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愛音樂更愛孩子——追記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楊鴻年

  【追思】  

  光明日報記者 姚曉丹

也許你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你或許在電視上、廣播裏或者是劇場中,感受過那仿若天籟的童聲對你耳朵的洗禮、心靈的滌盪。那些熟悉美妙的歌聲背後,是他,一位名叫楊鴻年的老人。

他愛音樂更愛孩子——追記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楊鴻年

楊鴻年 資料照片

7月26日,這位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因病於北京逝世,他的音樂事業就此畫上了終止符。

他的名字和指揮、合唱緊緊聯繫在一起。無論是愛樂合唱團,還是楊鴻年童聲合唱團,無不浸染着他的心血。

作為中央音樂學院知名教授,他完成教學工作之餘,把心血都投入到少年兒童身上。“越是知名教授,越應該從孩子教起,這對他們一生都是很重要的。”2018年,愛樂合唱團(原中央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成立35週年的時候,他接受記者採訪時這樣説,“我愛孩子。”

8月2日,這些採訪的資料和視頻在中央音樂學院“小白樓”的排練室中循環播放着,供學生們前來憑弔。

一枝花,一盞蠟燭,三鞠躬之後把花放在他生前常用的鋼琴之上,靜靜找一個椅子坐下,看着楊鴻年老師生前的影像。屏幕裏,他正在教一些剛上小學的小朋友,大家唱《聖誕歌》,越唱越快,他忍不住叫停:“孩子們,唱歌不是趕路,幹嗎這麼着急呢?穩一點。”一位一身黑衣的女學生撲哧一聲笑了,回過頭,卻發現她正擦去眼角的淚花。

他的學生陸續趕來,有的兩鬢已有風霜,有的還牽着媽媽的手。大家坐在一起,如同當年在合唱團中排練一樣。從1983年愛樂合唱團創建開始,30多年薪火相傳,這裏的音樂未曾停過,楊鴻年辦公室的燈光未曾熄滅過。即使這些孩子離開了,他們還是會時不時回到合唱團,聽老師講講音樂理論,正如他的學生李小滿説:“沒有一所學校是不畢業的,只有這裏,我們從未畢業,從未離開。”

愛樂合唱團的宗旨是“愛與奉獻”,這被楊鴻年視為座右銘,一生珍之重之,一生按照這幾個字規範自己,也深深改變了他的學生。楊思力是一位電影作曲工作者,他記得楊鴻年不僅教人音樂,還教人如何“愛人”,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他是在合唱團才堅定自己未來的音樂道路的,他記得有一個夜晚,大家如常在小白樓排練,忽然停電了。楊鴻年靜了一會兒,去户外點燃一支煙,隨着煙頭火花閃爍,大家在黑暗中接着演奏。“感覺這首歌像是從我們心裏流淌出來的”。楊思力説,此後,他立志成為楊鴻年一樣的音樂家。“他有數以萬計的學生,每一個學生他都記得,都叫得出名字,他為我們打開了全新的世界,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李小滿從事的是市場工作,她少年時期加入合唱團,到今天已有20多年了。每到開會,市場指數瞬息萬變,她的同事總會立下目標,在多少領域都要有斬獲。“我總是説,我只做好一件事,我願意用一生去做一件事,我願意為理想奉獻青春,這是楊老師教會我的。”李小滿説。

佟鑫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的工程師,他還記得自己在合唱團時唱的是“1B”位置,有一次,楊鴻年老師帶隊去國外比賽,彼時,他剛從演出預備隊升入二隊,就接受了這個任務。那次的曲目是《野蜂飛舞》,曲子的最後,會有一聲清脆的“啊!”他們都很想要喊出這一聲,終於演出前,楊老師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他。然而另一位同學卻覺得,按照慣例應該是自己喊。他們都覺得有對方,自己可以放心。在演出結束的時刻,楊鴻年朝他示意,他和另一位同學對視一下,都沉默了。楊鴻年嘆口氣,向觀眾鞠躬致歉。佟鑫説,這是他一生最為遺憾的一件事,從那之後,他知道音樂十分嚴謹,來不得一絲僥倖。

曾經的愛樂合唱團成員趙曉彤記得,1996年自己跟楊鴻年去意大利演出前的情景。那時他上中學,是學校足球隊的,無論是奔跑還是運球,都或多或少影響體態。有一天,楊鴻年給他的媽媽打電話,讓他去家裏一趟。趙曉彤以為是唱歌考試,等到楊鴻年家卻發現,楊鴻年要為他矯正體態。“每個合唱團裏的夥伴看到的都是楊老師的片段,但我們從中都理解了音樂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我們比賽前,楊老師胃病發作了,但是他忍着劇痛還在看譜子,精益求精。排練完之後,最後離開‘小白樓’的永遠是楊老師,楊老師的精神永存。”趙曉彤説。

回到排練室,屏幕上還在播放楊鴻年的生前影像。他正説到自己小時候學音樂的艱難時刻,“那時候家裏窮,音樂老師喜歡的都是乾乾淨淨的孩子,我總是髒兮兮的,是班裏的反面教材。老師説,你的聲音就像是有人拿着竹刀破毛竹。我喜歡音樂,就要堅持下去,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屏幕上,楊鴻年笑着説要抓緊每一分鐘,“活着幹,死了算”。

他真的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教育。

  (光明日報北京8月2日電)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3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64 字。

轉載請註明: 他愛音樂更愛孩子——追記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楊鴻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