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國際化當成“名片”的張藝興,他輸出中國文化比李子柒還高明

除了張藝興,還從來沒有哪個明星會把自己的“黑稱”表達得如此清新脱俗。

眾所周知,張藝興素來以三觀超正的形象示人,“努力努力再努力”是他堅持不懈的口號,收穫鐵粉無數的同時,他的“形象工程”也成了“黑粉”眼中的一根刺。

張藝興頂着壓力參加《吐槽大會》的時候,被李誕吐槽的體無完膚,白蓮花、蓮言蓮語、下跪裝純、學羊吃草這些都給他抖落了出來,惹得“小綿羊”張藝興臉色鐵青。

“白蓮花”成了眾多黑粉戲謔和攻擊他的“有力證據”,可誰也沒想到,張藝興拿着這個梗狠狠打了這羣人的臉。

這個6月,張藝興發佈一張新專輯叫《蓮》,國內戰績不錯,上線7分鐘就破了150萬張,目前,在QQ音樂平台上已售專輯210多萬張,還一度成功登頂暢銷周榜單榜首。

相較於他的前三張專輯,第四張專輯《蓮》最明顯的特點就是運用了大量中國傳統元素。

在音樂創作上,以中國經典故事霸王別姬、佛陀心魔為框架,在編曲上加入葫蘆絲、二胡、琵琶、笛子、京劇等。

甚至上過熱搜的MV更是搭建了很多精巧的中國古風場景, 整張專輯的“行”極富東方色彩。

如果説李子柒是網絡平台最火的中華文化輸出紅人,那麼相較李子柒的“被動運營”,致力於要“將華語音樂帶向世界”的張藝興,在中國文化輸出上,他顯然比李子柒更加主動且上心。

在音樂創作和製作思路上,張藝興緊密貼合當下歐美流行音樂元素,採用東西方兩者兼得的處理方式,從目前來看,在衝擊國際市場上的確很討巧,專輯發佈後在外網獲得了一波好評。

儘管這樣,基於張藝興的流量屬性,依然逃不掉“粉絲狂歡,路人無感”的狀況。

先來説説張藝興身上揮之不去的“宿命感”。

張藝興如今獲得的成績離不開他的努力,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這種密不透風的努力,限制了他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人。

寫到這裏,讓我想起了《士兵突擊》中,伍六一對新兵成才的評價:成才在新兵連表現最好,可我總覺得這個人假。

再説回到張藝興的作品本身。

國際化是張藝興的一張“名片”,他自創的“MIX”風格,對於目前華語抒情曲風佔據主流的內娛環境來説,他主打的hip-hop和R&B風格在國內還算小眾,與內娛聽眾在情感交流上存在壁壘。

而要獲得這類風格聽眾喜歡,他雜糅過多的傳統元素又與這類聽眾原有習慣不一致。

至少在這一階段,“混合”意味着喜好不明,無法快速捕捉到這類音樂受眾,對於音樂創作人來説,用户教育的成本也很大。

新專輯被粉絲盛讚,斥巨資打造的豪華MV,在鏡頭場景打造和舞蹈部分,也能看出張藝興對待音樂的認真和野心,但在我看來,MV始終只是為歌曲服務,不能掩蓋歌曲本身的缺憾。

而他的缺憾點就是,被大眾反覆吐槽當下偶像們集體表達缺少的“共情”。

張藝興的資質和過早的明星生活讓他的作品置於空中樓閣,在創作上,他往往比較喜歡用大而空洞的概念化詞語表達,除了粉絲,其他聽眾很難耐住性子去欣賞。

在我看來,這是他與真正好音樂跨越不去的鴻溝,一面有粉絲和公司保護,一面是密不透風的工作安排,活在真空中的他們,作品沒有生活感,也就不能被人口基數更多的普通人接受。

當然,如果能遇到契合他音樂的“方文山”,也有可能會是另一番天地。就目前的形勢而言,這個人會不會出現還有待商榷。

李誕曾在《吐槽大會》上説,張藝興你別總想着帶領華語音樂走向世界,先帶領你的音樂走向華語世界。

李誕雖然是玩笑式的吐槽,但仔細咂摸,卻也中肯。

從張藝興越來越清晰的音樂創作理念來看,既不與內娛聽眾“共情”,又在“神”上儘可能吸取歐美流行元素,可見他的音樂重心並不在國內聽眾,而是意在向歐美音樂靠攏,儘可能的“國際化”。

仔細一想,這和近幾年流行的“新國貨潮”的思路不謀而合。

在品牌全球化的當下,很多國貨品牌一面利用中國元素裝飾外表,一面在技術上邀請國外設計師。

比如李寧在米蘭時裝週把正楷字“中國”、“李寧”繡在衞衣上再次一炮而紅,不可謂不是一種高明的營銷。

從世界音樂的流行趨勢來看,歐美流行音樂的確佔據主導地位,深受日韓流行音樂影響的張藝興,自然更願意親近歐美流行。

但基於歐美文化和東亞文化是兩套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帶着中國傳統文化佔領海外市場,的確算是一種不錯的解題思路,但這條路註定會走得很艱難 。

張藝興今天的做法,在電影行業中,國內第五代導演中也曾經流行過這種思潮。

張藝謀導演在開拍了極富本土特色的《紅高粱》《活着》之後,在國內和國際上獲得極大聲譽,但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困境,無法打開海外市場。

很長一段時間,他也一直在尋求西方價值觀的認可,期間拍攝了多部國際商業大片,被吐槽最厲害的當屬中外合拍的《長城》。

遭遇滑鐵盧之後,最終還是專注國內市場。

要知道,李安導演在美國生活了幾十年,才練就融會貫通中西文化的表達方式,那些想要利用傳統文化打開國際市場的人,更多則落入了“空有外殼,毫無靈魂”的窠臼中。

當然,現在去定義他是“李安”還是“張藝謀”,確實還為時過早。

從2015年開始,張藝興的工作重心和演藝事業轉移到國內,在歸國四子中從原來存在感最弱到現在已有“彎道超車”之勢。

在音樂理念上,幾乎每年一張專輯的穩定輸出,從前三張《Lose Control》《Sleep》《夢不落雨林/NAMANANA》,到第四張專輯《蓮》,在音樂規劃上,確實是一直朝着與國際音樂接軌佈局,也比較清晰的提煉出“M-Pop”的音樂概念。

在其他節目輸出上,也在儘量去擴散這一音樂概念。

這點從他參加的《我是唱作人2》創作的歌曲上即可明瞭,其中《十面埋伏》《馬》《炎黃子孫》等“中國傳統元素 歐美流行音律”,就是張氏音樂的經典搭配。

在一些獎項認證上,張藝興更加偏向國家級獎項認證,這無疑與他音樂傳播的“家國”理念相承接,也是持續鞏固加深這一概念的不錯方法。

而在音樂成績上,排除粉絲的“為愛發電”,在路人大盤中也有不少利好信號。

根據由你音樂統計,今年第一季度,張藝興的總聽眾數量增長147%,23-40歲青年及熟齡用户佔比增高,兩性聽眾佔比進一步均衡。

大數據説明,張藝興的音樂在進一步“出圈”。

而在完成“國民度”的普及上,適時選擇退出綜藝《極限挑戰》之後,接棒《我是唱作人2》、《這!就是街舞》兩檔收視和口碑皆S級的音樂綜藝,今年張藝興也將在“唱”“跳”領域持續發力。

而在更能鞏固明星熱度的影視領域,在飾演電影《一出好戲》中的馬小興一角後,他也已完成偶像到演員角色的轉變。

在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落日時光》中,張藝興官宣飾演男二,這在同齡偶像藝人當中,能看出他影視資源的持續跟進和影視角色的穩紮穩打。

“流量”是張藝興身上揹負的“原罪”。

綜藝的持續曝光和塑造影視角色的確能給這類藝人加碼。如果持續精進業務能力,盤活路人大盤也就更為輕巧。

可現實中也有太多活生生的例子説明,如果在綜藝節目中暴露短板,或是演技不過關,勢必遭受反噬。

對比在《創造營2020》中“歸國三子”的合體表現,詮釋了“台上三分鐘,台下需十年功”的道理。

吳亦凡依然電音滿格、鹿晗唱跳一首歌之後就喘到不行,而黃子韜在節目中唱《喜歡你》這類小情歌都跑調到自己吐槽自己,更不用説在影視行業三位還沒跳脱“流量”這個泥淖。

三個“天賦”滿分的人在吃老本,跟張藝興形成了“三英戰呂布”的局面。

相較之下,張藝興做音樂的態度,舞蹈的態度,目前演戲不在乎番位,能演到正午陽光的男二號。他在印證“努力努力再努力”的更多可能性。

張藝興還在韓國活動時曾在一次採訪中説,等他30歲的時候,希望自己有一棟樓,裏面都是自己喜歡的音樂人。這種近乎“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悲壯感,的確也能看出他對音樂抱有極大的熱忱。

多年之後,張藝興在實踐“M-Pop”音樂中,也有可能真的創造自己的獨門一派,但是這注定是一條艱難的道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0 字。

轉載請註明: 把國際化當成“名片”的張藝興,他輸出中國文化比李子柒還高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