以石油碼頭管道爆炸為故事緣起類似,《驚天救援》的起因是化工廠火災,火勢蔓延會造成氫氣罐和氯化氫罐爆炸,危險波及整個城市。以“大危機”事件打破平衡結構,探討人性力量、多維情感以及生命哲學,成為影片的亮點。同時,影片有意設置拯救被困母女的“熱開場”,迅速啓動危機事件的“快節奏”,化工燃料是否會爆炸的“強懸念”,救援小隊被困火場的“大絕境”等,以“強情節”方式佈局故事,吸引觀眾注意力。此外,在實景拍攝和數字技術重構的災難場面中,演員們生動再現橫渡火海、繩索滑降、毒氣搜救、跨火線、鋪水帶、扛水槍、背傷員等一系列救援動作,凸顯真實性與細節性。在“大危機+強情節+多細節”的“災難敍事”中,《驚天救援》呈現中國式消防電影的類型化特徵。
該片驚心動魄的“災難敍事”立足紀實的現實主義手法,致敬和平年代的消防員英雄羣像,彰顯中國式消防電影的“硬核品質”。而日常細膩的“情感敍事”則流露着温暖的現實主義,注重當下中國觀眾的心靈引導,傳達中國式消防電影的“向美向善”。當救援隊員王文斌意外犧牲後,戰友們為其父親祝壽,在一句句“爸,我是你兒子”的台詞中化解“失獨家庭”的悲痛,這是親情與戰友情的相互轉化。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救援隊長趙映旗及其未婚妻張虹(韓雪 飾)之間頗具張力的“愛情線”。張虹原本因趙映旗一心投入救援行動而想暫緩結婚,但在“天台被救”事件中,她看到消防員的艱辛和不易,心結由此解開,這是愛情從不解到理解的內在轉化。影片的“情感敍事”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勾勒親情、愛情、戰友情,向觀眾展示具體的、温暖的、有情感性的審美訴求。
融合“災難敍事”與“情感敍事”的類型建構,是《驚天救援》拓寬類型化的藝術路徑。通過張弛有度的災難故事和催淚感人的情感表達,該片不僅描摹無所畏懼的消防員羣像,而且藉此展現新時代中國的新型救援力量。然而,與《消防員》《勇往直前》等經典消防電影相比,該片在人物設計方面仍有突破空間。比如中年男趙映旗正在面臨家庭危機,青年男韓凱正在經歷愛情困惑,這和《烈火英雄》中江立偉(黃曉明飾)的家庭困擾,徐小斌(歐豪飾)的情感故事如出一轍,略帶“臉譜化”痕跡。其實,趙映旗曾失去過戰友,有過創傷,再次面對戰友犧牲時,會產生更強烈的心理活動,可以就此深入挖掘人物內核。我們不否認中國式消防電影的類型化發展有其必然性,但也需謹防高度類型化可能帶來的模式化問題。
立足“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
中國文化自古就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觀念,後來經儒家繼承並形成“生命共同體”意識。相較於《摩天樓》等韓國消防電影側重於揭露權勢的黑暗,《回火》等美國消防電影傾向於展示個人英雄主義,《驚天救援》是典型的中國式消防電影,立足“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文化邏輯,凸顯友愛、自愛、愛親人、愛萬物的時代主題。
在《驚天救援》中,“拯救他者”的消防員形象,成為“生命共同體”意識的外化。趙映旗為了救困在車裏的女孩,不顧油箱爆炸的危險,在燃爆前一刻脱離險境;小五為了救受傷的女孩,墜入強酸水,雙腿遭到嚴重灼傷仍以救人為己任;劉子濤為了保護王文斌,負責危險的善後工作,險些命喪火海卻仍關心隊友安全;韓凱為了帶走昏迷的傷員,把傷員綁在背上,即使不幸墜地也始終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傷員;王文斌為了救趙映旗,被鐵棍砸傷,即便有些懦弱卻也能在災難中勇往直前。面臨火災爆炸、化工毒氣、地震崩塌等複雜災情,救援小隊的眾多“利他”行為,傳達“生命關懷”的價值觀念,凸顯講求友愛的“生命共同體”意識,這是《驚天救援》的精神顏值,也是中國式消防電影構建價值觀的邏輯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戲劇化呈現,以“防止氯氣罐爆炸”的高潮戲為最。影片中的“化工廠火災”無疑是重量級的,故事伊始便用10萬噸化學品、100噸氯氣罐、上千個風險源等數據,強化災難的“危險指數”,並以“100公里以內的人與動物將遭受滅頂之災”“一旦發生爆炸相當於2000噸TNT當量”等台詞,觸發觀眾的“吊橋效應”。而隨着火勢蔓延和故事推進,阻止這場“大危機”的爆發,是落腳在了“拯救全市居民”,還是“拯救王文斌”的“電車難題”上,救援小隊在艱難的取捨中選擇了前者,選擇了捨身取義,選擇了用生命守護人民。正是王文斌的“犧牲”,解除了全城危機,也豐富了救援小隊的立體形象,更形象化地闡釋了“生命共同體”意識與中國式消防電影的內在關聯。
然而,這種承載“生命共同體”意識的“犧牲故事”,在商業表現方面卻略顯乏力。該片上映首日票房僅800多萬,截止五一假期結束票房已跌出前十,原因何為?事實上,單從“犧牲故事”的設計便可管中窺豹。其一,王文斌“我不怕了”的犧牲精神固然可貴,但是“設計感”較明顯,影片開頭提及王文斌準備給父親過生日時,觀眾即可猜到王文斌的結局,此為不夠“新穎”。其二,韓凱“請你勇敢”的犧牲故事本是為了昇華情感,但是“合理性”遭到質疑,化工專家葉歆(佟麗婭飾)作為文職人員冒險進入災區,只為了重啓電源,極限情況下,韓凱讓出氧氣面罩走向死亡,此為不夠“合理”。中國觀眾的審美和消費理念已經發生變化,對於類型電影的美學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式消防電影想要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需要充分重視作品的驚喜感和邏輯性,從而快速適應不斷變化的電影市場。
中國式消防電影要明確定位與敍事創新
消防故事也是電影藝術的表現對象,消防電影是災難電影的分支,是類型中的亞類型。作為一種亞類型,消防電影還非常年輕,相對其他類型電影來説更“小眾化”,類型突破也顯得尤為重要。
在類型突破方面,《驚天救援》做了一些有益嘗試。首先是選材的突破,該片首次聚焦化工廠救援,“化工爆”比起“油爆”有着更復雜的化學成分,題材上更具吸引力。其次是科普知識的突破,該片再現消防無人機、“暴雪”“水龍”滅火機器人、氯氣捕消車、全覆蓋電磁炮、遠程滅火導彈等新一批高科技消防救援設備,讓觀眾見識“黑科技”的力量。還有視覺效果的突破,震撼的火場特效,1:1復刻的救援場景,不僅豐富了視覺可看性,而且又強化這場救援行動的危機感和使命感。《驚天救援》這樣的“小眾化”亞類型電影,更需要觀眾和口碑,此前該片的“北大路演”事件也是其票房不利的誘因之一。
《火燒摩天樓》《烈火雄心》《焦土之城》等海外經典消防電影曾在國內產生較大反響。中國式消防電影需要明確“國際化”定位,注重消防形象、文化意識以及人性的挖掘,以中國消防救援故事產生“回返影響”。《驚天救援》對這些內容有所呈現,但挖掘得還不夠。影片在塑造消防員救人的形象時,往往使用慢鏡頭,悲壯的背景音樂以及爆炸聲密集的環境音響,致使代入感弱化。另外,雖然影片有意識地展現以“愛”為核心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建構諸多人物的“犧牲故事”,但是每個人物、每條支線的豐富性和關聯性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類型電影是一個迷人的“謎”,我們不能因循守舊地按既定內容創作,也不能過度逢迎地按市場需求生產,而要進行有價值的謀篇佈局和敍事創新。像《驚天救援》這樣的類型電影,只有在類型建構和文化邏輯上繼續深耕,才能真正提升中國式消防電影。
(作者為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藝術學博士)
作者:艾志傑
編輯:王雪瑛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