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玉嬌
滿族居我國東北,東北滿族飲食文化頗具特色,對今天的東北飲食文化仍有深遠影響,其主要構成體現在主食、副食、茶點等方面。
一、東北滿族飲食中的主食
東北滿族人以麪食為主要的日常主食。具有酥、粘、酸、涼四個特點。滿族食用穀類玉米、粟、麥、高粱等十餘種,這些穀類是麪食的主要食材,可以用其製成多種美食,餑餑就是其中之一。“餑餑”,也叫“滿洲餑餑”,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用料廣泛,二是以黏性的糧食為主要食材,三是種類多樣,有豆麪餑餑(也稱豆麪卷)、牛舌餑餑、肉末燒餅、蘇子葉餑餑、小酥合、椴樹葉餑餑、搓條餑餑、菠蘿葉餅等,其中,豆麪餑餑因其口感香、甜、脆而最受歡迎。
東北滿族的日常主食種類頗豐,除麪食外還有苞米餷子乾飯、小米飯、高粱米飯、黃米飯、苞米餷子水飯、苞米餷子粥、小米粥、八寶粥等。在今天這些主食也備受廣大人民羣眾所喜愛。滿族人夏季常吃的一種傳統特色美食——“酸湯子”也叫酸餷子、酸姜子等,是用玉米麪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麪條樣的主食,口感細膩爽滑,粗糧營養健康,成為人們追求健康的一道綠色營養美食。除此之外黏食是滿族的重要主食之一,而且從民歌中就反映出了滿族人酷愛黏食:“烏蘇城,三樣寶,蘇子葉,黏豆包,還有寒葱在山腰。”黏豆包在滿族人心裏也被視為一寶。除了食用,滿族人祭祀時也要供奉黏米飯。用黏米制成的餑餑是祭祀、宴筵的重要食物之一,在祭祀、宴筵中必不可少。滿族人喜愛黏食與滿族的習性及其自然環境有很大關係。東北地區天氣寒冷,黏食耐餓,有利於從事軍事征戰和遠距離外出狩獵活動。
二、東北滿族飲食中的副食
東北滿族的副食品具有地方性與民族性。猶以豬羊肉為主的滿族菜餚,烹調方法多種多樣,常見的有烤、燒、煮、燉、蒸、薰、炒、炸等多種方法。由於滿族長期從事漁獵生產,所以多以燒、烤為主要烹法。由於累世居住在“白山黑水”地區,擅長捕魚和狩獵,因此東北滿族人的餐桌上便增添了許多“野味”。東北天氣寒冷,滿族的菜餚中以火鍋最有特色。火鍋這種烹調方法經久不衰,因地制宜,一直為東北的人民羣眾所喜愛。
滷味、醬制、熏製肉食食品也深受東北滿族人所喜愛。除了肉制食品,其蔬菜的品種亦是種類豐富。有南瓜、馬鈴薯、角瓜、葱、蒜、韭、芹、茄、黃瓜、蘿蔔、莢、蒿、番茄、茼、萵苣、豆、菘子類,這些食品可用烹炒等方法制成熟食,也可以生吃。每至秋末就把馬鈴薯、番椒、蒜、葱、蘿蔔等蔬菜儲藏起來。除此之外滿族人也將角瓜、馬鈴薯、茄等切片、切條曬乾儲存,供冬天時食用。每家每户更是要醃藏各種蔬菜,如:醃製酸菜,也醃芥、黃瓜等鹹菜,酸菜、鹹菜也是冬季的主要輔食之一。其中“布縮結”(我們通常所説的酸菜),是滿族人特別喜歡的素食之一,做法多樣,可做湯、包餡,也可涼拌、炒、燉,香而不膩,百吃不厭。直到今天,每到秋冬季節,東北人也會醃製酸菜,這是東北滿漢各族在民間生活習俗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反映。
三、東北滿族飲食中的茶點
東北滿族居住在關東地區,氣候寒冷,自然環境較差,不適合種植茶葉,距產茶地有千里之遙,喝茶也就成了一件難事,因此滿族人把稷米炒糊後沖水喝,這種“茶”被叫做“胡米茶”,其味道濃醇,有開胃健脾、助消化的功效。對於旗户們來説,他們喜歡喝酒勝過喝茶。酒的種類也是多種多樣,有松苓酒、清酒、燒酒、黃酒、奶子酒、醴酒等。其中,最受滿族人喜愛的是一種酒是黃酒。黃酒釀造方法簡單,大多數滿族家庭都可以自己釀製。滿族先世就有“嚼米釀酒”的習俗,喜酒善釀正是這種習俗的傳承,同時也是他們對“塞外絕域”寒冷氣候積極適應的結果。滿族飲食文化的精華在傳統風味小吃糕點上亦有體現,有打糕、卷切糕、綠豆糕、芙蓉糕、涼糕、五花糕等。小吃糕點風味獨特,製作精細,品種繁多,讚不絕口,所以有“滿點(糕點)漢菜”之説。“花樣百出”的小吃糕點豐富了中國飲食文化。
滿族的飲食文化是滿族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東北滿族飲食文化又是滿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滿族飲食文化也對今天的東北菜系形成有着深遠的影響。研究滿族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有助於全面瞭解滿族的歷史,對繁榮和發展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雙城縣誌·禮俗志·衣食住(卷二)[M].
[2]孫進己,張璇.女真史[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7.
[3]林洪.山家清供[A].施杞,夏翔.中國食療大全[C].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張傑,張丹卉.清代東北邊疆的滿族[M].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3.
[5]中華書局影印.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定宜莊.滿漢文化交流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