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相聲《賣掛票》並非憑空杜撰,梨園行名角反給相聲界置下產業
都説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當年創作這段相聲的藝人自然不是憑空杜撰出來的,否則這塊活也不會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歷經幾代相聲藝人加工整理,時至今日仍能常演常新。其實,在過去梨園行裏賣掛票確有其事,到底哪位角有這麼大的藝術魅力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傳統相聲賣掛票的起源。
可見,買蹲票的“西洋景”還真不是空穴來風,而買掛票同樣有根有源。據梨園外史中記載:“春台班開戲第四日,胡喜祿唱玉堂春。看戲的客座人山人海,後面來的就沒有地方,用粗繩子把板凳懸在戲樓的欄杆上,打着鞦韆看戲。眾人不看戲了,都來看這稀奇的景緻。”這前後兩段戲班裏鬧出的奇聞軼事傳到相聲藝人的耳朵了,經過一番“添油加醋”的藝術加工,“真有一百七十多位沒走!牆上掛着呢,走不了啦!”的荒誕情節也就由此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