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人間清醒”粉絲 少些德不配位偶像

  近日,藝人張某某在日本靖國神社前拍照事件引發眾怒。幾天之內,多個品牌宣佈與其終止合作,社交平台封禁其賬號,視頻網站也將其相關作品下架。

  除了上述“官方”動作,張某某粉絲羣體的反應同樣引人關注,他們呼籲全體粉絲自省,接受批評。有粉絲毫不給面子地回覆,自己又沒錯,不該一起接受批評,“脱粉是最好的選擇”——如此鏗鏘乾脆、有理有據的表態,贏得眾多網友讚賞。有人説,這才是“人間清醒”的粉絲。

  無獨有偶,最近,藝人霍某被爆料出負面新聞,也有追隨其多年的粉絲寫下長篇文章,從作品、職業精神、自我管理多維度對其斥責,並宣佈脱粉。

  追星可以説由來已久。遠在唐代,“詩聖”杜甫是“詩仙”李白的大粉絲,寫了多首“懷李白”“夢李白”詩篇;近到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為中國拿下首金的射擊運動員楊倩説最喜歡的明星是白敬亭,男子體操雙槓冠軍鄒敬園則是關曉彤的“迷弟”。

  雖然自詡對娛樂明星絕緣,但中學時代的我也是一名攢下零花錢只為多買一盒偶像磁帶或一張海報的粉絲。

  人總是需要一些仰望的對象,抑或是情感寄託的對象。明星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樣的需要。有人因為才華追星,有人因為顏值追星,有人因為價值取向追星……無論出於何種理由,追星本身無可厚非。但前提應該是被視為偶像之人的品行經得起推敲——遵紀守法、不觸碰道德底線、不傷害民族感情等等,實在不是什麼高要求。説白了,既然靠公眾人物、明星偶像的“人設”吃飯,就該有與之相匹配的德行。

  遺憾的是,如此道理在“飯圈”還算不上共識。前段時間,藝人吳某某因涉嫌強姦罪被刑拘後,其部分粉絲創建“救援團”試圖進行所謂“營救”活動。如此荒唐局面,既要歸咎於此前眾多利益方長期無序參與娛樂圈造成的混亂,也是因為粉絲羣體年齡偏小,很容易被羣體意識裹挾,甚至被帶偏價值觀。

  近一段時間,隨着多部門出手治理,“飯圈”亂象得到改善。此次張某某事件中“人間清醒”粉絲的出現,更是給非理性追星羣體送上一股“清流”、樹起一個榜樣:追星可以,無腦的不要。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或許算得上近代成就最高的“追星族”。他的青年時期在19世紀末的維也納度過,彼時那裏匯聚了全球文藝界名人。出於興趣和敬仰,他不斷收集名人簽名及手稿。這樣的積累,不僅讓他成為傳記作家,還幫助他在經歷二戰後為全人類保留了諸多珍貴的歷史原件。

  本屆奧運會期間,楊倩送給白敬亭的簽名照被後者曬到網上炫耀,關曉彤在鄒敬園奪冠後立即送上賀電,包括女子體操平衡木冠軍管晨辰、女子羽毛球雙打銀牌得主陳清晨等都得到了偶像不同形式的回應和關注——追星,追着追着就把偶像追成了自己的粉絲。

  行業不同,人們的專業技能不同,但那些值得推崇的品性卻都一樣。將誰視為偶像,一定是在其身上看到了某種閃光的能力或品格。心中有偶像,最好的應援方式不是尖叫、燒錢,而是以偶像激發自己更多正向力量,促使自己不斷前進。

  希望有更多“人間清醒”的粉絲,倒逼“偶像”提高人設門檻,擠掉虛無的水分,讓真正德行配位的人成為被“追”的星。

  羅筱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5 字。

轉載請註明: 多些“人間清醒”粉絲 少些德不配位偶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