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全世界的電影和演出行業工作者線下復工復產遙遙無期。在漫漫隔離期間,網絡,成了唯一可以讓工作推進的地方。
在千里之外的英國,就有兩位熒幕上的熟面孔,正在家中開着“雲會議”。
大衞·田納特,土星獎視帝,《神秘博士》的“小10”,《哈利波特》的小克勞奇,長着一雙大眼睛的蘇格蘭男神。
邁克·辛,自帶古典氣質的戲骨,無數個艾美獎和金球獎提名收入囊中,《角鬥士》《女王》《暮光之城》《性愛大師》都有他的精湛表演。
就是兩位戲骨男神,在2019年,因為一部大火的英劇《好兆頭》結緣。這對天使與惡魔成了2019年歐美圈第一CP。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疫情期間,這對第一CP竟然會繼續合作,原班人馬一起用另一種模式開始撒糖。這甜度不是來自粉絲的同人作品,而是來自BBC官方,一部開局就斬獲了豆瓣9.3分的迷你劇——《舞台劇》。
真實,藝術的養料
《舞台劇》的故事既簡單,又寫實。疫情的突如其來打斷了一部即將上演的舞台劇的正常進程,於是演員們只能在線上開會、排練、討論,儘可能地維持工作和排演的正常運轉。一共6集,一集15分鐘。幾個電腦攝像頭視角的固定鏡頭和紮實的台詞以及小清新的古典音樂撐起了整部劇,除了秉承了英劇一貫的剋制的幽默以外,還有最難得的真實感。
因為整部劇集拍攝的過程中,幾位演員都在家中隔離。拍攝條件有限,主演們只好用手機或者攝像機的固定機位在家中自行拍攝,並將幾位主演各自錄製的自拍視頻間接起來,偶爾會採用分屏模式,營造出“雲會議”一樣的效果。缺少了專業的燈光和攝影的輔助,整部劇集都在白天,利用自然光線拍攝而成。演員們除了在討論舞台劇的排練之外,也會穿插一些居家隔離期間真實的生活。
居家隔離期間,誰沒有線上辦公呢?當看到熒幕上的男神此刻和自己一樣,大鬍子、不修邊幅,素顏穿着居家服,臉上還帶着假期留下的幸福肥,背景是温馨的家裏,曾經大熒幕所營造出來的間離和距離感驟然之間就會崩裂瓦解,一種“接地氣”的真實感油然而生。
學畫畫、輔導孩子作業、超市的物資嚴重匱乏、獨居在家的無聊……你所經歷的煩惱,男神們也在經歷着。這種幾乎“直播生活”的面對面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時間和空間的間隔,滿足了觀眾的“窺伺欲”。對於粉絲來説,對於舞台之下的排練和演員的個人生活的記錄是拉近同偶像之間距離的絕佳機會。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曾認為,主體的意識由慾望構成,自我不過是獲得他人承認的慾望而已。法國精神分析學家拉康在《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中提出了著名的“鏡像理論”,即人是在“他者”對於“自我”反射之中逐漸認識自己。在人的嬰兒階段,會認為鏡中的影像是“他者”。經歷了成長之後,人們會混淆“自我”和“他者”,可以認出鏡中的是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在進入第三個階段後,人們會開始迷戀鏡中的影像,希望“他者”成為“自我”。
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直播文化會盛行。對直播的主題進行研究後不難發現,人們更傾向於“真實”的直播,因為“真實”的生活可以讓觀看者實現“自我”到“他者”中的一個投射。對於粉絲來説,偶像就是一種理想化生活和人格形象的一種投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舞台劇》這一場單純的“排練演繹”,會進化成一種粉絲的狂歡。
表現力,完成度的保障
跳脱出對於粉絲文化的思考,站在一個普通觀眾的角度上來看,《舞台劇》的故事結構簡單,觀看門檻並不高,可以很容易地“入戲”。再加上緊貼時事熱點與劇集形式和內容方面的創新使得《舞台劇》獲得了好評。
除了在題材方面的優勢,表現力也是《舞台劇》的魅力所在。方寸之間的雲端對話框和單機位限制了演員的肢體動作以及表演,所以必須要在表情、神態和台詞的把控上下功夫。為了在“真實”和“戲劇效果”之間尋找到平衡點,《舞台劇》中的所有演員在劇中飾演的就是自己,所有的現實中的社會關係(導演、製片人和演員的關係)和問題(番位之爭?),也會在劇中得到重現和映照。
在第一集開始的時候,“天使”和“魔鬼”就開始了一場暗搓搓的競爭,剛開場,“天使”邁克辛就吟誦了一首自己的老鄉詩人(來自威爾士)狄蘭的《不要温柔地走進那良夜》,展現了台詞功底。配合着高雅的古典音樂,觀眾能迅速走進《舞台劇》所構建的場域——看來英國演員們張口莎翁閉口雪萊是真的。
兩人互相交流着居家隔離時候的生活狀況,沒想到“天使”還在隔離期間學會了畫畫的新技能,看着邁克辛有模有樣頗有印象派色彩的風景畫,田納特頓時覺得自己手裏令他沾沾自喜的菠蘿更像兒童簡筆畫了。那一瞬間,田納特強忍着自己的震驚假裝鎮定的表情,令人忍俊不禁。
諸如此類的互動在劇中有很多,讓詼諧輕鬆的基調得以在全劇展開,從某種程度上也得以窺見作為“平常人”的演員的生活碎片。為了搬演出聊天場景的真實感,演員們還會在手中把玩着小東西(像不像正在聽電話的你?)或者被鳥叫聲吸引,甚至還會突然“掉線”(誰沒有經受過被網絡無響應支配的恐懼呢?)……
本劇的“客串嘉賓”更是“鉑金”級別的。“局長”和“温杜大師”薩繆爾·傑克遜出現在了第三集,延續着和邁克辛曾經的戲裏緣分。朱迪·丹奇奶奶也在劇裏繼續毒舌,一本正經地搶C位像極了“興風作浪的姐姐”。一邊看老戲骨插科打諢,一邊看好演員在線飆戲,有着綜藝一樣的“梗”和幽默,卻沒有綜藝的劇本痕跡感。只有在《舞台劇》裏,才能感受到不留痕跡的高水平表演的真實與動人。
一部“雲端劇”,一次深刻的啓示
當有人還在用千萬特效砸爛片的時候,BBC已經在用“ZOOM”拍好劇了。從形式和內容上,《舞台劇》都給予了疫情期間的國內外的影視工作者一定的啓示。
首先,從形式上,不妨進行一次“雲”改革?早已有綜藝節目做出了“雲考核”的試驗並顯示出了可行性,“雲綜藝”、“雲短劇”,電視劇大熱CP的“雲售後”又有何不可?
最重要的是,從內容上進行學習。從個人的“小切口”出發,折射出整個疫情之下的眾生萬象,以及疫情對人類生活造成的影響,也是《舞台劇》開出的先河。從小的方面,是田納特的新舞台劇無法如期上演,從大的角度來看,百老匯、倫敦西區和全球影院的停工停業所造成的損失更是數不勝數,讓“寒冬”雪上加霜。除了劇組“排練難”,疫情期間的人們心理健康狀況、疫情期間的獨居老人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更是《舞台劇》的兩條暗線。當劇中的邁克辛哭着打電話詢問鄰居的下落時,想到了《紐約時報》刊登在頭版的罹難於新冠疫情的長名單,頓時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傷感彌散。
從個人,到他人,到集體,到國家,再到整個世界,疫情造成的陰雲讓人渙散、疲憊又焦慮,網絡從一種連接世界的媒介漸漸變成了一道阻隔現實的牆。在網絡上,所有的卡頓和掉線都會被放大,在現實中,原本尋常的境遇卻又因困難而變得彌足珍貴。仔細想想,在今年早期的時候,當你結束了漫長的居家隔離第一次出門後,是多麼地欣慰。這就是《舞台劇》在平實的記錄背後所傳達出的人文關懷。
目前已經上映的與疫情相關的劇集大多都聚焦於白衣天使、快遞員或者患者家屬等羣體,通過前線的張力突顯出團結一心的振奮精神。《舞台劇》則另闢蹊徑,選擇了隔離在家的文藝工作者(普通上班族)為主角,單純地展示了普通的人對工作的熱情以及生活中的點滴。“心向着工作,奈何身體卻不自律。”
恰恰是這些小的、普通的、平凡的內在衝突,卻是最真實的、最大多數的生活狀態,輕鬆愉快,又不失教育意義和人文關懷,而這恰恰是在特殊時期最需要的特質,也是疫情期間文藝作品的新思路和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