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娛樂新聞欄目為您提供最新娛樂新聞,讓您瞭解一手娛樂新聞、電影、電視、音樂等娛樂資訊,大陸港台明星八卦、明星緋聞、明星寫真和明星資料等娛樂信息。
一個南方的小夥子和竇姓姑娘戀愛,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竇姑娘突然移情別戀,小夥子恨難自抑,託物明志,每天在窗台放一塊豆腐,意為“竇負”,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以額大力將豆腐撞碎,恨意稍緩,此習慣多年不改,直到有一天,小夥子去了東北…
GIF
GIF
姐妹們,過了今晚我就要從良做小女人了
女生喝醉酒還是危險的GIFGIFGIFGIF
GIF
“媽,想我沒?”老媽笑着説道:“想你幹啥!也不知道回家看看我...”我笑着説道:“今晚我就回家,想吃咱家市場賣的烤鴨了,味特正!”老媽説道:“我馬上去買...”掛掉電話,我淡定的撥打了老爸的電話,説道:“人找到了,一會老媽會去市場賣烤鴨那,你趕緊去哄哄,把人接回家,別再惹老媽生氣了...”GIFGIFGIFGIF
GIF
在愛情沒開始以前,你永遠想象不出會那樣地愛一個人;在愛情沒結束以前,你永遠想象不出那樣的愛也會消失;在愛情被忘卻以前,你永遠想象不出那樣刻骨銘心的愛也會只留淡淡痕跡;愛,就大聲説出來,因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GIFGIF
GIF
跟相愛的人一同分享生活的幸福是一種恩賜,也是件最快樂的事情。只要你堅信平淡生活之中也有愛情,那麼這份愛情能讓你的生命因此而光彩照人;只要你從這份愛裏得到的是快樂而不是憂傷,那麼你就得到了一份適合你的愛。
GIF
那一年跟女神表白,她對我説:“我們的差距太大了,相差86400秒。”聽了女神的話,我頓時覺得沒戲了,差距這麼大怎麼可能在一起。多年後的今天,我終於發現我錯了,我錯過了人生的巔峯。
GIF
一輩子不長,遇到對的人,就是我們不説話,站着就是美好。時光濃淡相宜,人心遠近相安。簡簡單單的,沒有華麗的開頭,不需要跌宕起伏的發展,只需要一個寂靜承歡的結尾,那便是人生最美的際遇。不懂得珍惜的人,永遠不會幸福。
GIF
老闆是老婆的小學同學,今天公司裁人,把我裁掉了,回家悶悶不樂跟老婆説了,老婆一聽生氣的説道:難道他不知道你是我老公,不行我去找他。當晚老闆就發信息給我:明天你還來上班吧,你老婆那三寸不爛之舌我是服了!
GIF
GIF
玉米地裏的意外收穫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乖乖wff3955”:我就站起來,看着他們搶,最後可能座還是我的
網友“我想和你好好的”:快跑,喪屍來了
網友“Hello 楊先森”:讓C抱着B的孩子坐在座位上,然後B站哪扶着D,或者讓D坐下抱着孩子,B扶着C。
網友“凹凸曼他爹”:不讓座,每個人眼神都不對。
網友“乖乖wff3955”:累就誰都不讓。讓不讓是我的自由,沒有義務。不累就讓最近的孕婦。
網友“apm278少女”:累就誰都不讓。讓不讓是我的自由,沒有義務。不累就讓最近的孕婦。
網友“hhn”:不讓座 讓b抱着小孩坐我身上
網友“學生 kya982 姝”:累就誰都不讓。讓不讓是我的自由,沒有義務。不累就讓最近的孕婦。
網友“愛笑的我”:我就站起來,看着他們搶,最後可能座還是我的
網友“隨遇而安。”:打人的那個現在估計屍體已經涼了吧
【編者按】
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以及四姐妹的夫婿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傅漢思,構成了合肥張家傳世佳話的核心。金安平在《合肥四姐妹》一書中曾經特別提到張家有一本家庭刊物《水》對她撰著該書的影響。
張家內刊《水》從1929年創辦,至今仍在自發編輯發行。《水》的撰稿人包括張家十姐弟和周有光、沈從文等張家女婿,以及葉聖陶、葛劍雄、範用、鄭培凱等與張家有過從的名家。從晚清張樹聲任職直隸總督到張冀牖創辦新學,再到張家十姐弟各放異彩,張家的家風、文脈無不在《水》中得到體現。
本文摘編自《似水華年:〈水〉與一個家族的精神傳奇》一書的序言,追溯了這本奇特的家庭刊物的歷史變遷,由澎湃新聞經新星出版社授權發佈。
1997年復刊的第5期《水》封面,畫面為沈從文孫女沈紅少時繪畫的張家樓房,沈從文還在畫下寫了短跋。
從來沒有哪個家庭雜誌可以流動這麼長的時間。如同一條長河,張家的《水》,源遠流長,走過了87年的路。如今,它還在繼續流動着,且輻射面越來越廣,從紙質走進了互聯網,從家人到親友,到不相識的愛好者。一份小小的雜誌,無意中透出了歷史的意藴,也透出了温馨的人情世故。
從最初的姐妹兄弟連同好友自發撰稿、印發,到抗戰停刊,再到新時代的復刊,主編也從十五六歲的少年到了八旬九旬的老人。無論年輪如何前行,世事如何更迭,《水》的風格一如既往,始終未變。
1929年,《水》在蘇州九如巷張家創刊;1996年,《水》在北京張允和家裏復刊。復刊後歷任主編為張允和、張寰和、沈龍朱。現任主編沈龍朱雖已過退休年齡,但依舊兢兢業業,為《水》的流動默默地做着貢獻。
《水》復刊20週年以來,發生了很多的變遷,張家的人也是去去來來,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寰和、曉平……用周有光先生的話説,“殘酷的自然規律”。
1946年,張家四姐妹、六兄弟,顧志成(顧傳玠)、周有光、沈從文三連襟與周曉平、沈龍朱、沈虎雛在上海合影。
《水》對於張家的朋友們來説,是一個傳奇,是一段長長的斯文的流動;《水》對於張家人來説,則是一份情感,是一個大家庭的親情紐帶;《水》對於一個家庭雜誌,對於一個國家來説,它可能更是最小分子的歷史親歷和見證。
《水》創辦時間
關於張家的《水》的創辦日期,可以從張家大弟張宗和的日記進行追溯。
從宗和的日記可見,《水》創辦時為月刊,但出版日期不定,到1931年8月27日已經出了25期了。根據張家小五弟張寰和先生推測,“關於《水》的確實創辦時間,如今很難準確記得,根據宗和大哥的日記,為每月一期。1930年11月13日出版總第15期,1931年8月27日出版總第25期,依此推算,可能創辦於1929年8月”。
2000年復刊第14期《水》封面,封面照片為蘇州九如巷張家小院的老井。
水社
張家三子、音樂家張定和曾撰文回憶張家孩子成立社團的舊事:“1928年我12歲時,和四弟、五弟寰和,還有緊鄰小友高奕鼎等組成一個文藝愛好者的社。我們都住在蘇州城內近小河、小橋的一條小巷——九如巷中,社名就叫九如社。”1928年還譜寫了社歌:“九如巷中九如,我等振起精神。前途之廣大永無盡,努力努力向前進。”10歲的四弟宇和作詞,12歲的定和譜曲。對於三哥的回憶,張家小五弟張寰和則有不同記憶,他記得姐姐和大哥最早成立的文藝社團,叫水社,後來其他哥哥又成立了九如社,當時嫌他年紀小,就不帶他加入。他小時候頑皮,就拉起了自己的“隊伍”,趁着哥哥們社團開會,就過去搗亂,被哥哥們一頓好訓,還編了詞訓斥他:“九如巷中強盜頭,戳戳搗搗扔磚頭。你不要以為是沒人管,吃苦的日子在後頭”云云。於是張寰和就和巷子裏的孩子們成立了涓流社。不過幾經變遷,幾個社還是自覺合併了,並出了刊物《水》。姐姐哥哥們自然是出版的主力隊員,但也有竇家兄弟、周有光等人“外援”。在平時,父母基本是不管事的,任由孩子們去自由完成採寫、編輯、印刷、發行以及出《文選》,還會借出樂益女中的印刷工具給他們用。
20世紀30年代,張家四姐妹與父親張冀牖在蘇州九如巷家中合影。
《水》的文章不限題材,散文、小説、詩歌、雜文都可以刊登,當張家的孩子陸續出去到外地上高中、大學時,《水》仍沒有停刊。有一年,因為江浙戰爭,張家全家搬遷到上海避難,但《水》仍舊照常出版。
直到抗戰時期,這個刊物還在張家人手裏傳遞着,張家的朋友、戲劇研究學者趙景深曾撰文回憶:“抗戰期間,他們姐妹弟兄,流轉各地,但仍編訂抄本刊物,輪流郵寄。我曾在立煌安徽學院與宗和同事一年半,看到他們的家庭刊物《水》。這是二姐寫的詩,她害了懷鄉症,就以此為題。三姐的外子沈從文和孩子虎雛都有大作在上面。刊末訂有規約:一、收到刊物的人須將他的近作附在裏面;二、刊物到後,一星期以內請寄予某人。這的確很有趣。”
按照張家人的説法,《水》在抗戰期間停刊了,戰後忙於復興樂益女中學校和各顧家庭,《水》也沒有繼續辦下去。而那些先前出版的《水》也因為戰爭下落不明。這是最為可惜的事情。
《水》的復刊
從20世紀90年代起,在北京的張家二女允和就打算復刊《水》,她已經年過八旬,由於年事已高,不是沒有過身體或者其他方面的顧慮。但是到了1996年年初,她還是撐起了復刊的旗,在當年2月出版的復刊第一期《水》,允和的復刊詞這樣寫道:
66年前,我們張家姐妹兄弟,組織了家庭小小的刊物叫《水》。那時我們年少,喜歡水的德性。正如沈二哥(沈從文)説過:
水的德行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的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極容易就範。其實,柔弱中有強硬,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卻無堅不摧。
如今,我們的“如花歲月”都過去了。但是,“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我們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我們像細水長流的水一樣,由點點滴滴的細水,流到小溪——流到小河——流到大江——匯入汪洋的大海!
水啊!你是生命的源泉!
20世紀30年代,沈從文與張兆和在蘇州九如巷合影。
允和還在復刊的《水》上發倡議信説:
多少年來我有一個心願,想寫我們的爸爸張吉友(編者按:即張冀牖)。葉聖陶先生幾次催我寫,寰和五弟也要我寫。我想,不但要寫爸爸的事,還要寫我們一家人的真人真事。這是一個宏大的工程,不是我一家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我要發動張吉友一家人,就是我們爸爸的10位子女和他們的配偶來完成,也要他們的子女共同努力來完成。
首先,大家都來寫我爸爸的回憶錄。其次,寫自己,寫配偶,寫子女,甚而至於孫子、重孫都可以。最後,寫在我們家的外人,如教書先生、保姆、門房、廚子等。
我自幼在家塾念古書,最佩服古人司馬遷。我想用司馬遷的體裁,寫一篇叫《保姆列傳》。
2013年,“最後的守井人”張寰和先生與夫人周孝華在九如巷家中。
在復刊號上,還有張寰和先生的夫人周孝華女士代寫的《編後》,可謂是介紹了《水》之復刊的來龍去脈:
《水》,復刊的第一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張冀牖和《水》的事;第二部分是用原件複印張冀牖等人的信和詩詞。
我(周孝華)去年12月來北京,和有光兄(即耀平)、二姐(允和)朝夕相處了兩個多月。二位老人的生活是十分充實而愉快的。兩個人各擁有一台sharp電腦,有光用了七八年,得心應手不必説,而二姐苦苦學習不到一年,《水》的第一部分大半是她一人、日夜敲打出來的,她是用漢語拼音轉變漢字打出來的。她半夜起來,把衣服遮住燈光,怕吵醒有光兄。有時光線不足時,還站着打。87歲高齡的她,一連七八天緊張地將稿子打出來。她不但自己打電腦,還培養了六七個6歲到13歲的孩子。她説:“我們要向世界看,我們要為孩子着想,要為後人留下點東西。”國家語委同事們來向有光祝賀90歲生日説:“看到老奶奶學電腦、培養孩子們使用電腦,真叫我們汗顏!”
不常出門的86歲高齡的三姐也特地來二姐家編審稿子,一住就是三天,還叫沈紅畫封面。讓我們向幾位老人學習吧!
張家的《水》在北京復刊,引起了各界的關注,多家媒體關注報道。張家的友人、出版家範用先生特地給允和寫了封信,説《水》的復刊,乃“本世紀一大奇蹟,可喜可賀”!範用還附去15元作為1、2期訂費 ,説“請接受我做它的‘長期訂户’”,但是被允和以“家規”婉言謝絕了,而《水》則是按時奉上。漫畫家丁聰以此為題材作了幅漫畫《範用買“水”》刊於報端,葉至善又撰文推介這份家庭小雜誌……一時間,《水》成了一個話題。
張家的《水》除了在張家國內外親族間流通外,也會發給有意的友朋,如葉聖陶後人、範用、葛劍雄、胡忌等文化界人士。《水》上發表了大量的張家十姐弟以及配偶、孩子、朋友們撰寫的回憶文章和文藝作品,並編輯過一期《水的迴流》,用來刊發朋友們對《水》的關注的文章。
《水》流向了全國各地,又流向了世界各地。當《水》出版到第19期時,張允和於2002年8月14日去世。第20期的《水》即作了一期紀念允和的專刊。封面寫着:“你是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但卻為了家庭、親友和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大家以悲痛、真摯的情意,寫下了紀念你的文章,為你送行。親愛的二姐,大家懷念你,九如巷懷念你。老井庭樹依舊在,魂兮歸來!”
《水》之源遠流長
根據張寰和先生的自定年譜,2000年2月,允和囑託五弟寰和:“我已年過九十,《水》13期起正式交給你接編。”自此,張寰和成為《水》的主編,他雖也已經邁入老年行列,但仍接棒繼續組織出版這份家庭刊物。
在編輯《水》後,張寰和先生還向周有光先生學習使用電腦,將手寫稿件一一錄入,並使用電腦編輯版面。張寰和先生本就是攝影家,利用這一優勢,他對版面的組合很是得心應手。 張寰和先生曾在《水》選集序言裏提及:
《水》的文體有詩詞、隨筆、書信、書法、繪畫、攝影等;文字包括中文、英文、法文;作者有耄耋老人、也有幼童,有名家、也有小字輩;從時間上講,既有上至19世紀50年代的先輩張樹聲、張華奎的歷史事蹟,又有21世紀新一代稚童趣事,時間跨度150多年,涉及了7代人;從內容講,既有家庭瑣事,又有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弘揚。《水》真的與“兼容幷包”的德行徹底吻合了。
只是年事已高,眼睛和精力都不饒人了,於是,再後來張寰和將《水》的主編任務就交接到了沈從文長子沈龍朱先生手裏。母親張兆和女士本就是復刊副主編,且龍朱先生常常助理五舅編輯《水》,只是在做了多年幕後工作後,主編的名字還是張寰和先生。龍朱先生請五舅把關每一期的《水》的出版,而且沈紅、周和慶等晚輩也會主動助編。龍朱先生文圖兼具,他的不多的文字卻簡潔富有韻味,具有一種明亮的色調,而他的繪畫更是風格奪人,鮮明、質樸、雋永。《水》到了龍朱手裏,版面更為雅緻、明快。
20世紀60年代,張充和與傅漢思在美國家中。
隨着讀者閲讀習慣的變化,龍朱還把《水》搬到了互聯網上,從傳統的打印稿,到形成電子版,後來通過親情信箱傳遞製作好的《水》,這樣更加方便、快捷,還便於查找以往的《水》。張家的《水》與世界接軌了,萬涓成水,終將匯流成河,匯入江海,這是《水》的前行,也是水的豐富。
2014年11月21日,張寰和先生在蘇州去世。儘管時代變化太快了,為《水》的組稿和編輯都帶來了困惑,但龍朱先生仍然克服家庭和現實的困難種種,把《水》辦下去。我曾參與編輯張寰和先生的紀念專輯,在編輯的過程中切實體味到堅持出版一份家庭雜誌的不易。龍朱先生對每一個文字謬誤都不放過的認真精神,令人自然會聯想到沈從文先生的遺風。
張家的《水》最初手稿本複印25份,到允和去世時已經發行300份,到了現在已經無法統計讀者的具體人數,這個不計其數的人羣還在追着《水》的足跡,其人數還在繼續擴大。
滄浪之水,源遠流長,張樹聲曾經在蘇州任上精心修復了滄浪亭,張家幾代人守着九如巷的老井,這個曾培養出一代代人才的新學之地,依舊保留着一份如水的斯文。
《似水華年:〈水〉與一個家族的精神傳奇》,王道編,新星出版社2016年11月。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酒農”:我的天,能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裏成長,能不出文化泰斗嗎?!真真叫人羨慕。
網友“Warden”:真正的書香門第!
網友“請輸入暱稱”:優秀的家風傳承
(1970-01-01)
和李晨公開戀情後,一直瘋狂撒狗糧的范冰冰,近日接受媒體採訪,大聊林心如的婚禮,羨慕林心如舉辦了一個她夢想中的婚禮,因為在婚禮上,還珠三姐妹又重聚了,所以主持人感慨這份回憶殺很有情懷,看到三個人的合影一下子回到了1997年的感覺~
是呀,還珠三姐妹當年可是電視劇顏值標杆啊,水靈水靈的,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好看的讓人嫉妒
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一直火了20年,無論期間更換了多少個版本,老百姓最愛的還是趙薇的小燕子,林心如的紫薇和范冰冰的金鎖!
而今,從這部電視劇裏走出來的三姐妹,在娛樂圈都有了自己的領域,免不了被媒體拿來對比,但是范冰冰在接受的採訪的時候很篤定的告訴大家:她和趙薇、林心如的感情更像大學宿舍的同學,很有發小的感覺,不管誰紅,都是姐妹!
好啦,如今趙薇和林心如都組建了家庭,並且升級當媽媽了,希望范冰冰早日升級人妻哦~祝福!
(2017-08-23)
再次站上國際泳聯世界游泳錦標賽的亞軍領獎台,30歲的媽媽選手蔣文文和蔣婷婷最想做的事情,是把脖子上的銀牌和手裏的吉祥物送給女兒,告訴她們:“媽媽是最棒的!”
在沃伊達奇城堡的映襯下,蔣文文和蔣婷婷先後憑藉《弗拉明戈》和《天鵝》,摘取世錦賽花樣游泳雙人技術自選和自由自選兩塊銀牌。
她們用強大的實力和頑強的意志向世界宣告:媽媽選手重返賽場,一樣可以獲得成功。
2017年7月20日,國際泳聯世錦賽花遊雙人自由自選,文婷姐妹摘銀。本文圖片均來自視覺中國 圖
歲月帶來的財富
在教練鄭嘉眼裏,文婷姐妹的身型好,是有天賦的運動員。
“她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有所欠缺,訓練時要用很多語言啓發她們,做很多引導練習。有些時候對了,過兩天狀態又丟了。”鄭嘉説。
然而,姐妹倆生孩子後重返泳池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蜕變。“她倆回來後變化特大,動作稍微一引導、點撥就能找到感覺。她們的內心更豐滿、情感更豐富也更成熟了。而且她們訓練更積極主動,每天都精神抖擻地迎接訓練,而不是被動接受。”
這是一套難度極大的自由自選動作,3分多鐘的時間裏,接近三分之二的時間需要她們在水下憋氣。
動作剛設計出來時,兩人也有些忐忑,不知道能否完成。畢竟,她們都已經年過30,更何況,她們還經歷了懷孕生女的艱辛。
然而,鄭嘉有這樣一個想法:“我們想給別人一個不一樣的文文婷婷,以前她們動作就是美,現在要回來比賽,不僅要有美,還要有強壯的表現,要有力量和速度。”
於是,從全運會到世錦賽,蔣文文/蔣婷婷重複着天鵝的新篇章。這一次,天鵝不再是高貴優雅、顧影自憐的形象,而是充滿了爆發的能量,好似要竭盡全力破繭重生——褪去醜小鴨的灰色羽毛,成長為強大自信的白天鵝。
鄭嘉曾感慨:“回來正兒八經練也就一年時間,這一年她們慢慢提高狀態,至少有半年都是特別痛苦的。”
因為難度太大,文婷姐妹第一次嘗試進行《天鵝》的成套訓練時,鄭嘉甚至為兩人在岸邊備了氧氣瓶。
而兩姐妹想到的“妙招”就是把女兒們叫來現場助威,“因為一聽她們喊加油,就特別有勁兒”。
團隊良性互動
文婷姐妹反覆表示,她們就是因為太熱愛花樣游泳,所以才在升級為媽媽後選擇復出。她們的目標與成績無關,就是享受比賽,展示最美好的自我。
鄭嘉則表示:“跟她們一樣,我的心態也有很大變化,過去不管是國內比賽還是國際比賽,更多想到的還是成績和名次,而現在更多是享受比賽,享受過程。”
蔣文文有肩傷,復出後訓練強度大,經常疼得整晚不能入睡。但是第二天訓練,她依然生龍活虎,毫不退縮。
“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算再苦再疼,我也要堅持。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給寶貝女兒做一個榜樣:媽媽很堅強,遇到困難絕不退縮!”
文婷姐妹心態的變化,和教練的互動溝通更為良性積極。
“我覺得她們成長了,不是想應付教練那種,像以前一樣一聽少練特別開心。現在我們都是商量溝通,先看她們狀態怎樣,然後再決定怎麼訓練……我當教練30多年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享受訓練和比賽,享受和隊員的互動。”鄭嘉説。
蔣文文也説:“現在更成熟了,和教練感覺更像朋友,溝通也多了。”
突破體能壁壘
文婷姐妹的成功迴歸與科學訓練密不可分,尤其是這8個月來特別加強了體能訓練,讓她們能夠增加專項體能的同時,最大限度減少傷病。
蔣文文説:“我們現在的動作難度比以前大多了,體能也更強,這都是體能訓練的結果。”
來自美國的體能教練邁克爾認為,花樣游泳是充分體現“暴力和美學”的運動項目,訓練中加入了很多模塊,提高速度爆發力和能量模塊。
“文文婷婷是成功的案例,在30歲的年齡、退役、生孩子再復出,她們依然可以突破自己,做到最好,那麼對其他高齡女運動員以及其他年輕運動員來説,是非常好的榜樣。”邁克爾説。
文婷姐妹和她們的女兒
打開世界之門
進入2017年以來,西班牙的知名教練安娜進入了文婷姐妹的訓練團隊,提供藝術表現力和編排方面的建議。
坐在觀眾席上觀看世錦賽比賽,聆聽觀眾的聲音,讓她對文婷姐妹有了更深的認識。
“我非常高興能夠和鄭嘉教練、文文婷婷在一起工作。我認為,她倆最大的貢獻在於向世界打開了大門,讓更多人瞭解中國、中國花遊和中國運動員。”安娜説。
“在外界眼裏,中國體育人很低調拘謹,但是她們向世界展示了高齡女運動員一樣可以在兼顧比賽訓練、創造個人突破的同時,享受個人生活。她們不僅僅是中國運動員的典範,更是世界優秀運動員的樣板。”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紅橘-柑子”:藝術與運動的結合體現,大師的音樂響起,泳池中賣力的展現。然而,觀眾席的加油助威,讓畫面畫風突變。
網友“rb11”:超級棒
網友“陳康”:這是個從“要我練”到“我要練”的蜕變
網友“jdnn520”:身材好棒的媽媽,厲害!偉大的運動員
網友“懶羊羊”:俄羅斯的冠軍怎麼不出來講兩句
(1970-01-01)
世界上的雙胞胎很多很多,而共同攜手走過百年的卻少之又少,中國最長壽的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證為世界最長壽雙胞胎姐妹。二人不僅長相、動作、生活習慣等極為相似,而且百多年的人生經歷幾乎完全相同
兩位年過百歲的老人有着幾乎相同的人生軌跡,她們長大後是在同一天裏裹起了小腳,在同一年裏嫁出了曹門,各自的婆家雖不在一個莊,但都姓劉,各自取了一個夫姓在先本姓在後再加氏字的名字劉曹氏,由於認證吉尼斯記錄的時候,因為不能重名,於是兩位老人重新用起了自己的乳名,曹大喬、曹小喬的名字,在姐妹倆104歲的時候正式出現在各自的身份證上。
由於年紀大了,又不住在一個村,姐妹倆平時很少見面,收完麥子後,姐姐大喬在二兒子的陪同下,到10多里外妹妹家看看,兩位老人盤腿相對而坐,一個將額頭湊向對方的臉,另一個也把額頭會意地移過來。
她們手攥手依偎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着屬於她們自己的往事,不管是動作、表情,還是盤腿而坐的姿勢,以及説話的語調和音色,兩位老人全都出奇的相似
圖為妹妹為姐姐梳頭,姐妹倆看上去身體都很健康、精神很好,當有人問起兩位老人長壽的秘訣時,大喬的兒子表示,兩位老人脾氣温和,從沒有和別人發過脾氣,飲食也很規律,隨遇而安,不刻意,讓這對姐妹攜手走過百年。
姐姐大喬要回家去了,腿腳不利索的妹妹執意要送送姐姐
送別時,姐妹二人依依不捨,互相叮囑着對方,要好好保重身體,一對攜手走過105年的雙胞胎姐妹,在過了她們105歲共同的生日後不久,又相隨而逝。在她們幾近相同的兩條人生軌跡上,又續加上似乎有着相約意味的最後一段經歷抉擇
(2017-08-22)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