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肖戰又怎麼了」

由 沈建伏 發佈於 娛樂

1982年,美國犯罪學家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論”

如果一幢建築破了一扇窗户,且得不到及時修理,將會出現更多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户。

即——

在一個環境裏放任不良現象,便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Sir覺得這條理論,尤其適合應用到當下娛樂圈明星公關。

一次公關失利,很容易接二連三地爆發負面危機。

且無論是非對錯。

鍋,總是讓他背。

不賣關子。

眼前,最首當其衝的一座房子。

肖戰

01

肖戰?

怎麼了?

對於路人,每當這名字出現,大多數人都會同一副問號臉。

這次,又是一場由(黑)粉絲引發的負面危機。

Sir快速過一下事件始末——

1、微博賬號A,屬於一個長期與抑鬱症、癌症作鬥爭的女孩,事蹟打動過很多人,不幸離世後微博停更一年。

2、不久前,賬號A突然“詐屍”,連續發佈肖戰應援的主題內容,疑似賬號被盜,引起賬號A原關注者不滿。

賬號A現使用人聲稱,賬號是買的,“想怎麼使用是買號者的自由”。

隨後刪除了所有賬號A的原微博。

3、被態度觸怒的網友,不斷聯繫新浪客服恢復了賬號。

肖戰及其粉絲行為被聲討。

看明白了嗎?

一個腦殘粉買到了原先已故抑鬱症女孩的賬號,肆意發佈肖戰宣傳內容,非但沒有敬畏死者,還大放厥詞......

這是應援?

這就是賤骨頭找罵。

於是乎——

賬號A關注者眼中:“卑鄙無恥下流!”

理智肖戰粉絲眼中:“好不容易才消停,求求你不要作死啊!”

路人眼中:“呵果然是肖戰粉絲啊......”

肖戰眼中:“你們饒了我吧......”

沒想到。

新浪微博調查後發佈公告,事情徹底反轉。

現賬號A使用者,與之前使用者,是同一人。

整個“買號、應援、刪微博”都是原賬號使用者自導自演的行為。

原賬號A的死亡信息也是杜撰的......

基本可以定性。

是黑粉在抹黑肖戰及其粉絲羣體。

一出烏龍。

讓什麼事都沒幹的肖戰,又一次被頂上風口浪尖。

“又”字加粗大寫。

02

從年初至今,肖戰出圈最多的“作品”,就是負面與道歉

年初“227事件”,同人寫作網站被肖戰粉絲舉報;教師粉絲髮動學生錄應援視頻;粉絲組織惡性應援打榜,刷量控評......

由《陳情令》跨入一線流量之後的肖戰,就已經被負面引向快速墜落的下坡。

牆倒眾人推。

各路“黑粉”也開始組織活動。

除了這種興風作浪的黑粉活動。

各種直播平台、代言官微下,都會出現集體抵制的聲量。

“粉絲行為不用偶像買單?啊呸!”

抵制理由五花八門。

流量你有了,鈔票你掙了,好作品沒見你出來多少,就縱容自己的粉絲隊伍四處打砸搶燒,我們不噴你噴誰?

舉報的大刀,不光是粉絲羣體揮得動。

眼前反撲而來的黑粉文化同樣。

雙方陣營形成旗鼓相當的兩種極端,卻遵循一致的底層邏輯:

1、凡是喜歡的就不允許別人批評。

2、但凡是不喜歡的就該被打倒。

你説Sir支持誰?

別玩笑了......

哪個隊,站着都頭疼。

在今年年初的227事件,Sir就曾寫過一篇《我不關心肖戰的下場》。

目的是針對肖戰?

當然不。

Sir的本意,是希望各位警惕:單向狹隘的粉圈思維,正在入侵我們自由開闊的語言秩序、思考方式。

網絡上互相叫囂着。

最後不過都是拿起石頭,砸向那扇破碎的“窗户”。

你説,哪個比哪個更高明?

03

飯圈文化何以如此?

Long long time ago,那時最火的一個詞,叫做追星族

粉絲狂熱起來不亞於如今。

小品裏,連偶像座駕濺了一身泥點子都能被稱為“幸福的泥點子”。

現實中,也有像楊麗娟這樣著名的追星事件。

彼時的追星。

是純粹私人化,個人化的情感模式。

而當下,在互聯網的發酵下。

“追”,演化成“飯”。

“族”,劃分成“圈”。

仔細咂摸兩者區別——

原本情感上的喜愛與追尋,變成了刀劍相對互害模式

曾經,尋找偶像粉絲團體的意義。

是組織活動,相互勉勵,或是簡單的分享喜好,分享彼此的追星體會。

而如今,拉幫結派的目的。

是為了組織力量,尋找敵人

無關是非,只是肆意霸凌的快感。

瘋狂的粉絲會對偶像造成傷害,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所以也就有人開始反串粉絲。

成為“黑粉”。

Sir無法把這種演化歸為自由意志。

的確。

當一個人孤立無援時,我們需要同伴。

這是人性。

當一羣人孤立無援,通過組隊結伴尋找敵人以彰顯自身價值時。

這不僅是人性懦弱。

更是狐假虎威。

誰來管管?

曾經,偶像本人是有話語權的。

他們能通過引導、教育,或以身作則影響粉絲。

為何如今行不通了?

體系早已從根基崩壞。

粉絲與明星的關係,已悄悄完成從偶像中心到粉絲中心的權力讓渡:

粉絲經濟,從偶像中心,變成粉絲中心。

作品説話,到人氣説話。

掌控話語,到遵循市場。

巨大的人口紅利面前,這,是娛樂圈、明星們難以抗衡的現狀。

肖戰是第一個。

而更多的“肖戰們”,依然不得不被這規則裹挾。

而面對遲早到來的失控。

他們能做的,不多。

對錶達批評意見後被網暴的博主,提供律師服務;

接二連三發出聲明,呼籲減少粉絲惡意攻擊的行為。

剩下的只有:

道歉、道歉、道歉......

有用嗎?

可悲的,不是那句“粉絲行為偶像買單”。

而是當偏激的輿論足夠強大。

更多的人選擇把這句本來值得商榷的悖論,不容分説地當成現實。

04

害苦的,只有肖戰一個嗎?

回到黑粉被盜微博事件。

往大了説,欺騙性質的輿論,助長了不實消息,敗壞互聯網的環境。

往小了説,對患有抑鬱症的羣體,造成了傷害。

連粉絲羣體內部,那些並不狂熱的透明粉,也失去了“追星自由”。

就這麼失控下去?

終於。

重拳出擊。

前幾天,網信辦公佈《關於開展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的通知》。

重點整治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價值嚮導不良的信息和行為。

具體內容包括:

誘導未成年人應援打榜、刷量控評、羣體對立、互撕謾罵等煽動性內容。

《通知》公佈的第二天(7月14日),肖戰工作室發佈聲明,表示將會。

在官方與非官方粉絲組織的問題上積極配合和支持平台的管理。

同時微博方進行的“嚴厲打擊”。

説來就來。

一部分相關涉事賬號已被關閉。

但也注意。

這樣一項舉措,也只是針對一些“大號”。

問責,不是解決飯圈環境的萬能之舉。

眾鳥獸散之後,留下的不止一地狼藉,還有那飯圈揮散不去的戾氣。

道理都懂,個體不代表羣體。

但誰也沒有辦法否認。

旁觀者眼中,總是更愚蠢、更尖鋭的行為,更容易為一部分人畫上標籤。

可以預見,肖戰事件會在未來一段時間偃旗息鼓。

它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是什麼?

自律

不僅是偶像自律。

更要注意,很少被提及的粉絲自律。

勒龐把羣體總結為“烏合之眾”,而法國的心理學家塔爾德則提過一個相反的定義。

理想的集體,來自於每一個人的控制——

通過討論、對話,分享同樣的參與熱情,成為一個共同體。

飯,本可以可愛。

圈,本可以美好。

以每一個參與者的自潔為前提。

而真正的自律,也並非純粹對自我約束。

它是看見並體會他者存在的能力。

楊德昌的《一一》。

8歲的兒子向父親問過一個最簡單的問題。

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也看不到,我怎麼知道你在看什麼呢?

我們是不是隻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這樣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嗎?

楊德昌想説什麼?

世界不只有一種視角/一種“正確”。

哪怕那個你認為不正確/不喜歡的角落,也藏着“另一半的事情”。

自律無法讓你看到那個角落。

它只能讓你停一停,想一想。

然後把槍口抬高一寸。

只看到那扇窗户上破碎的玻璃。

你的行為,不過是一次小打小鬧的模仿。

但那窗户背後,黑暗中有什麼?

如果是個奄奄一息的老人。

筋疲力竭的流浪漢。

無人看管的嬰兒……

你手中的石頭,是兇器。

你在用愛傷人。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