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菊花芽

□靳紀峯

牛心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鎮南部,又叫文印山,當地俗稱南台山,海拔791米,屬於嵩山山脈。明弘治《偃師縣誌》載有其名字的由來,稱“牛心山因形色俱似牛心而得名”。向東走四十五里為登封嵩山少林寺,往西行四十五里為洛陽香山龍門石窟,牛心山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恰居它們正中。

而牛心山山道上和山腳下的野菊花,卻是簪於我心頭上的一顆“硃砂痣”。它是一種常見的原生菊花品種,春天萌芽,秋天盛開,滿山金黃,隨風搖曳,煞是好看。

山菊每年的三月中旬開始發芽,到了四月初的時候,菊花芽最嫩,清香氣也最重,大小剛剛好最適合食用。所以,採食菊花芽的最佳時間就是四月初。

記得小時侯,母親常在清明前後給我一個編織袋,讓我去採菊芽。野菊花喜歡生長在背陰樹木的落葉之下,我和幾個小夥伴結伴到一個叫西大溝的地方,撥開厚厚的落葉便會看到嫩綠色的小芽。一上午能採十來斤。

山菊芽採回後,最常用的做法就是醃製。用清水反覆淘洗乾淨、切碎,依次放入鹽和香醋、味道等。最關鍵的就是菊花性涼,最健康做法就是涼拌時放入薑末和辣椒來佐治一下它的寒涼之性,再配以蒜苗和葱花,最後淋入香油就大功告成。此時的盤中餐可謂是原生態的山珍美味。

故鄉的菊花芽

當然,也不忘給圈裏的豬仔吃些。娘常説,豬吃了之後可防豬瘟。金秋十月,山菊開出像一角錢硬幣的黃花朵,觀賞效果差,但藥用效果確實好。鄉下農人常採盛開的山菊曬乾泡茶用,清熱解毒的功效較為顯著。

家鄉的伊洛河從西向東流過,將偃師一分為二,家鄉人俗稱南坡和北嶺。與南面牛心山遙相呼應的是縣城北邊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北邙山。人常説“生在蘇杭,葬在北邙”。我到縣城居住後,離北邙較近,常舉步而至。但北邙的菊花外觀上顏色發白,苦澀異常,無法入口。我便不由常常懷念兒時牛心山菊芽的甘醇。

媽媽最明白我的心意。她搬到縣城裏給我帶小孩時,專門從家裏挖來了一些野菊花種在小區的空地上。可等來年春天發出的嫩芽競又苦又澀,難以下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原來橘移淮則枳所言真的不空。山菊生性淡然,隨天時自生自滅;極俱風骨,守故土花開花謝,果真不假。

後來,我到省直機關工作後,曾與一位從軍四十年的老首長提起兒時採菊花並醃菊芽的往事。老首長是四川人,居然對這個尋常的鄉野小菜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他説年近六十,還真沒有吃過。一個週末,我從老家回來,帶了些醃製好的菊芽給他品嚐。他食後,大為讚賞,説他戎馬一生,幾乎跑遍了全國,也算遍嘗天下美食。比如,在內蒙吃過烤全羊肉,在北京吃過莫斯科餐廳等,競沒成想,一個長在山間鄉野的小菜卻讓他吃出瞭如此感慨。或許,無味之味才是人間至味。

近年來,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還有滅草劑的大量使用,今天再來到兒時採摘的大西溝,野菊花已難覓蹤跡。它如同生態環境的晴雨表,人類活動一多,人進菊退,它也慢慢地絕跡了。

隨着二山理論的提出,山菊也慢慢多了起來,現在我所在的縣城農貿市場邊上也有人專門售賣。昨日清晨,我在市場上與一個鄉人交談,她告訴我,退耕還林後,她在核桃樹下種植了野菊花,再施些農家肥,現在的山菊長得莖精肥嫩,口感也較野生的清甜了許多。物以稀為貴,今年清明,山菊芽一公斤也賣到了20多元,儼然已成致富菊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08 字。

轉載請註明: 故鄉的菊花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