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前因後果的出言不遜與批評指責,都可能變成一把尖鋭的利器刺痛當事人。
女兒在父親病牀前為他唱歌跳舞。截圖來自當事人視頻
文 | 李萬友
近日,一段“女兒在父親病牀旁跳舞”的視頻,引發了網友關於這樣的行為是否合適的爭議。
視頻顯示,一名男子躺在牀上,鼻子裏插着氧氣管,一名女孩站在他的牀邊,跳着節奏歡快的舞蹈。發佈視頻的網友是女孩母親,她表示女兒説要跳個舞給爸爸看看,可惜爸爸只能聽到音樂,希望孩子爸爸早日醒來。
這一視頻引發不少網友關注與爭議。有網友表示,該視頻有點不合適,場合不對,背景音樂也不合適。8月28日,女孩的母親回應稱,女兒的舉動只是想喚醒植物人爸爸,並沒有考慮那麼多。
一邊是病牀上生活不能自理的父親,一邊是病牀邊女兒跳着舞蹈,乍看之下的“矛盾感”確實容易激起網友爭議。但只要稍作細想,就能發現這只是年幼的女兒為喚醒植物人爸爸而做的嘗試。面對這樣的女孩,誇獎一句“孝順”尚來不及,又如何能平白對其產生質疑?
發出質疑的網友,或許是出於不瞭解事實真相,但面對簡短的視頻,動輒站在道德的高地,責難他人的做法並不合適。比如,前段時間,河南信陽一男子在看到一隻羊落水後並沒有施救,而是花了400元從着急的放羊大爺處買下這隻溺水羊,大爺對此深表感激。但令人沒想到的是,該男子卻因沒有救羊而被部分網友指責。
不論是買“溺水羊”,還是病牀前跳舞,很多事情都並非幾十秒的短視頻所能展現出來的。不論前因後果的出言不遜與批評指責,都可能變成一把尖鋭的利器刺痛當事人。
短視頻盛行的當下,公眾情緒極易受到撩撥,而缺少同理心,共情能力匱乏之下,則會對他人生活挑三揀四,或是以挑剔的言論尋找他人的認同與關注。
但換位思考一下,現實中人們都不希望有人在背後對自己指指點點,甚至動輒指責批判。不僅現實如此,訴諸社交網絡也應該是這樣的。人人都有表達的權利,但也正因此,才更需要把握討論他人的尺度。
説到底,公共討論還是得拋棄“當事人覺得可以,我覺得不行”的思維,牢記“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出言有尺,做事有餘”的言説原則,如此,才能避免誤傷當事人,也才能形成一個健康的輿論氛圍。
撰稿 / 李萬友(職員)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