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國慶街頭看演出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娛樂

今年國慶長假,早就在朋友圈裏聽到了大家的討論,有舉家自駕休閒旅遊的,有同學小聚的,有上劇場看演出的,似乎對這個假期格外期待,在防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可能安排得豐富多彩。

  小時候過國慶節,可沒有那麼多安排,也沒有七天長假,除了國慶節當天晚上看焰火,就是假日裏每天拿個小板凳,到街頭去看文藝小分隊的國慶演出。

  那時的國慶節,只有三天假期,上海每個區都會選擇若干個街道,在馬路街口搭建臨時舞台,作為慶祝國慶羣眾文藝演出的地方。筆者當時居住的中山北一路廣中路口,每年都被選為街頭演出地。聽大人説,為了確保演出地的羣眾觀看,途經演出地的公交車,到下午五點左右便分段行駛。

  臨時舞台的搭建,也是非常的簡易,沒有背景板,底部用的是數十隻柏油桶支撐,上面則是用木板釘子釘的簡易舞台。表演的節目多為舞蹈和歌唱,也有戲曲相聲類節目,戲曲主要是當年盛行的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等,而唱的歌也多為《我愛北京天安門》等,表演者也大都為轄區內各單位職工和中小學生及居民羣眾。雖然表演質量不怎麼樣,但看的人還真不少,因為當時國慶節活動比較單調,生活也不富裕,只能在街頭看演出。一到演出開始前,人們紛紛提前到馬路口去搶佔有利位子,演出開始時,臨時舞台前已是人山人海,擠得滿滿當當,一些沒帶板凳的人,只能站立着觀看,而那些來了晚的小孩,只能“騎”在父母的肩上觀看。

  母親當年在幼兒園當老師,平時會教幼兒唱歌,有點文藝“天賦”,國慶節羣眾演出,幾位年輕的幼兒老師便編排了一出《我愛北京天安門》的舞蹈。記得母親當時是領舞,手裏還要拿着一幅畫,一邊跳一邊做着各種動作,後面的幾位老師也跟着起舞。幼兒園的老師本來就沒幾個人,記得母親當時所在幼兒園只有大中小各一個班,為了能確保演出成功,幼兒園的阿姨也上陣了。王阿姨天生比較開朗,聽説要參加演出,原本下班了,還加班加點和母親一起排練。由於王阿姨有點胖,跳舞的動作有點大,於是,想盡快減肥。當年沒有減肥藥,而且離演出時間很緊,大家都説不用減了,儘量跳就行了。演出時,王阿姨可認真了,雖然沒有專門訓練過,但也跳得有板有眼。然而,那個臨時舞台跟王阿姨開了個“玩笑”,木板舞台拼接的地方有高低,王阿姨在起舞時,被高低不平的舞台絆了一下,差點摔出了舞台,引得台下一陣騷動。好在王阿姨臨危不懼,沒有被這一絆影響了情緒,順利地完成了演出。謝幕時,台下觀眾把掌聲獻給了這位可愛的王阿姨。

  國慶街頭看演出,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當年看演出的情景還不時浮現在腦中,雖然人們歡度國慶的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今年的街頭大家也會戴上口罩,然而,再怎麼變,我們歡度國慶的心情是永遠不會變的。(龍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