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潼關縣是我這次旅行中比較特別的一站。廣元、秦嶺、寶雞......這一路上,我每個地方都只住了一晚。而在潼關,我很自然地就想要住兩晚上,多停留一段時間。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個小城的味道吸引了我吧。

肉夾饃

2013年的時候,我參加活動第一次去西安,在西安吃過肉夾饃。具體的味道已經記不太清了,反正只留下一個清晰的印象——我不喜歡吃這個。這次在潼關,我發現滿街都是肉夾饃的店,名字差不多都是叫“老潼關肉夾饃”。我糾結了好一會兒,還是找了一家店走了進去。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端上來我就發現這跟記憶中的西安肉夾饃不太一樣。西安的肉夾饃(包括現在全國其他地方學來的肉夾饃)那個饃是軟的,看上去有點像我們四川的烘糕,但是吃起來又很乾。潼關的肉夾饃,它的饃外面一層是呈螺旋狀的脆殼,樣子像無油版成都鍋盔。一口咬下去,饃不是那種又厚又幹的口感。它吃起來有點像烘焙店裏的千層麪包,配上鹹香的滷肉陷,非常好吃。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一開始我怕肥肉,就要的是一個純瘦肉的,後來才發現還有一種陷叫“皮瘦肉”。那是瘦肉伴着一些軟糯的豬皮,吃起來既不膩又鬆軟爽口。再搭配一碗鴨片湯,別提多愜意了!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鴨片湯

醬菜

在地圖上看到火車站附近有一個醬菜博物館,我想這醬菜一定是潼關的特產,得去博物館瞭解一下,而且那周圍應該就有賣的。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到了地方我發現這個博物館是萬盛園醬菜開辦的,滿牆的榮譽榜在告訴我它就是潼關醬菜的代表。我到的時候正好有一個西安來的旅遊大巴停在院子裏,車上的人正在下車。我跟着他們一起進博物館去蹭講解。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醬菜製作過程展示

潼關醬菜創始於清代康熙年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山西省臨晉縣(今臨猗縣境內)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在陝西潼關縣城開了一個菜店。為了減少蔬菜損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鑽研蔬菜的貯存問題,以及淡季的蔬菜供應。先以陶瓷盆罐加鹽試醃萵筍,邊試邊改進,後來又用麪醬醃曬,終於獲得成功,潼關醬菜由此誕生。聽説在清代道光年間,還被列為皇宮貢品,在1915年獲得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銷售大廳滿是醬菜的香味,這裏的東西多得讓我眼花繚亂,感覺無從下手。我跑去問一個店員大叔,哪一樣最有代表性,我要寄給我四川的哥哥和外婆。大叔説,那就是“八寶醬菜”。後來我在郵政局附近寄快遞的時候問快遞小哥,他也給了一樣的回答,看來是買對了。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八寶醬菜

當天我也不知怎麼的,竟然沒有想起嘗一嘗味道,等都寄出去了,才想起我還不知道這個八寶醬菜好不好吃呢。後來我媽在外婆家收到了快遞,給我拍了個照過來,説味道很不錯。

潼關的味道

我在縣城搭巴士去古渡坊景區的時候,司機非常健談,我們一路都在聊。旅途中,我很喜歡和當地人聊天,這樣,能夠獲得很多書本和網絡上都沒有到信息。司機告訴我,潼關的農村,所有家庭收看有線電視都是免費。而且,潼關縣城的所有公交都是免費的,我有點不太相信,回來後專門去坐了公交車,果然不要錢。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當我在黃河邊,得知老潼關城消失的前因後果時,很是傷感和遺憾。然而在潼關停留的這兩天,潼關的味道卻一次又一次地治癒了我。我想,不管多麼堅固的建築,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風化,而味道,卻能一直流傳。潼關的味道是什麼呢?它是我一頓至少要吃兩個的肉夾饃;是我當作伴手禮寄去遠方的醬菜。不,它還不僅僅是這些,它還是黃河的波濤、是故城的殘牆、是詩詞的記憶、是山河表裏潼關路、是當地人今天的真實生活。

因為那首元曲,我來到了這裏。而潼關的味道,將會讓我把這座城市一直記在心裏。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2 字。

轉載請註明: 一個人從南到北(六):潼關的味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