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劉虞十萬雄兵為何打不過公孫瓚幾百人
劉虞此人,是漢末忠臣,在他擔任幽州刺史、幽州牧其間,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當時,幽州文官自然以劉虞為首,可是武將卻以公孫瓚為首。本來,公孫瓚要接受劉虞的節制,尤其是公孫瓚的軍需供應要倚仗劉虞。因此,兩人之間,在表面上還算是比較平和。
可是,隨着公孫瓚的強大,劉虞感覺公孫瓚就像一條魚,越來越大,越來越滑,越來越抓不住了。尤其是在公元191年時,公孫瓚以兩萬幽州兵馬,大敗侵入幽州的三十萬黃巾,並且成功收編了7萬降卒。公孫瓚兵鋒所指,即便是得到冀州的袁紹也為之側目,主動將自己佩戴的渤海太守印交給公孫瓚的兄弟,討好公孫瓚。雖然,在第二年,即公元192年的界橋大戰上,公孫瓚白馬義從被袁紹弩兵擊敗,但是青州大部分,幽州全境,依然在公孫瓚的控制之下。
公孫瓚勢力壯大,自然對擔任幽州牧的劉虞不放在眼裏。在公孫瓚看來,幽州若非有他,劉虞早就淪為他人刀下之鬼。
而劉虞也對公孫瓚越來越不滿。劉虞治理幽州,善待百姓,寬容夷狄,幽州內外一片讚譽,幾年來,從走遍地區到幽州避難的百姓竟然有一百多萬人。劉虞認為,治民首先要安民,愛民。可是,公孫瓚卻始終強調武力才是亂世生存的王道。
公孫瓚多次違背劉虞的指令,劉虞就上表朝廷,彈劾公孫瓚。而公孫瓚自然也不甘落後,上表彈劾劉虞,説劉虞故意扣下軍糧,萬一激起兵變,後果不堪設想。其實,當時董卓已經死去,朝廷由郭汜、李漼等人執政,哪裏關心什麼幽州事務,無非是推諉拖延而已。
既然朝廷無法調停,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就只能自己動手解決了。
公孫瓚早就準備和劉虞鬧翻了,於是私下裏修建城堡,鞏固防禦,籌備糧草,準備和劉虞一戰。而劉虞也多次找公孫瓚開會,希望藉機除去公孫瓚,可公孫瓚也看出風向不對,根本不去赴宴。劉虞擔心公孫瓚最終會作亂,於是決定自己搶先出手,收拾掉公孫瓚。
劉虞在幽州還是擁有絕對的人氣,雖然説公孫瓚在幽州掌控軍事多年,可是劉虞一聲號令,就集結了10萬兵馬。大軍浩浩蕩蕩開向公孫瓚的營地。當時正是秋季,公孫瓚把所有的軍隊都派出搶老百姓的糧食去了,營地裏只剩下不到一千兵馬,怎麼辦呢?投降嗎?死路一條!公孫瓚不會那麼傻。公孫瓚迅速做出應對,派人迅速突圍,通知外面的軍隊快速趕回,剩下人馬,到城樓進行防禦。
劉虞十萬大軍將公孫瓚的城池層層包圍,城中的守軍膽戰心驚,等待着劉虞發動進攻,等待着死亡的將領。
可是,公孫瓚心中也非常不安,雖然自己多年征戰,久經沙場,可是現在雙方兵力懸殊,自己這一千守軍,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到援軍趕回。可是,等到公孫瓚走上城樓,觀看敵情之後,卻哈哈大笑,放下心來。
手下人不明白公孫瓚,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還能笑出來。
公孫瓚把自己的心腹將領召集起來開會。公孫瓚認為,此戰我軍必勝。
為什麼呢?
原來,公孫瓚登上城樓,看到城下,確實是人山人海,十來萬人把城池圍了個密密匝匝。可是,劉虞處理民政是把好手,可是帶兵根本不行。十多萬人,沒有統一的節制,基本上是依照往日的歸屬,三千人,五千人駐紮在一起,根本沒有刻意的部署安排。其實,如果劉虞派一位將軍,帶領三五千人來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倒很危險。現在劉虞人馬眾多,號令不一,一旦騷動起來,前軍不見後軍,自相踐踏也大有可能。
公孫瓚分析的不錯。劉虞下達進攻命令的時候,竟然要求所有將士放火、射箭時不能燒燬民宅、不能傷及無辜,劉虞説:“無傷餘人,殺一伯圭而已。”劉虞手下的士兵,本來就很少集團作戰,加上劉虞如此命令,進攻起來就更縮手縮腳了。打了一天,城池都沒有拿下。
到了晚上了,劉虞下令休息。既然已經看出公孫瓚主力不在城中,劉虞本應該加強進攻,一鼓作氣拿下城池。可是劉虞卻認為士兵一天行軍作戰,過於辛苦,反正即便天亮,公孫瓚的援軍也未必能夠趕回。爭取在明天上午拿下就可以了。
夜深了,公孫瓚看到時機已到,就率領自己精心挑選的兩三百騎兵打開城門,忽然衝入劉虞大營。公孫瓚騎兵人人手持火把,衝入敵營之後把火把拋入敵人軍帳。劉虞的部隊,大多沒有經歷死戰,勞累一天,大都已經睡着。此時從夢中驚醒,看到到處火起,以為公孫瓚主力趕到,人人驚恐,毫無鬥志。
劉虞十萬人被兩三百人打得屁滾尿流,滿地找牙。公孫瓚乘勝追擊,竟然成功擒獲劉虞。
本來,公孫瓚即便勝利,也不敢擅自殺害劉虞。畢竟劉虞在幽州多年,名望極大。剛巧這時候,朝廷的欽差來到了幽州。欽差本來是到達幽州,對幽州牧劉虞進行封賞的,可是一進入幽州境內,就被公孫瓚控制起來。然後,公孫瓚以欽差駕臨,矯詔説劉虞謀反,以皇命殺掉劉虞一家。然後又矯詔任命自己擔任前將軍,正式接管幽州軍政大權。
劉虞本是漢末一位賢臣、忠臣。在漢末亂世,治理幽州,幾成一片樂土。當袁紹想要擁立劉虞稱帝,以對抗董卓挾持之漢獻帝時,劉虞堅決不從,並且以遠走匈奴威脅,表明心志。可是,在亂世,在推行仁政的同時,也要講究武力,講究詭道。一味仁德,連自身都難保,更不要説保護百姓,捍衞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