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演《十八歲的天空》石延楓一角走紅後,李智楠的發展並不順遂,他自曝四五年沒戲拍,還患上了焦慮症。
演員的“信念感”這詞最初是由章子怡帶火的,指的是演員每時每刻都要練習使用信念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演的人物,相信自己的演技。
李智楠則好像缺乏這種信念感,他的低落源於對自己沒自信,或者説失去了對自己能成為一名好演員的堅定。
有網友用了個很精準的形容:李智楠像是娛樂圈的打工人,飽受着工作的摧殘。大橘在和朋友聊到這件事時,發現大家也都是這麼看的。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會把李智楠和曹駿做一個對比。因為這兩人都有過去的經典角色,之後也都沉寂許久然後再復出。
但兩人呈現的狀態迥然不同。
相比之下,李智楠的作品似乎更多一些。他因為《十八歲的天空》走紅,角色深入人心到即使在空降客户端時,大家還是會向他提及想看後續的故事。
之後他也演過《千山暮雪》、《望夫成龍》、《因為遇見你》、《烽火佳人》……雖然這些作品被用來佐證李智楠“曾經是爆款男主,如今卻屈居配角”的事實。
但坦白説,以他這個年齡的男演員來説,李智楠的處境並不是慘的。
然而,相比曹駿還積極地拓展戲路,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向,李智楠看上去卻有些頹廢,他似乎很希望被看到,又似乎缺少演技上開疆擴土的勇氣。
他在《演員請就位》裏表達了自己的焦慮,也表達了自己的不甘心,“不希望就這麼沒了”,這就是他參加這個節目的原因。
李智楠為什麼不甘心?很多營銷號會説他曾經爆紅卻最終沉寂。但大橘想説,李智楠的不甘心源於他所有的事業決定都不是自己完成的——結果卻是他在承受。
《十八歲的天空》火了之後,公司給他接戲有咖位要求,以至於他接不到戲。
後來又讓他去錄歌,一張專輯錄很久,然後又不發了。
等到李智楠解約回到北京時,他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熱度。
其實大橘在看完這段經歷後最大的感覺是,李智楠很“聽話”:公司為他接不到戲他認,公司讓他放棄演戲去唱歌他也認,最後公司不發他的歌他還是認了。
這活脱脱就是一個娛樂圈卑微的打工人呀!
這裏,大橘要説句不中聽的話,當年《十八歲的天空》確實有點火,但2004年還是台灣偶像劇鼎盛的時期,《鬥魚》、《天國的嫁衣》都是那年的作品,國內偶像劇則處於《紅蘋果樂園》這個階段。
在這樣的作品背景下,《十八歲的天空》雖然有些人氣,但確實沒到大爆的程度。
更何況,2004年還根本就沒有所謂流量、小鮮肉的概念,一部有熱度的戲對李智楠這個年齡的年輕演員來説只是塊好用的敲門磚。
所以李智楠的公司決定對他接戲建立咖位限制,一定程度上就是影響了他的事業發展。
另一方面,對李智楠個人來説,當人氣來得過快他大概也沒搞清自己需要什麼,只被動接受着別人的安排。也就是説,在那個時候,他也並沒有建立起對演員事業的信念感,只將自己作為藝人來看待,服從公司的安排。
直到唱片這條路也走不通,他就終於意識到了問題,徹底爆發了。
所以他的不甘心在大橘看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認為這是經紀公司要付的責任,是經紀公司毀掉了他的熱度。
然而娛樂圈裏的走紅很大程度上依靠運氣,而演員能做的就是在運氣來臨或者消失時找準自己的位置。
李智楠的問題則在於,他在尋找自己位置時總是不自覺地回到當年靠石延楓走紅那個年代——也就是自己事業的高光時刻。
採訪中也會提及關於石延楓的更多細節。
這點就連觀眾都發現了,提醒他不要再沉溺於過去,沉溺於舒適圈。
另一方面,他會更敏感地在意自己的得失。李智楠曾説過他為了試戲去剃頭,結果試裝後導演覺得不合適——這件事放在如今娛樂圈的故事裏實在太小了,李智楠卻都記得。
他會記住這些小的打擊,而這些都有可能都對李智楠產生負面暗示,讓他對自己的演藝事業更加沒有信心。
我們默認他從石延楓開始的演藝之路一定是平穩發展,也許李智楠自己也是這麼想的。但經過了這漫長的十幾年,他最需要的不是對過去的讚美,而是面對現實,穩定自己。
所以大橘覺得,李智楠參加《演員請就位》最重要的目的應該是找到他的演員信念感。
大橘以前説過,《演員請就位》的舞台上確實存在着對演戲有信念感的人,比如温崢嶸,比如黃奕。她們相信自己的演技,只是錯過了曾經的機會。所以從頭再出發,她們願意學習,也願意接受挑戰。
黃奕、温崢嶸都在爾冬升的戰隊,李智楠也加入了這個戰隊。在和她們對戲時,大橘能明顯感受到李智楠的氣場被壓住了——而這讓他更加低落。
而作為演員,李智楠的低落帶來的問題逐漸演變成,他的發揮變得不穩定。就像爾冬升説的,他總是回到上一個狀態裏,很難處理。
綜藝節目節奏很快,沒有時間精細地打磨演技,導致最後關於李智楠的很多內容都沒有辦法用。
但也正是這種高強度的表演指導過程,讓李智楠真實地面對了自己。
爾冬升回覆他“感謝那份僅存的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