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蒂凡尼的早餐》:別樣的邊緣拜金解讀,真摯的人性情感關懷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八卦

一部經典電影,能帶火一座城市,比如1953年的《羅馬假日》,讓羅馬成為了全球人人嚮往的浪漫愛情發源地;也能拔高一種形象,比如1959年的《修女傳》,將堅貞勇敢的修女形象重塑觀眾心頭;還能引領一種時尚,比如1961年的《蒂芙尼的早餐》,為了拍戲需要,蒂芙尼破例週末營業,並從此保持着這個傳統。這些電影的成功都可歸功於一個演員的出色演繹,她就是奧黛麗·赫本。

猶如人間精靈的赫本,向觀眾訴説着一個個動人温婉的故事,她用純潔的心靈、生動的表演、悠揚的歌聲、惟妙的舞蹈賦予了每個人物截然不同的精神實質。在這其中,《蒂芙尼的早餐》屬於經典中的經典。有人説這是一部愛情電影,女主霍莉和男主保羅兩情相悦,彼此吸引。

有人説這是一部慾望電影,涉及到人生百態,五味雜陳。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名垂影史,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從一個邊緣人的視角來窺探上流社會浮華、奢靡的狀態,而它的立足點又不全是基於愛情故事,而是將拜金主義、女權主義、淘金主義和人性關懷緊密結合。今天,我就從這四個反傳統的部分展開論述,深入解析赫本帶來的不一樣的人生感悟。

01、拜金主義清新脱俗,霍莉的純真和保羅的清貧賦予金錢新的含義

現實生活不乏很多拜金主義者,很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用虛假的外表掩蓋空虛的內心,不斷躲避外界鄙夷、歧視的目光,每個人對於金錢的態度可能都不盡相同,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霍莉和保羅為我們做出了正確的示範。

從未有影片像《蒂芙尼的早餐》這般毫不掩飾對金錢的慾望,可在霍莉和保羅的呈現中,卻顯得清新脱俗。究其原因,在於霍莉和保羅率真的態度和毫不畏懼的性格。霍莉一心只想嫁給有錢人,為此她可以每週去監獄陪犯人聊天賺取外快,對富豪榜上的人物如數家珍,舉辦各種Party結交各類富豪,她願意犧牲自己的“色相”來換取富貴的生活。

作為一個郊區女孩,嫁入豪門是最為便捷的一個渠道,霍莉沒有像其他女孩扭扭捏捏,她總是放蕩不羈,“交際花、話癆、後媽”是她身上的標籤,但在這些外表之下卻是一顆温柔善良的心,她不願意傷害任何人,除了她自己。她一次次失敗,卻保持着樂觀的進取精神,霍莉的純真與保羅的清貧相互映射,側面説明兩人都擁有最純潔的心靈。

保羅為了維持基本的生活,萬般無奈之下被富婆包養,他並不是不願意勞動,而是固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試圖以寫書養活自己。但這種生活隨着霍莉的出現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金錢並不是束縛兩人的藉口,而成為了相互吸引的橋樑,影片主旨從金錢的屬性逐漸過渡到了人性的關懷。

兩個對金錢極度渴望的人,卻在磅礴大雨中熱情相擁,霍莉不再追求虛無縹緲的拜金生活,投入到同樣清貧的保羅懷抱,人生如夢,雨水沖刷醒他們幻想的美夢,卻發現沒有金錢,同樣可以擁有美好的幸福。

表面上看,本片時刻充斥着腐朽的金錢味道,但霍莉和保羅不斷努力的結果卻賦予了金錢新的含義:兩人攜手向前的美好憧憬。有時候,希望比黃金還重要,霍莉和保羅都是生活中最邊緣的人羣,他們身上具有普世的價值觀,這也是很多人感同身受的一個重要原因。

02、邊緣主義折射現實,都市生活的逐夢人賦予人生新的歸宿

本片改編自杜魯門·卡波特1950年出版的同名小説,小説對於人生的拆解非常尖鋭,但導演卻用繞指柔化解了這份殘酷。人生就是一場疲憊的夢想之旅,有人經過拼搏站到了金字塔的頂端,有人經過努力仍然徘徊在金字塔的周圍,但我們誰又能嘲笑夢想的偉大?誰又不夢想從邊緣人站到舞台的中央,享受掌聲雷動的鼓勵?

影片中的霍莉和保羅將邊緣主義發揮到了極致,蜷縮在逼仄的房屋,與一隻可愛的貓咪為伴,每天睜眼就去實現心中堅定的理想,這樣的生活不正是每個都是生活追夢人的寫照。這樣的無根漂泊者極具戲劇感染力,霍莉不甘於享受安逸平庸的生活,嚮往都市中五彩斑斕的聲色犬馬,在某種意義上,霍莉為我們詮釋出慾望與人性的搏鬥。

影片更想探究繁華紐約構建起的假象中,人類的靈魂該如何安置。感情缺失是現代人普遍面臨的生存困境,霍莉原名魯拉米·巴納斯,她用新的名字切斷與過去的聯繫,為了實現她遙不可及的夢想,她周旋在豪門政商之間,精神和物質的強烈衝突讓她生活陷入迷茫,只有在喬貝爾的酒吧她才能體會到温馨的感覺,因為這裏安靜、踏實,遠離繁華之所。

霍莉身處於泥壇而不自知,她沉醉於温柔鄉,得過且過地生活着。如果説霍莉年少無知,那麼保羅則是一位堅定的追夢人。他期盼自己的小説能夠得到大家的認可,每天翹首以盼作品的發表,最終他如願以償,完成了心中的夢想。影片隱喻式地否定了通過不勞而獲聯姻方式獲得財富的方式,而給予努力奮鬥以積極的肯定,貴婦人的包養恰恰是成功道路上必須付出的沉重代價,支撐起夢想的遠航。

霍莉和保羅一個失敗一個成功的強烈反差也賦予了都市生活逐夢人新的人生歸宿:奮鬥需要靠勤勞的雙手,而非貪婪的奢望。霍莉為我們指明心靈的真正歸宿是人們互愛,而她的奮鬥歷程也讓觀眾更加關注女權主義的崛起含義。

03、女權主義另類崛起,霍莉的棄婚出走賦予自由和獨立新的深意

在1961年,大部分的電影仍然以男性形象為主,以一個邊緣離婚女性為刻畫對象別出心裁,整部電影的絕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霍莉的家中,讓我們感受到她叛逆與獨立性格的成因與發展。

在傳統觀念中,男性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家庭地位都高於女性,所以保羅才會告訴霍莉“你屬於我”,但對於獨立的霍莉來説,觀念從來不循規蹈矩“沒有誰屬於誰這回事”,正是因為她果敢的性格讓她離開了從14歲就嫁入的家庭,開始了追尋有錢人的荒誕之夢。

保羅和霍莉初次相見時,她由邋里邋遢的家庭女性變成精緻、時尚的優雅女人,只為見監獄中的一位黑幫老大,這種“女為悦己者容”的觀念其實正是在男權社會中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為了得到男性的關注和欣賞。但霍莉與傳統女性不同的是她具有強烈的女性覺醒意識。

在當時的環境中,女性背叛丈夫和婚姻逃跑是違背世俗道德的,而霍莉絲毫不在意別人的冷嘲熱諷,無論對誰,她總是開口閉口“親愛的”,但她在叛逆的同時又極具智慧,比如決定要嫁給荷西時,她會上圖書館查閲南美的風土人情,學習如何做出美味佳餚抓住男人的胃。她的一切行動都是有所準備的,但同時她又流露出天真的一面,比如當得知結婚無果時,她説不想浪費這張飛機票,要當成旅行來犒勞自己。可以看出,霍莉內心還是一個未經世事的少女,她從未將自己限定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不斷鼓勵自己要向前看。

儘管這種價值觀是扭曲的,但我們並不能因此來否定個人努力的重要性。影片中的霍莉甜美、純真、温柔、時尚,她對待感情敢愛敢恨,處於弱勢地位,卻從來不認為自己需要被拯救,不過保羅一次次的幫助和表白還是讓霍莉找回了內心的自我,她説“沒有人能把我關在籠裏”,象徵着無拘無束的性格,但最後卻被保羅感懷,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便是愛的力量,也由此啓發觀眾對於温暖人性的關懷。

04、人性關懷温婉動人,健康陽光的心態決定能否擁有幸福生活

影片中始終閃耀着輕鬆明快的基調,儘管兩人已經飢寒碌碌,但從來沒有過憂鬱陰暗的心態,只有在霍莉得知親弟弟弗雷德在軍中陣亡的消息時,霍莉才像發瘋一般的悲痛欲絕。這説明霍莉始終把親人看得高於一切,努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

霍莉真的“唯利是圖”嗎?影片開頭她珠光寶氣的出場,帶着黑色墨鏡吃着甜甜圈,舉手投足光彩耀人,她注視着蒂芙尼店中閃閃發光的珠寶,由此掀開對財富的逐夢之旅,但她真的在於財富的多寡嗎?當保羅向他求婚時,拿到手中的不是價值連城的鑽戒,而是花費6.75美金的贈品假戒指,卻打動了霍莉的心。真正感動霍莉的並不是物品的價值,而是它背後付出的真情。

影片淡化了小説中霍莉顛沛流離和坎坷的命運,而是直截了當展示出一個看似“費盡心機”的拜金女,導演並不想讓觀眾侷限在截片式的理解中,而是讓霍莉擁有了人生最重要的法寶:積極的心態。

她見到丈夫時開心的擁抱,她有禮貌地和樓上日本人解釋,她幽默地用煙桿點燃了貴婦的禮帽,種種行為都消解了霍莉悲情式的命運走向,一個唯一親人都離世的孤苦姑娘對未來留有絲絲幻想,我們誰又有資格橫加指責呢?

小説中的最後一句話是“不管是非洲的茅屋還是別的什麼,我希望霍莉也找到她的歸宿”。影片與小説相比更具有人道主義關懷。霍莉放走相依為伴的小貓正如她那顆逐漸迷失的心靈,她渴望得到關懷與依偎,當她最終找到那隻戰戰兢兢的小貓時,那個堅強、倔強、善良的霍莉形象再次屹立於觀眾眼前,從黑暗的現實中投射出人性的光芒。

在我看來,《蒂芙尼的早餐》猶如一出浪漫唯美的童話故事,表現出形形色色世相中生活的本源和真諦,霍莉嚮往的理想國度從來不是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而是一個可以暢快呼吸的自由空間,能夠充分地實現個人的價值,就像書中曾經寫到的”當我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醒來,上蒂芙尼去吃早晨的時候,我願意我還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