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砥礪奮進的五年——十八大以來棉花行業發展成就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八卦

  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消費成為主要推動力,中國政府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棉花行業抓住機遇、立足創新,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行業呈現穩中向好局面:價格趨穩、庫存下降、生產優化、質量好轉、需求回升。

  2013年是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最後一年,三年收儲穩定了市場,在全球形勢低迷的大環境下保證了棉農收入不下降,但同時庫存壓力劇增,市場活力削弱等問題日益凸顯。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保護棉農利益,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2014-2016年度在新疆啓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過三年實踐,棉花生產佈局得到調整,棉花質量和競爭力有所提升,市場活力增強,2017年起在新疆開始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同時,國家調整儲備棉輪換政策,將儲備棉的主要任務轉向“去庫存”,逐步把儲備棉庫存降至合理水平。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棉花行業政策逐漸走向機制化、常態化軌道,對於穩定棉花生產,促進紡織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圖一:從臨時收儲到目標價格

  一、棉花價格迴歸市場

  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來,國家不再直接干預市場價格,價格與政府補貼脱鈎,國內棉價完全由市場供求形成,涉棉主體市場意識增強,行業上下游關係逐步理順,內外棉價差有所縮窄,促進了紡織行業健康發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棉價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與政府補貼脱鈎的新路子。

  圖二:棉花目標價格試點期間(2014-2016)

  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 Index3128B)走勢

  二、產業佈局優化調整

  通過政策的導向和帶動作用,我國棉花生產進一步向新疆優勢產區集中,新疆產量佔比由5年前的40% 上升至 70-80%,棉花生產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同時,新疆棉花種植結構得到調整,次宜棉區退出棉花生產,實現了種植結構向調好、調順、調優轉變。

  為進一步增強糧食和棉花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國務院於2017年4月發佈了《關於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其中以新疆為重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

  圖三:新疆棉花面積佔全國比重

  三、去庫存效果明顯

  臨時收儲結束後,我國儲備棉庫存超過1100萬噸,相當於國內一年半左右的消費量,庫存壓力巨大。為推進“去庫存”,有關部門決定逐步有序消化儲備棉,將儲備規模調整至合理水平。儲備棉調控政策由臨時動議向機制化、常態化轉變,明確了有利於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引導市場平穩運行、減輕財政、完善儲備調控機制的儲備棉消化原則,同時,確定了定期常量輪出、隨行就市動態確定輪出底價等具體方式,對穩定市場預期,消化庫存規模起到了積極作用。經過兩個年度的投放,儲備棉規模降已降至500萬噸左右,儲備規模趨於合理。

  圖四:2015—2017年儲備棉庫存消化情況

  四、棉花質量穩步提升

  隨着以市場供需為基礎的市場形成價格機制建立,優質優價得到進一步體現,市場主體質量意識明顯增強,產業鏈各環節更加註重質量管控,棉花品質穩步提升,更加符合紡織企業需求。據統計,2016年新疆棉花28毫米及以上佔比93%,比改革前提高18個百分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些棉花品質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棉花競爭力明顯提升。

  圖五:2011—2016年度全國棉花公檢長度指標

  五、紡織需求回暖

  受經濟環境及內外棉價差較大等多種因素影響,棉花消費量在臨時收儲期間逐步遞減,在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期間有所恢復,目前已再度返回800萬噸以上。紡織企業用棉成本有所降低,競爭力提高,全行業效益提升,主要表現在:紗、布等產量呈恢復態勢,產品價格上漲;紡織品服裝出口回穩,出口降幅減緩。新疆紡織業發展迅速,2014—2016年,新疆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達900億元,超過了1978—2013年投資總額。

  圖六:2011—2016年中國棉花消費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脱貧攻堅被擺到治國理政突出位置,過去五年,脱貧成為讀秒戰役,第一次摸清了“貧困家底”,精準扶貧覆蓋全部貧困人口,東部幫西部,全國一盤棋的扶貧格局逐漸形成。

  在過去的五年裏,我國脱貧攻堅成為讀秒戰役,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跨過貧困線,在1400多個日夜裏,總共有5564萬人擺脱貧困,這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總數。這是一場目標明確、措施細化的行動。五年來,8000多萬貧困人口每人都有私人定製的幫扶措施。這其中,最先進的經營手段也應用到最需要發展的地方。在甘肅隴南,750個貧困村開設的網店就達到980多家。去年,全國所有貧困縣的網絡銷售額已經突破290億元,比五年前增長了近4倍。

  五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逐年增加,去年首次突破1000億元。320箇中央和國家機關等單位、21992家民營企業和貧困村一一結對,定點幫扶。

  ??五年來,我國貧困程度最深的西部地區脱貧步伐最快,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還多,這要得益於地圖上的這些軌跡,每一條都代表東部支援西部扶貧的人員流動,僅2012年到2014年間就有3萬3千多條,東部攜手西部相應的省市,先富幫後富。

  今年,江西井岡山和河南蘭考縣宣佈脱貧,扶貧開發40多年來中國的貧困縣數量首次減少。目前全國830個貧困縣到2020年都將脱貧摘帽,最後4335萬貧困人口將全部脱貧,這將超過全球其他國家過去30年脱貧人口總和。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隨遇而安”:別扯淡了,國家開一次旅發大會,涿白路邊的村子都特麼幾百萬的投資,不挨着路邊的村子連看都不看,3秒脱貧?給誰看呢

  (2017-10-13)


  十八大以來的司法體制改革:一場影響深遠的“司法革命”

  2017-10-10

  上線時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記者 黃麗君

  司法體制改革,作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突破口,其成效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截至目前,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確定的129項司改任務中,118項已經出台改革意見,11項正在深入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以來,經過近4年的發展,其改革的深度和廣度遠超以往,已成為一場影響深遠的“司法革命”。

  放權與監督並進 司法責任制逐步落地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我國的司法活動呈現出一種行政化傾向,“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現象嚴重,司法責任難以落實。因此,實行“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司法責任制改革成為本輪司改的核心。這也符合法學界長期以來的呼籲,有學者指出,司法責任制改革能夠讓司法更多地體現親歷性和獨立性,符合司法規律。

  2015年3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凡是進入法官、檢察官員額的,要在司法一線辦案,對案件質量終身負責。而通過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把優秀專業人才選拔吸引到辦案一線,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是實現法官檢察官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的核心環節,因此員額制被視為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基石。

  因為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改革被認為是動了法官、檢察官“奶酪”的核心改革,真正觸及了固有利益格局,其改革成效是社會最廣泛關注的。

  2017年7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批員額製法官宣誓儀式舉行,包括院長周強在內的367名法官成為最高法首批員額法官。7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首批228名入額檢察官也進行了莊嚴的憲法宣誓。

  這兩場宣誓儀式意味着由中央統一部署、先試點後全面鋪開的員額制改革順利完成,司法體制改革中“一塊最難啃的硬骨頭”被順利啃下。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法院共遴選產生12萬餘名員額法官;全國31個省區市和兵團檢察機關分3批開展司法責任制改革試點,遴選出員額制檢察官87284名。

  同時數據顯示,在總編制未增加的情況下,全國基層法院檢察院85%以上的司法人力資源配置到辦案一線,辦案力量增加20%以上,人均辦案數量增長20%以上,結案率上升18%以上,一審後服判息訴率提高10%以上,二審後服判息訴率達98%以上。

  入額之後,法官、檢察官的能力面臨着更大的挑戰,身上的責任也隨之加重。“今後法官藉助集體彌補自身能力不足的空間大大壓縮,模糊責任追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田成有指出,誰審理、誰負責,意味着法官權力加大,責任加重。

  因此,改變法院、檢察院的司法權力配置,形成新的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成為重點攻克方向。各地法院紛紛着手製定法官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完善獨任法官、合議庭辦案機制,制定獨任法官、合議庭審判規則,規範案件分配、裁判文書籤發等審判規則,建立專業法官聯席會議制度,完善審判委員會工作機制,規範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範圍。而檢察機關則探索實行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兩種辦案形式,並制定出台檢察官司法辦案權力清單、檢察官聯席會議制度實施意見和人員分類定崗實施方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責任制改革是放權與監督兩線並進的。內部的監督是建立完善相應的追責機制,比如檢法兩院通過建立案件評查機制來避免“一放就亂”的司法權恣意、任性行使。外部的監督則是預防權力對司法的干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幹部要支持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建立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

  2015年2月27日,中央深改組第十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關於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中央政法委也出台了《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有學者指出,這增強了檢法兩院的外部獨立性,發揮了重要的警示作用。

  大力糾正冤假錯案 司法公正不斷深化

  2017年9月12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對繆新華殺人分屍案作出再審宣判,改判繆新華一家五口人無罪。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糾正的第35起重大刑事冤假錯案。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今年2月份對外公佈的《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2013-2016)》(白皮書),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通過審判監督程序糾正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張氏叔侄案等重大刑事冤假錯案34起;2013至2016年,各級法院共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無罪,共受理國家賠償案件16889件,賠償金額為69905.18萬元。

  大力糾正冤假錯案亦是本輪司法改革中較為重要的舉措。2013年,中央政法委出台首個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要求法官、檢察官和警察在職責範圍內對辦案質量終身負責,並建立健全冤假錯案追責機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也強調,決不允許執法犯法造成冤假錯案。

  目前,公檢法司等四部門均已出台防範冤假錯案機制的相關文件:公安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刑事執法辦案工作切實防止發生冤假錯案的通知》等文件;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了《關於切實履行檢察職能,防止和糾正冤假錯案的若干意見》;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關於建立健全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司法部制定了《關於進一步發揮司法鑑定制度作用防止冤假錯案的意見》,司法公正不斷深化。

  冤假錯案的平反還得益於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要求落實罪刑法定、證據裁判、非法證據排除、疑罪從無等原則,充分發揮庭審的決定性作用,從源頭上有效防範冤假錯案的發生。

  2016年6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關於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

  隨後的10月份,最高法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意見》,後最高法又出台“三項規程”(即《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庭前會議規程(試行)》《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規程(試行)》和《人民法院辦理刑事案件第一審普通程序法庭調查規程(試行)》)並部署試點工作,全面深入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兩高三部今年6月份發佈的《關於辦理刑事案件嚴格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正是該項改革的成果之一。該規定共42條,有一般規定、偵查、審查逮捕、審查起訴、辯護和審判等多個方面,包括將威脅、非法拘禁等納入了非法證據排除範圍,增加了關於重複性供述的排除規則和法律援助值班律師可以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對刑訊逼供、非法取證情形代理申訴、控告等內容,並確立了檢察機關在審判前程序中對非法證據排除程序的主導權等諸多內容。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刑法研究所副所長彭新林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指出,《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非法證據排除的範圍,將非法證據排除貫穿了整個訴訟過程,對於防範冤假錯案產生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加強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

  此外,本輪司法改革還在司法公正的最後環節——執行環節上有所突破。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提出37項懲治“老賴”的措施。

  隨後,最高法配合中央有關部門制定了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並聯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等60多個國家機關和單位搭建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網絡。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法院累計發佈失信被執行人名單749萬人次,共限制728萬人次購買機票,274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限制失信人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高管7.1萬人。

  創新司法工作機制 司法服務更加高效便民

  本輪司法改革中,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是一項創新之舉。2014年10月,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司法職權配置,推動實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體制改革試點,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審理跨行政區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

  同年的12月2日,中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設立巡回法庭試點方案》。2015年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和第二巡回法庭先後在深圳、瀋陽掛牌。截至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共設立有6個巡回法庭,受案範圍覆蓋全國26個省份。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6個巡回法庭合計新收案件5730件,佔最高法新收案件總數的44.8%;審結案件4162件,佔最高法審結案件總數的43.4%;共接待來訪12854次,佔最高法全部接待來訪的68.1%,成功實現就地接訪、重心下移,最高法本部立案庭受理的進京上訪減少17.5%。

  對此,最高人民法院審管辦主任李亮評價説,最高法巡回法庭設立以來,有效實現了減少羣眾訴訟負擔、便利羣眾就近訴訟的效果,成為“家門口的最高法院”,實現了最高法審判工作重心下移。

  立案登記制的設立也有效提高了司法服務的效率。作為我國司法改革的重要舉措,立案登記制自2015年4月1日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後,於同年5月1日正式實施。

  2017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5月1日至2017年3月,全國法院登記立案數量超過3100萬件,同比上升33.92%,當場立案率超過95%,上海、重慶、寧夏等地超過98%,長期以來備受詬病的“立案難”得到有效解決。

  另外,人民法院在還在司法工作機制上進行創新,推動司法服務更加便民。

  2016年9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推出案件繁簡分流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導各級人民法院發揮特別程序、督促程序、小額訴訟程序、速裁程序、簡易程序、普通程序等多層次訴訟制度體系功能,推行庭前會議、要素式庭審、審判輔助事物集中管理等舉措,積極應對“案多人少”的矛盾,促進司法服務高效便民。

  同時人民法院還積極建設在線調解平台,逐步實現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提出的“讓數據多跑路、羣眾少跑腿,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羣眾”的要求。截至2017年2月,全國開通在線調解平台的法院達419家,在線調解員2390名,在線調解機構634家。

  審判流程透明化 司法公開全面推進

  為進一步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司法公信力,最高人民法院還在本輪司法改革中全面建成了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台,不斷拓寬了司法公開的深度和廣度。

  2014年11月,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正式開通。目前,全國所有省級法院全部建成轄區內三級法院統一的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台,並與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建立連接,實現了全國審判信息的全面覆蓋和統一對接。截至2017年5月31日,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共公開信息項68.56萬餘個,總訪問量達248萬餘次,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3.12萬件案件的審判流程信息已經全部在該網站想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公開。

  而中國裁判文書網自2013年7月開通以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資源庫,4年多來,累計公開裁判文書超過3200萬篇,網站總訪問量突破100億次,日均訪問量達1729萬人次,訪問範圍覆蓋全球2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不斷推進檢務公開。2014年,最高檢在全國檢察機關上線運行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實現“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詢”、“辯護與代理”、“重要案件信息發佈”、“法律文書公開”四大功能。

  2015年1月,最高檢印發《關於全面推進檢務公開工作的意見》,進一步規範檢務公開,要求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未成年人犯罪和未成年被害人的案件信息,以及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最高檢有關規定不應當公開的信息外,各級檢察機關其他的案件信息、政務信息和隊伍信息都要向社會公開,做到“能公開的一律公開”。

  未來,最高檢將建成覆蓋全國四級檢察機關涵蓋司法辦案、檢察辦公、隊伍管理、檢務保障、檢察決策支持、檢務公開和服務等在內的電子檢務工程“六大平台”,並計劃於2020年年底建成國家檢察大數據中心,建立檢務大數據資源庫,以深入推進司法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本輪司法改革所取得成效是驚人的:截至杭州互聯網法院設立,最高法單獨或會同中央出台的司法改革文件已有131個;截至今年6月底,中央部署由最高檢承擔的29項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或結項;最高檢改革規劃提出的91項具體改革舉措,有81項已完成或結項,正在試點的2項。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7月份亦對本輪司法體制改革作出高度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戰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10-10)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紀實

  2017-10-08

  光明日報

  教育部供圖

  【砥礪奮進的五年】

  2012年11月,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體亮相,習近平總書記以“十個更”回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

  2017年7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以“八個更”再度回應人民關切,“更好的教育”,依然排在首位。

  給人民更好的教育!

  一個承諾,五年堅守。一以貫之的背後,是共產黨人對執政誓願的矢志不渝,更是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生動體現。

  這五年,擁有世界最大教育規模的中國,各學段入學率均超過了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教育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這五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

  這五年,共有3400萬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生和3000餘萬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事業,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立德樹人”“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一個個關鍵詞繪就一幅砥礪前行,讓人民滿意、人人出彩的中國教育畫卷。

  “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立德樹人,中國教育的根本任務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

  從孔子杏壇講學到孟母三遷,從朱熹置辦學田到王陽明龍崗講學,從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的京師大學堂到烽火中走出的西南聯大,上下五千年,教育始終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堅實基底。

  而貫穿其中的根與魂,在於德。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基礎上,黨中央對於教育的根本任務的新概括,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

  2014年5月4日,北京大學,湖光塔影,綠樹婆娑,習近平總書記寄語青年——“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五年間,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對莘莘學子深情囑託——

  “同學們都要自覺加強道德養成,從小就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把國家、人民、民族裝在心中,注重養成健康、樂觀、向上的品格”……

  對辛勤的園丁,總書記寄予厚望——

  “全國廣大教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對學校和社會,總書記明確要求——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少年兒童中培育起來,家庭、學校、少先隊組織和全社會都有責任”……

  把牢千里航船之舵,紮實廣袤精神之綱。五年來,立德樹人成為改革的先導、發展的基石——

  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覆蓋大中小學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讀出的,是寫進他們心中的正能量。

  今年9月,新學年帶給每一位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新生的,不僅是新學校新起點,還有不同於以往的新教材。新中國歷史上首次成立了國家教材委員會,由教育部統編的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投入使用,更全面、完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優秀傳統文化融通課內課外。

  還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沁透日常。今年以來,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朝陽明顯感覺到,思政課老師各方面的待遇顯著提升了,思政課越來越受學生喜愛了。這一切得益於去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召開,《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強力推進,從中央到地方,從頂層設計到體制機制,一場思政攻堅戰全面打響。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國學生黨員人數為187萬,高校黨建工作持續向上向好、連續25年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廣大師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保持積極健康向上。

  “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

  改革創新,中國教育的破題之舉

  如今的中國教育,早非往日之象。但工業化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的爬坡過坎,都給我們這樣一個教育基礎相對薄弱、教育人口龐大的發展中大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世界最大教育規模與優質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共存,如何兼顧公平與效率?一個佔世界1/5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的歷史性跨越?

  如今的教育中國,立於嶄新座標。但步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關口的教育改革,問題千頭萬緒、矛盾錯綜複雜——

  接受高等教育人數不斷增長,教育結構調整已刻不容緩;城鎮化加速推進,教育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不規則流動;信息化飛速發展,給教育理念和方式帶來了全方位的衝擊……

  新的時代,賦予中國教育新的使命。迎難而上,中國教育作出響亮回答——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將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不斷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進一步擴大教育開放。

  從《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到《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從《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到《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一連四個上下貫通、關涉全局的頂層設計方案,陸續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由國務院和相關部委具體實施。改革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影響之深,為歷來教育改革所未有。

  牽動千百萬人命運的高考改革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分類考試、綜合評價的考試製度正在加快建立;以公平為基本導向的多元錄取考試招生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2017年,上海、浙江高考綜合改革試點成功落地,29個省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也陸續制定完成。

  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義務教育擇校熱也終於迎來了降温局面。規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大會戰”,在北上廣等19個大城市全面“打響”,探索學區制、集團化辦學等一系列均衡區域教育資源的有力措施初見成效。按計劃,今年,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

  行穩致遠,一系列改革創新之舉持續推進,寫下一串令人振奮的數字:

  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77.4%,取得跨越式發展。小學淨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達104%,已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高中毛入學率達87.5%,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

  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五年來,高校服務產業、企業和社會需求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1791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全國年發明專利授權總數的五分之一。依託高校建設的各類科技園區已經成為創新創業和創客空間的主要聚集區。

  以中國高校科研創新為基的“中國製造”,正見證中國力量和中國奇蹟。十八大以來,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6531億元,平均每年增長約7.8%。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依託高校建設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佔總數的近60%,獲國家科技三大獎佔全部授獎數量的60%以上。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公平與質量,解中國教育急迫之需

  “努力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2013年9月,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週年紀念活動視頻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

  更好的教育,來自對公平的持續堅守。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頭,扶貧先扶智,“教育扶貧”的重要性越發凸顯——

  針對寒門學子的“國家專項計劃”,讓離錄取分數線還差6分的範俊彪如願走進了北京理工大學。自2012年我國啓動實施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以來,每年招收的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人數不斷增加,受惠學生由2012年的1萬人擴大到2016年的9.1萬人。

  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最偏遠的桃花溝山村教學點老師劉兆明沒想到,與粉筆、黑板相伴37年的他,竟然用上了電腦,走進了“數字化”時代。越來越多的鄉村學校,悄然改變。這,源自我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財政投入最大的單項工程——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計劃。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已新建擴建校舍1.65億平方米,配置了價值80多億元的新設備。

  今天的中國已有超過1/3的縣達到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認定標準;中職教育免學費政策已覆蓋91.5%的學生;29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萬名……

  更好的教育,更來自對質量的不懈追求。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後發優勢。”2014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考察時強調。

  這是清醒睿智的戰略判斷。

  五年來,從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到剪接體三維結構,一個個世界級難題的答案從中國高校走出,中國高等教育迸發的力量,正在推動中國科技走到世界最前沿……

  五年來,創新創業在大學校園蔚然成風,北京大學楊品傑團隊的“ofo共享單車”走出校園,走向大街小巷;“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出爐,中國高等教育由大到強邁出實質性一步……

  一連串堅實有力的“數字”,為中國教育改革注入十足底氣:2016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首破3萬億元,比上年再增7.36%。2016年,進一步明確“一個不低於、兩個只增不減”要求: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於4%,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賬單”,彰顯中國教育質量提升的成效:從2010年起,中國進入人口紅利下降期,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從74.5%下降至2014年的73.4%。與此同時,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8.75%提高至11.01%;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從13.72%提高至16.35%——人力資源紅利將大大抵消人口紅利下降的影響。

  “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作出貢獻”

  中國模式,贏得世界矚目

  這幾年,世界名校在幾大大學排行榜上的競逐,總能引來輿論的關注。而不同的是,這幾年,中國大學不再是“陪跑者”——

  2017年9月,英國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發佈最新的“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北大進入前30名,復旦大學等5所高校入圍前200名。

  2017年6月,2017“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發佈,中國大陸高校上榜1289次,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並在7個學科位列世界第一。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佈第14屆QS世界大學排名,中國12所高校進入全球百強,成為擁有世界百強大學最多的亞洲國家。

  《泰晤士高等教育》主編菲爾·巴稱讚,中國大學正在超越歐美的名牌大學,開始真正成為全球精英的一部分。

  同樣,這幾年,圍繞中國基礎教育的討論,從未停止。而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國教育正成為世界的樣板——

  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上海初中生兩次獲得全球第一;世界銀行主辦的全球基礎教育發展論壇上,來自30餘國的教育部長級官員齊聚上海,只為求得上海基礎教育發展的“秘籍”。

  飽受“數學”教育困擾的英國,今年9月將中國小學數學教材引進課堂。

  中國教育,為何贏得世界矚目?

  2013年、2014年教師節,“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對全國教育工作者的寄望;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期間強調,“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世界上不會有第二個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劍橋,但會有第一個北大、清華、浙大、復旦、南大等中國著名學府。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堅持“中國特色、世界水平”,中國教育迎來崛起,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教育發展模式的魅力。

  因為清華大學舉辦的暑期學校,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學生烏沙科娃·伊麗莎維塔改變了對中國教育體制的看法:“高考制度的優勢在於平等、公平、發展——人人有機會參加考試;統一的評判標準;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助於社會整體幸福感的提升。”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數量與國別穩步增長;近年來,我國已與46個國家和地區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簽署、推動落實《亞太地區承認高等教育資歷公約》;協調世界銀行編寫《關於國際教育趨勢及經驗的政策建議》;牽頭組織制定《亞太經合組織教育戰略》……

  “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強音,不斷開啓新的樂章。

  歷史的腳步永不停歇。而中國教育的每一步前行,必將帶給人民對美好生活更為真切的獲得感和自信心。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herofly”:教育是國家的根本大計,教育強則國家強。

  (2017-10-08)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交通加速成網,從前沿到末稍不斷完善,方便、省時、舒適,讓節日裏出行的人們選擇更多、精彩更多。密集、通暢的交通線路,也成了中國人的幸福路、致富路。

  汽車高鐵、飛機輪渡,這個假期,不管你去哪,總有一款適合你。“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在國慶前夕提速至350公里,上海到北京,不到4個半小時。這個節日,“復興號”成了“網紅”,遊客拍照片,發朋友圈成了標配。

  通江達海的高鐵網絡,讓人們可以説走就走,這不,新疆烏魯木齊市民茹曼古裏,今天就坐高鐵去吐魯番準備來個一日遊。現在,烏魯木齊至吐魯番,動車平均每30分鐘就有一趟。

  今年5月,瀾滄景邁機場正式通航,從昆明到瀾滄現在一個小時就能飛到。山路頗多的旅遊大省雲南,機場數量達到16家。

  高鐵、飛機構築了中國立體交通的大網絡,而一條條鄉村公路,連接的則是中國交通的末稍神經。這個假日,在雪域高原西藏,一場場“喜迎十九大”文藝匯演,就是靠着這樣的末稍走進了一個個偏遠牧區。

  一條條延伸的路,正成為老百姓的致富路。河南里羅城村,小雨擋不住遊客的熱情,通路讓這個隱沒在大山裏的村子,成了這個假日裏很多人選擇的出行景點。

  這是內蒙古杭錦旗境內的“穿沙公路”,它橫穿庫布其沙漠,全程115公里。昔日荒無人煙的地方,現在分佈着滑沙、騎駱駝、沙漠越野等各種項目,節日裏一派火熱。

  (2017-10-14)


  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2017-08-03

  大河報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烏拉蓋管理區哈拉蓋圖農牧場的草原湖泊景色(2013年4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任軍川 攝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 題:開創生態文明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新華社記者 董峻、王立彬、高敬、安蓓

  一幅青山綠水、江山如畫的生態文明建設美好圖景,正在神州大地鋪展。

  一場關乎億萬人民福祉、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綠色變革,已經開啓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總結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綠色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引領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上闊步前行。

  這是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邃思考——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2017年6月的三晉大地,綠意更濃。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山西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質量就會不斷高起來。”

  在稍早前的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南寧考察河道整治工作時指出,順應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理念,也是今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遵循。

  擁有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習近平總書記每赴各地考察調研,幾乎都有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太多了,如果不從現在起就把這項工作緊緊抓起來,將來會付出更大的代價。”2012年1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首赴外地考察時就諄諄告誡。

  歷經30多年快速發展,中國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粗放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2012年,中國經濟總量約佔全球11.5%,卻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鋼、43%的銅、54%的水泥,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總量居世界第一。

  “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產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2013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説,“經濟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強烈的不滿情緒上來了,那是什麼形勢?”

  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征途中,中華民族如何永續發展?中華文明能否再鑄輝煌?站在這樣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習近平主持起草的黨的十八大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並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產黨在全世界是第一個。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是人類發展的永恆主題。進入後工業化時代,全球將向何處去?這是人類需要回答的問題。以生態文明為指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這個重要論斷,進一步深化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論。

  4年後,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41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的“五位一體”建設的重要一項,不僅秉承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也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站在大歷史、大文明層面,對生態與文明關係進行的鮮明闡釋,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最新認識,確立了環境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基礎地位,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思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正是樹立生態文明觀、引領中國走向綠色發展之路的理論之基。

  浙江省安吉縣餘村幹部羣眾仍清晰記得,早在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餘村考察時,得知村裏關閉礦區、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做法後高度評價説:“下決心關停礦山是高明之舉。”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在那次考察中,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8年後,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提問時,進一步作出清晰全面闡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生態環境與生產力之間的關係,是對生產力理論的重大發展,飽含尊重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引領中國發展邁向新境界。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

  要牢牢把握這樣的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就必須牢固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説明時專門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4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水林田湖”作為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又有進一步的擴展。在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7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時説道:“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我國草原面積有近4億公頃,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41.7%。雖然只增加了一個“草”字,卻把我國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納入生命共同體中,體現了深刻的大生態觀。

  生態文明體現了共創和諧地球的整體觀,跨越西方傳統發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目光。2013年2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第27次理事會通過了推廣中國生態文明理念的決定草案,這標誌着國際社會的認同和支持。

  3年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又發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經驗,正在為全世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借鑑。

  雲南昆明福海街道辦新河社區的村級“河長”楊楓(前中)和工作人員在流入滇池的船房河上打撈垃圾和雜物(2017年1月6日攝)。“河長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實踐。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用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綠色更有活力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很重要。轉變長期以來追求“GDP至上”的政績觀,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尤為重要。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追究其責任,而且應該終身追究。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就要建立健全對各級官員的考核評價機制。2016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確定對各省區市實行年度評價、五年考核機制,以考核結果作為黨政領導綜合考核評價、幹部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不作為、不擔當、不碰硬”,“沒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監管層層失守”,“弄虛作假、包庇縱容”等嚴厲措辭頻現,包括3名副省級幹部在內的幾十名領導幹部被嚴肅問責,引起社會強烈震動,彰顯黨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意志。

  “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在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幾年來,一場場環保問責風暴在各地掀起。2015年底,中央環保督察巡視從河北省開始,不到兩年已覆蓋全國23個省份。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對16個省份的6000餘人問責。

  一些地方領導幹部開始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分量,思想上的“霧霾”一掃而空。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用破壞性方式搞發展,逐漸成為共識。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這5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理念,全面落實在各項改革和制度建設中。

  2015年4月,我國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目標願景、重點任務、制度體系。

  同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國內國外都沒有現成經驗,生態基礎相對較好的福建、貴州、江西三省,先行成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改革經驗。

  ——這5年,中央密集出台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文件,謀篇佈局推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僅2016年,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文件就超過20件。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漸完善。

  生態環保法制建設也不斷健全,《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陸續出台,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繼18億畝耕地紅線之後,我國對生態保護也劃出紅線,對具有特殊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實施強制性嚴格保護,給子孫後代留下寶貴的生態資源。目前全國已有12個省份初步劃定,總面積約60萬平方公里。

  ——這5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領域一項項重點工程頻頻展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污染防治實事緊緊抓在手上,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深刻體現,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剛剛就任總書記、面對中外記者時,就向世人坦露拳拳之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了留住更多的藍天,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壓減燃煤、淘汰黃標車、整治排放不達標企業,啓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實招發力,實效已現。與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3%、長三角區域下降31.3%、珠三角區域下降31.9%。

  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繪就青山綠水、詩意棲居的圖景。

  ——這5年,中國相繼參與一系列國際環境治理行動,以負責任的態度和堅定行動,為全球綠色發展作出世所矚目的中國貢獻。

  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峯會上演講時強調:“我們不再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而是強調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立足點。事實證明,這一政策是負責任的,既是對中國自身負責,也是對世界負責。”

  為此,中國確定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峯值並爭取儘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2015年12月,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6個締約方通過《巴黎協定》這一歷史性文件,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安排。中國不僅是達成協定的重要推動力量,也是堅定的履約國。

  “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深受其害。許多國家已經奮起迎接挑戰,而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等國家的領導力至關重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裏克·索爾海姆評論説。

  知行合一,方能致遠。從理念昇華到制度建設、再到實踐檢驗,全國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條有別於西方傳統工業文明、超越中國傳統增長模式的綠色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廣泛而深刻地改變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貌。

  山東青島一家酒店員工在酒店入口向顧客開展“厲行節約、文明用餐”倡議宣傳(2013年1月24日攝)。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正在推動全社會形成更綠色、更環保的新風尚。新華社記者 李紫恆 攝

  這是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在生態文明觀引領下,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更加深入人心,推動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征程中闊步前進

  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而是在新文明觀指導下的經濟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發展方式、文化與科技範式等的系統性革命。

  浙江省德清縣後塢村,有一位經常騎着自行車在山裏轉悠的黃頭髮“老外”。這位叫多莉的英國姑娘是當地聘請的“洋河長”。

  後塢村毗鄰莫干山景區,這幾年發展起大量民宿,多莉幾年前就在這裏租住。隨着遊客越來越多,村子裏原本清澈的小溪出現不少塑料袋、飲料瓶等生活垃圾。

  隨着生態環保意識日益深入人心,撿垃圾的普通志願者越來越多。去年當地實行了“河長制”,多莉成了村裏的“河長”,和村民、遊客一起,盡職盡責地保護着那片青山綠水。

  “河長制”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新實踐。2017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説:“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如今,全國既有市長、省長擔任的“河長”、“總河長”,也遍佈多莉這樣的“小河長”。未來,將有更多的“小河長”等志願者,投入到保護河湖、綠色發展的生動實踐中。

  面向未來,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將匯聚成綠色生活的大潮——

  “超靜音、超平穩、超省錢、不限號、不限行,在北京很方便。”購買了新能源汽車的不少北京市民説。

  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保有量全球佔比均超過50%。如今,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寵”。杭州城市核心區域已建成電動汽車2公里公共充電服務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着眼未來,生態文明建設正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樹立更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開展光盤行動、推廣節能家電、資源回收、減少一次性餐具……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將推動全社會形成更綠色、更環保的新風尚。

  藉助“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新技術,符合生態文明理念的新業態層出不窮,在未來將極大地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

  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踐行者。綠色生活,就像沁人心脾的陽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圖景。

  面向未來,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無論產業體系還是空間格局,中國都將向着更綠色、更健康的道路前進——

  建築物高度不超過18米,綠色食品認證率達90%,森林覆蓋率達30%、自然濕地保有率達43%,綠色交通聯通全島……上海市崇明區正在計劃到2020年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生態島”。

  地處長江入海口、世界最大河口沖積島的崇明區,雖然生態位置重要,但一度是上海經濟發展的“短板”。如今,這個區正以“生態+”戰略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不僅正在成為各地共識,更匯聚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增長點。

  在重工業密集、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繁重的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在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的同時,更是一舉甩掉了全國大氣污染倒排“前10”的黑帽子,打的正是一套去產能、調結構、增效益的組合拳。

  重污染、高消耗項目堅決拒之門外,低端落後產業加速調整淘汰,2019年鋼鐵企業全部退出,大數據、智能化、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確定為首位產業……與京津山水相連、大氣相通的廊坊,正着力闖出一條產業結構調整引領發展的新路。

  廊坊是個縮影。今年上半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民經濟的比重達54.1%,高於第二產業14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3.4%,比投資高30.7個百分點,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加速發展。未來,隨着結構轉型升級加快,中國經濟將呈現出更加綠色、更有活力的新氣質。

  “要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和空間格局,引導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歷史的浪潮滾滾向前,生態文明新局面已經開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綠色發展之路會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能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家園,贏得永續發展的美好未來!

  來源:新華社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03)


  十八大以來,我軍審計改革建設取得豐碩成果

  2017-08-04

  解放軍報融媒體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着眼大局大勢,親自擘畫、親自領導、親自推動我軍審計建設改革,領導全軍審計戰線砥礪奮進、主動作為,取得豐碩建設成果。通過嚴審嚴糾嚴治,全軍財經管理總體漸緊趨嚴,各級財經法紀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花錢辦事氛圍日漸形成,勤儉節約傳統正在迴歸,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軍事經濟秩序呈現向上向好態勢。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道——

  我軍審計改革建設譜寫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軍審計戰線堅決貫徹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推動改革建設綜述

  申紀文 解放軍報記者 賽宗寶

  改革強軍描繪新藍圖,審計建設譜寫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着眼大局大勢,親自擘畫、親自領導、親自推動我軍審計建設改革,領導全軍審計戰線砥礪奮進、主動作為,取得豐碩建設成果。

  習主席對軍隊審計工作高度重視,先後40多次批閲審計工作情況、19次作出重要指示,科學回答了審計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刻揭示了審計監督的本質要求和特點規律,為新形勢下做好審計工作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主席一系列重要指示,既是行動指南,也是厚望重託。全軍審計戰線牢記習主席的殷切囑託,堅決貫徹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部署,忠實履行審計監督職責。近五年,共審計全軍和武警部隊單位(部門)3萬多個(次)、團以上領導幹部9000多名,一批責任人被嚴肅問責……為強軍興軍提供了有力監督服務保障。

  通過嚴審嚴糾嚴治,全軍財經管理總體漸緊趨嚴,各級財經法紀意識不斷增強,依法花錢辦事氛圍日漸形成,勤儉節約傳統正在迴歸,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軍事經濟秩序呈現向上向好態勢。

  區域設置 統管統派

  我軍審計體制實現革命性體系性重塑

  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誌,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拉開序幕。在這場波瀾壯闊的改革大潮中,我軍審計系統最早發軔前行,率先打破體制堅冰——

  2013年底軍委擴大會議上,習主席強調指出,軍隊政策制度改革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把錢和物管好用好,提高軍事經濟效益。重點是預算管理和審計制度改革。

  2014年10月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親自宣佈將解放軍審計署從原總後勤部劃歸中央軍委建制領導。在同年底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習主席又強調指出,軍委決定調整解放軍審計署建制領導關係,就體現了真動真改的決心。

  2015年11月軍委改革工作會議上,習主席明確提出,組建中央軍委審計署,進一步改革審計監督體制,全部實行派駐審計。

  習主席關於我軍審計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賦予了我軍審計在服務強軍目標中新的使命責任,充分體現了習主席強化監督、以權治權的戰略考量,猛藥去痾、重典治亂的堅定意志。

  聽令而行,聞令而動。按照軍委改革實施方案,審計改革各項任務旋即緊鑼密鼓展開:2016年1月7日,中央軍委審計署正式組建;5月31日,完成對全軍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轉隸接收;6月1日起,全軍審計系統按“區域設置、統管統派”的新體制正式運行。

  調整解放軍審計署建制領導關係,組建軍委審計署、全部實行派駐審計,經歷這“五年兩大變”,我軍審計體制實現革命性體系性重塑,從根本上解決了影響制約審計工作的體制性障礙和瓶頸性問題。

  “五年兩大變”,給審計職能定位、領導關係、管理模式等帶來重大變化。體制重塑後,我軍審計成為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的重要經濟監督力量,進一步強化了軍委主席負責制的貫徹落實。

  體制一變天地寬。新體制徹底改變了過去長期困擾審計的同體監督難問題,把監督主體從責任主體中剝離出來,審計獨立性權威性明顯增強,給審計工作注入了蓬勃生機活力。

  改革後全軍審計力量經過整合優化、實施統一領導管理,實現了審計效能的倍增。新體制運行當年,審計查出的問題金額較上年增加了51%,移送違紀違法線索數量大幅增加,對推動正風反腐、正規財經秩序、服務重大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體現了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決策的英明正確。

  一封來信,印證了“派”的權威、“駐”的優勢。去年底,某部18名轉業幹部家屬聯名致信審計署領導,稱讚派出審計組堅持原則,敢於碰硬,依法審計查處該部違規違紀主官,解決了官兵多年來舉報沒能解決的問題。

  體制改革剛剛落地,“二次創新”迅速跟進。2016年12月,新修訂的《軍隊審計條例》發佈,這是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後中央軍委頒佈的第一部綜合性法規,是習主席和中央軍委着眼全面加強審計監督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形勢新體制下我軍審計法制建設的重大創新成果,彰顯出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正風肅紀的堅定決心。

  翻開新修訂的《軍隊審計條例》,一系列新思想新舉措新變化躍然紙上:體現政治建設的要求,把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等寫入條例;按照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要求,新增了政策法規審計、無形資產審計、價格行為審計、軍民融合項目聯合審計等內容;建立干預審計工作行為登記報告制度,細化審計迴避的具體情形;明確廉潔從審紀律,完善審計信訪制度,強化對審計權力行使的監督……

  隨後,與新體制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規範相繼出台,“指揮部+戰鬥隊”的運行模式初步形成,進一步將體制優勢轉化為工作優勢,標誌着我軍審計法治化、正規化建設邁上新的台階。

  反腐無禁區 監督無例外

  努力實現我軍審計監督全覆蓋

  無禁區、無盲區、無特區。習主席着眼全面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科學研判正風反腐形勢,準確把握財經運行規律,發出“努力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莊嚴號令!

  “全覆蓋”三個字,字字千鈞,飽含着黨的領袖和軍隊統帥對審計隊伍的厚望重託,成為驅動審計改革建設的強力引擎。

  “全覆蓋”,意味着全軍和武警部隊所有單位、所有領導幹部、所有經濟活動都要接受審計監督。

  落實“全覆蓋”,審計署創新提出“四審”工作思路:預算決算年年審、重點領域系統審、重大項目跟蹤審、領導幹部週期審,並統籌審計力量、審計項目和審計內容,形成全軍審計“一盤棋”,高效推進審計任務落實。

  一連串“首次”、一系列“突破”,見證了推進審計“全覆蓋”的鏗鏘步伐——

  從高層領率機關抓起,從高級領導幹部嚴起。2015年初,解放軍審計署按照習主席和中央軍委指示,首次對原四總部機關進行全面審計,對所有二級部逐個“過篩子”;隨後又緊跟改革進程,首次對原7個軍區機關展開全面審計,首次對軍區主官實施經濟責任審計調查。這兩次審計,實現總部、軍區機關“兩個覆蓋”,領導幹部數量、職級“兩個突破”,層次之高、範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全軍產生重大影響。

  牽住財經管理“牛鼻子”,把住預算決算“總開關”。2014年,首次對軍費總預算總決算實施審計,如今這一做法已經形成制度,從宏觀上為軍委加強調控、科學決策當好參謀。

  武警部隊也不例外。2016年8月,軍委審計署某直屬審計中心首次對武警部隊本級經費收支進行審計,標誌着武警部隊全面納入我軍審計機構監督範圍。

  截至去年底,各級審計機構已基本實現對全軍副戰區級以上機關、集團軍、聯勤保障單位的審計全覆蓋,對省軍區、武警總隊、院校和科研訓練機構等單位的審計全覆蓋也將在年內完成,今年還首次將駐外武官處納入審計計劃。

  為加快推進審計監督全覆蓋,審計署還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構建大數據中心,開發審計指揮和作業平台,並協調接入軍隊單位和武警部隊銀行賬户和資金監管系統,聯網監控各級資金流動情況,努力走開具有我軍特色的審計信息化發展路子。

  緊盯關鍵部位 突出“關鍵少數”

  聚焦主責主業不斷加大審計監督力度

  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監督不是不信任幹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強調,要加大審計監督力度,抓好重點領域、重大項目、重要資金的審計監督,嚴格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要加強管理和整治,加強審計監督,加大問責力度,確保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要抓住治權這個關鍵,把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搞嚴實;紀檢、巡視、審計部門要利劍高懸,履行好監督職能。

  監督是主責主業,“三重”是重中之重,治權是治本之策。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聚焦主責主業,審計人始終秉持一個信念:我軍審計姓軍為戰,一定要確保軍費每一分都花在刀刃上、用出效益來,決不能讓備戰打仗的錢變成誰都能吃的“唐僧肉”、隨意開支的“萬能費”。

  也許,當人們看到威武的航母馳騁萬里海疆、振我國威軍威時,很難想到,航母、艦載機等國之重器以及軍港、陣地等戰備工程背後,也留下了審計人忙碌的身影。

  5年來,我軍各級審計機構緊盯戰場設施建設、武器裝備科研、戰備物資儲備、重大演習演訓等作戰準備項目,實施派駐審計、跟蹤審計和審計調查,規範建設秩序,提高投資效益,促進有限資源向備戰打仗聚焦轉化。

  改革轉隸期間,容易發生財經違紀違法問題。聚焦主責主業,審計人始終堅守一個底線:體制編制可以改,黨性原則不能改;隸屬關係可以變,紀律規矩不能變。

  為維護改革秩序,確保我軍資產不流失,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改革、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推開前,每次都組織對撤併降改交單位進行審計,摸清底數、查清問題、釐清責任,向軍委交出明白賬放心賬。

  權力向來是把雙刃劍,責任與擔當共存。聚焦主責主業,審計人始終奉行一個原則:權力姓公不姓私,有權必有責、用權必擔責、濫權必追責。

  5年來,各級審計機構突出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加強對經濟權力行使的全方位監督。審計對象上,突出審班子、審主官、審後備,重要崗位領導幹部“五年輪審一遍”;監督內容上,除經濟決策、法規執行、建設成效外,還把領導幹部住房、用車、公勤人員使用等納入範圍,促進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做好樣子;成果運用上,推動審計結果進入幹部考核評價、選拔任用、問責懲處等制度機制,成為從嚴治官、從嚴治權的重要依據。

  上醫治未病、下醫治已病。堅持把審計挺在紀律前面,對一般管理性問題,早介入、早阻斷、早糾治,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對管理漏洞多、隱患大的,約談單位領導,當面提醒警示;對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抄告行業主管部門,從管理和機制層面提出改進意見。僅2016年,審計署就結合審計情況,對軍委機關部門擬出台的政策法規和標準制度提出意見建議300多條。

  新體制運轉一年多的成功實踐表明,各級黨委領導坦誠接受審計監督的意識日益增強,支持配合審計工作的行動愈發自覺。

  前不久,一位剛剛接受過審計的省軍區政委致信審計署領導:審計審的是經濟、正的是作風、緊的是規矩,這次審計發現了不少我們自身難以發現的問題,解決了一批我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我們深感“誰受審計誰受益、多受審計多提高”。

  高懸審計利劍 不搞“下不為例”

  建立問題發現、整改、問責的完整鏈條

  2016年,習主席先後3次就重要審計情況報告作出指示,依法依紀整改,一律嚴肅處理,不搞“下不為例”。這些重要指示,體現了習主席堅持利劍高懸、強化監督執紀問責的一貫思想,傳遞出越來越緊、越往後越嚴的強烈信號。

  不搞“下不為例”,就是要奔着問題去、盯着問題抓、針對問題改,直至徹底歸零、見底見效。

  我軍各級審計機構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建立台賬、拉單列表、對賬銷號,採取審計回訪、審計通報、審計抄告等方式,全程跟蹤督察整改,改不徹底不撒手、糾不到位不銷賬。協調開設專用賬户,加大違規違紀資金追繳力度,防止整改走過場。

  一個“回馬槍”,抓了個“假整改”。2015年,原某軍區機關在審計期間,主動清繳了有關人員違規開支。審計回訪時發現,他們事後又虛列開支套現,把違規款項退還給個人。問題曬出後,27名責任人受到嚴肅處理。

  不搞“下不為例”,就是要加強與其他監督部門的密切協作,形成齊抓共管、高壓嚴治的強勁態勢。

  去年隆冬,某軍種機關財經管理審計情況通報會現場,與會人員中,除了軍種全體黨委常委、機關各部(局)以上領導外,軍委紀委有關部門領導首次參與其中。這是落實軍委常務會議要求,堅持重大審計會同軍委紀委到各大單位聯合通報審計情況,進一步壓緊壓實整改責任的實際舉措。

  不搞“下不為例”,就是要對違紀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特別是對十八大後不收斂不知止、頂風違紀的人和事,堅決移送紀檢、檢察機關查處。

  去年,審計某軍級單位時,發現多起違紀違法線索。移送處理後,5名責任人被追究法律責任,21名直接責任人和9名拍板的領導幹部受到紀律處分或免職處理。其中,有3名已退役人員被移送地方相關部門查處,形成強大震懾效應。

  為防止“微腐敗”成為“大禍害”,我軍各級審計機構着眼維護官兵切身利益,緊盯基層財經管理的薄弱環節,查處了一批在官兵衣食住行上動歪腦筋的“油耗子”“米老鼠”“假賬房”等,將懲貪反腐壓力傳導至部隊終端末梢。

  2016年8月,軍委改革辦《改革參考》轉發了某部隊一名參謀的來信。信中直言:現在為什麼部隊高度重視審計,就是因為審計結果與責任掛鈎,有問題要問責追責。

  一個節點一個節點堅守,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推進,審計人正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狠勁,滴水穿石、鐵杵成針的韌勁,步步深入、善作善成。

  正人先正己 打鐵自身硬

  着眼履行新使命全面打造過硬審計鐵軍

  習主席對我軍審計隊伍建設高度重視,鮮明提出要着力打造“政治強、業務精、作風優、紀律嚴”的審計鐵軍。在古田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習主席明確指出,紀檢、審計、巡視監督力量嚴重不足,人少事多矛盾突出,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這輪改革,在裁軍30萬的大背景下,習主席親自決策加強審計力量,審計隊伍總員額翻了近一番。

  親切的關懷,巨大的鼓舞。這幾年,審計署圍繞為黨執審、政治建審、人才強審,堅持初始即嚴、一嚴到底,初始即實、一實到底,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

  先考核後接收,先培訓後上崗。對轉隸接收人員嚴格進行考核,把住政治關能力關,分批次組織崗前培訓,確保隊伍放心託底、堪當重任。

  規矩嚴起來,作風緊起來。建立審計承諾踐諾制度,嚴格執行審計紀律“十不準”,全面推行食宿自我保障,持續組織廉潔從審巡查和安全執審督導,立起審計隊伍好樣子。

  動中建,動中管。針對審計人員在外時間長、節奏轉換快、面臨考驗多、身心壓力大等特點,把臨時黨組織建到審計一線,嚴格落實組織生活制度,確保人人都在組織中、時時都有組織管。

  以嚴於審計別人的要求約束自己、以高於監督別人的標準接受監督,鍛造出一大批忠誠、乾淨、擔當的好乾部。審計幹部有的紮根高原數十年不改初心,有的面對圍獵誘惑不為所動,有的遇到威脅恐嚇不退不讓,有的未能落編定位不計得失,無愧於“審計尖兵”這個光榮稱號。

  某研究所一名幹部給審計組發來的短信,道出了廣大官兵的心聲:“有習主席的英明領導,有你們這樣一羣紅心向黨、執審如山的人,還我們一個風清氣正的新世界,我們沒有理由不努力工作、為黨掙分。”

  翻閲一本本厚重的審計報告,傾聽一個個審計人感人至深的故事,捧讀一封封官兵充滿期待的來信,記者深切感受到,軍中審計人正在把習主席的關心厚愛轉化為維護核心、看齊追隨的政治自覺,轉化為利劍高懸、嚴格執審的血性擔當,轉化為一身正氣、崇清尚德的作風形象。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04)


  (2017-10-14)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2017-08-20

  新華社

  ◆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 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沿着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

  永遠為了人民的期待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來,咱們拉拉話。”6月2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一個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交織的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專程到此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坐在村民劉福有家的炕沿上,招呼老兩口坐在自己身旁詳細詢問:“家裏的地還種得動嗎?”“今年旱情嚴不嚴重?”“孩子們在外面打工能幫助你們嗎?”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同羣眾話別 龐興雷攝/本刊

  得知年逾古稀的劉福有兩口子,還有92歲的老母親一起生活,去年全家收入不到7000元,種糧收入只有500多元,主要靠種糧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生活,習總書記立即問在場的當地幹部:“對這家貧困户,下一步準備採取什麼脱貧措施?像這種情況縣裏還有多少?”

  聽到地方政府準備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的辦法,習總書記又細緻追問,“搬遷要花多少錢?新的住房多大面積?搬出去以後做些什麼?”

  習總書記告訴大家,現在黨中央對農村農民的政策都是“給予”,就是要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這一場景,讓人們想到了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羣眾的情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理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掛着人民羣眾,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困難羣眾。四年多的時間裏,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踏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高頻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劉金田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等等,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政治品格,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和實踐的根本目標和行動邏輯。”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自己插隊時的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在那裏,他深情地説,“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裏一呆就是7年。”“我在這裏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他不僅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曾與習近平坐同一趟知青專列到延川縣插隊的艾平,接受採訪時談了他更真切的理解:7年裏,習近平與農民朝夕共處,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繫,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梁家河的經歷,是他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和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艾平説,人們已經看到,黨在十八大以來推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重大舉措,都是“以人民為中心”,非常務實地為廣大人民羣眾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

  “執政黨以基層百姓的訴求為政治路線和大政方針的起點,就是‘不忘初心’。”長期從事中外政治制度比較研究的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説。

  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公用碼頭親切看望在現場作業的工人 鞠鵬攝/本刊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這“兩個牢牢把握”,就是我們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九大,全黨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以人民為中心”宗旨不變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於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43年和改革開放13年的歷史實踐,這36個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概括產生了驚人的迴響: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每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這個論斷再次印證,中國共產黨人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馬克思主義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廣西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教授黃錫富説,“這意味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70多年前的1942年,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告誡全黨:“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無論是革命年代“陝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政權”、“江淮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一窮二白”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並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最廣大人民羣眾支持擁護並取得勝利的實例。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歷史標誌。從“解決温飽”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近40年來從未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置於治國理政思想的最核心,明確提出,把“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十八屆三中全會非常鮮明地指出,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四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八屆五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全面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 茅坪鄉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餈粑

  人們不會忘記,2013年3月17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剛履新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向台下2900多位人大代表發出的深情而莊嚴的承諾:

  “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看望特困户王三女一家 龐興雷攝/本刊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一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行動方向,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探索為人民服務規律、創新為人民服務方法的歷史。

  反腐敗喚回民心

  “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盪、政權垮台,其中貪污腐敗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2012年11月17日,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三天,習近平就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來,我們黨內發生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性質非常惡劣,政治影響極壞,令人觸目驚心。

  他嚴正提出,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在啓動奔向偉大復興新徵程之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定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拉開了一場力挽狂瀾的反腐敗鬥爭,以空前嚴厲的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今年1月9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上,中央紀委副書記吳玉良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共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給予紀律處分223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全國共處分鄉科級及以下黨員、幹部114.3萬人,處分農村黨員、幹部55.4萬人。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百名紅通”人員已有37人落網,追贓金額86.4億元。

  從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和審查高級幹部人數看,數量和力度均創了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歷史新高,查處的高級幹部覆蓋31個省區市,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曾位居黨政軍要職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

  這可能引起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一個時期的衝擊和震動,但,亦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而言,反腐敗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這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所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田應奎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四年多來,一批‘老虎’被繩之以黨紀國法,消除了黨內重大政治隱患,不僅厚植了黨為民執政的政治基礎,更堅定了人民羣眾對黨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敗鬥爭已形成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風清氣正的為民執政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確立。

  “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浙江調研。這是5月25日,習近平在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同工人們親切交談 蘭紅光攝/本刊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這振聾發聵的話語,正是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的真理,就是黨長期為民執政的資格保障。人民立場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永遠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對習總書記這番論斷,全黨必須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永不動搖、永不懈怠。

  “小事”承載民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台下的幹部們。

  5月3日,習近平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與師生熱情握手 李學仁攝/本刊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潘維感慨道,“執政黨為民治國理政的根本,在於瞭解和回應基層百姓的訴求。如果喪失了紮根基層理解羣眾疾苦的能力,就會喪失動員和組織人民的能力,也就會喪失主導政府宏觀政策的政治方向。”

  古今中外,基層百姓的訴求往往都是“小事”。當下,就有商住混合、違章建築、物業管理、垃圾處理、噪音擾民、佔道停車、求醫就讀等等諸多“小事”。這些“小事”久拖不決就會變成“大事”,民心就會出走。

  2016年歲末,隆冬已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專題研究了6個民生“小事”:北方地區怎樣實現冬季清潔取暖,在羣眾温暖過冬的同時讓霧霾天少一些?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讓垃圾圍城的現象少一點?農村禽畜養殖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處理,推動一場能源革命?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如何提高,讓2億多老年人頤養天年,讓他們的子女後顧無憂?住房租賃和房地產市場怎樣規範發展,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食品安全如何監管,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 京滬幹線運管中心同科研人員交談 李濤攝 /本刊

  這些“都是大事,關係廣大人民羣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六件“小事”置於如此高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人民訴求全面升級的時代,百姓的小事就是國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民生的痛點作為改革的着力點、發展的落腳點,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改革含金量的刻度表和試金石。

  人們看到,十八大以來,户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環保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這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密集出台,環環相扣,回應的都是人民的期盼。與民便利、為民讓利,改革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利好。

  在新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的“升級版”工程和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積極呼應。這印證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執政理念,兑現着“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堅定承諾,彰顯着“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在少先隊入隊儀式上,為新少先隊員繫上紅領巾 鞠鵬攝/本刊

  基層最是察民心

  6月下旬的冀中平原一片葱蘢。《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時隔兩年多再次來到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張莊村。這是創新“四個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的發源地。

  2009年以前,張莊村是遠近出名的“難管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打架鬥毆、盜竊成風,村級組織幾近癱瘓。

  “一盤散沙”給肅寧農村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民心散了。村民自治由於多種原因異化成了“村官自治”,“半截子民主”,導致幹羣矛盾多發;經濟發展緩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越來越難;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不作為、亂作為幾近常態;農村社會內部藴藏着不少隱形矛盾“爆炸點”,自我化解能力越來越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後,面對着大部分農民富不起來的窘境??

  人類的進步程度,要看一個社會的組織治理能力高低,科學的組織能力越強,發展潛力就會越高,文明發達程度就會越強。反之,就是一盤散沙。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春輝回憶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維穩壓力大增,肅寧各級幹部產生了必須解決好農村基層治理的強烈願望。2009年,張莊村等三個村成了羣眾性平安組織、基層羣眾自治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黨組織“四個全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試點工作,探索收穫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效。

  如今在肅寧,“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成了一種基層治理理念,村一級建立起綜合治理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每40到60户農户設一綜合治理小區,每10户設一綜合治理小組,小區長、小組長由村民直接選舉黨員或威信高的人擔任。各村設立5?15人的巡防隊,羣眾性平安組織實現全覆蓋。

  農村社會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小了,農民成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體,羣眾中藴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原來鄰里之間、村民之間發生的一些矛盾糾紛沒人管,往往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現在。通過小區長、小組長這些黨員和威信高的農村“能人”做工作,好多矛盾不用村、鄉出面,第一時間就在羣眾中化解了。

  如今在肅寧,村民代表大會不再是擺設,凡事關本村發展的重要事項,都由村代會做出決議後,由村委會執行。在實現基層羣眾自治組織全覆蓋的過程中,黨的有效領導貫穿始終。

  如今在肅寧,正通過農村經合組織的全覆蓋,解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帶領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橋”與“船”的問題。

  如今在肅寧,基層黨組織實現全覆蓋,全縣打破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民主組織和社會綜合治理組織中,黨的領導拓展到了農村各個領域。

  一批有本事、懂經營、會管理、羣眾認可的鄉村“能人”被調動起來“為黨所用”,優秀者成了發展黨員的培養對象。他們還把發展農村黨員的“推選權”交給村民代表,老百姓普遍不認同的,村幹部説了也不算。

  肅寧“四個覆蓋”模式,立足的就是解決由誰來組織羣眾的問題,從制度設計上提出了怎樣組織羣眾的可行路徑。7年來,肅寧縣農村治安案件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農村信訪量下降了72%;全縣農村經合組織從最初的142家增加到2016年的624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79.7%。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711元增加到11638元,六年翻了一番多。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全省綜合排名由2011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6位,躋身全省前十強。

  2011年7月,習近平同志獲悉肅寧改革詳情後,對“四個覆蓋”作了一段批示,“把分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肅寧縣推進‘四個覆蓋’進一步健全了農村基層組織羣眾、宣傳羣眾、服務羣眾的組織體系,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效果也不錯,值得總結推廣。”

  事實上,新世紀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江南北湧現出了一批基層治理創新,其中比較典型的,包括浙江的“後陳經驗”、貴州的“塘約道路”等等。這些創新之所以成功,最突出的共同特點,都是重拾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羣眾路線。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來到雲南省魯甸縣小寨鎮甘家寨紅旗社區過渡安置點,看望地震災區羣眾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潘維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建國初,共產黨只有幾百萬人,現在中國共產黨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7月1日,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944.7萬名,數量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人口,幾乎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共產黨員。

  潘維説,黨密切聯繫羣眾,首先就是動員8900萬普通黨員和無職黨員,真正履行賦予他們密切聯繫羣眾的責任和任務,重建每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一個都不能少

  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的大方略,系統清晰地鋪展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如果説“反腐倡廉”是政治建設的“銅牆鐵壁”工程,那麼“脱貧攻堅”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徵的“銅牆鐵壁”工程。

  4月20日,習近平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瞭解企業生產情況 謝環馳攝/本刊

  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13億多國人共同實現全中國全面小康作出的莊嚴承諾。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同樣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1985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一篇講話中提出的這個觀點,十分鮮明。

  事關社會主義本質的大事,不會發生任何動搖。絕不會讓貧困地區、困難羣眾長期滯留在另一極。“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羣眾。”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抱定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取得了精準脱貧的卓著成效。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四年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説:“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脱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為如期在2020年實現全面脱貧的執政承諾,中央決策層要求,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户都有幫扶責任人。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村級層面而言,要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和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

  2011年8月,曾支持肅寧“四個覆蓋”基層治理模式的陳全國,從河北省省長崗位調任社情民情一度非常複雜的西藏自治區擔任黨委書記,當年10月,自治區決定,區、地、縣、鄉四級聯動,每年選派2萬多名優秀幹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4個行政村(居委會)。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阿爾山,冒着零下 30多攝氏度的嚴寒,迎 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的官兵 李剛攝/本刊

  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調研,期間瞭解到,正是依靠這種黨員、幹部長期駐村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面對面拉家常、聽意見,手把手算細賬、謀致富,心貼心辦實事、解難事,西藏近年來經濟社會諸領域發展突飛猛進。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政協黨組書記丁業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所言,“西藏正處於歷史上發展穩定的最好時期之一。”

  2014 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宿舍向聾啞女孩王雅妮(左二) 和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閆志淨學習啞語“謝謝” 蘭紅光攝/本刊

  與其相鄰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萬幹部下基層”的駐村工作也漸進佳境,新疆的社情民情正在發生關鍵性轉變。田應奎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尤其是在新常態下的國家治理進程中,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在最困難的地方、面對最困難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羣眾路線,永遠是共產黨人治國理政可靠的“法寶”。他還説,“目前西藏和新疆的基層治理工作方法,也可以運用到一些內地社區中去。”

  在他看來,無論是形勢複雜的邊疆治理,還是攻堅克難的精準脱貧,抑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大時代壓在執政黨身上的歷史重任和歷史考驗,更是鍛鍊共產黨人“百鍊成鋼”的“大熔爐”,“如果我們能夠踏踏實實完成這些歷史大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又將收穫千千萬萬傑出幹部。”

  在西藏林芝魯朗鎮東巴才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尼瑪頓珠。這位27歲敦實憨厚的年輕黨員正在村裏新建的藏式木器工藝作坊裏調試車牀。為了讓這個脱貧項目落地,在妻子的支持下,小兩口把五萬元積蓄統統無償投了進去。過去的一年多,尼瑪頓珠帶着三位駐村隊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每天都在忙碌着為全村30户農牧民解難事、謀致富。

  在離巴才村不到十公里的羅布村,35歲的黨員凌源儷半年多前剛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08年畢業後,她隨丈夫入藏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阿里地區靠近中印邊界的鄉鎮,一呆就是五年。2014年調到林芝巴宜區沒多久,就接手了駐村工作。現在,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羅布村的旅遊脱貧上。她拉着村裏老黨員尼瑪多吉,挨家挨户動員幫村民改造家庭旅館。

  當記者問起他們與老百姓結成了什麼關係時,尼瑪頓珠無意間説:“亦師亦友!”這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而深具歷史穿透力的話。五年來,西藏已先後派出五批11萬名幹部駐村、5300多名幹部任第一書記,到羣眾中去“拜人民為師”。

  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選派77.5萬名幹部駐村幫扶,選派了18.8萬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和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着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戰鬥堡壘作用。

  從茫茫大興安嶺到南海椰林,從東海之濱到大漠邊陲,胸懷為了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理想,70多萬“村裏來了年輕人”的動人故事,正上演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征程中。這同樣是一場偉大的接力,以星星之火遍地燎原之勢,正在燃燒出和當年梁家河冰水裏打壩、千里迢迢辦沼氣同樣絢爛的青春之火。

  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在舟山市定海區新建社區羣眾藝術創作中心同正在創作漁民畫的村民親切交談 謝環馳 攝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羣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八大期盼,概括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在7月26日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此作為十八大以來“七個堅定不移”重要經驗之首,意義極其深遠。

  人間正道是滄桑。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沿着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文/《瞭望》新聞週刊記者王建軍)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北京老兵興民診所”:“以人民為中心”——不忘初心的政治本色繼續前進的不竭動力……

  (2017-08-20)


  這就是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2017-08-21

  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久前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

  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沿着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

  永遠為了人民的期待

  ——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來,咱們拉拉話。”

  6月21日,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一個深度貧困與生態脆弱交織的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專程到此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坐在村民劉福有家的炕沿上,招呼老兩口坐在自己身旁詳細詢問:

  “家裏的地還種得動嗎?”

  “今年旱情嚴不嚴重?”

  “孩子們在外面打工能幫助你們嗎?”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同羣眾話別。龐興雷攝/本刊

  得知年逾古稀的劉福有兩口子,還有92歲的老母親一起生活,去年全家收入不到7000元,種糧收入只有500多元,主要靠種糧補貼和退耕還林補貼生活,習總書記立即問在場的當地幹部:

  “對這家貧困户,下一步準備採取什麼脱貧措施?像這種情況縣裏還有多少?”

  聽到地方政府準備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的辦法,習總書記又細緻追問,“搬遷要花多少錢?新的住房多大面積?搬出去以後做些什麼?”

  習總書記告訴大家,現在黨中央對農村農民的政策都是“給予”,就是要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

  這一場景,讓人們想到了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北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羣眾的情景。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理念。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牽掛着人民羣眾,尤其是貧困地區的困難羣眾。四年多的時間裏,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踏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

  “‘人民’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高頻詞。”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劉金田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説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等等,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這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鮮明的政治底色和政治品格,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方略和實踐的根本目標和行動邏輯。”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自己插隊時的陝西省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親。

  在那裏,他深情地説,

  “1969年1月,我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這裏一呆就是7年。”

  “我在這裏當了大隊黨支部書記。從那時起就下定決心,今後有條件有機會,要做一些為百姓辦好事的工作。”

  “他不僅是這樣説的,更是這樣做的。”曾與習近平坐同一趟知青專列到延川縣插隊的艾平,接受採訪時談了他更真切的理解:7年裏,習近平與農民朝夕共處,建立起了同人民的血肉聯繫,樹立了為人民辦實事的理想。“梁家河的經歷,是他治國理政實踐的開端和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艾平説,人們已經看到,黨在十八大以來推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重大舉措,都是“以人民為中心”,非常務實地為廣大人民羣眾解決一系列民生問題和發展問題。

  “執政黨以基層百姓的訴求為政治路線和大政方針的起點,就是‘不忘初心’。”長期從事中外政治制度比較研究的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意味深長地説。

  4月19日,習近平在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公用碼頭親切看望在現場作業的工人。鞠鵬攝/本刊

  “我們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這“兩個牢牢把握”,就是我們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

  面對即將到來的十九大,全黨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着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

  1

  “以人民為中心”宗旨不變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談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基於當時中國社會主義建設43年和改革開放13年的歷史實踐,這36個字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與馬克思對共產主義的概括產生了驚人的迴響:

  “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就是要真正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從而使每個人獲得全面發展和自由。

  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這個論斷再次印證,中國共產黨人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對馬克思主義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繼承和發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目的,就是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促進每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在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廣西師範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教授黃錫富説,“這意味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和宗旨的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70多年前的1942年,毛澤東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告誡全黨:“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無論是革命年代“陝北人民用小米哺育了革命政權”、“江淮人民用獨輪小車推出淮海戰役的勝利”,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從“一窮二白”迅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並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獲得最廣大人民羣眾支持擁護並取得勝利的實例。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歷史標誌。從“解決温飽”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近40年來從未動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以人民為中心”置於治國理政思想的最核心,明確提出,把“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總的出發點和檢驗標準”。

  十八屆三中全會非常鮮明地指出,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八屆四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強調,“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十八屆五中全會非常鮮明地全面闡述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6年2月2日,習近平在江西省井岡山市 茅坪鄉神山村同村民一起打餈粑。

  人們不會忘記,2013年3月17日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剛履新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向台下2900多位人大代表發出的深情而莊嚴的承諾:

  “我們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

  闡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都不能掉隊”;

  全面深化改革,強調“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

  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努力讓人民羣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面從嚴治黨,強調“關鍵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

  6月21日,習近平在山西省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看望特困户王三女一家。龐興雷攝/本刊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一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和行動方向,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探索為人民服務規律、創新為人民服務方法的歷史。

  2

  反腐敗喚回民心

  “近年來,一些國家因長期積累的矛盾導致民怨載道、社會動盪、政權垮台,其中貪污腐敗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實告訴我們,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

  2012年11月17日,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三天,習近平就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上一針見血地指出,近年來,我們黨內發生的嚴重違紀違法案件,性質非常惡劣,政治影響極壞,令人觸目驚心。

  他嚴正提出,堅定理想信念,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保持黨的肌體健康,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使我們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在啓動奔向偉大復興新徵程之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定下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拉開了一場力挽狂瀾的反腐敗鬥爭,以空前嚴厲的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

  今年1月9日,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佈會上,中央紀委副書記吳玉良説,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共立案審查中管幹部240人,給予紀律處分223人;

  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

  全國共處分鄉科級及以下黨員、幹部114.3萬人,處分農村黨員、幹部55.4萬人。

  2014年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百名紅通”人員已有37人落網,追贓金額86.4億元。

  從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人數和審查高級幹部人數看,數量和力度均創了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歷史新高,查處的高級幹部覆蓋31個省區市,周永康、薄熙來、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曾位居黨政軍要職的腐敗分子紛紛落馬⋯⋯

  這可能引起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一個時期的衝擊和震動,但,亦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是沒有掂量過,但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而言,反腐敗沒有免罪的“丹書鐵券”、沒有“鐵帽子王”。

  “這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所在。”中共中央黨校教授田應奎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説,“四年多來,一批‘老虎’被繩之以黨紀國法,消除了黨內重大政治隱患,不僅厚植了黨為民執政的政治基礎,更堅定了人民羣眾對黨的信心和信任。”

  反腐敗鬥爭已形成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風清氣正的為民執政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確立。

  “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

  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週年大會上,習近平同志告誡全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羣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習近平在浙江調研。這是5月25日,習近平在長宏國際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同工人們親切交談。蘭紅光攝/本刊

  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於人心向背。

  這振聾發聵的話語,正是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的真理,就是黨長期為民執政的資格保障。人民立場永遠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永遠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正所謂“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對習總書記這番論斷,全黨必須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永不動搖、永不懈怠。

  3

  “小事”承載民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2016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提醒台下的幹部們。

  5月3日,習近平來到中國政法大學考察,與師生熱情握手。李學仁攝/本刊

  接受《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採訪時,潘維感慨道,“執政黨為民治國理政的根本,在於瞭解和回應基層百姓的訴求。如果喪失了紮根基層理解羣眾疾苦的能力,就會喪失動員和組織人民的能力,也就會喪失主導政府宏觀政策的政治方向。”

  古今中外,基層百姓的訴求往往都是“小事”。

  當下,就有商住混合、違章建築、物業管理、垃圾處理、噪音擾民、佔道停車、求醫就讀等等諸多“小事”。這些“小事”久拖不決就會變成“大事”,民心就會出走。

  2016年歲末,隆冬已至,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專題研究了6個民生“小事”:

  北方地區怎樣實現冬季清潔取暖,在羣眾温暖過冬的同時讓霧霾天少一些?

  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才能有效推行,讓垃圾圍城的現象少一點?

  農村禽畜養殖廢棄物如何實現資源化處理,推動一場能源革命?

  養老院的服務質量如何提高,讓2億多老年人頤養天年,讓他們的子女後顧無憂?

  住房租賃和房地產市場怎樣規範發展,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食品安全如何監管,讓“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在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量子通信 京滬幹線運管中心同科研人員交談 李濤攝 /本刊

  這些“都是大事,關係廣大人民羣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把這六件“小事”置於如此高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在人民訴求全面升級的時代,百姓的小事就是國家的大事,人民的期盼就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南針”。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民生的痛點作為改革的着力點、發展的落腳點,把人民的獲得感作為改革含金量的刻度表和試金石。

  人們看到,十八大以來,户籍制度改革、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環保改革、司法體制改革,這些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密集出台,環環相扣,回應的都是人民的期盼。

  與民便利、為民讓利,改革紅利不斷轉化為民生利好。

  在新發展理念的牽引下,民生的“升級版”工程和百姓的“幸福感”程度相得益彰、積極呼應。

  這印證着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的執政理念,兑現着“在經濟社會不斷髮展的基礎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的堅定承諾,彰顯着“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價值追求。

  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來到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參加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活動。這是習近平在少先隊入隊儀式上,為新少先隊員繫上紅領巾。鞠鵬攝/本刊

  4

  基層最是察民心

  6月下旬的冀中平原一片葱蘢。《瞭望》新聞週刊記者時隔兩年多再次來到河北省肅寧縣梁村鎮張莊村。這是創新“四個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的發源地。

  2009年以前,張莊村是遠近出名的“難管村”,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打架鬥毆、盜竊成風,村級組織幾近癱瘓。

  “一盤散沙”給肅寧農村基層治理帶來嚴峻挑戰——民心散了。村民自治由於多種原因異化成了“村官自治”,“半截子民主”,導致幹羣矛盾多發;經濟發展緩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任務越來越難;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弱化,不作為、亂作為幾近常態;農村社會內部藴藏着不少隱形矛盾“爆炸點”,自我化解能力越來越弱;一部分農民先富起來後,面對着大部分農民富不起來的窘境⋯⋯

  人類的進步程度,要看一個社會的組織治理能力高低,科學的組織能力越強,發展潛力就會越高,文明發達程度就會越強。反之,就是一盤散沙。張莊村黨支部書記張春輝回憶説,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期間,維穩壓力大增,肅寧各級幹部產生了必須解決好農村基層治理的強烈願望。

  2009年,張莊村等三個村成了羣眾性平安組織、基層羣眾自治組織、農村經合組織、基層黨組織“四個全覆蓋”農村基層治理模式試點工作,探索收穫了看得見、摸得着的成效。

  如今在肅寧,“讓農民自己幫自己、自己管自己”成了一種基層治理理念,村一級建立起綜合治理工作站,站長由村支書兼任;每40到60户農户設一綜合治理小區,每10户設一綜合治理小組,小區長、小組長由村民直接選舉黨員或威信高的人擔任。各村設立5〜15人的巡防隊,羣眾性平安組織實現全覆蓋。

  農村社會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小了,農民成了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主體,羣眾中藴藏的能量被激發出來。原來鄰里之間、村民之間發生的一些矛盾糾紛沒人管,往往越積越多、越積越大。現在。通過小區長、小組長這些黨員和威信高的農村“能人”做工作,好多矛盾不用村、鄉出面,第一時間就在羣眾中化解了。

  如今在肅寧,村民代表大會不再是擺設,凡事關本村發展的重要事項,都由村代會做出決議後,由村委會執行。在實現基層羣眾自治組織全覆蓋的過程中,黨的有效領導貫穿始終。

  如今在肅寧,正通過農村經合組織的全覆蓋,解決“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之後帶領農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橋”與“船”的問題。

  如今在肅寧,基層黨組織實現全覆蓋,全縣打破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經濟組織、民主組織和社會綜合治理組織中,黨的領導拓展到了農村各個領域。

  一批有本事、懂經營、會管理、羣眾認可的鄉村“能人”被調動起來“為黨所用”,優秀者成了發展黨員的培養對象。他們還把發展農村黨員的“推選權”交給村民代表,老百姓普遍不認同的,村幹部説了也不算。

  肅寧“四個覆蓋”模式,立足的就是解決由誰來組織羣眾的問題,從制度設計上提出了怎樣組織羣眾的可行路徑。7年來,肅寧縣農村治安案件下降了49%,刑事案件下降了36%,農村信訪量下降了72%;全縣農村經合組織從最初的142家增加到2016年的624家,農業產業化率達到79.7%。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5711元增加到11638元,六年翻了一番多。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全省綜合排名由2011年的第19位上升到2014年的第6位,躋身全省前十強。

  2011年7月,習近平同志獲悉肅寧改革詳情後,對“四個覆蓋”作了一段批示,“把分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是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肅寧縣推進‘四個覆蓋’進一步健全了農村基層組織羣眾、宣傳羣眾、服務羣眾的組織體系,對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效果也不錯,值得總結推廣。”

  事實上,新世紀後,尤其是十八大以來,大江南北湧現出了一批基層治理創新,其中比較典型的,包括浙江的“後陳經驗”、貴州的“塘約道路”等等。這些創新之所以成功,最突出的共同特點,都是重拾黨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羣眾路線。

  2015年1月19日,習近平來到雲南省魯甸縣小寨鎮甘家寨紅旗社區過渡安置點,看望地震災區羣眾。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潘維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建國初,共產黨只有幾百萬人,現在中國共產黨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執政黨。7月1日,中央組織部最新黨內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8944.7萬名,數量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的人口,幾乎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共產黨員。

  潘維説,黨密切聯繫羣眾,首先就是動員8900萬普通黨員和無職黨員,真正履行賦予他們密切聯繫羣眾的責任和任務,重建每一個共產黨員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5

  一個都不能少

  十八大以來國家治理的大方略,系統清晰地鋪展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道路。這其中,如果説“反腐倡廉”是政治建設的“銅牆鐵壁”工程,那麼“脱貧攻堅”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特徵的“銅牆鐵壁”工程。

  4月20日,習近平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瞭解企業生產情況。謝環馳攝/本刊

  這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對13億多國人共同實現全中國全面小康作出的莊嚴承諾。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同樣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的走了邪路了。”1985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一篇講話中提出的這個觀點,十分鮮明。

  事關社會主義本質的大事,不會發生任何動搖。絕不會讓貧困地區、困難羣眾長期滯留在另一極。“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羣眾。”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抱定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的決心和信心,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取得了精準脱貧的卓著成效。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

  四年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6年的4335萬人,累計減少5564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391萬人;全國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6年的4.5%。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説:“全國還有5000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實現全部脱貧目標。這是我當前最關心的事情。”

  為如期在2020年實現全面脱貧的執政承諾,中央決策層要求,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户都有幫扶責任人。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在村級層面而言,要注重選派一批思想好、作風正、能力強的優秀年輕幹部和高校畢業生到貧困村工作,根據貧困村的實際需求精準選配第一書記,精準選派駐村工作隊。

  2011年8月,曾支持肅寧“四個覆蓋”基層治理模式的陳全國,從河北省省長崗位調任社情民情一度非常複雜的西藏自治區擔任黨委書記,當年10月,自治區決定,區、地、縣、鄉四級聯動,每年選派2萬多名優秀幹部組成工作隊,進駐全區5464個行政村(居委會)。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來到內蒙古阿爾山,冒着零下 30多攝氏度的嚴寒,迎 風踏雪慰問在邊防線上巡邏執勤的官兵。李剛攝/本刊

  日前,《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調研,期間瞭解到,正是依靠這種黨員、幹部長期駐村與羣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面對面拉家常、聽意見,手把手算細賬、謀致富,心貼心辦實事、解難事,西藏近年來經濟社會諸領域發展突飛猛進。正如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務副書記、自治區政協黨組書記丁業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中所言,“西藏正處於歷史上發展穩定的最好時期之一。”

  2014 年1月28日,習近平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宿舍向聾啞女孩王雅妮(左二) 和放假“回家”的大學生閆志淨學習啞語“謝謝” 。蘭紅光攝/本刊

  與其相鄰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萬幹部下基層”的駐村工作也漸進佳境,新疆的社情民情正在發生關鍵性轉變。

  田應奎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尤其是在新常態下的國家治理進程中,歷史給我們最大的啓示就是,在最困難的地方、面對最困難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羣眾路線,永遠是共產黨人治國理政可靠的“法寶”。他還説,“目前西藏和新疆的基層治理工作方法,也可以運用到一些內地社區中去。”

  在他看來,無論是形勢複雜的邊疆治理,還是攻堅克難的精準脱貧,抑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大時代壓在執政黨身上的歷史重任和歷史考驗,更是鍛鍊共產黨人“百鍊成鋼”的“大熔爐”,“如果我們能夠踏踏實實完成這些歷史大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中國共產黨又將收穫千千萬萬傑出幹部。”

  在西藏林芝魯朗鎮東巴才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見到了駐村第一書記尼瑪頓珠。這位27歲敦實憨厚的年輕黨員正在村裏新建的藏式木器工藝作坊裏調試車牀。為了讓這個脱貧項目落地,在妻子的支持下,小兩口把五萬元積蓄統統無償投了進去。

  過去的一年多,尼瑪頓珠帶着三位駐村隊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每天都在忙碌着為全村30户農牧民解難事、謀致富。

  在離巴才村不到十公里的羅布村,35歲的黨員凌源儷半年多前剛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08年畢業後,她隨丈夫入藏的第一份工作,就在阿里地區靠近中印邊界的鄉鎮,一呆就是五年。

  2014年調到林芝巴宜區沒多久,就接手了駐村工作。現在,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羅布村的旅遊脱貧上。她拉着村裏老黨員尼瑪多吉,挨家挨户動員幫村民改造家庭旅館。

  當記者問起他們與老百姓結成了什麼關係時,尼瑪頓珠無意間説:“亦師亦友!”這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而深具歷史穿透力的話。五年來,西藏已先後派出五批11萬名幹部駐村、5300多名幹部任第一書記,到羣眾中去“拜人民為師”。

  國務院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向《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介紹,

  截至2016年末,全國共選派77.5萬名幹部駐村幫扶,選派了18.8萬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和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着力建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發揮帶領羣眾脱貧致富的戰鬥堡壘作用。

  從茫茫大興安嶺到南海椰林,從東海之濱到大漠邊陲,胸懷為了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的共產黨的治國理政理想,70多萬“村裏來了年輕人”的動人故事,正上演在偉大民族復興的征程中。

  這同樣是一場偉大的接力,以星星之火遍地燎原之勢,正在燃燒出和當年梁家河冰水裏打壩、千里迢迢辦沼氣同樣絢爛的青春之火。

  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在舟山市定海區新建社區羣眾藝術創作中心同正在創作漁民畫的村民親切交談。謝環馳 攝

  7月26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到,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生產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人民羣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衞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這八大期盼,概括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我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發展不斷朝着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在7月26日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將此作為十八大以來“七個堅定不移”重要經驗之首,意義極其深遠。

  人間正道是滄桑。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上指出,確保黨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引領承載着中國人民偉大夢想的航船破浪前進,勝利駛向光輝的彼岸。習總書記的這番話,儼然道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根本邏輯。

  沿着這一邏輯行進的中國,必然迎來“而今邁步從頭越”的燦爛光明。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記者:王建軍

  為了人民的期待!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