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起“飯圈”糾偏的必要態度

電影《你好,李煥英》實時票房躋身中國影史前三並仍在不斷攀升的同時,主演張小斐因“違背”粉絲意願而上了一次特殊的熱搜。由於張小斐經紀方不曾回應粉絲對於控評、打投、接機等應援需求的溝通,剛攪動出一些聲響的張小斐全國粉絲後援會在“控訴無果”後宣佈解散。

昨晚舉行的“微博之夜”盛典上,蟬聯“微博KING”稱號的青年演員肖戰畫出一輪暖陽,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向陽而生,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去力量”。而就在2月27日,肖戰發表長文梳理自己在陷入巨大輿論喧囂一年間的心路歷程,倡導粉絲尊重他人在正確價值導向範疇內的喜歡和討厭,呼籲大家在個人好惡之外多一份理性,“少一些在網絡世界、虛擬ID背後的撕扯、爭執、對立,多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的努力與向上”。

兩位現象級明星演員與粉絲“飯圈”相關的熱搜內容同樣發人深省:前者以“不回應”的方式發聲,防患於未然;後者以文字痛定思痛,對風波之後的思考、反省、倡導條分縷析。本質上,他們都是在對“飯圈文化”中失控的軌跡作出糾偏努力。

近年來,隨着中國文化娛樂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及社交媒體的普及,規模龐大的“飯圈”衍生出了獨特的“飯圈文化”,推動了粉絲經濟發展,同時也愈發頻繁地闖入公眾視野。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偶像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其中由粉絲情感化消費帶來的收入佔比約50%。如果將“飯圈文化”視為互聯網時代一種新的媒介景觀、文娛產業參與者,將年輕人為主的粉絲羣體視作主流文化中流砥柱的潛在“預備隊員”,那麼包括虛假數據、攀比炫富、互撕造謠等在內的無底線追星行為便是“飯圈文化”在向主流價值觀靠攏時的軌道偏離。

要讓迷途的粉絲知返,要令失控的“飯圈”生長在健康清朗的環境中,需要社會多維度、長時間的共同努力。譬如行業制度、輿論引導、平台監管、市場規範、偶像發聲、學校及家庭教育、個體自我約束等,缺一不可。這其中,偶像發聲無疑是糾偏時的重要一維。

偶像發聲之所以重要,淺顯地説,是出於粉絲的心理與情感訴求。粉絲羣體通過參與式、陪伴式的追星,通過對標偶像,能夠增添“與他/她一起成為更好自己”的動力。

偶像發聲之所以重要,關鍵還在於“飯圈”背後的市場機制。與傳統文娛工業“先作品後名氣”的明星生產方式不同,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偶像生產方式。在唯流量論的資本思維影響下,一些平台、經紀方通過灌輸唯數據觀,將偶像產業化作了一切皆可數據化的粗暴流水線。偶像的出道、偶像的人氣現狀、偶像的商業代言、偶像的作品點擊等,無不高度依賴粉絲的聚集與集體行動力。在此邏輯中,偶像與“飯圈”在情感共鳴之餘,更存在利益共生的關係。正因如此,面對打投、集資、撕番位、羣體對立等“飯圈文化”中的痼疾,若有仰仗流量的偶像敢於正面拒絕,着實難能可貴。

偶像發聲之所以重要,恐怕核心還在於一名藝人對於“偶像責任”“自我成長”的真正認知。在張小斐全國粉絲後援會解散之前,胡歌拒絕粉絲以集資方式包場拉票房,就是憑一名演員對作品的敬畏、對市場的尊重,作出了正向垂範。無獨有偶,去年秋天,阿雲嘎發微博對粉絲為其做的生日應援、歌曲打榜等“粉絲義務”説“不”,他憑一位歌手對舞台的敬畏、對社會責任的擔當,贏得了粉絲羣體內外的交口稱讚。再往前,王凱也曾公開表態,謝絕粉絲打榜,而其後援會也從此以各地影迷會的形式陪伴演員成長、相會在一部又一部作品面世時。

在王凱、胡歌、阿雲嘎等藝人的柔性引領下,他們的粉絲是觀眾朋友、歌迷朋友、影迷朋友。這些經歷了偶像發聲後的“飯圈”,大多數擁躉對於藝人的喜歡與追隨是基於對作品與藝能的欣賞,有着更為理性規範的探討與消費。

這一回,“張小斐全國粉絲後援會解散”的相關話題超7億閲讀量,網友表達最集中的觀點便是,“張小斐憑實力和作品説話,所以敢掙脱‘飯圈’桎梏”。肖戰發出長文的微博點贊數超700萬個、轉發和評論數也分別超過100萬條,可觀的網絡聲量中,網友寄託了相似的期望——藝人需要流量,但不能被流量裹挾,更不能被失控的“飯圈文化”裹挾。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藝人已認識到“成為更好自己”的奧義,選擇走上靠作品與實力引領的可持續之路;那麼,積極向上、清朗健康的“飯圈文化”還會遠嗎?(王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10 字。

轉載請註明: 樹起“飯圈”糾偏的必要態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