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哭着説要“帶領華語音樂進軍全世界”,張藝興的雄心壯志能實現嗎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娛樂

當年流着淚誓要“帶領華語音樂進軍世界”,讓張藝興成了“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勵志偶像。

這個flag立了好幾年之久,“走向世界”的進度條加載到哪裏了呢?

張藝興發行了第四張個人專輯,其中主打歌《蓮》在海外上線,四天播放量超500萬,個人頻道漲粉超10萬。

除了喜人數據成績單,粉絲路人也好評如潮,以對舞台表現力,編曲質感,樂器融合等技術層面分析欣賞。

但也有人説,所謂的“中西合璧”,不僅是編曲配器上的融合,在歌詞部分,不同文明間能否相得益彰,也是內含講究。

那麼,細究文化底藴的輸出,張藝興是否過關呢?

國風音樂因文化底藴“翻車”

聽張藝興新專主打歌《蓮》、先行曲《玉》,歌詞都給人相對簡單的感覺。

原因之一在於中文歌詞若複雜,海外粉絲不好理解。而潮流曲風,MV場景,個人造型設計……這一切,似乎足以分擔歌詞作為音樂核心的重量。

但這時,矛盾也就來了。

更關注“文本主題”的聽者,會覺得張藝興是乾淨禮貌的青春偶像,像還原“蓮”的內涵,形象上還比較吻合。

但對於他多次演繹的“項羽”,本是一位視規則如無物的複雜歷史人物,這首先與張藝興大眾形象不符,再通過簡單歌詞演唱,更無法將人物內核詮釋透徹。

除了新專輯走“國風”,張藝興在《我是唱作人2》裏,也相繼帶來《愛蓮説》《湘江水》《炎黃子孫》等M-pop實驗。

這些歌一出,被部分樂評人連打差評。特別是《愛蓮説》結束,丁太升用了“不倫不類”、“狗屁不通”的詞彙,直指張藝興沒文化。

丁太升後來的點評即便收斂了許多,可依然不變立場。

聽完《小城姑娘》,他奉勸張藝興在文化底藴上下些狠功夫。

聽完《湘江水》,表示“歌詞不是真正從情感出發”。

這首歌的詞作者還跟丁太升battle了起來。

到了《炎黃子孫》,作詞又回到張藝興自創,還是被丁太升否了:假大空!

相信若不是《我是唱作人2》,張藝興的爭議不會被如此放大。

畢竟之前的他是頂級偶像,是《偶像練習生》PD。回國這幾年,還登上過格萊美。

一個風光打開國際市場的歌手,在國內舞台上三連敗不説,還被嗆“沒文化”?這個場面着實尷尬。

個性音樂往往碰壁大眾審美

由於萬事萬物都有量變到質變過程。張藝興的M-pop本就處於摸索階段,外界批評質疑在所難免。

但批評聲音裏,難免部分出於“為批評而批評”,因為批評張藝興在內的“流量歌手”,是網絡一大言論正確。

再加上年輕歌手唱的歌,很多人的確欣賞無能:曲風上主副歌模糊界限,還有的歌詞中英文夾雜,和認知裏的傳統流行樂很不一樣。

試想,這些偶像歌手的個性音樂,要是少了粉絲鼎力支持,還能保證穩居排行榜嗎?

同樣是超級偶像,蔡徐坤發行的《wait wait wait》,是曲風混合Dance和Electronic Soul的流行單曲。從作品質量説,完成度毋庸置疑。但當這首英文歌被列入年度金曲,問題就來了。

老派音樂人和觀眾看來,古早時期有張國榮、黎明等人歌曲朗朗動聽,圈粉異國迷妹全程中文(粵語)跟唱;

千禧年有周杰倫,哪首歌不是紅遍大江南北?周董多次呼籲“中文歌才是最厲害的”。

然而到了現在,卻是英文歌拿獎。即使是號稱帶領華語樂壇走向世界的張藝興,也因為中英文夾雜的歌詞,遭到不少質疑。

當然,更年輕些的歌迷不以為然。

他們在音樂啓蒙階段,華語音樂巔峯時期早已過去。他們更多接受來自k-pop、歐美、小眾音樂的薰陶和影響,自然認為外文歌在質感上勝過華語音樂。

用哪種語言演唱,最終各有各的時代立場。我們倒能從中對比發現,在音樂製作日趨全球化的今天,張藝興其實仍是一個相對“老派”的歌手。

對於傳統文化,他有比其他同齡歌手更為執着的表現。

否則,不會在《我是唱作人2》中,接連拿歷史古文、地域人情、民族精神作為立意主題。

不會在車澈提到中國傳統樂器尺八,被誤認為日本樂器時,一臉凝重認真回應,假以時日可以把它推廣到世界。

而從結果來看,張藝興在弘揚文化的路徑中,的確收穫了回應。海外路人粉絲拍攝reaction,表示聽了張藝興的歌,對其中故事背景產生好奇。

看到這裏,不如説張藝興的中西合璧理念,是一把打破外國人刻板印象的鑰匙。

鑰匙的作用是啓蒙吸引,卻不是傳道解惑。想要和盤托出民族千年文化,讓音樂擔負起文以載道的責任。

客觀來看,丁太升的批評顯得有些較真。

偶像歌手更需要“碰壁現實生活”

張藝興中西合璧的理念沒有錯,我們應該慶幸在浮躁音樂環境下,有年輕人付出汗水心血,開闢着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無論在哪個行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值得被尊重支持。但如果鼓勵化作一味吹捧,卻又會讓夢想現實差距拉大。

這一點,指的是粉絲經濟大環境下,偶像歌手的作品,拼的是流量數據。最後,每家愛豆成績單一亮,動輒破億的傲人成績。至於到底誰的音樂更好,傳唱口碑更高,反而沒了高低評判。

張藝興參加《我是唱作人2》和發行專輯,粉絲依舊在評論第一線,無論是客觀發聲,還是護主發言,最後逃不過評價兩極化。

那麼張藝興目前的音樂水平,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最有話語權的,不如説是張藝興自己。

經過節目鍛鍊打磨,他發現以前自認正確的堅定理念,其實被現實一擊就碎。例如三天三夜做的東西,其他專業音樂人一聽,覺得反而不如五分鐘做的demo好聽。

而面對Gai這位強勁對手,張藝興又表示,自己羨慕對方經歷豐富。而自己呢,寫歌都是在錄音棚裏。

俗話説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積累文化素材,感受體驗生活後寫成的作品,既經得起專業推敲,又能打動芸芸眾生。

但離羣索居又是偶像歌手的生存無奈。一邊,高人氣註定他們被私生飯圍堵,被狗仔記者盯梢。一邊,明星聽從經紀公司安排,兼顧演戲、綜藝、廣告等行程,自我支配時間少之又少。

以全能偶像張藝興來説,他的音樂缺的不是創新、態度、努力。缺的或許只是投入創作的時間和空間。

作為一個行程排滿,一舉一動會被放大的偶像明星,又如何在偶像更新換代的激烈競爭中,讓自己的實力一步登天,匹配頂流聲望?

眾所周知,人氣是浮雲,作品來説話。

無論明星還是普通人,都會在年輕追夢階段,陷入個人成長與外界期待的矛盾焦慮中。

這時候尤其重要的,反而不是對自我技術理論的全盤推翻。而是調整好個人心態:理智客觀聽取外界批評,積累更多實踐經驗。

別看張藝興之前給人小綿羊的形象感,但其實,他遠比外界想象中強大。而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不會畏懼理想現實的激烈碰撞。

隨着《我是唱作人2》 迎來決賽,大家對冠軍的歸屬愈發好奇期待。相信對於張藝興來説,無論結果名次如何,成長才是他迫切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