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有飯研究(ID:YouFunLab),作者:有飯蛋包飯,頭圖來自:視覺中國(圖為鄧麗君虛擬人巡迴演唱會)
因為怕在傳統行業裏的親友上當,我經常主動向他們介紹一些互聯網產業裏的新玩意兒,之前是區塊鏈、元宇宙,現在輪到了虛擬人。
為什麼選了虛擬人呢?
一方面,這東西已經開始從“二次元”圈子走出來,變成大眾生活的一部分。
冬奧和青年節晚會上的虛擬人一抓一大把,央視有了虛擬手語翻譯、主持人,柳夜熙、集原美的同款服裝也在電商平台賣得挺好,抖音和小紅書上甚至還有冒充虛擬人的真人賬號。
衣食住行,哪哪兒都有。
另一方面,因為都是“人”,會產生替代關係,它可能會搶走你的工作和錢。
比如萬科就把2021年度優秀新人獎頒給了虛擬員工崔筱盼。京東、浦發銀行也都做了虛擬人客服,用來面對客户執行業務甚至員工招聘面試。
這些假人可以“007”制工作,效率高、沒脾氣。很難説幾年後會不會出現類似ETC/高速收費工、自助結賬機/收銀員的新時代故事。
另外,其實對從業者來説,虛擬人也是元宇宙概念、虛擬現實交互概念裏最先落地,甚至掙到錢的分支。
關於這個領域,大概所有人都有必要了解一點。
一、虛擬的,數字的人
虛擬人,也叫數字人。
簡單來説,他們是多個真人通過動捕、建模、音頻合成、AI學習等等技術做出來的一個數字產品。
和遊戲、動漫不同的是,這個產品被塑造成了人,它有人設、有獨立的思維邏輯,可以和真人交互、可以工作。
到2022年初聊虛擬人的價值和分類時,垂直頭部廠商如上海禾念、魔琺科技和部分遊戲人們的觀點還較為統一。
關於價值,主要是4點:
替代真人:創造不疲憊、能定製、能量產、好控制的“完美打工人”。
做IP:用真人偶像明星、品牌運營的模式來做虛擬人IP,做新IP,或拓寬某些老IP的運營手段。
升級交互體驗:從智能語音、視頻、文字交互變成能看見的虛擬人交互,可以做AI助手升級。
形成虛擬身份、資產:如果有元宇宙世界,那麼虛擬人技術可以做你的大翅膀皮膚或非主流QQ秀,這些“外觀”也能變成NFT性質的資產。
關於分類,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按製作技術分,有AI實時型(完全靠算法,自己動)和真人動捕型(中之人,真人演員錄入動作、聲音,又分激光、慣性、光學相機、AI語音生成等)。
按觀看形式,或者呈現技術分,有在屏上看的(在屏幕上看視頻)、在XR設備上看的(VR頭顯等等)、裸眼看的(全息投影等)。
按形象類型,或者粗暴點説按“畫風”看的,有卡通化(如洛天依、菜菜子,人絕對長不成那樣的)和仿真的(比如柳夜熙、康曉輝等)。
按虛擬人的職業或者説功能分,主要是藝人、工人和代言人。
因為按功能分類能直接帶出當前國產虛擬人的幾種主要商業模式,我們就按這個去做掃描。
二、藝人:虛擬偶像、網紅博主和真人分身
和“允許工人先富起來”的現實世界一樣,虛擬人世界裏的藝人也比工人先富起來。
因為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內容產品,和娛樂、文化產業更近,國內最早掙到錢,掙最多錢的虛擬人基本都是藝人型,細分的話,又可以分作三種:
1.虛擬藝人(傳統意義上的藝人),歌手、演員、偶像
這種虛擬人的一個顯著特徵是需要週期性地產出音樂、影視、舞台表演作品,要有相應的資源能力。
其背後企業以文娛內容生產公司為主,按照運營真人文娛藝人一般,做作品、接商演、做直播、做營銷,靠作品、表演的售賣+代言授權+直播打賞盈利。
簡單來説,一半賣自己的貨(內容),一半是粉絲經濟流量變現。
當前市面上的部分虛擬藝人情況,排名不分先後
以有飯統計的三十餘個市面上有一定知名度的虛擬藝人來看,其形象類型多為卡通化,佔比約83%,除左手上籃的許星悠之外均為原創IP。支撐和表現技術多為成本更低但更成熟的真人動捕+數字化屏幕視頻展示。
從背後廠商來看,這種虛擬藝人的開發、運營商除了虛擬人垂直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音樂、視頻、影視、遊戲、直播和傳統公關、娛樂經紀公司幾個賺錢模式相近的領域內。
其中B站+近期上市的彩虹社佔比最高,有7個(其實算上霧審、惑姬系列的有20來個),其次是國內老牌虛擬人廠商上海禾念,有5個,並列第二的,就不再是互聯網企業,而是傳統娛樂經紀公司樂華娛樂,第三名是視頻平台愛奇藝,2個。
因為是偏向於傳統真人藝人的運營模式,這類虛擬人主要混跡的平台也以視頻平台(短視頻、影視內容輸出)、晚會(舞台表演、演唱會輸出)、直播(日常和賣貨),以及社交平台(微博、小紅書等)為主。
賺錢方式,也和真人藝人相似,一半賣內容,如音樂專輯、影視作品、舞台表演,一半賣流量,如直播打賞、帶貨、廣告和授權等。其中區別,主要是各自偏向不同,比如洛天依,有成熟作品和核心粉絲積累,已經可以實現內容+流量雙變現。
其在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兩個平台上的粉絲數分別是272萬和153萬,收錄單曲超過6000首(含音源作品和翻唱),新浪微博粉絲則超過500萬。
一方面,虛擬人音樂、影視作品可以直接做內容付費或賣給音樂、視頻平台收取版權費,另一方面,因為有這些作品、粉絲流量積累,虛擬藝人還可以通過演出、直播、廣告代言等途徑變現。
比如洛天依在2022年演唱會門票可以賣到約480元/張,2020年5月和淘寶合作的直播帶貨坑位費為90萬元(老羅巔峯傳言是60萬),開播觀眾峯值超過300萬。
虛擬藝人部分平台粉絲數,單位萬
除了這些,因為其發跡於二次元小圈子,且為卡通化外形,有一定的同人文化生態基礎,洛天依類虛擬人還能賺到真人藝人賺不到的錢。比如IP授權下的數字文創產品(遊戲)和實體衍生品,比如手辦、模型。
相比而言,更多新型或主打成團出道的虛擬藝人則在早期更注重直播、短視頻和舞台內容的輸出,靠直播、演出和一些品牌代言盈利。
從近兩年頭部虛擬人的運營操作來看,若説純收入,相較“主業”裏的唱歌、跳舞做內容,其實這些虛擬藝人在直播、授權、廣告營銷方面的“副業”利潤更高。
據某老牌虛擬人企業員工透露,目前舉辦一場大型全息演唱會的成本會在1500~2500萬元之間,儘管有門票、轉播權、衍生品售賣+直播打賞等四種以上的變現方式,但絕大多數虛擬藝人都賺不回成本。
這種“大手筆和良心之作”,更多時候是為了給核心粉絲體驗,以“維持流量”。
更實惠的方法,是在生產音樂作品同時,高頻率地做成本在十幾萬至大幾十萬水平的精品短視頻內容和品牌聯動活動,把更多預算分給營銷,彙集流量並在短期內以授權、廣告營銷等方式快速變現。
2.虛擬網紅、博主
互聯網讓文化和娛樂的門檻都變低了,大概從2016年前後,當我們提到“藝人”,就已經不僅是傳統娛樂經紀公司下的演員、歌手,還有網紅和博主。
如今,虛擬人的分工細化也是這樣的,那些不唱《權御天下》,也不演《長劍風雲》的虛擬藝人不必去考慮音樂和動畫表演的事,他們跳過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生產”,只做短視頻、測評、街拍和直播,從虛擬藝人變成了虛擬網紅博主。
部分虛擬網紅博主,排名不分先後
從有飯統計的部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虛擬網紅博主來看,仿真+原創IP是絕對的主流組合。和藝人型的一樣,這類虛擬人的支撐、表現技術也以成本更低的真人動捕+數字化屏幕視頻展示為主。
從背後開發運營廠商來看,虛擬網紅背後企業就以虛擬人垂直企業和MCN公司,多是新興創業公司。
據集映畫和某頭部虛擬人企業員工稱,這類新的、更小的虛擬人公司做產品的邏輯和老一批虛擬偶像公司不同,他們並不太在乎長線的“IP運營”,目標直截了當,就是快速展示技術、快速積累流量、快速進入時下熱門行業變現,很“MCN”。
放到現在,也就是快速生成虛擬人形象——做短視頻、美圖等內容、營銷——直播或做廣告掙錢。
在這套思路下,虛擬網紅大多並沒有過多關於人設的詳細設定(比如性格、家庭背景、扣人設的小故事等)也不需要有什麼才藝,他們多以東方仿真形象+細節差異的形象出現,然後馬上開始做短視頻、做美圖、時尚測評等。
已近半年熱起來的柳夜熙為例,其首次大規模營銷的素材為抖音短視頻,主打“真(獵奇)、東方色彩、時尚”幾個元素,自我定位為“虛擬人美妝博主”,主要推廣東方色彩的時尚彩妝。這之後,她活躍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社交屬性濃厚的平台上,保持周更的美妝視頻、圖片輸出。
到2022年5月,柳夜熙在抖音、小紅書、微博上的粉絲分別為899萬、117萬和47萬。靠這些流量和一些文化符號,她拿到了華為榮耀手機等代言。
照某音MCN機構負責人説法,到2022年,他們公司孵化一個“能接廣告掙錢”的真人KOL賬號的時間最短可以控制在兩個月左右,一般來説是兩三個月成型,出現吸粉的爆點,並在當月達到有一定黏性的流量峯值,這個峯值可以持續一個季度左右。換成虛擬人的話,孵化的成本將“可能有幾十、上百倍的增長”,但效果、後續收益目前還不能確定。
相似的還有集原美、翎_Ling、AYAYI等,挺長一段時間裏,這些虛擬網紅都因為主攻美妝、穿搭等,被一些人劃作了“時尚型虛擬人”。
其實時尚並不是一種類型,更多時候代表的是這個虛擬人想賺、想怎麼賺哪一塊的錢。時尚,是潮流,潮流在今天意味着跟風,跟風則代表容易在短期內靠營銷手段聚集流量變現。
事實上,從2021年初至今,每個月甚至每週都會有數十個新的虛擬人出現在小紅書、微博上,他們快速出道,快速吸粉,然後大多數又快速隱匿。
3.真人藝人分身
除了藝人和網紅,虛擬人從藝路上其實還有一個小分支——真人藝人的虛擬人分身。
打個遊戲人更容易理解的比方,就是用《英雄聯盟》IP做了《英雄聯盟》手遊和《金剷剷之戰》,滿足同一IP下不同粉絲的需求,讓粉絲們可以為了IP在多個平台、場景花錢。
放到虛擬人領域,有些名氣的案例是虛擬高圓圓、女星迪麗熱巴和虛擬人迪麗冷巴、黃子韜和虛擬人韜斯曼,都是根據真人明星形象做了卡通化的設計,並綁定真人明星做新的人設和品牌運營。
以迪麗冷巴為例,最早是作為迪麗熱巴的“精分妹妹”人設出現在迪麗熱巴官方漫畫裏,目前並無獨立的社交賬號、商務、營銷活動等出現。
在這種模式裏,虛擬人面對的用户還是真人明星的粉絲,與其説是創造了一個新的人,其實不如説是在動漫化、表情包領域創作了一個迪麗熱巴的衍生品,核心目的還是想轍運營真人明星IP,多找些方式給粉絲新體驗,賺更多錢。
當然,如果該藝人足夠大牌、粉絲足夠瘋狂,這種虛擬分身也能幫真人解決部分檔期困擾,以賣低價授權的方式去承接一些代言、廣告營銷合作。
到2021年中時,給真人明星做虛擬人分身已經成為一些影視製作領域的創業公司切入元宇宙概念的手段之一。
除了這些,也有已故明星的“數字化”,比如數字鄧麗君、張國榮等,這種算是已故藝人的活化,説好聽點是費力氣做情懷,不好聽點,是想個招兒讓逝者繼續掙錢。
三、工人:零失誤滿體力的基礎工
虛擬工人,就是數字化的打工人,本質上和ETC、送餐機器人、以及淘寶上只會回覆固定關鍵詞問題的機器人客服沒什麼區別,不同點,主要是有了較完整和獨立的形象。
這塊有飯統計了18個目前已經上崗給公司掙錢的虛擬員工,整體來看,形象上仿真的更多,佔比約84%。
背後公司裏,佔比最高的是媒體,約59%,第二是電商平台,11%,然後是銀行、數碼、房地產和AI技術服務等各一個。除了搞AI的商湯科技,都是和互聯網娛樂沒啥關係的甲方爸爸自用。
至於崗位分類,佔比最多的是新聞主播,70%。其次是客服、助手和講解員。
這幾個崗往這一放,大家就大概知道虛擬工人適合什麼樣的工作——簡單的、重複性高的基礎類工作。(新聞主播主要為照着念那種基礎播報的)
相比前面的藝人,虛擬工人的模式十分簡單易懂,就是通過數字化形象+算法,做了一個有形象的AI機器人幹活兒。新聞播報、講解播報和主持,是真人或智能語音照着文本指令發聲,客服是根據關鍵詞指令搜索並播報對應的回答、向系統內上傳對應的請求。
助手,如OPPO的小布其實就是原來的語音助手有了形象,萬科的崔筱盼其實就是原來的催辦提醒工具有了形象和語音催辦等功能。
據浦發銀行和央視頻員工説法,公司在這兩年集中推出這類虛擬工人的目的主要有三個:
1.蹭元宇宙、虛擬偶像的熱度,做品牌形象包裝;
2.確實有一定靠數字化、AI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的計劃;
3.確實有提前佈局元宇宙的計劃。
這三個,第三種是戰略佈局,前兩種才更實在。做品牌,是要用户增量和轉化,提高效率,是所謂降本增效。
據浦發銀行和京東客服從業者透露,“機器人”在客服這種主要依靠話術、重複工作多、工作量大的崗位上一直很吃得開。其中京東在2019年更新智能客服(自動回覆)後,可以解決76%以上的客户需求,能明顯解決大部分人工客服成本和外包客服素質過差引起的糾紛。
“相比以前的文字、語音機器人,現在的虛擬員工在智能化程度和用户體驗水平上都更高。”
至於成本,並沒有採訪對象透露大致的規模,不過據某虛擬人創業公司負責人推算,當前“甲方們自己做的虛擬員工大多隻能算是算法+一段較粗糙的3D動畫,成本不會較此前的文字、語音機器人高多少。”
一位公司去年啓動了數字、智能員工計劃的大型傳統企業的員工説,目前公司在數字、智能員工上的投入很堅決,照目前的實際效果來看,大概在一兩年後,他們就可以“替掉”相當一部分底層的、基礎崗位工人。
四、代言人:品牌形象的擬人化
除了以上幾種,市面上常見的還有一種分類十分模糊的虛擬人,比如最近從《明日之後》《和平精英》裏走出來的青蛇和吉莉。
前者最近剛在抖音發了亮相短視頻,點贊60多萬,相關話題閲讀數過6500萬。後者在5月上了央視《五四青年節特別節目》,和真人同唱《New Youth》,之後又出席聯合國婦女署活動,在直播裏唸了段開場辭。
遊戲動漫人物的之外,還有企業品牌直接推出的虛擬人,比如CCTV新科動漫的新科娘、美的空調的凌魂少女等等。
這些虛擬人也出席各種活動,做短視頻和廣告營銷,要説是藝人,他不做內容和詳盡的人設和獨立運營,更像是給品牌打工的。但要説是工人,他本身又是一種內容,沒取代哪些真人工種也沒有明確KPI。
所以在我看來,比起藝人和工人,他們更像是代言人,或者説,品牌的擬人化產品。
據有飯統計,當前市場內的已經商用的虛擬代言人數量已經和虛擬員工相仿,在知名度較高的20個虛擬代言人中,卡通形象的略多,佔比約60%。支撐技術以成本較低的真人驅動,也就是動捕居多,表現技術上純數字化,只能在屏上看居多。
從背後廠商來看,這塊兒的企業所屬是幾種虛擬人分類中最多樣的。有垂直虛擬人企業,也有科技、數碼、美妝、食品、動漫和遊戲企業。
其中佔比較高的,動漫類有4個,日用美妝3個,垂直虛擬人公司2個。
這三類也是代言人大類的三個細分方向:
1.動漫、遊戲類
提出成熟動漫、遊戲產品中的某一個人物,去搞聯動、做營銷,目的是持續宣傳原內容品牌,做大原IP的盤子。葉修、蘇蘇、星瞳和最近的青蛇、吉莉都是這種。
他們常在原內容(遊戲、動漫)的某個宣傳節點上輔助推出圖片、短視頻等輕度內容配合造勢、講解原內容更新,或參加某些品牌公關需求裏的聯動合作,以“人”的形象去其他圈子裏做宣傳。少數的如葉修等還能單獨接到一些廣告授權,創造收入。
2.異業品牌的擬人化
美的空調的凌魂少女、屈臣氏的屈晨曦、美即的M姐、花西子的花西子,這種,其實看名字就能猜到個大概:他們是品牌的擬人化“LOGO”,一個不用按期交代言費、更可控的代言人。
據同樣在做虛擬代言人的某糧油大廠員工稱,這種數字文創產業之外的企業做虛擬代言人,主要目的有兩個:
第一,和虛擬員工那塊差不多,是跟風元宇宙熱潮,做一些“佈局”。一些“他有我也得有”的佈局。
第二,相較真人代言,虛擬人更便宜和可控,相較LOGO+文字視頻營銷素材,圍繞虛擬人做的內容營銷更具“互動感和時尚”,一定程度上説,這是滿足用户獵奇需求,向所謂“Z世代”靠攏的一種嘗試。
3.垂直企業的技術展示
簡單來説,就是我們公司技術實力的實體化,一個產品Demo,你要覺得好,來找我,拿錢換貨。
至於這種代言的效果,遊戲動漫企業暫未明確回答,異業的品牌商則有表示“主要是提前佈局和為年輕化的內容營銷服務,真人代言人該搶還是搶”。
五、哪種好?
從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國內至少發生了40起虛擬人相關的投融資事件,有29家虛擬人相關企業拿到了錢,這行確實在風口上。
如果問哪種虛擬人更受歡迎的話,從用户角度看,是虛擬藝人,他們的社交平台、作品點擊數據更高。
從入局者來看,虛擬藝人的製作門檻更高,相比之下,虛擬網紅、虛擬員工、虛擬代言人似乎更適合入場。到2022年5月,B站直播頻道單日開播虛擬主播數近800個,但小紅書上的虛擬人時尚博主數以千計。
按投融資數據看呢?
其實在過去一年半拿到融資的29家企業裏,有超過70%的企業是主營B端技術服務的,方向主要是AI學習、自動化、圖形渲染、動捕、音頻合成幾個方面。
To C的也有,主要幾種在虛擬人社交平台和虛擬藝人(藝人、網紅、明星分身)領域,細分類型則較為平均,沒有明顯的對比優勢。
據東方宏泰資本和五源資本投資人説法,當前資本看好虛擬人領域其實可以約等於看好元宇宙領域,在他們看來,以元宇宙創造虛擬空間新市場一定是未來各產業增長的主要來源。
在不知道元宇宙何時來、什麼樣的情況下,最穩妥的選擇就是先投資搭建元宇宙的幾種必要因素。虛擬人,就是組成元宇宙的身份、場景和數字資產的集合。
如果元宇宙是未來,那麼虛擬人和虛擬人技術就是未來市場中通用性最高的產品和技術,如果元宇宙真的來臨,虛擬人會是需求量最大最穩定、普適性最高、最容易做規模化、收益規模最大的一個領域。
目前,各資本對虛擬人的具體類型偏好並不明顯,處於“堅持長期主義、廣撒網”的狀態。
非要問個觀點,兩位投資人目前都認為當前真人驅動、屏幕顯示的入門級虛擬人只是過渡產品,高仿真、高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的虛擬人在未來的空間會更大。類型方面,則是有一定規模化可能性的網紅、員工更優,對文化創意有能力有一定要求,不好規模化的藝人型稍差。
當然了,説這麼多,其實這行裏的目前產品就這麼幾類,能用的技術和運營手段、變現模式就這麼多。當前的紅利和阻礙在哪?後續要靠什麼拉開差距?怎麼穩定、持續地賺更多錢?
這些問題,我們放到下一篇,關於虛擬人產業鏈的掃描裏去講。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有飯研究(ID:YouFunLab),作者:有飯蛋包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