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十”熱火朝天,男性羣像戲為何集體失語?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作者:香蕉杯,36氪經授權發佈。
2020年可謂是女性羣像戲的爆發之年,暑期爆款《三十而已》《二十不惑》,這兩部劇不僅一舉斬獲了高收視與好口碑,更是以其強話題度點燃暑期檔引爆社交平台。
除此之外,今年已上線或即將上線的女性羣像戲還有《老閨蜜》《親愛的自己》《誰説我結不了婚》《正青春》《他其實沒有那麼愛你》《澀女郎》等十餘部劇,女性羣像戲着實是迎來了它的春天。
反觀男性羣像戲,在今年的片單中卻未見其有任何水花,那麼為何女性羣像戲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了着力點迎來了春天,男性羣像戲卻在都市情感劇中遭遇了集體失語?
從已播的女性羣像戲中,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劇大多是都市情感劇,且呈現出以年齡為界,講述不同階段的女性婚戀為其主要內容的創作趨勢。
第一部國產女性羣像戲是誕生於2003年的《粉紅女郎》,該故事講述的是四位二十歲左右的女孩的生活圖景;隨即2004年《好想好想談戀愛》開播,該劇敍述了三位三十多歲的姐姐的戀愛故事,剖析了21世紀之初30+女性的婚戀觀,這便是零零年代的“二十”與“三十”。
如今二零年代的“二十”與“三十”與之相比,在創作上越發精進,整體故事脱胎於略帶稚氣的偶像劇情節,內容越發貼近實際情況,貫徹落實大時代小人物的現實主義路線,對觀眾更具有啓示意義。
除此之外,還有《青春鬥》和《女人幫》這兩部“二十”與“三十”。2016年的爆款劇《歡樂頌》則是將“二十”與“三十”混搭,綜合講述了二十歲與三十歲這兩個階段的女孩的生活。
女性羣像戲在都市情感劇中找到了着地點,而男性羣像戲卻無法在此生根發芽。
這是源於:都市情感劇本就作為女性向的常見劇集類型,以男性視角展開自是與其主要受眾:女性觀眾不相匹配,且描繪男性情感心理狀況往往達不到女性觀眾的預期,處於吃力不討好的狀況,因此男性題材的都市情感劇少之又少,廣度描摹更是屈指可數。
2007年的《奮鬥》一經播出便引發了收視狂潮,該劇便是以三位大學畢業男生的奮鬥歷程為故事線,當年的觀眾評價該劇“非常好,主人公在為夢想奮鬥,堅持做自己”;如今的觀眾再次回顧該劇時卻變成了“矯情做作偽勵志”。
2011年的《男人幫》當年觀眾認為這是男人戀愛寶典,如今觀眾卻評價其為男人的臆想戀愛世界;2012年的《北京青年》當年的熱血口號“青春再走一回”令觀眾心潮澎湃,如今看來這就是一夥生長在皇城根下、過慣了好日子的人閒得無聊非要來體驗一回人間疾苦的故事。
2020年靳東的新作《如果歲月可回頭》,自開播以來“浮誇”“油膩”“假大空”等批評之聲便緊緊圍繞着這部劇,最終以豆瓣評分3.5分的成績慘淡收場。
從這些實際操作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都市情感題材中的男性羣像戲並不那麼討喜,且隨着時間的流逝,觀眾對男性羣像戲的包容度越來越低,無法認同劇中男主角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以下河豚君便從工作篇與戀愛篇這兩個維度來解析男性羣像戲,深度挖掘其創作困境。
在都市情感劇的男性羣像戲中,工作可謂是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要麼男主角的職業只是一個符號,承載的內容過少;要麼男主角在工作上就如同爽文男主角一般,一路開掛卻淡泊名利毫不在意。
在《男人幫》中顧小白作為一位職業編劇,他的生活卻與真實編劇的生活大相徑庭,絲毫沒有一點創作的快樂與苦惱,處於一種有房無貸、有錢有閒、陸家嘴逛街、外灘喝咖啡、出入各種高檔餐廳、與各類女孩談戀愛的生活中。
顧小白作為這樣一個“我只不過是把你們工作、學習和還房貸的時間,用來喝咖啡而已”的懸浮男主自然是得不到觀眾對其生活狀態的認同。
《奮鬥》中的陸濤則是爽文男主的存在,陸濤個人心懷夢想,要成為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千方百計地躲避親爹的庇護,非要自己奮鬥。然而他在親爹、後爸,甚至是前女友的父親的照顧下即將走向成功達成奮鬥之際,突然醒悟自己奮鬥的目標是女朋友夏琳,當即拋下被項目套牢的親爹和前女友的父親以及自己的夢想,與自己的女朋友前往法國開啓自己的幸福生活。
這樣的男主角在當年看來似乎還有些吸引力,然而如今的觀眾卻只會認為他得了便宜還賣乖。那麼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審美流變呢?
無論是符號化的職業還是爽文男主的開掛事業,這都是具有偶像劇氣質的明顯表達,這類人設在十年前的國產電視劇中是很常見的,也是當時的主要受眾不太在意或是很滿意的一種設定。
然而經歷這十年的蜕變,現實主義題材已在國產劇中紮根,觀眾更喜愛的是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期待看到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主角,而不是這一類懸浮型人物。在人物的塑造上,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有血有肉立體多面既有工作又有生活的完整主角,而非是削弱了某一方面只展現片面的人物角色。
再者國產劇的進化、海外劇的引入使得觀眾的審美越發精緻,對劇集的包容度也逐漸縮小。觀眾對《北京青年》中“青春再走一回”的口號越發覺得中二又不切實際;對《如果歲月可回頭》中酗酒、蹦迪、燙頭、潮服傍身、放飛自我的中年男人自是不待見,非但不認同他們這重活一遍的行為,反而認為他們只是自以為是的中年油膩老男人。
這些在工作中放飛自我的作精們,不僅在國產劇的進化中被大多數創作者所拋棄,還在觀眾進階的審美中被嫌棄。
都市情感劇中男性羣像戲的男主角在工作方面是放飛自我的作精們,在戀愛方面卻是如魚得水大展身手,然而這樣的創作也有問題。
在近十年劇集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大量女性向劇集順利出產,女性人設越發紛繁複雜,故事也是精彩頻出,女性向劇集的確越發產業化了,然而我們不得不直視的是女性向劇集中男性角色的人設越發單一,甚至成為了一個簡單的符號化人設。
從霸道總裁到經濟適用男,從高冷學霸男到體貼備胎男;從小奶狗到小狼狗;從禁慾系男神到綠茶弟弟。在近期火爆的《三十而已》中也有這樣一羣被臉譜化的男性角色:家有仙妻仍要出軌的“許放炮”;追妻火葬場的“陳養魚”;空間管理大師“梁海王”;年下小奶狗鍾曉陽。
女性向劇集陷入男性角色扁平化、符號化的泥潭,男性向劇集中也存在女性角色扁平化與符號化的情況,而這在如今的“她視角”下是萬萬不能容忍的。
在《男人幫》中就有不少被符號化的女性角色,如涉世未深的小白兔小雪;精明刻薄的Amy;温柔體貼的莫小閔……劇中人設較豐滿的女性角色只有米琪一角,然而她前期拜金,後期華麗歸來卻主動向拋棄她的人求婚。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在這部劇中顧小白的感情經歷着實讓人大跌眼鏡。當顧小白同時遇上知書達理長相一般的小藍和胸無點墨長相漂亮的小秦時,顧小白做出了同時和兩人交往的決定;女孩阿千試圖以“紅顏知己”之名,來到顧小白家蹭吃蹭喝同吃同住,顧小白不僅接受了,甚至還以指使阿千幹活來找到做男人的感覺。
劇中還有很多男性戀愛視角的“金句”,如男女關係可以很純潔,除非那個女人長得非常醜;女人從前交往的男友多了點,會讓人看不起,男人交往的女人多了點,人家反而會覺得他很有魅力。
這部劇上映於2011年,幸虧這部劇上映於2011年,以如今的審美來看待這部劇可謂是男性幻想的戀愛烏托邦,如若如今才上映,必定是話題不斷,每日網絡批鬥大會必不可少,很有可能劇集沒播完就被迫下架。
然而這部劇在上映之時還收穫了不少較好的評價,豆瓣評分如今也保持在7.4分,造成這巨大差異的背景便是近十年內“她經濟”“她視角”的迅猛發展,在十年之前國產劇的創作是趨向於男女平等的視角的,然而在這十年之中女權思潮的蜂擁而至,社交平台出現了大量的女權鬥士,影視創作也越發偏向女性視角。
社會思潮以及影視創作的雙重助力使得女性觀眾視角越發單薄,所有男性角色只需要滿足女性喜歡或女性討厭這兩點即可,於是影視劇中所塑造的男性角色依據女性觀眾的審美點呈現出兩極化的趨勢,第一類自是由女性審美點提煉出來的,如霸道總裁李澤言,禁慾男神趙啓平;第二類則是與之相反,女性人人喊打的角色,如出軌男許幻山,海王梁正賢。
在女性向劇集中的男性角色生根於女性的審美,被高度概括凝結為一兩個詞語,再由演員表演出這一兩個詞語的要義,達到女性觀眾所想看到這些詞語被人格化的目的,完成在審美點的驅使下這些詞語的破譯,而顧小白這類思想豐富、多金、浪漫、體貼的多面渣男在女性向劇集中是缺失的。
《奮鬥》中夏琳和陸濤以愛之名行出軌之實;楊曉芸和向南閃婚閃離,離婚後又苦苦糾纏;《北京青年》中何東在結婚之際突然要去重活青春放棄女友,卻又在大結局之際再次攜手女友;《如果歲月可回頭》中藍天愚在和妻子離婚後,被美女企業家倒貼以及萌妹子倒追,卻幡然醒悟自己愛的還是妻子……這些劇情在如今的審美大環境之下,全都是觀眾不能容忍的狗血劇情。
雖然在男性羣像戲的戀愛篇中,故事情節豐富表現空間廣闊,然而其所塑造的單薄女性角色以及敍述的懸浮劇情是當今觀眾所不接受的,再者其豐滿的男性角色不同於禁慾男神、出軌男這些能夠立刻引發女性觀眾的極高關注度以及極強話題度的人設,在如今的都市情感劇的創作中並不是那麼具有競爭力。
總之現如今都市情感劇中的男性羣像戲由於種種原因還處於較為冷門的狀況之中,暫時無法達到女性羣像戲的火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