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結拜為何要喝血酒?為何要燒三把半香

  提到古人結拜,小編我馬上就想到了“鍤血為盟”,而所謂的鍤血為盟則指的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這是古代訂立盟約時的一種儀式。可是為什麼古人結拜要喝血酒呢?還有,古代人是怎麼結拜的?現在帶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娓娓道來。

  古代人怎麼結拜的

  結拜,雅稱義結金蘭,俗稱結義、換帖等,是民間同年人結為兄弟般關係的一種形式。

網絡配圖

  它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共兄弟的故事。後來,人們崇拜之、繼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緣的人,通過一定的形式,結為兄弟般的關係,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幫助,遇事互相照應。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

  這是友情的昇華與社會關係的一種定格,貫穿着儒家“義”的思想,填充於親情與友情之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關係。

  結義有規範性的禮儀程序,即以自願為基礎,通過協商、同意,選擇吉日良辰,在一個大家都認為較適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掛關公等神像,下襬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一粒),以及一隻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一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內容附後)。“金蘭譜”每人一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

  儀式開始後,每人拿一炷香和“金蘭譜”。然後,把雞宰 了,雞血滴入紅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針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紅酒中,攪拌均勻,先灑三滴於地上,最後以年齡大小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關公神像前。這種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結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無限定,但必須是奇數,同年人同性結拜,男的稱兄弟,女的稱姐妹,一般青少年時期進行,多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是各有所求。舊社會結拜禮節習俗較多:是宗親者不結拜;是姻親者不結拜;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

網絡配圖

  八字不合者不結拜;破族規者不結拜(以前族內如與別宗族結怨,立誓定規不與某族結好、婚娶等的族規);沒通過盟誓儀式者不算正式結拜等等。隨着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們認為只要彼此好相處,不必拘泥於某種形式。當然現實中尚有部分結拜的青年人,對舊時禮節相對淡薄,儀式一般從簡,多以口頭盟誓為主,隆重者則在關公神像、“祖師公廟”或其它神明面前按禮儀習俗舉行盟誓。

  要結為盟友的青年人在結拜前一般須經各方家長同意,因為長輩閲歷較豐富,比較慎重。

  結拜儀式後,參與結拜人之間即以兄弟稱呼,有的在稱呼前加“契”“蘭”、“誼”等字,也有俗稱為老大、老二、老三 意味着生死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等,均以兄弟關係來往。

  為何古人結拜要喝血酒燒三把半香

  先説喝血酒。大家知道,中國一直是一個人情社會。在人情社會里,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什麼呢?是血緣關係。所以,要結拜異性兄弟時,就要把血滴到同一只酒碗裏,然後大家把這碗酒分喝了。

  這樣做,象徵的意思是:從此大家就有血緣關係了。血酒中的血,一般是動物的血,比如雞血。

古人結拜為何要喝血酒?為何要燒三把半香

網絡配圖

  但也有用人血的——用刀劃破指尖,滴血入碗。其實在先秦時期,就有這個儀式的雛形了。我們所説的,兩國之間,罷兵休戰,“歃血為盟”,就有點這個意思。再説燒香。

  這三把半香,是有來歷的。

  第一把香,是效仿春秋時的羊角哀、左伯桃。

  第二把香是效仿桃園三結義。

  第三把香是效仿梁山好漢。

  剩下的半把香,是燒給瓦崗寨兄弟的,但因為他們沒能善始善終,所以只有半把香。後面的兩把半香的故事,大家應該都比較熟悉,我就不説了。這裏主要説一下第一把香的羊角哀、左伯桃的故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提到古人結拜,小編我馬上就想到了“鍤血為盟”,而所謂的鍤血為盟則指的是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這是古代訂立盟約時的一種儀式。可是為什麼古人結拜要喝血酒呢?還有,古代人是怎麼結拜的?現在帶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娓娓道來。

  古代人怎麼結拜的

  結拜,雅稱義結金蘭,俗稱結義、換帖等,是民間同年人結為兄弟般關係的一種形式。

網絡配圖

  它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共兄弟的故事。後來,人們崇拜之、繼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緣的人,通過一定的形式,結為兄弟般的關係,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幫助,遇事互相照應。久而久之,遂演變成一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

  這是友情的昇華與社會關係的一種定格,貫穿着儒家“義”的思想,填充於親情與友情之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際關係。

  結義有規範性的禮儀程序,即以自願為基礎,通過協商、同意,選擇吉日良辰,在一個大家都認為較適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掛關公等神像,下襬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一粒),以及一隻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一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內容附後)。“金蘭譜”每人一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

  漢武帝劉徹,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

  在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一次廷尉帶上一個囚徒,叫作年。因為年的繼母陳殺了年的父親,所以年又殺了繼母,於是年被司法官吏定了大逆之罪。漢景帝對這個案子比較困惑,按照法家的成法,法不容情;按照儒家的倫理,情有可原。於是,漢景帝把劉徹叫來問詢。

  劉徹説:“這種情況,年的繼母對於年來説,所以掛了一個‘母’字,是因為年的父親的緣故,繼母所以掛了一個‘繼’字,是因為她並不是年的真正母親。現在繼母先作孽,下手殺了年的父親,則繼母下手之日,‘母’字藴含的恩情就已經斷絕了。這個案子,應該依法判處年殺人之罪,而不應該以大逆之罪論處。”

網絡配圖

  漢景帝聽了僅僅14歲的劉徹的一番分析後,年以殺人罪被棄市。如此看來,劉徹是一位天資聰穎且條理清晰的太子。

  但是,沒吃過苦頭,沒受過挫折。

  漢景帝劉啓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與父親一同開創“文景之治”

  前141年,劉徹從太子成了皇帝。十月,劉徹以“建元”為年號。皇帝以年號紀元,自此始於劉徹。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便是一番大有作為的派頭,誠如後來太史公所説:“漢興五世,隆在建元。”

  站在漢武的角度上,放眼帝國周邊,雖有北方的匈奴不時襲擾,但有持續幾十年的和親政策作為保障,還有邊關農貿市場作為輔助手段,算是安寧踏實。回頭再看看自己的身後,宮廷之內有竇太皇太后掌舵,秉持黃老治道。除去依附祖母的竇嬰及一干老人們,就是仰仗母親王太后和舅父田蚡的一干新人們。至於姑母大長公主和妻子陳阿嬌那一脈,也不過是祖母的跟班,不成氣候。

  於是初登帝位的漢武準備擼胳膊、挽袖子,大幹一番了。

  可16歲的少年天子隨後就吃了一次大虧,這是一次很大的政治挫折,只因為漢武帝看到的是表面上的風平浪靜。

  首先説當時的社會背景。

  挾“七國之亂”的威名,漢景帝雖然把該掃除的障礙都掃除了。但漢武帝即位之時,他的奶奶竇太皇太后還在。竇太皇太后除了喜歡小兒子梁孝王劉武之外,還喜歡黃老學問,這也是她的意識形態。

  建元元年(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剛一即位,立即下令招賢,重用綱領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儒家、法家,也就是思想淵源於賈誼和晁錯這兩脈的人士。他在位的第一任御史大夫趙綰、第一任郎中令王臧,也是他當太子時候的主儒學思想的啓蒙老師。看上去,年輕的漢武帝準備開始“大有為”了。

網絡配圖

  結果?漢武帝即位第二年,年輕天子的一番新政還沒走出第二步,趙綰僅僅上書建議皇帝處理國事不必請示太皇太后的東宮,趙、王兩人就被處理到了獄中,然後自殺。同時愣頭青一樣的丞相竇嬰、投機家一樣的太尉田蚡全部免職。

  這出戏怎麼比喻?一個馬上就要跨入成年人行列的16歲官二代,迫不及待地想要做點大事業,可一番大動作被自己的保守派奶奶迅速鎮壓。挑事的幹掉,沒頭腦的皇親斥退,小機靈的國戚斥退。官二代受到了大挫折,才明白自己是名義上的天子。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道家作品,圖為《淮南子》書影

  這麼幹的結果,有三種:一種是受了政治挫折,從此在經濟上花天酒地——浪、叛逆、折騰和對抗;一種是受了政治挫折,從此在政治上循規蹈矩——慫、順從、唯唯諾諾、被嚇倒了;最後一種是受了政治挫折,但保持政治態度,不過學到了政治教訓——忍、觀察、學習和分析。漢武帝是最後一種。

  這件事情之後,緊接着,建元二年(前139年),淮南王劉安獻書於朝廷。這本書叫《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召集眾多知識人才彙編而成的,成書於景帝朝後期,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但它的主體思想是黃老道家的,當然內容是包羅萬象的,博採了戰國以來的非儒之外的百家言論。

網絡配圖

  政治含義?《淮南子》表面説的是“黃老無為”,同時批判了儒家和法家。除了迎合竇太皇太后的口味,更重要的是它的實際目的——要達到“維持現狀”的功效,要鞏固和加深長安的意識形態,要讓長安認同一個觀點:維持劉姓諸王的裂土自治現狀。

  對此,漢武帝也做了一個回應,與朝臣複議晁錯之案,以冤案論,為晁錯平反。可見忍耐不是認慫,是軟中有硬的,是綿裏藏針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漢武帝劉徹,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

  在劉徹還是太子的時候,一次廷尉帶上一個囚徒,叫作年。因為年的繼母陳殺了年的父親,所以年又殺了繼母,於是年被司法官吏定了大逆之罪。漢景帝對這個案子比較困惑,按照法家的成法,法不容情;按照儒家的倫理,情有可原。於是,漢景帝把劉徹叫來問詢。

  劉徹説:“這種情況,年的繼母對於年來説,所以掛了一個‘母’字,是因為年的父親的緣故,繼母所以掛了一個‘繼’字,是因為她並不是年的真正母親。現在繼母先作孽,下手殺了年的父親,則繼母下手之日,‘母’字藴含的恩情就已經斷絕了。這個案子,應該依法判處年殺人之罪,而不應該以大逆之罪論處。”

網絡配圖

  漢景帝聽了僅僅14歲的劉徹的一番分析後,年以殺人罪被棄市。如此看來,劉徹是一位天資聰穎且條理清晰的太子。

  但是,沒吃過苦頭,沒受過挫折。

  漢景帝劉啓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與父親一同開創“文景之治”

  前141年,劉徹從太子成了皇帝。十月,劉徹以“建元”為年號。皇帝以年號紀元,自此始於劉徹。這位少年天子即位之初,便是一番大有作為的派頭,誠如後來太史公所説:“漢興五世,隆在建元。”

  站在漢武的角度上,放眼帝國周邊,雖有北方的匈奴不時襲擾,但有持續幾十年的和親政策作為保障,還有邊關農貿市場作為輔助手段,算是安寧踏實。回頭再看看自己的身後,宮廷之內有竇太皇太后掌舵,秉持黃老治道。除去依附祖母的竇嬰及一干老人們,就是仰仗母親王太后和舅父田蚡的一干新人們。至於姑母大長公主和妻子陳阿嬌那一脈,也不過是祖母的跟班,不成氣候。

  1914年6月7日,一艘巨大的美國輪船“聯盟號”,今天成為許多船隻中的第一艘經過巴拿馬運河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輪船。這條已完工的運河長50英里,寬100到300碼,船隻必須通過3道船閘以彌補高度上的變化。

網絡配圖

  曾在埃及建造蘇伊士運河的法國人費迪南-德-萊塞普斯於1879年開始建造巴拿馬運河。1903年,美國政府從一個法國公司那裏買下了修建運河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 中古愛爾蘭語:Roibert a Briuis;蘇格蘭蓋爾語:RaibeartBruis,1274年7月11日-1329年6 月7日)是蘇格蘭歷史中重要的國王,王號“羅伯特一世”。他領導蘇格蘭人打敗英格蘭軍隊,確保王國獨立。

  羅伯特·布魯斯出生於蘇格蘭貴族世家,他的父系祖先為蘇格蘭-諾曼(法語化的維京人後裔)血統,跟隨征服者威廉從諾曼底來到不列顛,他的母系祖先則是蘇格蘭的蓋爾人。1292年蘇格蘭王位繼承權之爭中,他的祖父安南達爾領主五世“競爭者”羅伯特·布魯斯為主要競選者之一,但在競爭中失敗。由於拒絕向獲勝的政敵宣誓效忠而又避免被抓小辮子,“競爭者”羅伯特·布魯斯宣佈退出政壇。隔日後,“競爭者”的長子卡里克伯爵一世羅伯特·布魯斯也把爵位讓給長子羅伯特·布魯斯。之後,布魯斯家族與英國國王愛德華一世結盟反對出自巴里奧家族的新國王,並於1296年向英格蘭國王宣誓效忠。

  1297年,蘇格蘭爆發獨立運動,羅伯特·布魯斯接到緊急信件要求其支持愛德華一世的軍隊,但他藉機反動叛亂。他個人組織的叛亂稍後被鎮壓,其女兒也被脅逼送入英格蘭為人質,但同年稍後,蘇格蘭人在威廉·華萊士的領導下取得了史特靈橋之役的大勝,羅伯特於是再次開始活躍。

網絡配圖

  1298年愛德華在福爾柯克會戰中擊敗蘇格蘭叛亂首領威廉·華萊士,華萊士從護國公退位,羅伯特成為兩位繼任者之一。但另一位繼任者約翰·康明也正是當初蘇格蘭王位競爭者巴里奧家族的姻親,兩者因此無法合作,1299年,羅伯特正式退任護國公,後再次轉向愛德華。

  1305年華萊士被捕並被處決,蘇格蘭人獨立運動暫時消停。但羅伯特作為擁有繼承蘇格蘭王位資格的貴族,仍無法與另一位蘇格蘭大貴族約翰·康明同事。約翰·康明在蘇格蘭貴族間有廣大的關係,同樣擁有王位繼承權,並被認為更堅定地反對英格蘭的統治。1306年,兩人在一個教堂中爆發衝突,羅伯特殺了對方,並不久後自主加冕國王(因為這在教堂中的罪行而被革除教籍)。但在愛德華一世的鎮壓下,他領導的獨立運動並不成功,在會戰中失敗後,一度逃離蘇格蘭本土前往小島躲避。

  1307年7月,愛德華一世病逝,由無能的愛德華二世繼承,羅伯特利用這個機會於次年2月重返蘇格蘭再次領導獨立運動,開始連續不斷在游擊戰中取得勝利,奪取英格蘭佔領的哨所甚至城堡。1309年3月羅伯特第一次組織召開了自己的國會,1310年蘇格蘭教士階層決定承認其為蘇格蘭國王,1313年羅伯特也派下屬詹姆斯·道格拉斯進入英格蘭北部攻擊對方本土,但直到8年後的1314年,羅伯特都始終避免和英格蘭軍隊在開闊地正面會戰。

  1314年,蘇格蘭與英格蘭軍隊在班諾克本進行會戰並取得決定性勝利,此戰成為了蘇格蘭獨立運動的重大轉折點,此後雙方雖然仍有交手,但基本勝利已傾向於蘇格蘭人一邊。

  1320年,教皇開始承認羅伯特的地位,並收回了革除教籍的命令,1328年,愛德華二世的繼承者愛德華三世與布魯斯簽訂協定,承認蘇格蘭王國的獨立主權。

  1329 年,羅伯特病逝,被蘇格蘭人尊敬地稱為民族英雄。

網絡配圖

  廣為人知的“蜘蛛結網故事”,在一個版本中的主角就是羅伯特·布魯斯。由於其一生經歷顛簸,在最初加冕國王並抵抗愛德華一世的過程中又遭遇慘敗而不得不出海躲避,有傳聞即説當時他看到一蜘蛛在風雨中結網,雖屢屢失敗而不放棄,最後終於成功,於是大受鼓舞而決心東山再起。

  羅伯特被稱為“勇敢的心”,因為其晚年因深感自己曾為了家族利益而反覆無常,排斥異己又利用盟友,同時曾在教堂中手染鮮血,於是決心發動十字軍以洗脱罪孽。但他本人已病重無法隨軍遠征,即囑咐忠誠的部下詹姆斯·道格拉斯領導隊伍,並要求在自己死後將的心臟取出,保存在盒子中同行。羅伯特死後道格拉斯忠實地遵守了諾言,他在1330年早春離開蘇格蘭,脖子上戴着用鏈子綁住的銀製琉璃骨灰盒,裏面陳放着羅伯特·布魯斯的心臟。道格拉斯半路上塞維利亞受到了卡斯蒂利亞國王阿方索十一世的迎接,阿方索委託道格拉斯在對抗格蘭納達的摩爾人戰役時指揮他的一部分軍隊,此戰中道格拉斯中了埋伏,他取出盒中的心臟用力扔向前方,放聲呼喊:“向前衝吧,勇敢的心啊,就像以往汝曾經做的那樣,道格拉斯將追隨汝或者奮勇戰死”(Forward, brave heart, as ever thou were wont to do, and Douglas will followthee or die.)(一説為留在懷中並對其自言自語),最終戰死沙場。“勇敢的心”典故即由此而來。(好萊塢的改編電影《勇敢的心》源自此故事,但有較大的修改和偏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6657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人結拜為何要喝血酒?為何要燒三把半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