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的血淚教訓:跨界當導演,貪心賺快錢的電影夢終成空
韓寒第三部電影《飛馳人生》上映前夕,他意外地去參加了“矮大緊”的訪談節目。
這兩位曾打過“筆仗”的男人,表面上“相逢一笑泯恩仇”,實際上則是“十里暗流聲不斷”。
“矮大緊”開門見山地問:“你拍電影是為了情懷,還是為了賺錢?”
韓寒直截了當地回答道:“投資壓力很大,自我表達之餘,要讓觀眾喜歡看,還不能讓信任你的投資人失望。”
那一年,《飛馳人生》投資3.5億、宣發1.5億,最終票房卻獲得了17.28億。
韓寒和投資人,樂開了花。
於是,雙方開足馬力開始籌備第四部電影《四海》的拍攝。
然而,等到2022年4月3日24時,《四海》結束髮行放映後,“果麥文化”發公告稱,“《四海》讓我們虧了700萬至900萬之間”。
投資人的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而需要注意的是,“麥果文化”僅花1300萬,買了這部電影5%的投資份額。
換算一下,《四海》的虧損總額大致在1.4億至1.8億之間。
一個知名導演+一羣知名演員,拍了一部春節檔電影,怎麼就虧了呢?
韓寒的血淚教訓:跨界當導演,貪心賺快錢的電影夢終成空!
韓寒導演/編劇的電影一共有四部,從電影名就能看出他的“野心”。
《後會無期》“The Continent”(大陸);
《乘風破浪》“Duckweed”(浮萍);
《飛馳人生》“Pegasus”(飛馬);
《四海》“Only fools rush in”(只有傻瓜才會衝進去)。
這個“野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大陸出走,像浮萍一樣在大海追尋自由;像飛馬一般翱翔,四海為家。
這是非常文藝的解析了,如果現實一點解析就變成這樣:從作家和賽車手的舒適區走出來,跨界當導演;在資本的海洋裏予取予求,像鐮刀一樣收割情懷,只有傻瓜才會走進電影院!
你不信?那我們來看看韓寒的轉變!
處女作《後悔無期》是韓寒的小説改編作品,直接針對的是書迷;第二部《乘風破浪》闖進春節檔,表達手法和拍攝手法已經具備了商業化電影氣質;第三部《飛馳人生》則是結合了前兩部,在故事、節奏、選角、時長、拍攝技巧等諸多方面,已經是一部成熟的商業片了;到了第四部《四海》,韓寒已經完全向市場(資本)妥協。
其實,通過這四部電影的選角我們也能看出韓寒的變化。
《後會無期》:馮紹峯、陳柏霖、鍾漢良、王珞丹、白客、袁泉、陳喬恩、賈樟柯等。這些都是非常具備文藝氣息,且擅長演文藝片的實力派演員。
《乘風破浪》:鄧超、彭于晏、趙麗穎、董子健、易小星、張本煜、李榮浩、李淳等。這些演員儘管有些仍然能夠勝任文藝片,但韓寒在考量他們演技之前,明顯開始注重流量。
《飛馳人生》:沈騰、黃景瑜、尹正、田雨、魏翔、騰格爾、李玲玉、潘曉婷、何穗等。喜劇演員佔據了“半壁江山”,文藝氣質蕩然無存;各種客串亂入,韓寒開始博眼球、造噱頭。
《四海》:劉昊然、劉浩存、沈騰、尹正、喬杉、馮紹峯、黃曉明、陳小春、萬梓良等。看預告片的時候,以為沈騰是主演,沒想到劉昊然和劉浩存“扛大樑”;誤以為陳小春和萬梓良戲份不少,沒想到他們只是來“友情出演”。問題是,當時這部電影的女主正身處輿論的漩渦之中,表面上看話題性十足,但她扛起票房嗎?
同時,再加上劇本寫得越來越潦草、拍攝週期越來越短、拍攝進度越來越快、宣發投入越來越多、電影的口碑和票房也越來越差,種種跡象表明:韓寒跨界當導演,貪心賺快錢的電影夢終成空了!
其實,在電影圈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以“趙家班”為例。
小瀋陽也有電影夢,自導自演了《猛蟲過江》;
宋小寶也有電影夢,自導自演了《發財日記》;
文松也有電影夢,自導自演了《卧鼠藏蟲》;
楊樹林也有電影夢,執導了《東北奇緣》《囧途奪寶》;
宋曉鋒也有電影夢,執導了《暖暖的微笑》《讓我過過癮》。
看到沒?這些賺到錢的作家、演員、商人,幾乎人人都想跨界當導演、人人都有電影夢。
可他們究竟是為了藝術,還是貪心賺快錢呢?
韓寒除了用《四海》的英譯名給了答案之外,在《飛馳人生》中也曾給了啓示:
你呢,是這輩子沒故事,想擁有一段故事;
我呢,是故事太多,想給故事一個結局。
對於觀眾而言,沒故事,但需要更多的故事來當生活的“調味品”,於是走進了電影院;
而對於韓寒來説,有故事,但被資本裹挾住了,淪為附庸,因貪心賺快錢而毀了自己的電影夢。
這無關是非對錯,只與選擇有關!
你選擇了藝術、選擇了觀眾,觀眾會用口碑和票房來回饋你的付出;
你選擇了資本、選擇了賺快錢,市場也會用口碑和票房將你“打回原形”。
從作家到賽車手,再到導演,韓寒的身上寫滿了傳奇和勵志。
從叫好又叫座到口碑票房兩級分化,再到口碑票房雙崩,韓寒導演的作品高開低走,令人遺憾。
韓寒的血淚教訓應該給所有電影人一個警醒——導演是一項非常嚴肅、專業的工作,跨界“玩票”之前,先要看看自己兜裏的鈔票夠不夠多!
畢竟,所有生命中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我是圈外扒姐,祝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