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左岸
體育場南門有倆家飯館,一家是燴麪館,另外一家也是燴麪館。王記燴麪館就是我常去的一家。
我們老家將“吃燴麪”,多是説成“喝燴麪”。因為只吃面,不喝湯,是嚴重的浪費,會遭罪,這也是一件嚴肅的事兒。只有連面帶湯統統“喝”掉,才是對食物虔誠的報答,這是純樸的鄉間哲學,同樣也適用於對等的國際外交。
2008年,對我來説有三件大事。第一件是汶川大地震,第二件是奧運會開幕,第三件是妞妞上幼兒園了。我就是在接送妞妞上學時,第一次走進了,那個擠在老體育場籃球看台樓梯下的王記燴麪館,一場“盛大”的遇見,從此展開。
王記燴麪最早在華垣路北,是現在位置的錯對過。麪館原來沒搬遷時,東隔壁鄰居,女人打高爐燒餅,男主人搞電焊,兼配鑰匙。西側鄰居修電動車,賣電瓶,補車胎。再往西是一小塊籃球場,白天有人打球,夜裏是天然的衞生間,喝醉了可以肆意的勾畫做圖,指點江山……沒人管你,當然也沒人扶你。
後來老體育場拆遷,王記燴麪由路北搬到了路南,化為了一個符號。
老王既是王記的老闆,又是店裏的大廚。他少年學藝,摸爬滾打,練就了十八般武藝。老王的姑娘叫晶晶,王記燴麪的粉絲一般習慣喊她晶晶姐。(其實年齡並不大)。晶晶姐通常是一邊收錢,一邊記菜單,一邊盛涼菜,一邊千里傳音安排後廚的弟弟炒菜,或下燴麪……每每看到此景,我腦海時常浮現美國希拉里在集會接見選民時的場景——一手撐傘,一手與選民握手微笑,然後向遠方的民眾揮手致敬,垂手之際再順便撫摸一下旁邊孩子的臉蛋……一套動作,自然,熱情,嫺熟,舉手投足之間,彰顯強大的職業氣場……而在不遠處收拾碗筷的,正是這個家中的女主人。就是這個一個以家庭為單位組成的小店,多年來為過往的食客,提供了穩如親情的味道。
王記的櫃枱很小,約有三分之一是熟人留存的酒水,那些五顏六色,高低錯落的瓶瓶罐罐,是客人留下的信物,這是長垣式的念想和約定。
到王記,不能只喝燴麪,他們的菜味也是絕不含糊。紅油土豆絲,酸辣爽口。滷水豆腐,姜香四溢。點上一份自制雞爪,雞皮入口既化,雞骨酥脆可口。要是能再點上一份熱拌白羊肉,瀝上一勺辣椒油,就着一瓣新蒜,十里飄香。
王記的面,是用優質麪粉純手工做的,據説要餳(xíng)四次,揉四次,再下勁出團,手工擀麪,入鍋前再餳半個小時,整個過程猶如虔誠的教徒,無時無刻都在感恩和祈禱。就像我們老鄉蘧伯玉一樣,“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無時無刻都在反思自己……這面有態度,有情懷,所以吃起來更勁道,需要細嚼慢嚥!
王記的燴麪湯並不過分的濃白,就是單純的羊骨與羊肉熬製。客人招呼下燴麪,夥計在碗底放上豆芽,海帶絲,葱花油,湯沸面熟,起鍋盛碗,撒上一把香菜,幾片羊肉,自伙房端到餐桌,一路的清香。
王記燴麪店小,但忠誠的食客卻可放眼四海,板凳上坐着的也盡是些國際高參和精神導師。關於南海局勢,英國脱歐,敍利亞危機,霧霾治理,食品安全危機……各個説得頭頭是道,爭得面紅耳赤;關於三刀夜宿八一,面哥蚌埠吃甘蔗,梁老師深夜呵斥X客的市井八卦,也是説得有鼻子有眼兒,神乎其神。
據説四哥每次出國前,總是先到王記吃碗燴麪,再風風火火的奔赴機場。景超的喬遷之喜,温員外的第一單業績,阿貓的初戀,小宇的第一次醉酒,都滑落在這飽含深情的燴麪碗裏,融化成了過往。
王記燴麪館很小,但落地窗卻很大。華燈初上之際,透過窗户看着對面的體育場,宛如身在陸家嘴,遙望着黃浦江對岸的白渡橋。
長垣城區很小,體育場就是這個城市的重要社交場所,久而久之,來體育場消遣,再到南門喝王記燴麪,就成了長垣人的一種生活標配。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ai_zf”:這哪
網友“雪花”:老家
網友“中興防腐科技656689”:去過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