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寫有兵書幾篇 張良和韓信誰厲害?
韓信寫有兵書幾篇,張良和韓信誰厲害?韓信作為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必然有着獨特的軍事謀略,楚漢戰爭只不過是他的這些謀略的運用罷了,古今中外很多軍事家都想嚮往他的謀略。雖然如今有很多關於韓信作戰的著作,但是關於兵書,至今沒人知曉。
韓信寫有兵書幾篇 張良和韓信誰厲害?
在最早的有本縣誌中,曾有這段記載:“漢成帝曾命令任宏整頓兵書,其中就有韓信的三篇……。”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韓信曾經是有寫下三篇兵法,這是淮陰人對他的最早記載。
並且在《漢書*藝文志》也有這些記載:“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這段話是較為詳細的記載了確有此事,在漢朝建立之後,韓信和張良兩個人一起整頓兵法,在眾多家兵法中只取了三十多家。但是這些著作,都在呂后掌權之後,陷害韓信,將其殺害。呂后肯定是怕了韓信的威名對自己政權的影響,並且覺得兵書裏的這些兵法都不能留,以防後人對自己攻打,因此無情地燒燬兵書,把這些寶貴的東西毀滅掉。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楊僕為了找這些著作,但是已經無法找全了。之後任宏整頓兵書的時候,雖然把收集到的兵書分類成四種,但是其中也找不到任何關於韓信兵書的任何消息了。
綜上所述,韓信和張良兩個人一起整頓的兵書,其中肯定包含更多韓信的兵法。因此呂后迫害之後,為了抹殺韓信的功績,肯定對其兵書毀滅的更多,因此我們現在的人早已無法看到其真跡,此乃一大損失。
韓信滅齊
有關韓信滅掉齊國,歷史上有眾多説法,認為劉邦既然派遣韓信去攻打齊國,又為何派遣酈食其前去勸降,是有何用途。歸結起來,就是兩種説法。第一種是劉邦其實是想故意害死酈食其,然後讓韓信能夠攻破齊國;第二種是劉邦讓韓信帶兵前去,只不過震懾作用,是否攻打齊國得請示劉邦,然後再做判斷。但是這兩個説法都有點説不通。
第一種説法:據司馬遷的記載,韓信受命去攻打齊國,另派酈食其出使齊國勸降。假如在他出使之前,有人跟他説過韓信已經攻打齊國,他就不可能會前去送死,難道所有的漢軍將領,包括他的親弟弟酈商都在隱瞞酈食其嗎?讓他白白去送死,這個可能性很小,畢竟酈食其並沒有跟人有太大的利益的衝突,沒必要讓他去送死。最多人説的就是,派遣酈食其勸降,起到出其不備的效果,使韓信的大軍能夠更快的攻破齊國。這種做法極為殘忍,畢竟酈食其是一位老臣,劉邦敢這麼做,只會是傷透忍心,導致軍心不穩。因此這種説法錯的很離譜。
第二種説法:把韓信所率領的大軍當成是威脅存在,然後派遣酈食其出使。哪裏有這樣把刀子都已經架在人家面前,還要勸降,這無疑對齊國是一種恥辱,反而拼死反抗豈不弄巧成拙。
況且兩軍相爭是不斬來使的,但是酈食其依舊是死了,説明這種説法的可能性很低。並且從之後的事實來看,滅掉齊國,劉邦依舊是派了很多軍隊前往。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軍隊是威脅,並且滅齊還得需要增援,這隻會導致酈食其勸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之前,説到了蕭何追韓信,等到蕭何回到漢營,去見劉邦,劉邦大怒説:“你怎麼就逃跑了呢!”蕭何説:“我怎麼可能逃跑,我只不過是追一個要逃跑的人。”劉邦説:“逃的人是誰?”蕭何答:“韓信。”劉邦又問:“逃的人有這麼多,你為何就追他呢?”蕭何反問道:“大王是想要一直呆在蜀地,還是想爭奪天下呢?”劉邦肯定的説:“我當然是想打出去,一直呆在這裏,遲早是個死。”蕭何説:“大王如果想要出漢中,那就得重用韓信,這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你爭奪天下的依靠。”於是乎,他們兩個就討價還價,最終確立韓信為大將軍。
蕭何讓劉邦確立好良辰吉日,舉行拜將儀式,光明正大的拜韓信為大將軍。幾天之後,蕭何命人築造的拜將台已建成,劉邦就選了個吉日,帶着百官,來到壇前。只見壇前懸掛着帥旗,將印早已準備好,壇下一班金盔鐵甲的將官,都翹首着,不知道這個金印會花落誰家。只見蕭何代王宣王命,大聲喊道:“謹請大將軍登壇行李。”
出現的不是別人,就是韓信,他從容的上前,引起現場一片議論,認為他一個軍中不出名的小吏,怎麼就一步登天,成了大將軍呢。眾人見到劉邦的神態是畢恭畢敬的,對韓信另眼相看,至少讓百官心中也有所顧忌,會像聽從漢王一樣,聽從這新任的大將軍。
後來,韓信沒有辜負眾人所望,連年征戰,替劉邦最終爭奪天下。
韓信的謀士
眾觀韓信的一生,兵法詭異,計謀眾多。很多人認為這跟他身邊的一些謀士有關,雖然他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多點謀士,也多個參考。其中,就包括蒯通,對他的影響也是甚遠的。
蒯通何許人也,本名叫蒯徹,因為規避武帝之違而改成通。史書上對此人的記載,大多認為他是一個能説會道,懂得看清時勢,是一名説客。蒯通的一生,出現在歷史舞台的只有兩次,第一次是遊説徐工,令其投降於趙王。第二次就是楚漢將要接近尾聲的時候,他出來跟韓信説了一通。
故事發生在韓信接連平定三國之後,欲要帶兵攻打齊國的時候,軍隊都還沒過平原縣,劉邦就派自己的使臣去勸降齊國,於是乎韓信就想停止前進,準備回返。
正在此時,説客蒯通到來,他對韓信説:“將軍你受漢王的命令攻打齊國,但是漢王卻暗派使臣去勸降齊國,你身懷詔書卻要下令停止進攻嗎?酈先生只是三寸不爛之舌就勸降了齊國,但是將軍你率領大軍,功勞卻沒有區區一個儒生那般大。”這些話,韓信聽了之後,覺得甚是有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繼續下令進攻。
原本齊王已經勸降,還跟酈食飲酒,撤消了對漢軍的防禦,但是韓信正巧在這個時候,派軍攻打,使齊軍節節敗退。齊王認為酈食的失信,將其用沸水燙死,並兵敗而走。
正是由於蒯通的建議,使韓信攻下了齊國,並且想要讓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加劇了野心,並也加劇了劉邦對自己的猜忌。
張良和韓信誰厲害
劉邦賬下三大功臣,他們主管的方向不一樣,但是我們常常把他們進行比較,比如説張良和韓信。
張良跟隨劉邦,比韓信早太多,在韓信還沒有拜大將軍的時候,張良就貢獻了很多計謀,但是還是被項羽龜縮在漢中。直到韓信為將,才一改前恥,對項羽構成極大的危害,可見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能遠甚於張良許多。但是他們兩個最後還是一起編著兵書,張良雖弱與他,但是軍事才能並不差。
我們都知道張良師從於黃石公,黃石公何許人也,那可是秦末五大隱士之一,傳説他後來得道成仙,後人對他的才能稱歎不已,而韓信師從與他,肯定學到了一些真本事。據説張良曾帶着《素書》這一本兵書來助劉邦,我們不能否認張良的聰慧,但是跟他相比的韓信,有過之而無不及。史上沒有任何關於韓信師從誰的記載,更多的人認為韓信是自學成才,可見他的天賦肯定是較張良高很多。
張良的出身高貴,據説是出自於舊韓國宰相門第。他很會做人,懂得劉邦的心思,並能言聽計從。反觀韓信,我們都知道他出身很低,幼年曾受過很多的苦,甚至受過胯下之辱,雖然他很有才華,但是他不懂得隱忍,以至於漢朝建立之後,自認為功高蓋主,以至於遭到劉邦的猜忌,惡毒呂后算計他。
眾觀兩個人的晚年,張良雖被逼,歸隱山裏,據説他成仙了,這都是後人的猜測。而韓信就很悽慘,被殺於未央宮。
兩個有才華的人,都各有千秋,張良可能更適合於出謀劃策,而韓信是軍事方面,並沒有孰強孰弱的區別。
兵仙韓信
如果説中國歷史上誰能成為兵聖的話,那肯定是孫子,而兵仙的話,那就一定是韓信。他的一生戰功赫赫,次次戰役都可以當教科書式的值得後人學習。
首先他做的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個月就連破三秦,證明了自己有強硬的實力。之後就是渡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攻打魏王,連續消滅了兩個勢力。
甚至在劉邦把所有的精鋭調走之後,僅僅使用招募的新軍,背水一戰,拔掉敵軍的旗,換成自己的旗,完成以少勝多的戰役。沒人能夠想到一萬2的新軍可以打敗20萬的趙軍,可見他用兵之奇。
戰爭還在繼續,殺了陳餘,活捉了趙王和李左車,遂平定燕國。而劉邦這個時候,被楚霸王打得落荒而逃,來投奔韓信,這一夜,劉邦盜取了韓信的虎符,調走了韓信的手下7成的兵力,但這並不影響韓信繼續造成奇蹟。他只憑手下3成的兵力就偷襲成功齊都臨淄。並且覆滅了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龍且所帶領的20萬楚軍。之後,他請封為齊王,想要坐鎮東南。
最後,在垓下埋伏楚軍,逼的項羽自刎。韓信只不過是花費了3年不到的時間,大小戰役無數,但卻無一敗績,甚至於常常以少勝多。只要給他兵,他就可以橫行天下。可謂是軍事才華橫溢,少有人可以與之媲美。後世的劉伯温之輩,也難能與之抗衡。
如果説韓信不是兵仙,少有人不信服,能夠在諸侯割據的時候,橫掃天下,不是仙,那是什麼。
韓信背水一戰
自秦朝滅亡之後,又展開了數年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楚漢戰爭。而作為這次戰爭的關鍵人物,那就是漢王賬下的韓信,他對整個戰局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公元前205年,韓信在滅掉魏國之後,漢王又命令他去攻打趙國。而韓信進攻的必經之路,就得要通過一道極其狹隘的山口,趙王的20萬大軍就駐守在這裏,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有個謀士李佐軍對陳餘建議:“韓信一路下來,都是摧古拉朽,可謂是威風,現在特又不遠千里的攻打趙國,氣勢肯定無法抵擋。不過,他們軍隊的糧食運過來就得需要大半個月,距離甚遠,並且馬車很難在這狹窄的路口並進,漢軍的補給肯定會受影響。只要你給我3萬兵力,我定能斷其糧草,你只要固守城池數日,不跟他作戰,他韓信必定會被餓死。”但是這個建議得不到陳餘的許可,堅持用兵力優勢來戰勝韓信。
得此消息的韓信,大笑一場。派部隊離路口30裏的地方在安營,叫他們半夜吃一點點心,直到勝仗之後再大吃一頓。派遣2千騎兵在趙軍出來之後,迅速進入趙營,然後換上漢旗。最後使一萬兵馬在河邊,擺出一副要背水一戰的姿態。背水向來都是兵家大忌,認為這樣打仗,必敗。敵軍陳餘得知,大笑不停,認為韓信不懂兵法,不給自己留後路,想要找死。
等到天明,韓信率先發起進攻,雙方激戰沒多久,韓信就假裝撤退,向河岸的陣地靠攏,趙軍乘勝追擊。這個時候,韓信命令主力軍進攻,然而背水的士兵明知沒有退路,只能拼命抵抗。正在此時,韓信事先安排好的2千精兵,伺機佔領趙營,並插滿了漢旗。
趙軍覺得沒辦法取得勝利,想要回到營地,卻發現自己的營地早已丟失,信心大失,不聽號召。於是乎陣型全亂,被漢軍肆意殘殺。漢軍就獲得巨大的勝利。
收場的時候,有人問韓信:“背山倒是有,但是背水還是頭一次,你説我們能打敗趙軍,當時我還是深表懷疑的。”韓信回答:“兵法上不是説過“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你們明知道有退路了,那麼哪還有士氣,讓士兵們拼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