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既能賺錢、也能捱罵的鬼才導演,一個是離世多年仍被懷念的最好哥哥。王晶與張國榮之間,為何鮮有合作?
“
眼界。
”
當談到選角標準時,王晶大發感慨:
“
這個有二點:一是氣質,比如舒淇、鄭伊健那種,你一看就知道他們將來肯定成腕兒;二是狠勁,就比如張家輝那種人,對待工作極其認真。
”
講到這,他突然停頓了一下,眼神略有哀傷,
“
”
主持人不解,忙問原因。
“
因為他的
X
取向,在當時的香港是很大的問題。哪怕是《英雄本色》那麼好的片,周潤發出來大家就鼓掌,他一出來大家就噓,我當時就在想,這樣一個人怎麼會紅呢?
”
可事實上,張國榮後來不但紅了,還走進人們的心中,成了一個
“
至死不休
”
的人。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今時不同往日,曾經的香港娛樂圈固步自封,沒有這麼開放,對待取向的態度自然有所不同。
王晶擔憂張國榮不紅,張國榮卻擔心王晶不夠
“
藝術
”
。
“
導演都把精力用在算計着票房來拍戲上,這樣子搞的電影一點也不漂亮。
”
“
漂亮
”
,成為了張國榮選戲的首要標準。
不管是《霸王別姬》裏的
“
程蝶衣
”
,還是《胭脂扣》裏的
“
陳振邦
”
,他都習慣於將角色融入骨髓,並一寸一寸地,把歡喜和憂傷渲染出來,
“
度
”
都給觀眾聽。
這樣的境界,又怎是一介商業片導演可以領略的?
但當時王晶並未放棄邀請張國榮來演戲的打算。
1996
年,他根據電影《騙中騙》改編了一部劇本,打算請張國榮和鄭伊健共同出演。
為怕被駁面子,便讓與張國榮較好的文雋去請他,結果還是被拒絕。
“
我雖然和張國榮一起拍過戲,但是張國榮始終沒有演過我導演的影片,其實我
找張國榮談過一起拍戲這事,但沒有成功這件事,讓我終身遺憾。
”
張國榮雖辭世良久,可王晶還是放不下心中的石頭。
豈止是他遺憾,我們所有悼念哥哥、懷念曾經的人,都為之感到無奈。
張國榮的魅力、對電影的痴情以及品質的至上,都是當下電影人所欠缺的。
而他,帶給我們的
“
美
”
之遐思,也足夠彌留餘生。
可這樣的
“
美
”
,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從
1977
年出道到
1986
年大紅大紫,在這長達
10
餘年的蟄伏裏,張國榮受了太多委屈。
有一次他站在舞台上表演,興致正高時,將帽子順勢扔向觀眾席。
沒想到觀眾並不領情,竟隨即將帽子扔回,那會的他,心該有多痛?
拍《楊過與小龍女》時,因為名氣不高,在片場常被人欺負,武師指着他的腦袋大罵
“
笨蛋
”
,為一場武戲,更是撞得頭破血流。
這些他都沒説。
直到
1984
年,《
Monica
》讓他一曲成名。站在頒獎典禮上,張國榮很是平靜,
“
有的人取得成就,需要很短的時間,而我今天的所得,都是我努力得來的。
”
拍《霸王別姬》時,為了練好普通話,他耗時
6
個月,還拜師張曼玲、史燕生,硬要把自己唱成專業水平。
張曼玲後來回憶道,
“
有一天我去片場,看到他在那裏練習壓腿。史燕生髮現他的臉很紅,後來才知道,他當時發着將近
40
度的高燒,可是他仍然堅持在練。
”
這部戲後來奪得第
46
屆戛納電影節大獎,
“
程蝶衣
”
也成了無數人難以忘卻的夢。
不少人覺得張國榮能有今天,都是
“
老天爺賞飯吃
”
,殊不知,要想端起這碗飯,
簡直比登天還難。
他曾説,
“
我覺得我很像程蝶衣,也是狂熱地熱愛自己的事業,也是一上台就全情投入,物我兩忘。
”
1989
年,張國榮宣佈息影。彼時,他沒有太多感傷,回顧曾經,更多了幾分正視:
“
我想告訴每一個人:堅持努力奮鬥吧!不敢保證上蒼對你一定公平,但起碼你已經努力過,對得起自己,也就不枉此生。得與失,反而並沒有那麼重要。
”
是啊,那些看起來重要的東西,也許並沒那麼重要。
就像張國榮,他愛上了一個
“
特殊
”
的人,可這並不妨礙我們愛上一個偉大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