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過“小人物”的明星不計其數,但真正能抓住“小人物”的精髓,把“小人物”拿捏到爐火純青的人卻少之又少,稱得上是鳳毛麟角。
“半路出家”當演員的範偉,應該是影視作品中“小人物”的一面旗幟。
他飾演的小人物不僅僅在華人範圍內深入人心,就連國外的電影節評委,也給予範偉“表演出神入化”的極高評價。
從初入相聲界到成為小品演員,從搭檔趙本山到單打獨鬥,從默默演戲到影帝加身,始終遊走在“小人物”角色當中的範偉,一步步地成了小人物中的“一代宗師”。
在新上映的《鐵道英雄》中,範偉精妙地詮釋了什麼叫做“在刀尖上行走”。
單單是一個“笑容”,就被他演繹出了五種不同情緒:慈祥的、示弱的、假裝諂媚的、掩人耳目的以及以笑泄恨,演技封神。
從相聲到小品,從初識到搭檔,“鐵三角”組合開啓範偉的小品時代,“小人物”塑造初露鋒芒。
説起範偉,必然繞不過趙本山的名字。
範偉的藝術道路,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認識趙本山之前,搭檔趙本山和跟趙本山“分手”之後。
鮮為人知的是,範偉以相聲演員的身份出道。他在16歲時拜陳連仲為師,學起了相聲。19歲時,進入了鐵嶺民間藝術團,成了專業相聲演員。
郭德綱走紅之後,範偉曾説:“相聲講帥、賣、怪、壞,我就沒有郭德綱的‘壞’。”
他這裏説的“壞”,實際上是在相聲舞台上的自然、放得開。
他身上少了東北人“豁得出去”的狠勁兒,耍不開的範偉也難以在相聲這塊出人頭地,自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隨着陳佩斯打開了“小品”在春晚的知名度,相聲的地位日漸衰落,範偉也開始思考自己新的發展方向。
與此同時,趙本山早已憑藉“東北第一瞎子”的稱號,在小品圈子有了一席之地。
機緣巧合之下,範偉開始了和趙本山的小品合作之路。
1995年春晚的《牛大叔提幹》,被看作是範偉從相聲轉行到小品的標誌。
到了2001年《賣枴》系列的成功,不僅可以看作是範偉、趙本山、高秀敏“鐵三角”的巔峯之作。
同時也開啓了屬於範偉小品生涯的黃金時代,就連他去買菜,小販都要讓他“走兩步”。
一個吵鬧,一個迂迴,範偉和趙本山的配合渾然天成又互相成就。
在小品行當風生水起的同時,範偉也開始在影視劇中露臉。
雖然非科班出身,但範偉的演技卻是實打實的。一如他在小品中的形象那般,範偉將這些性格迥異、個性鮮明的小人物刻畫得淋漓盡致。
比如《馬大帥》中的“範德彪”,表面故作厲害,實則虛張聲勢,能把範德彪“裝”演得不討厭,範偉的演技可見一斑。
也正是因為他的出色表演,讓範偉在外面吃飯時經常會遇到有人過來拍他肩膀,説上一句:“彪哥,賬結完了,吃好哈,走了”。
就憑這一點,足見範偉演繹的彪哥形象,有多麼深入人心。
而《劉老根》裏自稱“文化人”的藥匣子,範偉將人物自詡清高、懷才不遇,以及沒事找事,惹事又怕事的“慫人”形象,原原本本的呈現了出來。
一個自卑又自負的底層小人物,就這麼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屏幕上。
從小品中被趙本山忽悠的“廚子”,到影視劇中的各個角色,範偉塑造得最成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皆是那些像是你我身邊人一樣的“小人物”。
不做作、不邊緣、沒成大器,或許還有一堆毛病,卻也是最普遍、最普通的平凡人。
範偉的好友曾形容他“那張臉太中國了”,屬於扔在人羣裏一點也不出挑的那種。
而範偉身上還帶着老實人被放在人羣中常有的手足無措的緊張感,所以他演起普通人來,才會那麼真實又自然。
真正的好演員、好角色,從來都不是靠“演”出來的,無論是小品還是影視劇,範偉能把小人物演活,大部分源自他的感同身受。
俗話説“小人物也有大夢想”,範偉亦是。也正因如此,才會導致後來範偉和趙本山的“分手”。
“範趙散夥”,獨自“北漂”,扎身影視圈,範偉憑藉“小人物”大放異彩!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範偉身上帶着一股子慣有的“緊張感”。
儘管已是久經春晚的老手,可基於小品演員的責任感,加之春晚本身的壓力,範偉總是把自己逼得很緊,以至於在每次演完小品後,他都是筋疲力盡的。
而在2005年春晚小品《功夫》中的口誤之後,範偉向趙本山表達了離開的意願。
關於範偉和趙本山的“分手”原因,外界一直眾説紛紜。有人説是趙本山控制成本,42萬的演出費只分給範偉7千元。
還有一種説法是,範偉為了孩子的發展,決定離開瀋陽,去到北京發展。此舉讓趙本山覺得自己一手扶植起來的範偉“翅膀硬了”,要遠走他鄉。
於是便有了後來在《鄉村愛情3》宣傳時,記者問趙本山“為啥新劇裏沒有範偉”,趙本山一臉埋怨範偉“不辭而別”。
“這不怨我啊,我給人打電話了,人家現在是大腕了,不接我電話了,打了幾天都不接,找人家拍戲都是借人家光。”
範偉和趙本山的關係從始至終都是兄弟、是搭檔,而非師徒。前者既沒有參與到趙家班的成立,也不會完全對趙本山臣服,後者對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説實際上兩人的分道揚鑣,歸根結底不過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彼時的趙本山已經從一名小品演員轉變成為商業巨鱷,本山傳媒儼然已是一個成熟的商業帝國。
反觀範偉呢?依舊是那個不像東北人那樣內向羞澀的人,不混圈子,只想悶頭搞創作的演員。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合格的士兵”。作為一名演員,沒有人願意一直演配角。
而通過在《劉老根》《馬大帥》等影視劇中的磨練,雖是配角,但那時的範偉已經憑藉出色的演技,開始跳脱出趙本山的光環,打破小品演員搞笑的固有形象,以“演員”的新身份亮相於觀眾面前。
早在2004年的電影《天下無賊》中,範偉的一句“IC、IP、IQ卡,通通告訴我密碼”火遍全網。
雖然火速出圈,但範偉依舊沒有擺脱搞笑風格,大家腦海裏對他的印象仍舊是滿嘴東北口音的,傻憨憨的大叔形象。
這對於當時的範偉來説,是一種潛在的但急切的危機感。
刻板的印象深深困擾着他,有朋友勸他:“千萬別等到觀眾煩了你了,再往回找補,就像身體傷了元氣,往回補可不好補。趁大家還沒太煩的時候,咱們先轉轉向。”
不甘於只是搞笑,只是作為配角的範偉渴望出演正劇和文藝片,來打破大家對他的固有認知,同時也是在敲碎自己,重塑自我。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範偉曾説:“我在生活當中不是特別幽默,真的,我是一個挺認真的人”。
很多人覺得範偉的這一決定過於冒險,從小品舞台走到電影銀幕的不是沒有先例,只是鮮少有人能出頭,到頭來還丟失了原本擅長的領域,代價太大。
如果一直在喜劇圈裏打轉,對範偉來説是手到擒來,也不用費什麼勁兒。儘管前途未卜,可範偉仍舊想在正劇裏換個身份。
於是,長着一張不怎麼嚴肅的臉,私底下不善言辭、謙虛謹慎的範偉,用最不東北的方式,走出了獨屬於他的演員之路。
2004年的內地電影市場異常火爆,《十面埋伏》《天下無賊》《2046》《新警察故事》......名導大腕,相繼登場,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可此時的範偉卻選擇了一條“不合時宜”的路,主演了小成本文藝片《看車人的七月》。在票房定輸贏,明星抗票房的年代,他的選擇顯然有些“自尋死路”的意味。
範偉特別喜歡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一句話:人生和電影,都是以餘味定輸贏的。
雖然《看車人的七月》在國內上映時,並未激起多大的水花,票房更是一言難盡。相比起在春晚和喜劇中的高曝光,範偉的文藝片之路過於“低調”了。
然而,範偉卻給了所有人一個大大的驚喜。
憑藉在電影中的精湛演技,他不僅拿下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的影帝殊榮,還將金雞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最佳男主角”收入囊中。
在拍戲這件事上,範偉從來不着急,他不挑角色,抱着“差不多就演,總有可以發揮的地方”的態度,享受着在文藝片裏飾演那些看得見、摸得着的小人物。
2005年範偉出演了《芳香之旅》,並獲得了第30屆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特別表演獎,評委特別評價他的表演“已經出神入化”。
2007年,範偉再次出演文藝片《耳朵大有福》,飾演一個下崗工人王抗美。
戲裏他有一段精彩的吃魚的戲:吃魚時,他兩唇上下翻飛,將一根魚骨麻溜兒地從頭嗦到了尾,吃畢,魚骨上一絲肉腥兒也沒留下。
這副吃相,把一個下崗工人窘迫的境遇傳達得出神入化。
在這部影片中,範偉以極強的分寸感,將小人物的無奈辛酸、悲歡喜樂,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既沒有刻意賣慘,也沒有像演小品那般用力,反而更加凸顯演技。
範偉是個不夠聰明的好演員,因為不夠聰明,所以他的演技沒有花活,也不會炫技。
從《看車人的七月》中的看車人“杜紅軍”,到《耳朵大有福》中的下崗工人“王抗美”,再到《跟蹤孔令學》裏的窩囊老師。
哪怕到了馮小剛《私人訂製》中,他飾演的依舊是個做“白日夢”的司機。
範偉的好都是通過日常對各色各樣的人的觀察。到了塑造角色時,再將這些細節調動出來,把角色琢磨透了、研究透了,演出來的小人物自然接地氣。
到了2015年,一部《不成問題的問題》的劇本被遞到了範偉的手裏。
在崇尚票房至上的影視圈中,《不成問題的問題》這部純粹的文藝片的票房,自然不會好到哪裏去。
可範偉卻直呼過癮:“我這個年齡,還能遇到這麼一部戲,還是男一號,太難得了。”
在這部電影中,範偉飾演的丁務源,可以説把八面玲瓏的為人處世風格發揮到了極致,説話和行動永遠留三分,不顯山、不露水,點到即止。
範偉的表演是不着痕跡的、不扎眼的,淡淡的就能讓你融入其中。
正是這部《不成問題的問題》,將範偉送上了影帝的領獎台。
對於範偉獲獎,當時的媒體用了“爆冷”二字來形容。
的確,一個非科班靠演小品出名,憑藉一部冷門的文藝片,擊敗了許冠文、梁家輝、張學友等實力派,怎麼看範偉都與影帝不沾邊。
可範偉的脱穎而出,或許正如評委許鞍華,當時對他的評價那般:“範偉表演非常可怕的地方在於,他演一個不能説是壞人的角色卻誠懇到可怕,表演可以幽微到這個地步”。
而到了新片《鐵道英雄》中,範偉用一張非常不英雄的臉,做着很英雄的事情。
用表面上的雲淡風輕,來掩蓋內心的痛苦。單單是一個“笑容”,就在不同的情景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正如大家給到範偉的六字評價:小人物大英雄。
從喜劇演員的身份跳脱出來,誤打誤撞地進入了影視圈。
從配角到主演,從客串到影帝,範偉在文藝片領域暢遊,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從一而終對小人物的刻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