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悦幕中國電影觀察 (ID:yuemuchina),作者:龐宏波,頭圖來自:《獨行月球》
“觀眾並沒有離開”。
在整個暑期檔缺乏大片“接力”的時候,未定檔的《獨行月球》就通過密集的宣發物料為市場做起了“人工呼吸”。
在上映前兩天,《獨行月球》的點映成績再度讓市場看到了希望。週三,《獨行月球》憑藉着2.7%的排片貢獻了單日票房35.3%的佔比;週四,24.7%的排片貢獻了77.5%的單日票房佔比。
因此,許久未見此等大片的市場突然又“活”了,不少人甚至紛紛開始感嘆:觀眾並沒有離開。然而,但凡冷靜一點,都能意識到這是個悖論。
首先,“觀眾早就流失”已成基本事實,疫情之後影院的關關停停以及電影供應的斷檔,都讓存量觀眾產生了流失。從大的市場來看,如何重新拉回存量觀眾是目前最大的產業難題。其次,一部影片是證明不了觀眾沒有離開的。
疫情前,業內表示如果一個觀眾一年只進一次影院看一部影片,那是市場的失敗。而疫情後,吊足觀眾口味又基本投其所好的“爆款”首日票房佔比達到了93.4%,這居然能證明觀眾沒有離開?
可以肯定的是,《獨行月球》的確會將離開許久的部分觀眾重新拉回影院,但反過來想,如果《獨行月球》都不能把部分曾經的觀眾拉回影院,那整個市場可能真的很難有希望。業內之所以認為“觀眾沒有離開”,一方面是讚歎《獨行月球》的“吸金”能力,一方面是給自己強行打氣。畢竟一旦“觀眾離開”,電影“迴歸之路”就會更加漫長。
這可能已經是拉觀眾入場的“天花板”了
不能拿上限來當底線。
“含騰量”100%、沈騰+馬麗時隔7年後再度合體、沈騰月球大戰“剛子”、黃子韜出演“一號線藝人”,關於《獨行月球》的“喜劇”成分,可以説已經將成功率調到了最大值。
市場的確也沒有辜負在喜劇成分上“一鍋端”的《獨行月球》,首日刷新了國產片的排片佔比紀錄,與此同時,單日票房佔比達到了恐怖的93.4%。雖然尚未清楚最終的票房落點,但《獨行月球》還是有希望去衝擊華語影史第五部破50億的單片票房成績。
首先,對於市場來説,喜劇本身就是拉觀眾入場最好的類型,而今年市場恰恰缺乏高質量喜劇。
在《獨行月球》上映前後,恰好是電影市場年票房突破200億的檔口。在今年200億票房產出裏,只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是喜劇片,票房佔比13.1%。而主旋律《長津湖之水門橋》、獻禮片《奇蹟·笨小孩》、抗疫題材主旋律《穿過寒冬擁抱你》(包含7月重映)以及抗美援朝戰爭片《狙擊手》,四部影片票房相加佔到了200億票房的三分之一。
其次,沈騰、徐崢、黃渤、吳京被戲稱為“中國電影的四大救命稻草”。沈騰無論是過往作品還是綜藝節目,都因為“爆笑梗”佔據着流量頂峯。而此次“含騰量100%”的保證自然能讓觀眾迅速入場,這是毫無疑問的。
最後,《獨行月球》也並沒有在含騰量上“躺平”,沈騰和“剛子”的爆笑出圈以及一些喜劇梗還是給電影帶來了不少喜劇加分。
從觀眾的角度來説,喜劇類型、頂流保證、CP合體、爆梗出圈,基本上“無死角”的《獨行月球》可以説是當下國產喜劇拉觀眾入場的“上限”了。一旦影片口碑得到基本保證,觀眾自然會入場。
但除此之外,喜劇已不復當年,頭部喜劇的數量出現鋭減。尤其是從市場環境來看,喜劇的生存土壤被壓縮。疫情前四大檔期裏有兩個檔期都是“喜劇為王”。春節檔“閤家歡”的基調不變,儘管《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通過口碑逆襲奪冠,但整個檔期的喜劇供應是充足的。國慶檔也因為“麻花喜劇”那幾年鼎盛,吸引了一批喜劇入場。
但是疫情之後,這兩個喜劇傾向比較重的檔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如今,國慶檔更多考慮的是主旋律類型片,春節檔則成為了全年被押注最終的“黃金檔”,去年《你好,李煥英》有笑有淚逆襲奪冠,今年則是《長津湖之水門橋》一騎絕塵。
缺乏黃金檔期的助力,頭部喜劇的創作本身也遭遇瓶頸,單靠演員自身喜劇能力拉動觀眾入場的動力自然會下降。所以整體上,國產喜劇處於一個降温的階段,《獨行月球》已經算是目前的“喜劇頂配”了。
觀眾變得更加“苛刻”喜劇片
電影的“內涵”並沒有被充分挖掘。
目前,關於《獨行月球》的評價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拒絕煽情,直呼電影“前喜後悲”的結構讓自己“受騙”,希望看到的是一部純粹的喜劇片,在電影還未正式上映前在部分社交平台上就有不少負面評價出現;另一派則認為電影的笑料大部分還是“老梗新出”,只娛樂不深刻,作為一部科幻喜劇,很多觀眾又將注意力放在科幻是“硬”還是“軟”的問題上。
電影觀眾對於喜劇片,尤其是國產喜劇,往往是非常“苛刻”的,這也是喜劇本身的市場難點。在如今的市場,單純靠“爆笑”撬動更多的觀眾是非常吃力的,尤其是在綜藝節目持續“造梗”的大背景下,電影想要通過“爆笑”突圍是不現實的。
但是有些意外的點在於觀眾對於“煽情”的過分敏感,而這種“敏感”所演變成的就是所謂的“避坑指南”。雖然《獨行月球》目前票房走勢很好,但如果觀眾對於喜劇“煽情”如此牴觸,那麼國產喜劇的未來同樣是值得擔憂的。這並不是説國產喜劇會次次煽情,而是在票價持續上漲的當下,觀眾購票入場的類型過分明確,一旦“笑果不足”就會讓購票動力出現下降。
任何一部影片都無法滿足所有觀眾的需求,整體上看,《獨行月球》已經算是近幾年少有的高質量國產喜劇,但看上去觀眾對於這部影片也並不是特別包容。
實事求是地説,《獨行月球》的確是一部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的影片。缺點在於電影的人物故事線以及一些情節設定經不起推敲,獨孤月和馬藍星之間的人物情感建立很難讓人信服。電影雖然在科幻場景的設定上非常出色,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還是有很多誇張化的喜劇化處理,尤其是地球“亮燈”給予獨孤月希望的橋段有着太強烈且沒有必要的“魔幻超現實”。此外,電影裏無論是“八級鉗工”還是“一號線藝人”,除了貢獻各自的笑料外,後半段完全成為了觀看全球直播的情緒工具人。
但在《獨行月球》身上,也可以看到麻花喜劇的“犀利”。雖然電影在整體上的表達非常”主旋律”,但是戲裏戲外的“統一”實際上也可以和大眾產生共情。
電影的主線簡單概括就是“錯當成英雄的小人物最終成為真英雄拯救地球”,這一點沒有太多稀奇的地方。但是在這個主線上,能夠看到麻花喜劇在話劇以及小品中曾經呈現出來的犀利。
獨孤月是被大部隊“遺留”在月球上的,但是在地球遭到撞擊,全人類面對共同災難的關頭,被“遺留”的獨孤月被塑造成主動留下的“英雄”。然後他被配音、被解説,經過體制的“二次處理”塑造成一個新的人設進行全球直播,目的是為了讓地球上的倖存者更好地活下去。最終,又為了保護地球,獨孤月成為了被“犧牲”掉的個體,陰差陽錯地成為了“真英雄”。
這種現實諷刺,伴隨着電影裏的數次“口型不一致”產生了很多想象的空間。在目前這個電影環境下,《獨行月球》的這種表達是應該值得珍惜的。
觀眾“返場”,電影“獨行”
電影市場如何回暖,依舊沒有答案。
《獨行月球》成為爆款,幾乎集齊了全部有利因素。整個市場環境如今非常空蕩,上一次有影片點映就能夠佔到當日大盤30%以上排片是什麼時候,已經想不起來了。首週末,《獨行月球》的排片比最低也達到了58.5%,票房佔比更是達到了九成。
上映前,業內將暑期檔票房破百億的目標強行安排給了《獨行月球》。上映後,《獨行月球》並不意外的“一家獨大”帶領市場負重前行。可以看到,目前整個電影市場的“尷尬局面”在於找不到任何的突破口,只能等待高口碑頭部影片空降救市。
這兩年,電影市場都無法在一個正常的軌道運行。主旋律影片成為了各個檔期的“種子選手”,但是主流表達卻在開始變得“失效”。
2019年,《我和我的祖國》確立了主旋律影片的新商業模型,連續三年坐莊國慶檔。但是到了《我和我的父輩》,這種模式的主旋律影片已經讓很多觀眾產生了疲勞情緒。票房體量明顯縮水。而今年暑期檔上映的《你是我的春天》,作為體量下降一個級別的拼盤主旋律影片,票房僅有3000萬出頭。
那麼,今年的國慶檔什麼樣的影片可以“救市”,產業還能拿出什麼樣的“種子選手”其實已經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連續三年的疫情衝擊,讓整個電影市場面臨着非常大的發展難題。頭部商業類型片本身就非常稀有。如果每次,市場都到了需要空降救市的尷尬局面,那麼無形中也會增加不少影片的市場風險。
所幸《獨行月球》的口碑扛住了壓力,但誰又會是下一部《獨行月球》呢?所以,一部影片的成功,真的驗證了觀眾從未離開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悦幕中國電影觀察 (ID:yuemuchina),作者:龐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