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紅樓夢》一書中有兩條顯性線索:一條是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線索,另一條是以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故事為線索。作為《紅樓夢》中重要的感情線索,寶黛釵三人的感情糾葛是書中的重頭戲。
在《紅樓夢》中,寶玉與黛玉兩人彼此相愛,即便最終黛玉去世了,寶釵嫁給了寶玉,在寶玉的心中,所愛之人依舊還是黛玉,寶釵終究還是沒能取代黛玉在寶玉心中的位置。寶釵同黛玉一樣,也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可是為何寶釵始終沒有走進寶玉的內心呢?
説到底,不是因為寶釵不優秀,而是因為寶釵與寶玉三觀不合,心意不通,而黛玉與寶玉則三觀相合,心意相通。寶黛釵三人的愛情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愛情裏,三觀相合,心意相通很重要。
(一)“混世魔王”賈寶玉
賈寶玉是賈府中的“混世魔王”,為人聰明靈慧,卻秉性乖張叛逆,平日裏最喜歡混跡在胭脂粉堆裏,與女孩子們玩笑或是讀寫詩詞曲賦,最不喜歡讀聖賢書,作八股文,對於仕途經濟更是厭惡之極。賈寶玉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叛逆者,在他的心中,嚮往平等、自由、愛和美好。這樣的寶玉,顯然與當時的時代,周圍的環境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回,借冷子言之口對寶玉有過這樣的評價:“雖然淘氣異常,但聰明乖覺,百個不及他一個,説起孩子話也奇怪......將來色鬼無疑了。”第六十六回,借小廝興兒之口也有對寶玉的評價,在興兒的眼裏,寶玉是一個外清內濁的人,空有一副好皮囊,其實並沒有什麼用處,既不學文,也不習武,還不善於交際,只喜歡與女孩子們在一起廝混,一點主子的樣子都沒有。
在常人眼中,寶玉的言行舉止是怪誕的,是讓人無法理解的。雖然每日圍在寶玉身邊的人很多,但是這些人其實都不曾真正理解寶玉,讀懂寶玉。不過,有一個人例外,此人便是與寶玉自幼相伴,青梅竹馬的林黛玉。
(二)寶玉與寶釵三觀不同
寶玉平日裏最怕聽人勸他走讀書做官的“正道”,倒也不是害怕,而是厭惡。
第三十二回,湘雲來到怡紅院,恰逢賈雨村來了,賈政命人叫寶玉去陪客。寶玉一邊穿衣一邊發牢騷。湘雲見狀勸説寶玉應該改改性子,不要整日與姑娘們在一起廝混,就算不願意讀書考功名,也該經常與那些為官的人多交流,多應酬一些。寶玉一聽,立馬冷下臉來,下起了逐客令。邊上的襲人接話説,之前寶釵也勸過寶玉一回,寶玉當時就冷了臉,理都不理就走了,還沒説完話的寶釵當時就紅了臉,尷尬得很。
寶玉平日裏待這些姐姐妹妹們向來温柔可親,從未發過脾氣,可是當寶釵等人勸説他走讀書做官之道時,寶玉立刻翻了臉。
説到底,還是因為寶釵與寶玉想法不同,三觀不同。
(三)寶玉與黛玉三觀相合
當襲人誇讚寶釵大度,並提及黛玉時,寶玉立刻説林妹妹從來沒有説過這樣的混賬話,如果她也説過,自己早和她生分了。
黛玉與寶玉自幼在一處長大,從未勸説寶玉讀聖賢書,走官場仕途,她並非是因為寶玉不喜歡而不勸説,而是在她的內心中,並不想勸説寶玉走仕途官場之道。黛玉是一個有着自己獨立的世界觀體系的人,她嚮往自由,愛和一切美好。黛玉所讀的書,對人生的理解與經世濟國那套理論並不掛鈎,所以她並不像寶釵那般熱衷官場名利。
其實,黛玉所想未必與寶玉所想完全一致,但黛玉能夠理解寶玉的心思。黛玉與寶玉二人都視對方為知己,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中,沒有人理解他們的想法和行為,唯有彼此才是真正理解,真正懂得對方心思的人。
(四)寶玉與黛玉心意相通
所謂“心意相通”,就是不必言明也能讀懂對方的意思,寶黛二人便是如此。
第三十四回,寶玉讓晴雯給黛玉送去兩條手帕子,晴雯不解其意,寶玉笑道:“你放心,他自然知道。”晴雯來到瀟湘館,黛玉問晴雯來做什麼,晴雯説寶玉讓她送來兩條手帕,還説是家常舊的。黛玉聽後,思忖一時,大悟過來,立刻明白了寶玉的意思。二人雖未言明,但彼此早已心意相通,寶黛兩人在精神層面已達到了一致,形成了共識。
寶黛兩人的愛情故事之所以被那麼多人關注認可,不正是因為他們的愛情是純粹的,是真摯的,是契合的嗎?
好的愛情,一定都是三觀相合,心意相通的。
(五)“金玉良緣”悲劇根源
《紅樓夢》中,寶釵與寶玉最後成為了夫妻,但是兩個人都沒有因為成婚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寶玉和寶釵依舊三觀不合,心意難通。最終,寶玉出家了,寶釵的“金玉良緣”化為泡影。
毫無疑問,寶釵與寶玉的結合是一場悲劇,而這場悲劇的根源就是因為寶玉與寶釵兩個人自始至終都三觀不同,心意不通。
寶釵是一個很優秀的女子,她善女紅,懂詩畫,不僅年輕貌美,而且學識淵博,聰慧能幹,在她的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假若寶釵遇到的人不是寶玉,而是一個與她三觀一致,心意相通的人,我想,她的婚姻生活應該會很美滿。
只可惜,寶釵遇到的人是寶玉,是這個在思想上與她完全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的賈寶玉。因此,寶釵的悲劇從她選擇寶玉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所以説,好的愛情一定要在彼此相愛的基礎上,三觀相合,心意相通。兩個人可以脾氣秉性不同,愛好特長有別,生活習慣各異,但是,若兩個人三觀不合,心意不通,那麼這條愛情之路必定艱難重重,難以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