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汁京味|“碰頭食”——京城人最愛的小吃,讓你會買會吃懂門道
有人説從歷史中看美食,更能反映一個朝代的興盛繁榮。
每個朝代只有自己特色的小吃,但有很多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能夠留存下來的一定是經典。
比如有一部綜藝片名叫《舌尖上的中國》就講述了中國各地的美食文化,但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北京小吃。
北京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首都,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北京的很多小吃都是從御膳發展來的。北京小吃不止味道美麗,而且在視覺上也給人一種賞心悦目的感覺。
老北京不僅有很多獨具特色的小吃,而且北京小吃中中的文化底藴非常深厚。
北京小吃味道可口,獨具特色的北京小吃種類也讓人眼花繚亂。今天就讓我這個吃貨帶你們一起走進老北京,去看看“碰頭食”的來歷,以及老北京還有哪些讓人念念不忘的美食。
對於“吃貨”而言,只要説起“吃”我就很激動,所以豐富的北京小吃自然獨得我的寵愛。以前我知道北京有很多好吃的點心,有一次我偶然從北京同學口中聽到“碰頭食”這三個字,讓我非常好奇“碰頭食”是什麼?接下來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説起這個“碰頭食”,肯定就離不開養家餬口的小商販。在清朝時期,經濟已經很繁榮了,各種活動層出不窮,再加上清朝時有很多人去往寺廟中燒香拜佛,導致了清朝廟會極為興盛。既然會舉辦廟會,自然就少不了美食。人們走在街道上,就能聽到南腔北調的叫賣聲。
你會看到有很多小販,挑着擔子,向來來往往的人推薦自己的小吃。所以那些逛廟會的人,總是會在無意間碰到各種各樣好吃的美食,再加上“碰頭”就是北京話中偶然間遇到的意思,所以老北京人就將小吃稱為“碰頭食”。
這些“碰頭食”對於老百姓來説,不僅味道可口,而且價錢可以承受,是平民小吃的代表,深受北京人的喜愛。同時“碰頭”這兩個字,又非常有生活感。所以我覺得小吃藴含了北京人特有的飲食觀念。
而北京的“碰頭食”也存在了一百年。“碰頭食”融合了漢族、回族、蒙族、滿族各個民族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飲食文化,它們在做法上也各有不同,有烤的,蒸的,煮的,煎的,炸的,炒的等等,種類繁多。北京的小吃,大多都是切成塊狀的,這樣即方便自己吃,也方便包裝送人。
而曾經作為御膳的的十三種小吃更讓老北京人念念不忘。這些小吃有大家常見的,如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糖耳朵、麪茶、艾窩窩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此之外,我們們見過沒吃過的也有很多,如豆麪糕、糖卷果、薑絲排叉、麪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等等。
你們不要以為這就是全部的北京小吃,其實在老北京的衚衕巷子裏還藏着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美食,值得品嚐。到了現代,北京小吃,不但很受中國人的歡迎,同時也受到來自國內外遊客的喜愛。
所以很多去北京旅遊的人們,並不是為了去長城看景色,這些吃貨們的目的就是去品嚐一下讓人魂牽夢繞的北京小吃。
老北京最驕傲的便是北京小吃。這些老北京人深愛着自己的家鄉,也珍惜着現有的生活,經過了幾輩人的試驗和改進,所有才有了北京小吃的誕生,而他們簡單的小吃也藴含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底藴。
現在只要一説起美食,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精緻。可難道只有精緻的食物才叫美食嗎,不對,北京的傳統小吃做法就很簡單,可是味道就非常美味。
北京人將小吃稱作“碰頭食”,是因為老北京人每次吃完飯後出去散步的時候,只要碰到了這些小吃,哪怕吃不下了,大家還是會情不自禁的停留品嚐。我覺得美食之所以叫美食,是因為老百姓都吃得起的,才能稱之為美食。
美食的本質就是味道,而過分講求食物的精緻,反而會丟失食材最為原始的口感。越是簡單的食材,越能烹飪出舉世無雙的味道,如存在於北京人生活中最常見的食物——滷煮火燒和豆汁。在以前,只要條件艱苦,吃不起肉的農民家庭才會吃滷煮,他們將火燒、小腸和炸豆腐放在一起煮,雖然食材簡單,但即可以吃飽,又可以解饞。
這看似簡單的滷煮體現了老北京人的包容和豁達。你們可能不知道乾隆皇帝還專門設立了“蘇灶局”,為他準備這些美食小吃,所以算起來,這可是宮廷食物呢。
除了滷煮,老北京人早餐最不可缺少的一樣食物就是豆汁兒,聽到這個稱呼,大家可能都説是豆子做的,和豆漿沒什麼不一樣,但其實不然,豆汁兒是用做綠豆粉不用的下腳料發酵而成,酸酸的,如果第一次喝可能受不了。如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説道,“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
這樣一種被大家所捨棄的食材,卻可以在老北京人的手中,製作出一種獨特的美食,體現了老北京人的心靈手巧。而老北京人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在早晨的時候喝一碗豆汁兒,開始他們一天的生活,所以説生活就是簡簡單單才是真。
著名詩人楊米人在《都門竹枝詞》中寫道,“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同六和局。”説的就是老北京小吃的盛況,這首詩字字都是説老北京人的傳統小吃,句句都藴含了老北京人對生活的熱愛。這些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簡簡單單的小吃,因為深受百姓的喜愛。甚至走進了清朝上層階級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種飲食文化。
而竹枝詞這首流傳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讀起來朗朗上口,看上去通俗易懂的小吃詩句,難道不正是“碰頭食”中獨有的文化底藴嗎!大家一聽就懂的,聽起來就讓人垂涎欲滴的,才是美食。
而北京小吃最重要的除了它的味道,還有它的文化內涵。
北京小吃有很多的種類,味道也都不一樣。所以大家對於美食的見解不同,喜愛自然也不一樣。不如今天還是一起來聊一聊我最愛的北京小吃吧!。
説起我最喜歡的北京小吃,就是驢打滾,説起來好玩,我喜歡驢打滾別不是因為我吃過,喜歡它的味道,而是因為我覺得它的名字很有趣。
我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我還想它的做法是給驢打個滾嗎,結果引得爸媽好一陣大笑,就這樣我記住了這個特別的小吃。長大之後我才知道,所謂的驢打滾,其實就是在點心製作完成之後滾一下,看起來就像驢在打滾一樣,是不是形容很貼切。
後來我更是有幸品嚐到了這道我念念不忘的小吃,也許是它的味道真的很特別,也許是我的執念影響的,品嚐來之後確實讓人眼前一新。
驢打滾的做法也並不複雜,只需要準備材料,黃豆麪,黃豆,白糖,紅糖即可,細心一點,照着美食視頻自己在家也可以製作給家人食用,是不是材料看起來很簡單,只不過在口感和味道上,就沒有專業人士的味道,畢竟如果只是看着視頻就可以做出一模一樣的味道,可能全世界的大廚都要失業了。
北京小吃歷史悠久,口味獨特。它的每一道小吃的誕生和食用,都藴含着老北京人獨特的生活特點,其中所藴含的歷史味道,直到今天也仍然存在。
它還是中國美食文化的“活化石”,對於那些吃遍了美食的人而言,北京小吃讓人念念不忘,確實有它獨特的魅力,其中蒸煮炸街也各有風味。
所以説北京小吃不僅僅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但讓人感到可惜的是,現在有很多傳統小吃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即使存在,也大多失去了它原本的味道,特別是現在年輕人更加熱衷於像麻辣燙,燒烤等這樣重麻重辣的食物,如果繼續這樣發展,傳統手藝後繼無人,也許以後,這些美味的小吃只能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中。
參考文獻:
《都門竹枝詞》
《雅舍談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