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海格演員去世,戲外鬧劇還沒完,它已成了“哈利波特”最大的悲哀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娛樂

近日,青石得知了一件令人難過的消息。

英國演員、《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海格的扮演者羅彼·考特拉尼去世,終年72歲。

他的經紀人對外公開了死訊,死因暫時未公佈。

在“海格”去世前,曾陪伴了全球一代人青春的《哈里波特》系列電影中,已有多位重要角色演員去世。

出演《哈利波特》前兩部“鄧布利多”校長的理查德·哈里斯,

於倫敦時間2002年10月25日晚7時在倫敦的一所醫院中病逝,享年72歲。

在後續《神奇動物》系列中,已換成裘德·洛來飾演年輕時的鄧布利多。

2013年3月,英國著名演員理查德·格里菲斯在英國考文垂大學醫院接受心臟手術後去世,享年65歲。

他在《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中飾演的哈利波特的“麻瓜”姨父弗農

2014年1月,飾演《哈利波特》電影中的魔法部國際魔法交流合作司司長,

老巴蒂·克勞奇的英國演員羅格·洛伊德-派克不幸去世,享年69歲。

2016年1月,曾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飾演“斯內普”教授的艾倫·裏克曼因患癌症去世,享年69歲。

在“海格”去世消息得到證實之後,《哈利波特》原著作者J.K.羅琳在社交媒體上紀念考特拉尼。

她寫道:

“我再也不認識像羅比這樣的人了。

他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才,一個完完全全的人,我非常幸運地認識了他,和他一起工作,一起笑得前仰後合。

我向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孩子們致以我的愛和最深切的慰問。”

《哈利波特》主演丹尼爾和艾瑪沃森等人也相繼在社交平台上發表緬懷聲明。

在死亡面前,他們似乎短暫地維持了團結與和平。

然而在國外,關於JK羅琳曠日持久的網暴行動,卻遠遠沒有結束,這也成了哈利波特文化最大的悲哀。

因為就在幾天前,還有不懷好意的網民在羅琳的社交平台下留言,諷刺羅琳:

“很想知道你在失去了一大羣願意買書的讀者後,晚上是怎麼能睡得着的呢?”

好在羅琳也不是畏畏縮縮的性格,淡定回懟網友:“姐只要看一眼最近收到的版税支票,痛楚便會立馬消失了。

儘管羅琳的回懟很有“爽文女主”的風範,但原著作者被粉絲聯合抵制這件事,還是讓青石覺得很荒唐。

然而對於JK羅琳來説,這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被網暴、被粉絲除名、被曝光家庭住址、被死亡威脅,甚至是被“消失”。

歐美的“取消文化”在JK羅琳身上愈演愈烈。

要探究這場轟轟烈烈的網暴事件的起因,還得把時間撥回到三年前。

2019年,英國簡化了跨性別羣體的身份認證程序,程序認為:

“只要認定自己是異性,就可以被認定為跨性別者。”

這個規定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位名為瑪雅的女性學者發出疑問:“如果只要認為自己是女性就是女性的話,那麼他們是否會隨意進出女廁所和女浴室?

結果這一言論使得她被法庭指控使用了“攻擊性和排他性”語言,繼而丟了在智庫全球發展中心的工作。

JK羅琳在得知此事之後,聲援了瑪雅,並覺得瑪雅“因言獲罪”十分荒謬。

其實這件事放在國內根本就沒什麼爭議,但是歐美圈卻被所謂的“政治正確”深刻影響着。

於是JK羅琳遭到了全球跨性別者的抵制。

從此,她就被迫開啓了被全網判定為“排跨”極端女權的風暴。

一年後,JK羅琳轉發了一篇使用了“有月經的人”詞語的文章。

並附文“有月經的人?我記得以前有個詞專門來形容這類人吧?叫Wumben?

羅琳的落腳點在於,“女性”一詞不應該被所謂的“包容性詞語”消解。

且女性基於性別的基本權利應該得到保護,包括在公共廁所、庇護所中享有單一性別空間。

羅琳希望跨性別社羣感到安全,但不希望這建立在其他女性感到不安全的基礎上。

而一旦打開法律上隨意認同性別的大門,任何人都可以鑽空子。

這些結論也是基於各種事實和數據得出的。

羅琳的言論也並沒有很過激,但她卻被聲浪巨大的網友定為“反跨性別主義者”。

在這之後,她屢屢受到死亡威脅,甚至被最大的哈利波特粉羣除名。

《哈利波特》的元老級別飯站——“破斧酒吧”和“麻瓜網”,聯合宣佈開除羅琳,刪除她的照片和鏈接。

2021年,華納官宣拍攝“重返霍格沃茨”的20週年特輯節目。

但受邀名單中卻並沒有JK羅琳。

人們仍然在討論哈利波特,卻不再承認哈利波特的作者存在。

而JK羅琳還被“人肉搜索”,三個跨性別活動人士在她的屋外舉牌合影,暴露她家的門牌號。

羅琳在英國愛丁堡留下的紀念手印,被塗滿紅色油漆,旁邊還插着變性人權益組織的旗幟。

不僅如此,《哈利波特》的主演還主動發聲“背刺”羅琳。

哈利波特的扮演者丹尼爾在The Trevor Project(一個專注性少數羣體的公益組織)的官網上專門發表了一篇長文。

裏面不僅提到了羅琳在跨性別問題上的不專業,還特地向書迷公開道歉:

“跨性別女性就是女性……如果有人感到自己對這本書的體驗被玷污了,我對這些評論給你們帶來的痛苦深表歉意。”

赫敏的扮演者艾瑪反應是最激烈的,她連續發文表示:

“跨性別主義者有權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一再地被問及身份問題。”

倒是伏地魔的扮演者站出來為羅琳説話。

“我到現在都無法理解你們對羅琳的暴力言論,遇到不同觀點可以討論,為什麼非要用仇恨和暴力。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讓大家不安。”

合作過的演員們身為既得利益者,卻紛紛發表撐跨言論與之割席。

當真是端起碗叫娘,放下碗罵孃的白眼狼。

只有電影裏的“you konw who”(伏地魔)願意為她説話。

羅琳,在自己創造的世界中變成了連名字都不能提及的“you konw who”。

真是諷刺。

其實,暫且不提羅琳的言論正確與否,她的行為遠遠沒有到達被“封殺”的標準。

但她仍然被歐美的“哈利波特圈”除名了。

青石覺得,這簡直比《哈利波特》的故事還要魔幻。

説到這裏,就不得不提及歐美文化的温牀下滋生的“取消文化”了。

所謂“取消文化”,簡言之就是認為某人的言行“不可接受”,從而剝奪人們對他本入、其職業以及受迎程度或名氣的支持。

該觀念源自藝術領域,並在整個西方社會蔓延擴展。

當然,這個概念誕生之初是為了警醒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要謹言慎行,也要為他們的錯誤言行負責。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説,盲目倡導“取消文化”也忽視了客觀性。

並非所有的“大眾聲音”都是正確的。

一旦“取消文化”沾上了“暴民心態”,帶來的後果則是對文化價值的摧毀。

網民僅用幾個小時就能組織一場大規模的聲討和指責行動,沒有人停下來考慮其行動帶來的影響。

“取消文化”急劇壓縮了學術討論、公開辯論與自由表達的空間。

由此成就了歐美圈中極為激進的“政治正確”體系。

在影視劇中,白色異性戀被替換成少數族裔的性少數羣體;

電影《亂世佳人》被下架,因為裏面涉及“黑奴”的劇情;

喜劇《老友記》一直以來都因為主演全是白人遭到網友批評與質疑。

編劇最終為此道歉,並向母校捐款400萬美元。

用於在學校的非洲和非裔美國人研究系設立一個捐贈教授席位。

《使女的故事》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分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們不能再説“女人”了?》。

讀者們便紛紛對其表示失望,稱這一舉動傷害了跨性別羣體。

為了“包容”而拼命壓縮另一個羣體的生存空間,也是一種魔幻現實主義。

歐美某些“進步人士”,只不過是在羣體效應下放大自己的偏見罷了。

那麼,“取消文化”真正的受益者是誰?

不是什麼性少數羣體,也不是什麼有色人種,而是:

覺醒資本主義

一些資本家通過宣揚“政治正確的”觀點來取悦消費者,從而獲取更多市場份額,維持自身社會影響力。

“取消文化”反而被資本主義做成了一門生意。

羅琳被“取消”,阿特伍德被“取消”,但神奇動物系列和使女的故事影視作品停拍了嗎?

並沒有,反而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

隱藏在“取消文化”背後的資本家們,與“保守派”割席,追捧“政治正確”。

他們只不過是為了保證自己的壟斷地位。

羅琳被西方娛樂圈“封殺”其實就是一個相當典型的例子。

激進的覺醒主義者們用社交網絡擴大“進步”的重要性,他們以蝗蟲過境般的姿態消除所有異議的聲音。

為了不被貼上落後的標籤,被捲入其中的參與者們都只能進入生存模式:

與“保守羣”割席,推崇“進步主義”。

靠粉絲吃飯的演員和娛樂公司們做出這樣的反應,其實只是為了保住在當前風暴下的飯碗。

然而,他們當前的經濟效益,可能都是來源於那個被大眾反對的人。

可見歐美的“政治正確”體系發展至今,已經逐漸妖魔化。

“進步青年”們遺漏了“警醒文化”、“取消文化”最初誕生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弱勢羣體的權益。

如今卻成為了扳倒某個名人的武器。

這場鬧劇,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呢?

青石電影|嘰解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