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八大菜系之一,“揚”即揚菜,以揚州一帶為代表的長江流域,“淮”即淮菜,以淮安一帶為代表的淮河流域。淮揚菜系指以揚州府和淮安府為中心的淮揚地域性菜系,形成於揚州、淮安等地區。淮揚菜始於春秋,興於隋唐,盛於明清,素有“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之美譽。
淮揚菜選料嚴謹、因材施藝;製作精細、風格雅麗;追求本味、 清鮮平和。“醉蟹不看燈、風雞 不過燈、刀魚不過清明、鱘魚不過端午”,這種因時而異的準則確保盤中的美食原料來自最佳狀態,讓人隨時都能感遇美妙淮揚。淮揚菜十分講究刀工,刀功比較精細,尤以瓜雕享譽四方。菜品形態精緻,滋味醇和;在烹飪上則善用火候,講究火功,擅長燉、燜、 煨、焐、蒸、燒、炒;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口味平和,清鮮而略帶甜味。其菜品細緻精美,格調高雅。
後人每評淮揚菜,常用個“貴”字。這應當與兩淮鹽商與河務官員 豪甲天下的飲食消費有關,這也是淮揚菜得以壯大的一大保障。徐謙 芳《揚州風土記略》説:“揚州土著,多以鹽務為生,習於浮華,精於餚饌,故揚州筵席各地馳名,而點心製法極精,湯包油糕尤擅名一 時。”由鹽商和鹽官的飲食規範所形成的場面浩大、環境典雅、菜餚 奇特、選料精嚴、食器精美的風格,基本便是淮揚菜主要特色的翻版。
獅子頭
淮揚菜的細膩精緻,不僅體現在選料上,也更體現在其製作工藝上,獅子頭就是其中的代表。取肋排之上硬五花,紅白分明,層次多樣,肥瘦三七,精肥搭配,以達到鮮嫩、肉香的效果。
製作獅子頭不同於製作魚丸、肉丸,切忌用絞肉機將五花肉絞成茸,而是一刀一刀切出來的。先將豬肉用平刀法切片,再用直刀法切成極小的肉丁,所謂粗切成絲,細切成丁,石榴粒大小,一刀不剁,瑣碎切之!這樣的好處是保持肉質肌理,組織尚存,最大限度保持口感鮮嫩。這其中的關鍵是不可以用絞肉機絞,不可用排刀剁,真正意義上的獅子頭乃是一刀不剁的美味。
不僅如此,獅子頭對上勁和下鍋也很有學問,因為肉全是切出來的,所以沒有絞肉機絞出來的有粘性,以次達到入口後一抿就化的口感,這裏不可以放雞蛋、生粉之類,要想這堆不團結的肉粒抱成團,還需要下點真功夫,在加好調味品及高湯後,這團肉粒如同皮球一樣從左手摔到右手,從右手摔到左手,如此反覆直到不會散開。下鍋後要用温柔的小火加熱4小時以上,湯麪要始終呈現似開非開的狀態,否則火一大,獅子頭就成米粒湯了。
獅子頭真正讓人佩服的功夫還在調味上,必須加高湯上勁。高湯,即豬腿骨、老母雞、老鵝、火腿等料經8小時以上文火吊出來的湯,是獅子頭的鮮味來源。骨為湯底、雞為清鮮、鵝為濃香,三者皆為高湯靈魂,且味型有別,自然鮮得有層次。做成功的獅子頭,應該是肉香醇厚與清鮮怡人,兩者兼備。上桌以後細觀其形,一疙瘩一疙瘩的凹凸有致,那是因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湯裏燉久了以後變形程度不同的緣故。如果把它盛在小碗裏,仔細搖一搖再放在桌子上,這獅子頭應該在碗裏出現一陣輕微抖動,那身形如獅頭甩水一般。
扒燒整豬頭
扒燒整豬頭,是揚州菜中素享盛名的“三頭”之一。“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扒燒整豬頭”。其中尤以“扒燒整豬頭”歷史較為悠久,聲譽最高。
“扒燒整豬頭”是淮揚菜中工藝極為複雜的功夫菜。《竹枝詞》有釋:“揚州好,法海寺間遊,湖上虛堂開對岸,水邊團塔映中流,留客爛豬頭。”道出了此菜製作廚藝之高超。讀《隨園食單》,袁枚先生在書中記載了“燒豬頭二法”,其中一法實際上就是揚州的“扒燒整豬頭”。具體做法是:“洗淨五斤重者,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先將豬頭下鍋同酒煮,下葱三十根、八角三錢,煮二百餘滾;下秋油一大杯、糖一兩,候熟後嘗鹹淡,再將秋油加減;添開水要漫過豬頭一寸,上壓重物,大火燒一炷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細煨,收幹以膩為度;爛後即開鍋蓋,遲則走油。”
燒豬頭從扒豬臉着手,從下巴開刀,由下往上,骨肉分離,這需要十分高明的刀工。此後再去除腥味,經過醃汆滷三道手續,成品鋪陳在大大的腰子盤中,整張豬臉連着雙耳沒有破損,但刀劃即裂,筷戳便開,不得不感嘆淮揚菜師傅功夫了得!
拆燴鰱魚頭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鄭板橋的這句詩充分寫出了人們對魚頭菜的喜愛。拆燴鰱魚頭在揚州有句諺語:“鰱子吃頭,青魚吃尾,鴨子吃大腿。”這道菜魚皮糯粘膩滑、魚肉肥嫩鮮美、湯汁濃稠。而更讓人驚喜的是,只見鰱魚頭浮在湯中,卻塊塊是肉而沒有骨頭,魚頭上的每塊魚肉都完好無損,這絕對考驗師傅的功力。這道菜對於魚頭的“拆骨”要求簡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既要做到一根細骨都不留,又要保持整個魚頭的形態不變。各個大廚們經過嚴格的訓練,充分練就了一身“庖丁解魚”的好刀工。將魚頭略煮之後放入水中,一手託着魚頭,一手細細地把魚骨逐條挑出,這當中魚眼周圍的皮肉尤其重要,這一塊拆爛了,魚頭的形狀也就蕩然無存了。拆好的魚頭可以放到濃湯中燜燉,由於整個魚頭被拆開來燉,因此魚頭中的核心地帶也可以很好地入味,魚鮮湯香融於一爐,脂膏稠濃,鮮滑無比。
揚州鹽水鵝
揚州鹽水鵝是在有着2000多年曆史的淮揚菜裏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其悠久的歷史。在揚州,鹽水鵝又被親切的叫做老鵝的。鵝雖然不是什麼名貴的食材,做法上也沒有什麼繁複的技巧,但是在揚州人的酒席上,無論如何是不能少了鹽水鵝的。
揚州人叫鹽水鵝作老鵝,除了歷史悠久文化傳承因素以外,其中不乏親切的意思在裏面,老鵝之老還有另外的意思,一是説其大,在飼養的家禽中,鵝的個頭是最大的;二是鹽水鵝要做的好吃入味,滷湯一定要是有傳承的老湯,做的鹽水鵝才夠味。再有呢,就是老鵝叫起來爽快、親切,久而久之,鹽水鵝在揚州人那裏也就成了老鵝了。
做得好的老鵝,外表澄黃油亮,不癟不塌壯實飽滿;味道鹹淡適中,有滋有味;空口嘗味不齁人,伴酒下飯也不淡;肉質酥潤,香味宜人。所謂濃而不膩,淡而不薄,滋味鮮美,食後齒頰留香。鹽水鵝在揚州既是家居小食,又是酒席華宴上首本名菜,可謂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瘋得大牀的可人尤物。
梁溪脆鱔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淮揚脆鱔,也可直接簡稱脆鱔,是江蘇鱔餚中別具一格的傳統名菜,飲譽海內外。據説在明末清初,無錫廚師就用活鱔,經開水煮熟去骨劃絲,入油鍋炸脆再用酒、醬油、糖、味精、五香料製成濃滷燴煮,鱔絲甜鮮鬆脆,是佐酒的上等佳餚。後來,此菜便聞名全城,馳名江蘇各地,成為無錫著名的傳統風味菜。
軟兜長魚
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餚,淮安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菜,讓賓客嚐鮮,讚口不絕。第一道熱菜就是這道軟兜長魚。
關於其名字的來源,至今並無一個明確的説法,有大廚認為,“軟兜”並非是像一般人所認為的,指這道菜上了桌從盤子裏用筷子從中間搛起,兩端垂下,像小孩子的肚兜;而應是一種烹飪方式,這道菜在製作時最後有一道勾芡的程序,一定要把調料的味道全部沾裹到鱔條上去,而且要保持鱔條的嫩度,就是柔軟,即使當初煸炒硬的鱔魚肚皮,此時也要在芡汁中回軟。以芡汁作為託底將鱔條軟軟地裹兜而起,是謂“軟兜”也。此菜選用端午前後的“筆桿青”長魚,精心烹製。成菜後脊背烏光爍亮,軟嫩異常,清鮮爽口,趁熱端上;筷子一搛,微顫似跳,油亮滑爽;入口腴嫩,輕抿若化,齒頰生香。
大燒馬鞍橋
又稱紅燒馬鞍橋,因鱔魚段與豬肉合烹,形似馬鞍橋而得名。這道淮揚名菜,需要選用十分粗壯的長魚,斬頭去尾只取中段,每一小段約一寸半左右,一條魚只能切出6段左右。在魚背上還要剞花,刀口要直達魚脊椎骨,不能將魚肉切斷也不能將腹膜切破,這樣剞過的魚段,不僅能使豬肉和調料透進魚段深處,而魚段會自然形成中間微凸,兩端稍垂,既像馬鞍又似小橋的形狀。
新鮮五花肉切塊洗淨,葱姜切段,並準備蒜瓣。將鱔段放入鍋中焯水,撈出洗淨瀝乾。鍋中倒入油,投入五花肉反覆煸炒,在這一過程中,依次放入葱姜段、長魚段,繼續翻炒。十分鐘後,加入高湯、鹽、醬油、蒜子,大火燒開後轉文火燜燒半小時,最後轉旺火收稠湯汁,一道大燒馬鞍橋成功出鍋。燒熟了的長魚段,肚皮往兩側微微張開,形似馬鞍,於是文人贈其美名——馬鞍橋。
不過,比起傳統的紅燒馬鞍橋,創新版的濃湯馬鞍橋更加清淡,鮮美,是非常出眾的一道淮揚菜品。
文思豆腐
淮揚菜中,最經典的刀工菜要數“文思豆腐”,幾近“鬼斧神工”。只見上千條長如牙籤,細如粉絲的豆腐絲,漂浮游戈在清湯之中,輕盈、潔白、精緻。吃起來,既爽滑柔潤,又清鮮利口,通常食客們還未回過神來,它已舒坦地抵達你的胃裏。回味之際,讓人不住叫好。
文思豆腐的製作頗為講究,先將豆腐表面的一層老皮削去,再一刀刀的豎着切。這是切片,這片要切得薄如紙張。切完,把豆腐片順勢用刀斜着一抹,讓其“躺”着,呈階梯狀,再切成細絲。一塊細軟的豆腐,通常要用大片刀橫切至少88刀,豎切188刀,幾分鐘的光景,一塊易碎的豆腐就成了幾千根豆腐絲,放在清澈的水中,根根清晰、粗細均勻、細如髮絲。還必須不黏不連,不碎不斷,這考量的是刀工。這功夫看似簡單,沒有三年五載的操練,實是難以勝任。操作之時,大廚們不僅要心細如髮,還要膽大如虎。更要氣定神閒,從容不迫。觀賞之際,只見刀起刀落,運刀成風。整個過程真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尤其是在金秋時分,有些餐廳會應季推出最頂級的時令美味蟹粉文思豆腐羹,如髮絲幼細的豆腐絲,配上小棠菜,再加上金黃閃亮的蟹粉蟹膏,宛如一幅色彩繽紛的水墨畫,入口鮮掉眉毛,嘗過終身難忘!
大煮乾絲
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席上美饌,是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以乾絲、雞絲為主,乾絲潔白,外加鮮蝦仁,綴以各種配料,稱為什錦乾絲,色彩美觀,其味更鮮。“大煮乾絲”刀工要求極為精細,“鸞刀應俎,霍霍霏霏”,一塊白乾,廚師經加工可片成18片,切出的乾絲不僅整齊、均勻,而且其粗細不能超過火柴桿。銀絲一樣的乾絲用濃郁的雞湯慢火收燉,雞湯的鮮美完美的滲透乾絲,這種味道用絲絲入扣來形容相當貼切。大煮乾絲不僅譽滿全國,而且被國外來賓譽之為“東亞名餚”。
如今,到揚州的遊客,每每要點上一盤“大煮乾絲”或“燙乾絲”。有些老食客乾脆就是一壺香茗、一份乾絲,別的什麼也不要,足見乾絲的誘人魅力了。2008年,乾絲製作技藝,被揚州市政府批准為該市第二批非遺名錄。
平橋豆腐
平橋豆腐,別看名字樸素無華,卻是江蘇淮安的一道名菜,在滿漢全席中佔有一席之地。選用內脂豆腐,將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塊,配以雞肉丁、香菇丁、香菜沫。平橋豆腐據説有兩絕:一是用鯽魚腦和雞湯調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論湯口如何,能想到這一點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後,略帶油脂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勺不起,氣不起,勺起氣起,因此需吹後食之,小心慢用。因而,平橋豆腐入口滾燙,清香爽滑,湯汁醇厚,鹹鮮可口。
鏡箱豆腐
鏡箱豆腐,由無錫迎賓樓菜館名廚劉俊英創制,選用無錫特產“小箱”豆腐烹製而成。20世紀40年代,迎賓樓菜館廚師劉俊英對家常菜——油豆腐釀肉加以改進,將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餡中增加蝦仁,烹製的豆腐餡心飽滿,只形美觀,細膩鮮嫩,故有肉為金,蝦為玉,金鑲白玉箱之稱。因豆腐塊形如婦女梳裝用的鏡箱盒子,故取名為鏡箱豆腐。此菜色呈桔紅,鮮嫩味醇,葷素結合,老少皆宜,是雅俗共賞的無錫名菜。
松鼠鱖魚
“松鼠鱖魚”是蘇州地區的傳統名菜,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用鱖魚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紅燒為主,而製做形似松鼠的鱖魚菜餚則首先是蘇州地區。
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道要求很高的刀工菜,廚師憑藉精湛的刀工將魚貼骨切開,再片魚,直剞、斜刀,刀切至魚皮又變菱形刀紋,深及皮肉的4/5處,刀刀精準。最終將整條魚身改刀成108顆蒜瓣籽,形如菊花盛開,微微上翹的魚頭和魚尾,前後呼應。經過油炸肉粒翻開如毛,頭昂口張,魚尾微翹,形如松鼠極具美感。可以説,這麼一道松鼠桂魚當得上是淮揚菜廚師刀工的入門級考驗,有經驗的淮揚菜大廚片魚時刀法行雲流水毫不拖沓,能讓人感受到刀功的的形態美。
鎮江餚肉
鎮江餚肉,原稱“硝肉”,又名“水晶餚肉”,亦叫“水晶餚蹄”。三百多年來,鎮江水晶餚肉一直盛名不衰,馳譽南北。傳説古時鎮江酒海街酒店的小二,誤把硝當鹽醃豬蹄膀,燒煮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香味濃郁,食味醇厚。後來,人們嫌“硝肉”一名不雅,改為“水晶餚肉”,流傳至今,成為鎮江的傳統名產。
餚肉雖是涼菜,但非同於一般燻臘之類。它精肉緋紅,雖涼但酥嫩易化,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膩;膠凍透明晶亮,柔韌不拗口,不肥不膩。有詩讚曰:“風光無限數今朝,更愛京口肉食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此菜爽口開胃,色雅味佳,頗振食慾。若配上薑絲,略加香醋,更有一番滋味。喝早茶若配以鎮江餚肉,茶香肉美,在久飫甘肥之後,得此茹之,舌感為之一振,另歷一番佳境,更令人感到口福不淺。
八寶釀鴨
《乾隆南巡御膳節次檔》記載,乾隆下江南,在揚州幾乎每次都吃 “八寶釀鴨子”。八寶葫蘆鴨是傳統技藝中的工藝名菜,以整鴨脱骨法去鴨骨在鴨腹內釀入圓糯米、鮮豌豆、熟火腿、香菇、馬蹄、蝦仁、蓮籽、松子八種餡料,精工製成葫蘆形,先滷後蒸熟。飾以胡蘿蔔、萵筍製成的雙色葫蘆圍邊,成菜形如葫蘆,鴨肉嫩,餡心餈糯米疏散,滋味鹹鮮香醇。
三套鴨
三套鴨是江蘇省揚州和高郵地區的一道特色傳統名菜。清代《調鼎集》上曾記有套鴨的具體制作方法:“肥家鴨去骨,板鴨亦去骨,填入家鴨肚內,蒸極爛,整供。”後來揚州菜館的廚師將野鴨去骨填入家鴨內,菜鴿去骨再填入野鴨內,又創制了“三套鴨”。成品家鴨肥嫩,野鴨噴香,菜鴿細酥,滋味極佳。有人讚美此菜具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魅力。
把三種食材放在一起,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做到去其骨而留其形。因此這道三套鴨,需要剔、敲、削等多種功夫都用到極致。刀尖稍微偏一點,皮就破了,整道菜就宣告失敗。取一隻宰殺好的鴨子,刀鋒探入鴨子體內,剔骨、切肉、翻轉,動作猶如事前設計好的一般精準,一隻完好的去骨鴨子便呈現出來……將骨頭取出來,不沾一絲肉,從外表看起來整個食材完好無損,並且在長時間慢燉後,還能保證菜式的外觀完整美觀。
雙皮刀魚
雙皮刀魚 將刀魚摸去刺,加工清蒸而成的菜餚。雙皮,係指白魚肉與刀魚肉一起斬茸,刀魚皮包雙魚肉的簡稱。清代詞人林蘭痴在《刊上三百吟》中雲:“皮裏蜂芒肉裏勻,精工搜剔在全身。”指的就是加工雙皮刀魚的過程,故此菜亦稱為“摸刺刀魚”。
製作要領:將刀魚去鱗、鰓、內臟,切掉魚尾尖。沿魚脊骨兩側剖開,剔除脊骨、胸刺,用刀刮下魚肉,去刺骨。將刮下的刀魚肉和白魚肉混剁成茸,加雞蛋清、鹽等攪勻成餡。將另一面魚皮合上,呈刀魚原形。在接口處黏上火腿末、香菜末。將火腿片、春筍片等相間鋪在魚身上,蒸熟。此菜刀魚保持原形,無骨無刺,肉質極為細嫩,其味鮮美。雙皮刀魚與松鼠鱖魚、清蒸鰣魚並稱江南三味。
醋熘鱖魚
醋熘鱖魚由古代名菜全魚炙發展而來。清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有一次駕臨松鶴樓,偶見案桌上滿身斑點的鱖魚活蹦亂跳,即起欲食之念。掌廚在古代炙魚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乾隆食後讚不絕口。
將鱖魚剞上牡丹花刀,倒掛金鐘,用純澱粉掛糊,入油鍋炸三次,第一次結殼,第二次炸酥,第三次重炸。用另一隻炒鍋熬糖醋汁。菜上桌時由兩名服務員配合,一人捧魚,一人端滷,同時跑入店堂,俗稱跑汁。魚置桌上,立刻澆上滷汁,響聲大作,滿室生香,瞬間讓人食慾大增——醋香撲鼻,甜酸適口,滋汁沸騰,骨酥肉鬆,不僅色香味俱全,還具有補虛養身、健脾開胃的功效。
百花酒燜肉
百花酒為鎮江名酒,味甜而香,醇濃質厚,富有營養。用以燜燒豬肉,風味極佳。此菜選用豬肉五花中肋,先經烘烤,後放入砂鍋加百花酒燜燉。讓酒滲入,色澤金黃,酥爛醇香,營養豐富。
清蒸長江鰣魚
鰣魚,每年初夏遊入江河產卵,其他時間不出現,如同候鳥一般準時而守信,所以古稱為“時魚”。古人在造字時,就在魚字偏旁右邊加一個“時”字而得名。鰣魚在春夏之交由海溯江而上產卵,產後歸海,形成短暫的漁汛。
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古往今來,鰣魚飽受美譽,令無數食客神往。它因“魚肉細嫩,富於脂肪”而聞名,素有“魚中之王”的美稱,是江鮮名餚之一,同時與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
淮揚菜雖然在食材以及烹飪方法上,與江浙其他菜系有些相似,但卻以味之醇正、風格之端莊大氣著稱。鰣魚最上品的做法是清蒸。淮揚菜之清蒸鰣魚貴在清字,不用醬油,不拖糖色,不放雞湯,純粹以火腿片吊出鰣魚的鮮美。保持原味,將魚本身的絕美味道,完美呈現。大凡品嚐過清蒸長江鰣魚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美味難以言表,唇齒留香終身難忘。” 鰣魚跟其他同類相比,特別的地方在於,魚鱗可以同魚肉共食,甚是鮮美。因為捕撈不易,美味難擋,一度成為進貢皇帝的貢品。
白袍蝦仁
白袍蝦仁是淮揚菜系中的絕品佳餚,與軟兜長魚一起,被譽為“淮炒兩峯”之一,代表了淮揚菜的最高水平,名揚四海。60多年前,它曾被選為開國第一宴的頭道熱菜。相比軟兜長魚,白袍蝦仁的顏色、口味更容易令人接受,究竟是何原因讓其與開國第一菜失之交臂呢?原來,淮揚菜對食材十分講究,於是當時便用卡車將白袍蝦仁的原料—活的洪澤湖大青蝦運到了北京。然而歷經顛簸,到達後卻發現大青蝦已奄奄一息,無奈之下,白袍蝦仁退出了國宴。
白袍蝦仁以選料精細和炒菜功夫深厚見長,這道菜主要是吃蝦仁的鮮嫩、爽滑。白袍蝦仁的蝦仁原料必須使用洪澤湖當地出產的青蝦,這種青蝦皮薄肉厚,擠出來的蝦仁潔白豐滿。在擠蝦仁前,有很重要的步驟,那就是要用薑汁餵養青蝦。在青蝦的肉質吸收了足夠的薑汁後,才能取出蝦仁。取蝦仁時,一頭一尾用力,蝦仁就可以從蝦殼中取出來了。如果沒有習慣活剝蝦仁,也可以採取冷凍後再剝蝦仁的方法。
蝦仁剝好後,第一步是進行洗滌,洗滌是為了蝦仁的脆度,加鹽攪打,使它的肉質比較緊實,然後沖洗把鹽分洗掉。第二步是給蝦仁上漿,蝦仁必須要水濾淨,碼味時一定要碼足味,蝦仁鹽加少了蝦仁會出水,所以我們把蝦仁的水吐淨了,再進行漿制,漿制主要用蛋清和生粉,用法要得當,如果蛋清放早了,蛋清會打發,造成起泡脱漿,把漿制好的蝦仁放入冰箱冷藏一到兩個小時在使用蝦仁會更爽滑。在烹製時,首先要熱鍋冷油防止粘鍋,蝦仁滑油時油温不宜太高,100度左右下鍋滑油後倒出備用。
在炒制蝦仁時,僅僅以薄芡和鹽調味,且遵循三高兩低的方法。“三高兩低“指的是,在炒制過程中,掂鍋的方法,這種急炒速燴的方法保持了蝦仁自身最大的美味,爽口脆嫩,鮮美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