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中國古代國家領導人的警衞是怎麼樣的?

由 回秀蘭 發佈於 八卦

  導讀:保衞國家領導人,是各個朝代的頭等大事,古今亦然。古代的國家領導人,早期叫“王”,進入封建時代後稱“皇帝”。如何做好帝王的安保工作,各朝有各朝的條例和做法。總地來説,越往後安保的規格越高,在明朝,還引入了現代安保制度中常見的“秘密警察”制度。

  保衞國家領導人的條例,在古代叫皇家(王家)禁衞制度。在上古夏商周三代時期,應該就有相對完備一套制度,記錄周代典章制度的《周禮》中,便出現了負責王家禁衞的專業人員,安保設計相當周密。負責周王安保工作的,叫“宮正”,此職相當於今北京中央保衞局或中海南警衞局的局長,“掌王宮之戒令糾禁,以時比宮中之官府、次舍之眾寡,為之版以待。”大概意思是,宮正負責周王宮中禁令的制定和日常糾察、查禁,按時檢查王宮中各官府及值宿守衞人員,並做好記錄,整理成冊,以備查驗。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警衞人手不夠,則會緊急徵調各官府的官員子弟參與警衞,對進出人員盤查嚴格,禁止宮內外人員不按規定時間進出王宮。如果有需要,可隨時對可疑人員進行檢查,甚至搜身,即所謂“稽其功緒,糾其德行,幾其出入”。


  古代國家領導人居住與辦公地,稱為“禁地”,故其警衞人員稱為“禁衞”,警衞部隊稱為“禁軍”。當時周王禁地內明暗崗哨多多,“周廬千列,設戟百重”,欲行刺殺很難得逞。保衞周王分幾班人馬,依居、行、守三種警衞要求的不同,而選派出相應的警衞人員。其中負責王宮內日常值守的人馬最重要,要經過嚴格“政審”,得是貴族子弟出身。宮內值守負責人叫“宗伯”,算是周王心腹中的心腹,其地位很高,與“宗正”屬同一行政級別。


  周王的警衞人員重出身,主要是考慮貴族子弟“政治上可靠”,再是有當人質的意思,可避免諸侯、大臣在外叛亂。這套“政治上可靠”,講究家庭出身的政審制度,為歷代統治者借鑑,不是親信、心腹是當不了“警衞隊長”的。

  進入封建社會後,保衞國家領導的警衞人員數量大大增加,素質也得到極大提升,形成了完整的警衞體系,出現了獨立的武裝警衞部隊。秦朝建立的一套武裝保衞國家領導人制度,成為後代範本:從內到外有三個警衞層次,有“衞尉”、“郎中令”、“中尉”分別統領的三套人馬,執行不同的安保任務,警衞力量分工明確。遺憾的是,雖然秦朝保衞國家領導人是“三保險”,卻是出紕漏最多的朝代之一。秦二世胡亥便是讓自己的“警衞隊長”、郎中令趙成殺死的。

  可能是吸取了秦世二被禁軍殺死的嚴重教訓,漢朝在保衞國家領導人的制度設計上更講究,分工更明確。西漢有兩支武裝保衞力量,即“南軍”和“北軍”,西漢沿用秦朝的

  一套安保體系和名詞,“南軍司令”稱為衞尉;“北軍司令”稱為中尉,後易名為“執金吾”。南軍是核心警衞,負責西漢皇宮——末央宮的警衞工作,相於今中南海警衞團;北軍是負責整個長安城防衞工作的,相當於今京城衞戍部隊。劉徹(漢武帝)當皇帝后,考慮到禁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擴大了南軍編制,增設“羽林郎”,從而誕生了中國古代皇家核心警衞部隊的專業軍種——羽林軍。接着,劉徹又改造了北軍,增建7支禁軍,總共8校尉,分別駐紮在都城郊區,互不統屬,他們由執金吾領導,但執金吾卻無調動軍權,直接由皇帝指揮。


  後來,劉徹還成立了“繡衣直指揮使”,也由皇帝直接指揮。繡衣直指揮使可隨時到街頭偵察緝捕不法之徒,這產是遊離於法律之外的特務恐怖組織,後來的明朝錦衣衞或受此影響。除了南北二軍,西漢還成立了一支特別警衞隊,這是核心中的核心,頭兒叫“郎中令”,後改稱“光祿勳”。郎中令與衞尉的的崗哨,僅一門之隔,《漢舊儀》稱“殿外門舍屬衞尉,殿內門舍屬郎中令”,衞尉和郎中令互相牽制。

  如果皇帝控制不了禁軍,麻煩便大了,如東漢末期,皇帝根本指揮不動禁軍,曹操成了禁軍的實際統帥。最精鋭的“虎豹騎”是禁軍中的親軍,名義上是保衞國家領導人獻帝劉協,實則是奉曹操之命看守這位皇帝。後來曹操之子曹丕代輕易逼退漢獻帝,當了皇帝。

  由於國家領導安保上屢出紕漏,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動盪不安的,城頭大王旗變幻不斷,朝代更迭頻繁。一直到楊堅的出現,建立起隋朝,中國才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