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來了。
好萊塢大片,卻彷彿開啓了一場票房比慘。
上一部《變形金剛7》,上映8天票房3.6億,已經不算理想。但比起DC新作《閃電俠》已經好多了。
這部北美媒體曝光投資達到2.2億美元,約合15億人民幣的超英大片,內地首日票房僅為不到3000萬。目前專業機構預測總票房是:2.02億。
在北美,多家媒體預測該片北美首週末票房在7000萬美元以下,與上一部票房失利的巨石強森的《黑亞當》大概持平。
而根據票房機構早期票房追蹤《閃電俠》在北美、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市場的票房走勢,暫時比黑亞當低,看來,影片的全球票房只能以4億美元為奮鬥目標了。
也就是有可能,《閃電俠》將是又一部虧本的DC超英大片。
作為許多北美影評人口中“史上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
阿湯哥口中的“你想看的全都有”的大片,這顯然不會是一個好看的票房成績。
當漫威電影陷入瓶頸,DC宇宙情況似乎更糟。
曾經的超級英雄電影這張好萊塢王牌,如今已經越拍越爛,不復當年的輝煌。
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走出影院,我心情複雜地寫下這篇文章:這確實是近期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也可能是近期最好的好萊塢大片,但卻留下一個最大遺憾。
而哪怕是狂砸15億,DC電影還是翻不了身。
01“史上最佳超英電影之一”首先得説,我基本上認同這個判斷,從某個角度看,這確實是“史上最佳超英電影之一”。
操刀這部閃電俠單人電影,華納還是很上心的。
從立項到上映,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年。
被華納找過的導演中,瑞克·法穆易瓦拍了漫威的《曼達洛人》,《蜘蛛俠》系列的導演山姆·雷米拍了漫威的《奇異博士》。
而影片導演最終由《小丑回魂》系列的導演安德斯·穆斯切蒂擔任。
影片中出現的DC超級英雄數量,更是令人不可思議。
千言萬語全都匯成一個字——
壕!
角色方面,最亮眼的還得是71歲的邁克爾基頓版的蝙蝠俠。
復古的造型,穿出了潮流大片的感覺,89版經典蝙蝠俠的記憶,瞬間重回觀眾腦海。老派的蝙蝠車、戰機、作戰道具,拳拳到肉的招式,斗篷擋子彈,還有基頓那獨特的老派戰袍,都彷彿令觀眾隨着時光回到童年。
最關鍵的是,邁克爾基頓的演技太帥了。
他一開口就讓人相信,這是永遠守護哥譚的蝙蝠俠。
本·阿弗萊克版的本蝙也不差,除了開場秀戰車帥呆,更好的也是文戲。
一句“我們的傷疤造就了今日的我們”,説得那麼從容,又那麼傷感。
而另一句“不是這一次,也許下一次。”則無疑是為本蝙告別DC宇宙完成了最好的道別。
雖然三版蝙蝠俠的確是賣情懷,但因為兩位演員奧斯卡級別的演技,這波情懷賣的遠比預想中好。
薩莎·卡萊飾演的女超人,即使身形不夠有力量感,也蓋不住雙眼放電的帥氣。
絲滑的長鏡頭變焦下,把氣場拉滿。近戰中,更顯得身手矯健。
閃轉騰挪間,直接將佐德將軍揍飛。
舉手投足間,迸發出一種獨特的野性美。
但最精彩的,竟然是埃茲拉·米勒飾演的閃電俠。
在看到影片之前,我跟很多國內觀眾一樣,都更希望劇版的格蘭特.古斯丁來演閃電俠。
但看完影片之後,我才理解為什麼埃茲拉·米勒這兩年把能惹的禍都給惹了,華納還是不願放棄他。
因為他的演技確實秒殺無數內娛小鮮肉。
影片中他一人分飾了三個閃電俠,一個二十多歲的現在的巴里,一個十八歲的過去的巴里,和一個黑化的閃電俠。
雖然全片有大量兩個閃電俠同框場景,但你不會分不清誰是誰。
光看錶情和身體語言,觀眾就能分出一個是能扛事的,一個是還不能扛事的。
米勒自己和自己演,就承擔了片中大部分笑點,而大小閃電俠在電影裏的親情羈絆也被演得格外動人。
等等,DC世界裏咋混進三個閃電俠?
因為全片玩的就是:超英版回到未來。
劇情以閃點事件為基礎,玩遍了時間梗、穿越梗、多元宇宙梗。
故事開場,就是閃電俠穿越時空救母親。
他修改了時間線,遇上了年輕的自己,卻發現因為自己改變了時間線,超人被自己弄沒了,現在佐德將軍即將要毀滅世界。
他只有聯合早已隱退的89版蝙蝠俠,去營救一個他並不熟悉的氪星人,也就是被紅太陽囚禁起來的女超人,一起拯救他改變的這個世界。
同時他還要擔任活潑歡脱的中二話癆少年小閃的“師父”。
可以説整部電影被劃分成了兩個部分,分別承接的是將要過去的扎導創建的DCEU宇宙,和正在到來的滾導開創的DCU宇宙。
影片上半部分,DCEU中的幾個英雄,比如本蝙、神奇女俠沒多久就紛紛亮相。
隨着閃電俠穿越時空導致時空錯亂產生了平行宇宙,也就是閃點悖論,DCU宇宙的超級英雄紛紛出場,比如有可能在未來擁有自己單人電影的超女。
接下來的戰局也出人意料,由於閃電俠+女超人+基蝙聯手都打不過佐德軍團,女超人和基蝙乾脆直接犧牲了,閃電俠不得不再次修改時間線。
而影片的大結局也非常DC,不像漫威電影一樣的大團圓結局,影片的結尾反而充滿了超級英雄的無奈,即使擁有穿越能力,也有改變不了的結局,拯救不了的人。
整個觀影過程,有如一場全程高速飛馳的賽車。
開場緊張刺激,驚叫連連,帶來的是純粹多巴胺刺激。
中段羣像戲很出彩,人物個性鮮明,互動幽默有趣。
而故事的落腳點又回到了親情。
是的,在講砸掉一個又一個超級英雄的故事後,好萊塢終於又有一部超英電影,講出了一個像樣的好故事。
02 超級彩蛋對於DC迷來説,最後十五分鐘簡直炸裂。
因為DC這次真的是掏光了老本,甩出的,都是超級彩蛋。
影片不僅貢獻了三代蝙蝠俠輪流出場的名場面,也處處戳中了觀眾的G點。
最炸裂的場景,無疑是之前傳言的尼古拉斯凱奇版超人。
為了重啓時間線拯救犧牲的女超人和基蝙,閃電俠在不同的時間流中穿越,其中一個時間流中,凱奇一臉嚴肅地穿着超人衣向他們徐徐走來。
一個場景圓了凱奇的超人夢,也圓了觀眾的。
另一個炸裂場景是最後客串出場的喬治克魯尼版布魯斯韋恩,也就是史上評分最低的97版《蝙蝠俠與羅賓》中,90年代最後一位蝙蝠俠,當克魯尼驚喜出場,
豪車西裝配墨鏡,足以令影院觀眾集體尖叫。
另外幾位超人也在混亂時間線中閃回,最有情懷的無疑是最帥的裏夫版超人再現。
而除了鋼骨之外的正義聯盟成員集體亮相雖然不新鮮了,比如蓋爾加朵已經是《沙贊2》《速激10》後第三次客串了。
但由於之後滾導的DCU中出現大本版蝙蝠俠、大亨版超人的機會幾乎為零,出現蓋爾加朵版神奇女俠的機會也不高,所以這其實給了DCEU一次最好的告別。
03 一個最大遺憾但即使影片這些部分完成地如此出色,僅一個缺點就還是令我如鯁在喉。
該説影片的最大遺憾了——特效部分。
比起扎導時期的DC電影,影片的特效打鬥場面可以説全面倒退。
過去你可以吐槽扎導只會玩深沉,但起碼能感受到錢花在了刀刃上,特效場面是絕對的好萊塢頂尖水平。
但這一部據説成本高達2.2億美元,讓人好奇錢都花哪裏去了。
問題倒不是特效太遜,而是太平庸,又太假。
實際上影片開場的蝙蝠俠街頭追車戲,以及大小閃清掃氪星雜兵,蝙蝠戰機空戰的場面都夠宏大,但震撼度比扎導時期差了一個級別。
最糟糕的特效人的恐怖谷效應。
有些場景片方好像故意把人臉做得像AI,但結果就是觀眾感覺説不出的彆扭,説實話這樣的人臉效果真是遠不如我們的《流浪地球2》。
唯一表現比較好的是時空之碗的視聽表現,但細節程度也比不上《流浪地球2》,可以説看完影片我才知道國產科幻進步有多大。
如果説《閃電俠》能夠代表當下好萊塢超英電影的最高特效水平,那麼説國產科幻已經超越了好萊塢,一點也不為過。
另一個倒退的是特效動作場景。
倒不是《閃電俠》的動作場面有多差,只是太平庸,太一般了。
同樣是閃電俠超能力,《X戰警》版快銀的“快銀時間”是快慢結合,以慢寫快。
而醫院救人的閃電俠時間,給人的感覺,就是慢。
同樣是超人大戰佐德,扎導版《超人:鋼鐵之軀》拍得震天動地,充滿力量感和毀滅性。
而超女同樣主打的是又快又狠,但打起來就有種電子遊戲感。
更迷的是超級英雄的戰力。
片尾決戰,超女出場完爆佐德,佐德靠偷襲才成功反殺,才逼着閃電俠重啓時間線救人。
重置時間線後,閃電俠+超女再戰佐德,竟然直接不是對手。到底是超女不能打,還是閃電俠拖後腿?
還有蝙蝠俠,因為彈射裝置失效,上去就跟反派同歸於盡了,雖然觀眾理解是劇情需要,基蝙必須犧牲,但這是蝙蝠俠啊,如果動不動就同歸於盡,怎麼能混到今天?
總之,影片特效動作場景,可以説小場面不過癮,大場面不夠看。
前面的蝙蝠車街頭大戰,就初顯疲態。
後面的終極大戰,特效堆砌,卻又毫無驚喜。
看不出戰術上的編排,也沒有設計上的巧思。
閃電俠、蝙蝠俠和超女聯手的無窮變化,完全被平庸的戰鬥設計所埋沒。
看看當年的扎導都是怎麼做的。
超級英雄能力和特效總是相互配合,讓人賞心悦目。
不過,整部電影的戰鬥場面並非一無是處。
比如大小閃的戰術配合,閃電登場,雙閃橫掃,爆燃全場。
閃電俠獨自一人為電影特效挽回了一點顏面。
但,僅限如此了。
04、DC重啓有意思的是,電影在北美影片人和觀眾層面反差極大。
爛番茄網的新鮮度僅為70%,爆米花指數則達到了86%。可見影片在路人觀眾方面口碑達到了中上水平,但影評人好評一般。
説到底,觀眾喜歡的一大關鍵,離不開「情懷」二字。
但對於影評人來説,特效硬傷實在無法原諒。
DC這一役,終究還是棋差一着。
回頭看DC宇宙這一路走來。
從十年前的《超人:鋼鐵之軀》內地票房3.94億,到2016年的《蝙蝠俠大戰超人》的6.18億,再到對標漫威《復仇者聯盟》的DC《正義聯盟》,內地票房7億不到。
DC超級英雄電影,始終沒能像漫威電影一樣,征服內地市場。
雖然温子仁的《海王》一舉把DC超英片在內地的票房天花板抬升到了20億,幾乎和漫威的復聯繫列旗鼓相當,但這更像是温子仁個人的勝利,而非DC宇宙的勝利,是温子仁的恐怖片風格營造的超強口碑成就了海王。
果然接下來的《雷霆沙贊》、《新蝙蝠俠》,票房都是平平,到了今年的《雷霆沙贊2》內地票房未破億。
再加上總票房很可能停留在2億左右的《閃電俠》,DC超英片在內地的票房可謂一夜跌回十年前。
但糟糕的不僅是DC,對家漫威也不好過。年初上映的《黑豹2》《蟻人2》表現都不是很理想,豆瓣8.5的《銀河護衞隊3》也不過5億量級,可以説整個超英影片在內地市場都遭遇了退潮。
但糟糕的又不止超英片,整個好萊塢大片的日子都不好過。
進入內地暑期檔以來,《速度與激情10》《小美人魚》《蜘蛛俠:縱橫宇宙》《變形金剛7》折戟了,《小美人魚》更是沒過3000萬,好萊塢的金字招牌在內地市場徹底不靈了。
如今好萊塢整個暑期檔最後的希望只剩《巨齒鯊2》和《碟中諜7》,前者有吳京,後者有阿湯哥不要命的演出,但票房也都很難超過10億。
隨便一部張藝謀春節檔的《滿江紅》,就有可能超過好萊塢影片暑期檔的總票房。
但,這並不能代表,《閃電俠》就徹底失敗了。
誠然,影片的特效與製作都乏善可陳。
但影片稱的上是近年嚴肅和娛樂平衡地最好,笑點最自然,故事也講得最好的超級英雄大片了。
DC電影終於同時擺脱了《超人 鋼鐵之軀》的過度沉悶,與《沙贊2》的過度浮誇。
蝙蝠俠戰衣的梗是真的好笑,影片的親情大結局也是真的感人。
憑藉這部電影,DC也終於與扎導開創的DCEU,也就是DC拓展宇宙揮手告別,從2013年的《超人:鋼鐵之軀》開始,包含了2016年的《蝙蝠俠大戰超人》和《自殺小隊》、2017年的《神奇女俠》和《正義聯盟》、2018年的《海王》、2019年的《雷霆沙贊》、2020年的《猛禽小隊》和《神奇女俠1984》、2021年的《X特遣隊》、2022年的《黑亞當》、2023年的《雷霆沙贊2》的一個DC時代過去了。
影片同時也開啓了,一個滾導接管之後重啓的DCU時代。
從承上啓下角度來講,影片完美完成了任務。
這部電影之後,滾導甚至可以順勢將康斯坦丁等漫畫角色融入,在這部電影基礎上拍攝黑暗正義聯盟電影,從而開啓一個全新的邪典惡搞風格的DC宇宙。
所以《閃電俠》絕對不算一部爛片,影片的內地票房失敗,很大程度只是趕上了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市場的退潮。
當國內觀眾被大量主打北美黑人觀眾的好萊塢大片敗了胃口,曾經那段變形金剛系列、速激系列、漫威電影在內地市場呼風喚雨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當從變形金剛到漫威都太執着於擴展電影宇宙,而忽略了講好一個好故事的重要性。
帶給觀眾的全是套路的劇情設計,平庸的特效水平,敷衍的情感塑造。
甚至所有的好萊塢大片都不再能講出一個精彩的故事。
DC卻拍出了一部特效不及格,講故事和人物塑造卻高分的超英電影。
這本該是一場勝局。
《閃電俠》唯一的問題,是輸給了時間。
從這個意義上説,《閃電俠》或許應該修改時間線,回到幾年前,可惜現實中沒有閃電俠。
就在今天傳出消息,《閃電俠》導演安迪·穆斯切蒂將執導DC的“蝙蝠俠與羅賓”新電影《英勇與無畏》,看來華納對導演還是很滿意。
或許正如影片中一句台詞説的:不是所有事都有解決方法,just let it go。
既然無法改變,就要學會接受。
那就請漫威和DC,接受這個好萊塢大片敗退的事實,內地市場,從此再也不是超級英雄們的票房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