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董 銘
抗議中驚現“蝙蝠俠”
美國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在美國各大城市引發騷亂,街頭一片混亂,打砸搶燒不斷。在許多人眼中,爆發騷亂的美國大城市與DC宇宙中超級英雄蝙蝠俠所處的“哥譚市”尤為相似。5月30日,美國費城,一位抗議者身着蝙蝠俠服裝出現在示威街頭,煙霧中的人羣看見“蝙蝠俠”現身,紛紛高呼“英雄”。哥譚另一大標誌人物、蝙蝠俠的死對頭小丑,後來也“現身”美國各地的抗議人羣中。雖然只是COSPLAY,但也可從中體會到“哥譚”作為流行文化標誌紮根美國人心中。
對於此次的“蝙蝠俠和小丑上街”現象,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孫佳山認為,這背後其實是美式意識形態的調節機制在起作用,它暗藏在近年來的好萊塢主流電影,尤其是漫改電影中。以《小丑》為例,該片將被壓迫的底層的反抗,矮化為無政府主義的隨機暴力,“提前”為此次抗議活動塗上“不合法”的底色,進而遮蔽底層反抗中的合理成分。
“蝙蝠俠上街”出現在抗議人羣中,同樣深受《蝙蝠俠》系列電影影響,它宣揚的正是美國式的“法外執法”,在蝙蝠俠的所謂“正義”背後,實際上是掩蓋美國式資本主義無法解決其社會矛盾的意識形態“障眼法”。
而頻頻被人們提及的哥譚市則是以20世紀“大蕭條”時代的紐約為藍本、輔以芝加哥而虛構出的混亂城市,即傳統的美國式資本主義,或者説傳統的好萊塢式正義倫理,在無法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情況下,所折射出的美國社會最黑暗最骯髒的一面。哥譚,這個在半個多世紀前漫畫裏虛構的罪惡城市,如今正在動盪和撕裂的美國變得“觸手可及”。
哥譚市“暗黑”80年
近年來,隨着超級英雄電影風靡全球,人們對其中的角色和背景設定也更加熟悉:兩大超英體系中,漫威宇宙更加科技未來化,主題偏向光明;DC宇宙則偏向現實主義,基調陰暗,注重對人性的批判和揭示社會黑暗面。其中蝙蝠俠成長的“哥譚市”與超人所處的“大都會”相比,犯罪化程度更高:黑幫林立、警界腐敗、惡徒叢生,被戲稱為“民風淳樸哥譚市”。哥譚市中只有蝙蝠俠、羅賓和戈登局長等少數非超能力者,代表正義與邪惡勢力鏖戰。無論是動漫還是影視作品都透着悲壯,唯有夜空中那一束帶着蝙蝠圖案的探照燈光給哥譚市民帶來一絲希望。
哥譚市的設定最早出現在1940年的漫畫《蝙蝠俠》第4期,由早期編繪作者比爾·芬格創造,位於美國新澤西州,是美國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雖然原型是紐約市,但在建築風格和街區劃分上還參考匹茲堡和芝加哥,主要以地鐵等軌道交通為主,可以説是美國大城市的縮影。
漫畫中,哥譚市最早由韋恩、埃利奧特等四大家族創立,這些家族也控制着城市各個領域,勢力盤根錯節。從某種程度上説,蝙蝠俠的故事也是布魯斯·韋恩(蝙蝠俠)、凱特·凱恩(蝙蝠女俠)與其他幾大政治勢力纏鬥的過程,市長、警長和各類罪犯只是表象。
除了韋恩莊園、韋恩大廈以及戈登所在的警察局,哥譚市還有一個著名地標建築——位於市郊的阿卡姆瘋人院,裏面幾乎關着所有反派惡徒,包括小丑、小丑女哈莉·奎因、企鵝人、雙面人、謎語人等,他們窮兇極惡且心智異於常人。由於蝙蝠俠信奉“不殺”的英雄準則,他逮捕的罪犯幾乎塞滿半個阿卡姆瘋人院,這些罪犯也屢次從瘋人院逃脱,回到哥譚後再掀風浪。
DC宇宙的經典背景
由於具有哥譚市完備而鮮明的設定和豐富多彩的背景,十分適合搬上銀幕,於是在幾乎所有DC宇宙的影視劇中都會出現哥譚。包括上世紀70年代的《蝙蝠俠》劇集,90年代蒂姆·波頓執導的《蝙蝠俠》系列、新千年諾蘭執導的《蝙蝠俠:黑暗騎士》三部曲以及不太成功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和《正義聯盟》等。
去年的影片《小丑》也讓哥譚在銀幕上再度走紅,雖然片中少有特效和動作場面,但灰暗壓抑的氣氛、無處不在的罪惡、受壓迫剝削的底層人物,都深得原版漫畫精髓,因此也使得經歷這次騷亂的美國人產生深深共鳴。
此外,福克斯頻道2015年還推出劇集《哥譚》,從戈登作為新人入職和韋恩夫婦被殺開始,共有五季。劇集以哥譚警察局為主視角介紹“羣魔亂舞”的哥譚市,把幾位主角甚至是企鵝人等反派的成長曆程講述得十分充分。目前正在拍攝的新版《蝙蝠俠》仍將以哥譚市為背景,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蝙蝠俠將再次與小丑等罪犯展開對決,城市街頭也將再次爆發對抗,畢竟哥譚市本就是美國社會羣族撕裂、階層對立和高犯罪率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