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老頭!》劇照 資料圖片
【文藝觀潮】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主要經濟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2.54億人,佔比高達18.1%,“銀髮潮”將持續在社會各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對於影視創作者而言,觀照這一現實議題、滿足老年羣體的觀看需求,是現實觀照也是時代命題。
不少熱播劇中的老年人形象沒有跳脱臉譜化
老年人找不到自己愛看的影視作品,並不是一個新問題,而是一直以來都存在着卻又總是被忽視的“隱痛”。為什麼老年人的觀劇需求和老年題材難以獲得影視創作者的關注?從題材本身和市場規律來看,就不難找出箇中緣由。
一方面,在長期創作氛圍的影響下,影視劇中的老年羣體往往被打上了“負面標籤”,並且多以配角身份出現。為了迎合社會對於老年羣體的想象,也為了給作品賦予所謂的氣質特色,影視創作者更傾向於呈現老年生活中尋醫治病、贍養糾紛、空巢現象等尖鋭的社會問題來抓住大眾的眼球。不可否認,與老年羣體相關的話題始終無法迴避這些“生命無法承受之重”,但是,有些影視作品的誇張渲染則更讓老年題材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暗色。
在今年熱播的《安家》中,就以相當大的篇幅給老年羣體繪出了一幅“眾生相”,他們有的自以為是、蠻不講理,有的因為房產糾紛而不得善終。去年,一部《都挺好》火遍大街小巷,蘇大強等老人形象更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劇中關於老人的贍養問題成為一系列家庭矛盾的導火索,蘇大強則被刻畫成“花式作妖”、懦弱膽小、自私自利的形象……大部分影視創作者在呈現老年羣體時已經形成固有思維,重複老舊的套路加深了社會對於老年羣體的刻板成見,也偏離了老年羣體對於自身的認知和期待。
另一方面,老年人並不是影視市場的核心受眾,老年題材更不是影視創作的主流類型。有着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的年輕人自然而然地成為影視市場的第一選擇,難以幫助影視作品完成變現的老年羣體則不斷被邊緣化。近些年播出的老年題材影視作品中,如《媽媽的花樣年華》《老有所依》《空巢姥爺》等,即使品質在線、立意深刻、視角獨特,並且憑藉着宋丹丹、林永健、李雪健、李立羣等演員的影響力在影視市場上激起了一定規模的水花,可仍舊延續“叫好不叫座”的困境局面,傳播度並不高。
在題材特殊性和市場自發性的雙重作用下,真實反映老年生活、適合老年人觀看的影視作品走向供給小於需求,甚至斷供的尷尬狀態。老年人無劇可看,精神文化生活難以得到滿足;與此同時,負面建構老年形象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不僅影響了大眾對於老年羣體的態度,也不符合老年人對自身的認知。相反,影視創作者應當與時俱進,用温暖而真摯的筆觸勾勒美好的老年生活,打造出更多為老年羣體所喜聞樂見的影視作品。
銀髮創作或成為影視的“朝陽市場”
此前,大部分影視創作者認為老年題材的受眾規模並不大,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老年題材雖然以展現老年生活為主,但只要創作者找到了合適的表達方式,這些作品也能夠擁有走入大眾視野、引發全社會共鳴的能力。如《媽媽的花樣年華》描繪了真實鮮活的老人形象,故事主人公對於生活的熱愛、對於幸福的追尋以及對於人生的探索也啓發了不少觀眾;《老有所依》將老年生活與年輕人的故事交織在一起,通過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角色以及故事情節,傳遞了温馨而治癒的情感力量;《親愛的她們》則用青春視角表現“老有所愛”的命題,充分展現了老年羣體積極陽光的一面,生動講述了他們“重拾青春”的感人故事。
除了營造故事上的共情,劇中演員同樣能夠幫助老年題材作品打破受眾的圈層壁壘,收穫廣泛關注。一般而言,這些作品的主要角色往往是由經歷了歲月沉澱的演員演繹的,他們有着爐火純青的演技,更沉澱了相當的人生經歷。因此,只要劇中的老人形象足夠真實、典型且具有個性化特徵,故事內容足夠精彩,再搭配上演員錦上添花的演技,“破圈”並非難事。除此之外,影視創作者們還需意識到,面向老年羣體的影視創作不能“圈地為牢”,因為老年人愛看的並不只有老年題材。有調查顯示,老年人偏愛主題宏大、硬朗的影視題材,尤其是以內容接地氣、人物真實、話題熱門為特色的都市生活題材,以民族精神和國家情懷為主旋律的戰爭題材備受歡迎。此外,社會倫理、歷史故事、反腐倡廉、民間傳奇等題材也對他們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近期播出的涉案劇《三叉戟》、扶貧劇《一個都不能少》《綠水青山帶笑顏》《我的金山銀山》等影視作品同樣獲得了老年觀眾的青睞。其中,扶貧劇以相當的篇幅呈現出農村老人的生活樣態,改變了部分人的既有偏見。《一個都不能少》中老幹部與年輕幹部齊心協力、奮戰在脱貧一線;《綠水青山帶笑顏》中的老人更是老當益壯,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我的金山銀山》中,老壽星看到結怨多年的湯範兩家最終變成一家人而感到欣慰,在見證鄉村變遷的同時,真切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作品從一定側面反映出老年羣體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使得大眾的目光進一步聚焦在他們身上——老年人並不應該被遺忘,他們仍然為社會發展進步提供着動力。
應提供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參照樣本
實際上,在眾多影視門類中,現實題材最容易引發社會的共鳴,其猶如一面鏡子折射着觀眾的真實生活。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不斷代入自身經歷而產生認同,這一認同繼而改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認知、態度和行為。面對日趨老齡化的社會現實,銀幕、熒屏呼喚更多温暖而美好的現實題材作品來呈現老年生活、觀照老人的內心世界、化解代際之間的隔閡與矛盾。
近年來,《嘿,老頭!》《幸福院》《老閨蜜》等以温暖現實主義為底色創作的影視作品,為社會更加平等、善意理解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窗口。對於老年題材影視作品提高自身藝術層次而言,其亦是一個重要的全新開端。未來,在温暖敍事的基礎上,聚焦老年羣體的影視作品可從主旨立意、人物塑造、視聽語言等層面做出提升,推出更為優質與打動人心的作品,在銀幕、熒屏上用温暖和美好呈現積極真實的老年生活。
針對老年羣體心理需求的社會調查顯示,與傳統想象不同,老年羣體最嚮往的是積極融入社會、多做點事、發揮餘熱彰顯自身價值等。影視創作者也應跳脱出當下對於老年羣體的臉譜化建構,深入他們的真實生活、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回應他們的多元需求,勾勒晚年生活中積極而美好的一面,向社會上的老年羣體傳遞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當然,能否打造出一部優質的影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主旨立意是否深遠、能否與現實生活達成共振。例如,《嘿,老頭!》不迴避老年生活的各種瑣事,現實感撲面而來,引發了社會的關注;《老閨蜜》從女性的視角出發,呈現了老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和豐富可能;《幸福院》則展現出老人們尋覓自身幸福的能動性和自主性,打破了大眾對於老年羣體的刻板成見。
在兼顧視聽表達和故事內核基礎上,影視作品還應當迴歸生活,對現實中存在於老年羣體生活中的既有問題給予有力的回應。因為,找出問題從來不是現實題材的最終落腳點,給出相應的解題思路或為大眾帶去啓迪才是文藝創作的應有之義。隨着反映老年生活的影視作品不斷湧現,這些作品勢必會為大眾提供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參照樣本,把社會的注意力進一步吸納於老年羣體之上,營造出敬愛老人的社會氛圍,讓老年羣體的晚年生活更加温暖、美好。
有人説,“如果説年輕人是一個民族的希望,那麼老年人就是一個民族的積累”。老年題材影視作品自帶的人文關懷與正能量導向藴含着彌足珍貴的社會意義,而重視老年羣體的影視需求、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世界更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旨歸。以更多温暖的現實主義作品,觀照老年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在帶動影視行業有序發展的同時,為老年羣體帶去更多的温暖和關懷,促進社會的健康進步。
(作者:黃河,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script>window.FWBATH=1;</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