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秦朝食譜與現代不同,看罷當時常吃的三種蔬菜,感覺他們活着不易

由 完顏翠琴 發佈於 美食

在我國秦代的時候,秦朝人的食譜與現代人完全不同,雖然古今人類都是以填飽肚子為目的,但是食物的口感卻相差極大。尤其是當我們看到秦人常吃的三種蔬菜後,頓時對他們產生了敬畏情緒。這究竟是怎麼回事?秦人所食用的三種蔬菜又會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它本身存在時間雖然較短,卻仍有着輝煌的歷史與文化,對後世王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久以來,人們對秦朝的關注度很高,但大都將眼光放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很少涉及秦朝的民眾生活,而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屬於秦人獨特的飲食習慣。

早在秦朝之前,一本重要的科學文化典籍便已出現,它就是《黃帝內經》。在《黃帝內經》中,曾明確將食物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就是我們所提到的五穀,即黍(黃米)、稷(小米)、麥、菽(豆子)、麻,而副食指的是蔬菜及各種肉類。由此我們可以確定,早在5000年前左右,祖先就已經為我們規定了完整的飲食文化體系框架。

不過相比於現代人的飲食文化習慣,秦朝似乎顯得尤為獨特。在當時的人們看來,食物的加工過程只限於蒸、煮、燒、烤,因為當時還沒有出現鐵鍋。尤其是蔬菜類食品,更是簡單燙熟之後,蘸着肉醬就可以直接食用,其飲食加工方式之單調,實在難與現代煎、炒、烹、炸相比。

此時有讀者會提出一種看法,他們認為,雖然秦人的烹飪方式單調,但當時的自然環境氣候良好,蔬菜全都是綠色食品,口感一定較好,所以秦人也算是大飽口福。不過小編要告訴您的是,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秦人所食用的蔬菜,相比於現代蔬菜而言,大多數都屬於野菜,並且這些野菜的口感都與“美味”沾不上一點關係。

秦人常食用的蔬菜,大致可分為五樣,即葵、藿、薤、葱、韭。葵菜屬於當時的主要食用蔬菜,它的學名叫作冬莧菜,藿則是大豆苗的嫩芽部分,而薤正是現代南方人專門用來醃漬的藠頭,葱與韭則是現代人熟知的大葱與韭菜。當然,還有不少秦人吃過的蔬菜,如今早已被現代人所淘汰,幾乎成為了田地裏的“野生雜草”。這些蔬菜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倒不如來簡單介紹一下。

1.浮萍

浮萍是一種水面漂浮植物,其表面為綠色,呈圓形、卵圓形結構,多生長於水田、沼澤及各處靜態水域,分佈於全球温暖地區。浮萍在水中密集程度極高,甚至在水體富營養化後,會瘋狂生長至完全覆蓋水面。

在現代社會中,浮萍一般都會被製成良好的畜牧飼料。秦代百姓常以浮萍為食,他們或是生吃,或是將其蒸煮,專門用以果腹。但是從口感上講,浮萍絕對會被現代人所嫌棄,因為無論如何對其進行清洗,浮萍依然會有水草的苦腥的味道,甚至食用過多還會令人感到反胃作嘔。

2.苕菜

苕菜又稱“巢菜”,是一種豆科本草植物野豌豆的嫩葉或莖葉,該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國各大地區都有所分佈。在古籍《本草拾遺》中記載:“(苕菜)味辛,平,無毒”。

如果從口感上來説,苕菜的味道倒還算可口,但是該植物纖維紋路較粗,入口時對口腔的傷害較大,故此必須要用高温對其烹製,方可成為一道美味。不過縱觀秦人的炊具種類,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無法烹製出美味的苕菜,只能靠口腔的牙齒將其儘量嚼碎,不得不説,這對於秦人來説,肯定不會是一種“特別”享受的過程。

3.荇菜

荇菜是一種淺水性植物,主要分佈在湖泊、河流以及稻田之中,其根部埋於泥下,莖部懸浮於水中,花朵浮於水面之上,雲南瀘沽湖遍佈水面的“水性楊花”,正是這種植物。在《詩經》中,曾有一段優美的話語形容過荇菜,曰“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展現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愛慕追求。

可即便是詩歌對荇菜進行了如此浪漫的描寫,也無法改變人們對這種植物口感的不好印象。荇菜本身帶有腥臭味,雖然可以被拌作涼菜,但必須要用大量調料加以調製,否則實在難以下嚥。可想而知,在秦朝這個連鹽巴都不能完全普及的年代,民眾將荇菜作為食物,應該只是為了達到果腹的目的。

隨着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飲食文化更是趨於完善,而在“優勝劣汰”之中,一切不好的食物也都被摒棄。由此我們可以想象,生活在秦朝的人們,其實日子過得非常清苦,他們艱苦奮鬥,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值得現代人敬畏,而我們如今能夠吃飽穿暖,享盡各種美食,的確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幸福。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