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極圈中,提到這片地域,給普通人的感覺那便是:太冷了。這僅僅是那片領域諸多不利因素中的一個。
日夜交替現象,那是不存在的。試想一下,如果讓一個人半年時間看不到太陽,想一想確實是一件比較恐怖的事情。
那如果是常年沒有蔬菜、麪食、熟肉,僅僅以生肉為食,我想我們普通人是沒辦法生存下去的。
愛斯基摩人便是一羣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人。即便是到了21世紀,他們依舊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在以傳統的生肉為食。不食人間煙火,或許就是説的他們。
愛斯基摩人常年生存環境與地區其他版塊的人不同,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發展,是不是他們早已突變,並進化成為了一個“新人類”。
既然懷疑存在基因方面的問題,就需要用實踐來證明一下。科學家們盼望着能有新的發現,可結果卻讓他們欣喜不起來,愛斯基摩人的基因和常人的並沒有不一樣。這沒有打擊到科學家們,反而更引起了他們研究的興趣。
畢竟,如果基因方面存在不同,能做到這些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了,但基因一樣的情況,還能夠做到這些,就很值得研究了。
既然要深度挖掘愛斯基摩人,就要研究他們是在哪來的
傳統的歷史學家,早就開始研究愛斯基摩人的起源問題,並且提出了三個起源方向:南阿拉斯加、西伯利亞、以及中國的殷商文化。
相比較這幾個傳言,愛斯基摩人與中國有關係的傳言更被廣泛的認同。
科學家們起初認為愛斯基摩人與殷商文明有關係,主要還是由於在愛斯基摩人的器具上面,發現的類似於圓心的眼睛狀的花紋,有着殷商文化的影子。
緊接着,中國一個叫曲楓的科學家又有了新發現,他對愛斯基摩人的文物藝術風格、器具的製作工藝,以及在生活方式方面等方面研究之後發現,愛斯基摩人與中國的良渚文明更為相似。
良渚文明有着極其重要的水獵經濟,與愛斯基摩人早先的生存有着諸多類似的地方。在出土的器物上面,二者都曾出土過大量的鯊魚骨、鯨魚骨、獨木舟的殘骸。
雖然很接近,到又有一個疑問隨之而來,位於中國境內的良渚文明,是如何飄到了北極圈了?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傳説,或許真的是記載了上古年間的一場水災。良渚文化主要位於長江的下游,所以他們或許遭到了巨大的衝擊。
家園被毀,但他們還要生存,於是,他們不得不選擇向外遷徙。必然是良渚文化中的一支,繼續往北遷徙。在當時,中國大地上已經分佈了不少的部落,地盤早也被佔據的差不多。為了生存,只能是往更遠人更少的地方走。
一路往北漂,通過白令海峽,一路擴散至北極圈,成為了最早的愛斯基摩人。在看愛斯基摩人的面龐時,能看出愛斯基摩人與中國人相似度極高。
竟然得出來這樣一個結論,由此可以在側面印證,愛斯基摩人確確實實地在起源與出身方面,並不特殊。
在飲食方面,有何玄機
愛斯基摩人吃的肉肉,與我們平時的肉肉有何區別?
我們平時常見的肉,多以豬肉、牛肉、羊肉等食草動物的為主,為了防止寄生蟲等,還多將肉食烹飪熟後才吃。
為了飲食的多樣化,還要配合蔬菜,麪食用以輔助,維持人體微量元素的均衡。
愛斯基摩人,主要吃深海魚,海豹,海象,鯨魚,以及北極熊。也是活脱脱的戰鬥民族。除了深海魚類之外,剩下的那些,全都是珍稀名貴的物種。甚至連北極熊等稀有動物,都是他們餐桌上的美味。
經過檢測,這些肉食裏面,存在大量的維生素C,即便是頓頓大魚大肉,也依舊沒有患壞血癥。愛斯基摩人在早期,或許並不知道要補充維生素,但他們的食譜中,卻無時不刻不在注意這一點。
有兩款美食,被愛斯基摩人奉若珍寶,經過檢測之後,全部都富含大量的維生素。
第一種
拿起一塊沾着鹽,直接吃,滋味據説爽歪歪。你能想象你吃着一塊肥油,然後還有生雞蛋的腥味,咬一口,滿嘴油乎乎的感覺。
就是這種頂級美食,在100g的鯨魚皮中,富含30-50mg的維C,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吃得到,只有遇到了極其尊貴的客人才能夠有機會品嚐。
還有另一種美食,叫做
食用方式非常簡單,打開海豹皮的口子,然後將海燕取出,將海燕尾巴處用剪刀剪開,將嘴湊上去,使勁吸吮裏面的湯汁。
至於味道,你懂得,發酵食物請參照“臭豆腐”,據説鯡魚罐頭在它的面前都是弟弟。
這個汁水是由海燕的內臟發酵而成,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
遇到貴客才會拿出來這麼喝,放在平時,他們也僅僅是在吃肉的時候蘸一點。我描述完之後,我就有一種嘔吐的感覺。
這是兩種極具代表性的食物,其他的食物,基本也是類似這種發酵型的美味。
後記
綜上所述,愛斯基摩人雖然在北極全部以肉食為主,但其飲食中,正因為有了這些富含維C的美食,補充了體內缺乏的維生素。
再者,還由於北極的温度極其寒冷,食物不容易腐敗變質,所受的污染也更少,因此,也少了其他細菌病毒的危害。
我想,如果是有充足的燃料,他們也願意吃熟食,但北極沒有這些東西,他們就只能將發酵發揮到極致,以幫助自己的胃更好地吸收。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