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千萬片酬明星哭窮,賺多少才夠?
這兩天,一電視劇主演片酬上億的新聞驚倒眾人。隨即,有知名編劇跳出來“滅火”,稱明星們都有團隊要養,再刨去養車養房、吃喝應酬、買鞋買包等七七八八的花銷,千萬片酬也就能剩個幾十萬。此言一出,着實讓人哭笑不得……
對於明星的“天價片酬”,社會上一直不乏抨擊之聲。近些年,隨着多份“限酬令”的出台及幾大影視製作公司的聯合抵制,片酬水平雖有所下降,但最高線仍在五千萬之多。為了拉高收入,個別明星熱衷“片酬+分紅”模式,掛名擔任製片人、監製。更不用説,除了片酬,明星們代言、走秀等方面的收入同樣高得離譜。就這樣還哭窮賣慘,那賺多少才夠?
平心而論,演員片酬並不是都那麼高。資本青睞的,只是咖位足、顏值高、話題多、流量大的少數人,金字塔尖之下的多數演員,其實也收入平平。
比如,最近因出演《隱秘的角落》而走紅的張頌文,直言“40歲了還買不起一套房,2019年的片酬也只夠温飽。”行業內部有薪酬差距很正常,真正的問題在於,收入和業務能力不成正比,甚至還嚴重倒掛。
不少流量明星業務不精、佳作寥寥,還時不時鬧出“拍戲靠摳圖”“對白念數字”等醜聞。反倒是張頌文這類關注度不高、話題甚少的演員,演技每每讓人眼前一亮。有人靠顏值變現輕鬆賺千萬,有人苦磨演技卻僅能餬口,行業被流量邏輯綁架至此,讓人心憂。
“文變染乎世情。”更值得警惕的是,文藝圈這種不正與不公的影響正在外溢。“流量為王”的邏輯下,資本羣魔亂舞,狂吹娛樂之風,注意力資源濫用與失衡極其嚴重。而“一條微博頂一年工資”“拍一集劇勝過數年打拼”帶來的視覺衝擊,更是放大着價值錯位,加劇着社會浮躁。當世人的目光都投向光鮮亮麗的行當,少男少女即便無藝傍身也熱衷於選秀成名,許多行業言必稱“熱度”“流量”,甚至否定默默奮鬥之意義,更不知社會價值為何物,這無疑是極其危險的。
演藝與其他行業沒有本質區別,業務能力和品德修養是從業者立身之本,總要拿出些“真東西”給觀眾。與過去相比,今天演藝界有了先進的技術、精緻的妝容,卻丟了太多本真。劣幣驅逐良幣,會掏空行業的根本,而輿論聚光燈下唯有明星,且皆是這樣的戲碼,對社會更是害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