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改編自畢淑敏同名小説的《女心理師》正在優酷全網獨播。該劇講述了心理諮詢師賀頓,在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療愈他人的同時獲得自愈的故事。楊紫飾演的女主角“賀頓”也是熒屏上少見的“女心理師”形象。日前,該劇原作者畢淑敏、編劇朱歷接受媒體採訪,畢淑敏表示,她希望塑造出一個努力、好強、熱愛學習,不斷成長的心理師,儘管她身上有很多弱點,成長中也經受過很多創傷,但是她仍然相信人性的光明,仍然温暖而勇敢地去幫助別人。


《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楊紫飾演女主角賀頓。


去療治心理創傷,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原著作者畢淑敏1998年在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學習,相繼完成了心理學碩士和博士方向的課程,隨後她開辦了心理診所。通過理論學習,再加上有了一定的實踐經驗,畢淑敏特別希望把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心得和更多的朋友們分享,所以在2007年她寫了這部《女心理師》小説。


從2007年到現在過去了14年,在畢淑敏看來,雖然從臨牀心理醫生的角度,心理疾患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它是與時俱進的,但是,人的心理問題分類不會有大的變化。比如不會處理親密關係、在親子教育方面的種種誤區、在職場上各種關係的處理、對於自我的認識、對自己原生家庭的認識等,這些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以從這個角度説,加強自己內心的心理健康,去療治心理創傷,在任何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心理健康問題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女心理師》恰逢其時的播出了。


在真實性和故事性之間編劇和專家不斷拉扯


在改編上,劇版《女心理師》保留了原著的敍述方式,在朱歷看來,只有像畢淑敏這樣有實際一線經驗的諮詢師才能想到這樣的敍事結構,故事中諮詢師的個人生活跟來訪者的生活是穿插的,“來訪者的故事並不是一次全部説完,這是完全符合諮詢客觀規律的,因為一個來訪者要完成自己的諮詢流程,可能需要三到五週甚至更長的時間。”


在具體創作中,朱歷開始自己會去揣測故事中心理諮詢師要怎麼做,結果特別失敗,“我完全不知道一個職業的心理諮詢師應該在諮詢室裏,用什麼口氣、什麼語言去跟來訪者溝通交流,所以後期我就改變了策略,我只做一個編劇的本分,把故事寫好看,剩下專業的部分,我們有專業的心理諮詢師老師,心理諮詢師會告訴我們(現實)應該是什麼樣的。”朱歷説,但是如果完全照搬來寫又會非常沉悶,不能一比一完全復原現實狀態,在這個過程當中要不停調整,找到當中合適的融合點。編劇負責故事好看和戲劇衝突,專門的心理顧問負責糾正這些故事當中出現的漏洞,“我們就不斷的拉扯,這個部分的真實性能不能妥協,故事性能不能妥協,最後大家都認可,既沒有太大的漏洞,也非常好看。”


不能任意擴大心理諮詢師的效能


劇中不僅聚焦了高中生在家庭、學校生活中面臨的青春期心理問題,還涉及了大量其他的社會熱點議題。心理問題往往會使人陷入認知的誤區,劇中心理師對來訪者心理問題不斷進行梳理與耐心引導,從專業的角度幫助來訪者瞭解自己,從而產生自救的意願。從心理師的“他助”到來訪者的“自助”,是擊破心理圍城的第一步。該劇在改編上也相應的增加了一些案例,最終選出討好型人格、暴食症、雙相情感障礙等10個具有“普適性”、“當下性”的心理疾病案例。


朱歷坦言,現在大家對於心理諮詢、心理疾病已經瞭解得很多了,但是這其中存在不少的誤解,有一些事情不是心理諮詢師該做的,比如如果在諮詢的過程當中遇到了有抑鬱症、焦慮症、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心理諮詢師應該先建議他去正規的精神科進行更專業的治療,因為心理諮詢師沒有處方權,隨後心理諮詢師配合精神科大夫做心理疏導。“我們在塑造人物的時候,要嚴格遵守行業對於心理諮詢師的定位,不能任意擴大他的效能或者擴大工作範圍。我們希望通過一個正確的模板讓大家認識到,原來心理諮詢師的工作是這樣的。”


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錢開逸


在首播的劇情中,賀頓(楊紫飾演)作為自殺干預中心的心理諮詢師,接到女高中生尤娜的求助電話。危急時刻,尤娜的代課老師錢開逸(井柏然飾演)也及時趕到了現場。為打消尤娜自殺想法,探尋事件真相,賀頓和錢開逸兩人上演了一出緊急救援的戲碼。同時,錢開逸的心理訪談節目《心扉夜話》開播在即,急需心理諮詢師加入,他被賀頓此前展現的專業能力打動,想邀請賀頓共同參與節目。兩人也由此展開了互相瞭解、熟知的過程。


《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井柏然飾演錢開逸。


很多現實生活中有心理問題的人希望去找諮詢師,從心理諮詢師身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女主角賀頓的塑造上,朱歷表示,這個角色是希望告訴大家,心理諮詢師也是普通人,她在幫助別人的過程當中也在不停地認知自我、自我調整。在朱歷看來,賀頓的人物魅力也恰恰在於,她是一個普通人,“在諮詢室裏她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從一開始以為自己是神,能夠救很多人,慢慢她把自己當一個普通人,這樣才能理解別人,才能幫助別人看到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力量。”


而井柏然飾演的錢開逸是劇中最温暖的人物,朱歷説,只要寫到錢開逸的戲大家都開心得不得了。雖然每個人都會遭遇各自的困境,或是生活在陰影裏,包括錢開逸也有自己的問題,但他卻選擇了成為“太陽”,“當你開始有能力主動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療愈的開始。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錢開逸,應該把心裏的錢開逸放出來,生活需要有一點點温暖和甜美,這樣才可以撐過99%痛苦的時候。”


懸疑只是一個包裝


心理諮詢師大部分工作情景是坐在心理諮詢室和病人聊天,朱歷表示,在諮詢室的部分一定要有懸疑,去寫每一個心理案例、每一個來訪者都像是一個謎團,“來訪者並不一定會在諮詢室裏説真話,很多人會在那裏撒謊,隱藏自己真正的問題。事實的真相不是諮詢師的工作,但是諮詢師必須要去學會分辨這其中來訪者情緒的真假,怎麼解決情緒的問題。”


朱歷説,懸疑是手段,而故事的落點是需要有温度的,“整個破案的過程是懸疑的手法,最終我們表達的內容和主旨是温暖的。懸疑只是一個包裝,我們希望大家看得不要那麼沉悶。”


《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該劇想表達一個温暖的主旨。


#原作者説#


畢淑敏:我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具有普遍性不夠健康的心理表現,首先就是自卑,自卑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容貌焦慮,身高焦慮,對職業的鄙視鏈,對出身,階層,地域的焦慮,我們每個人被方方面面既有的觀念壓迫,覺得為什麼自己不完美,為什麼沒有生活在大城市,為什麼父母不是非常有權勢,男生嫌自己不夠高,女生嫌自己不夠漂亮,為什麼大學不是211,為什麼沒有讀博士。特別是年輕人,有很多覺得自己不夠完美,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我們要學會戰勝自卑,一個人完全不自卑,那是不可能的。我們對自卑要有一種把它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不是改變自己的出身、容貌、身高,而是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勇敢、強健,讓自己不斷努力。第二個不夠健康的心理表現是分裂,比較時髦的詞就是雙標,對一個事情不是堅定不移、身體力行的原則,而是今天用這個原則,明天用那個原則,來回在那裏波動,造成我們心理容量巨大的消耗,而且會變得憤世嫉俗、牢騷滿腹,天天埋怨不公,有很多時候心情抑鬱、茫然,包括看別人不順眼等。要讓自己的三觀端正,而且堅定不移地去篤信經過深思熟慮以後,能夠作為基礎準則的人生觀念,這一條也很重要。


從寫小説到現在將近15年,心理健康在中國的大環境裏變得更好了。可能大家覺得現在心理問題這麼多,層出不窮,是不是情況更嚴重了?以前我們沒有統計數字,現在也難以比較,特別宏觀的結論不能下。我指的變好,是説我們重視到了這個(心理)問題,我們對這些問題在商討對策,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除了要有生理上強壯的體魄,也要有強健的內心,這樣才能應對越來越快的節奏,越來越多的挑戰。心理的構成非常複雜,不是説大家一定要成為專家,但是當心理出現狀況的時候,你會有意識自己得病了,要到醫院去看,要做相應的檢查。中國關於心理健康應該也到了這樣一個比較普及,有越來越多人關注的階段,所以我覺得比那個時候(寫《女心理師》)要好。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吳興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91 字。

轉載請註明: 《女心理師》:懸疑只是包裝,讓劇情不那麼沉悶丨主創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