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普通蛇的白化種。一般分無毒和有毒兩種類型。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麼危險。但蛇聲名狼藉,老幼病孺一聽到或偶見到,沒有一個不畏懼三分和深感不安的。有的人甚至一聽到説蛇就會產生敏感性反應,頓時毛骨悚然,渾身出現雞皮疙瘩,以致由此休克。但是有人晚年卻生了條白蛇,這是怎麼回事呢?趣聞解密小編也想知道。
有根老漢祖上人丁香火不旺,到了他爹那輩,就只有他這麼一個獨苗。成親之後,本指望多添男丁,延續香火,可老兩口子都快六十了也沒有養過一男半女,眼看這有根老漢就要成斷根老漢了。突然有一天,有根老婆從地裏回來後便説自己不舒服,還一個勁的乾嘔。有根老漢把村裏的赤腳醫生找過來一檢查,他老婆居然是有喜了。
得到這個消息,有根老婆高興的跟什麼似的,每天樂樂呵呵的給未出世的孩子做着小衣服,縫虎頭鞋,可有根老漢在一旁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來幾年前有根老漢看着自己都這麼大歲數了,知道想要孩子是沒有希望了,便沒再和老婆同過房。村裏也有人議論他老婆,他也不去計較,心説老太婆都這麼大的年紀了,早過了生育的年齡,別説是我的種,誰的種她也懷不上啊。
眼看着自己老婆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來,有根老漢越想越覺的蹊蹺,就勸老婆去醫院看看,是不是害了什麼病了。可他老婆説什麼也不去,説就是懷上了,肚子裏的娃還動呢。轉眼十個月過去了,到了臨盆的這一天。有根老婆在屋裏炕上疼的直叫喚,兩個接生婆出出進進的忙活着,有根老漢蹲在院子裏,一口接一口的抽着煙捲,臉上絲毫沒有即將要當父親的喜悦。
大約只過了一個多小時,就聽見接生婆尖着嗓子喊了一聲:“媽呀!”緊接着又是幾聲東西摔碎的聲音。有根老漢知道是出事了,趕緊的跑進屋,見他老婆癟着肚子,躺在炕上呼呼的喘着粗氣,兩個接生婆有一個趴在炕沿上,看樣子是暈了過去,另一個也倒在牆角,嚇的渾身篩糠,哆哩哆嗦的望着炕下邊的血盆子。老漢拿眼一看,頓時嚇了一跳,只見那盆裏邊竟趴着一條半米來長的身上還帶着血絲的白蛇。
消息傳出,村裏頓時就炸了營。眾人議論紛紛,説什麼的都有。有的説有根老漢進山套狐狸,衝撞了狐仙,狐仙發怒讓他老婆生了個蛇妖;也有説他老婆本來就是個蛇精,修煉到了歲數便產下了後代;村長兒子在外地混過幾年,自認為見多識廣,在大喇叭裏胡説八道,説這種情況城裏頭也有,叫返祖現象。
有根老婆受不了打擊,沒兩天就嚥了氣。村長指着那條白蛇對有根老漢説,這東西留着不吉利,還是趕緊的把它弄死。有根老漢剛給老伴辦完了後事,望着牆角里凍的縮成一團的白蛇,心一下子就軟了下來。心想它怎麼説也是老伴懷了十個月生下來的,也算是我的半個孩兒了,讓我把它弄死,我咋能下的了這個手啊。
第二天,有根老漢便背了鋪蓋,抱着那條白蛇,跑到深山裏搭了個窩棚。從此就住在那把蛇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給養了起來,每天給它喂水餵飯,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白孩兒。後來,村裏的人覺的這事不吉利,便都從此閉口不提;這個村子又是地處羣山之中,水電、公路都不通,消息也傳不出去。於是,這件事就這麼的給瞞了下來。
時間一晃十幾年過去了,省裏有人在這片山裏開發了旅遊區,寬寬的公路一直修到村口,許多城裏的男男女女紛紛揹着包跑到這裏來旅遊。村裏的人們也都沾了旅遊區的光,靠賣土特產、紀念品之類的東西發了家。可是好景不長,旅遊區剛剛火了沒幾個月便傳出有一批遊客在山裏失蹤的消息。
辦公室的負責人聽了這件事,心想搞不好以前那幾個失蹤的人就是讓它給吃了,要不到現在怎麼連屍首都找不找?眼見着旅遊區的效益越來越差,要是不把這個禍害除了,恐怕以後就沒人敢來這旅遊了。於是當下便組織了一批人,進山打蛇。
打蛇隊在山裏轉悠了十幾天,卻連個蛇毛也沒看着。有天晚上在老鄉家借宿的時候,那家主人偶然間跟他們説起了十幾年前有根老婆生了條白蛇,有根老漢又帶着蛇跑到山裏的事。隊裏管事的人急忙問那有根老漢現在在哪,主人説就住在前邊這座山的山坳裏,那邊野果子多,野物多,人在那能活。
沒兩天,接到報告的旅遊區辦公室就派人找到了有根老漢住的窩棚,把白蛇的事跟他一説。老漢起初不信,説我那白孩兒雖然是個畜生,但它只吃林子裏的野物,從來就沒有傷過人。來人説你不信也得信,那人不是讓你養的蛇吃了還能是讓耗子拖了?既然它能吃野物就也能吃人。你養出來的禍害,你就得負責把它弄死,要不然你就得吃官司,給那幾個人償命。
有根老漢一聽要償命,心裏就害了怕,只好去山裏找他的白孩兒。白孩兒看到了有根老漢,非常高興,立刻從暗處游出來盤着有根老漢跟他親熱。老漢看到白孩兒,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一屁股坐在地上罵道:“我帶着你在山裏躲了十幾年,到底還是沒能把你的命給保住;你這個畜生咋也自己作死,山裏野物這麼多就不夠你吃的?你咋個還吃起人來了,現在外邊的人要你償命吶。”白孩兒像是聽懂了老漢的話,甩了甩頭,用尾巴在他腿上一勾,把帶他到了一處峭壁前。峭壁上有個山洞,洞口只是一道窄窄的裂縫,非常隱蔽,要不是白孩兒領路,一般人還真難發現。
山洞裏邊很大,地上散落着許多金銀首飾。有根老漢看了一眼地上的東西,心説這可能是被白孩兒吃掉的人身上帶的,消化不了就吐在了這裏。想不到自己養大的白蛇竟做出了這樣的事,也着實的該死,便長嘆了一口氣説道:“孩兒啊,你做的孽太重了,我下不了手,你還是自己尋個了斷吧。”白孩兒聽他説完,低下頭不動了,似乎顯的很委屈。過了不知多長時間,白孩兒抬起頭,蹭了蹭有根老漢的臉,慢慢的爬到峭壁邊,把頭猛的甩在石壁上,撞了個稀爛。
有根老漢抱着死去的白孩兒哭了好一陣,就找地方挖了個坑把它給埋了。回到家後,想起了那些首飾,便通知了旅遊區的人去拿。旅遊區的人按老漢説的地點找到了那個山洞,一看裏邊的東西,大吃一驚。那些首飾根本不是現代的東西,都是有了年頭的古物,便立刻通知了當地的考古部門。考古專家們過來一看,果然是一個古代富貴人家的墓葬,便組織發掘,從裏邊出土了不少的陪葬品。
最後還從一個被落石堵住的墓道中掏出來幾具現代人的屍體,公安局的人過來一查,正是以前在山裏失蹤的那批人,一個都不少。原來那些人都是偽裝成遊客的盜墓賊,聽説了這裏有古墓,便跑來這裏摸金。結果金沒摸到,反被塌下來的石頭堵住了墓道口,給悶死在了裏邊。
有根老漢聽説了這事,悔的一口氣沒上來,生生的就給憋死了。後來有個研究動物的學者想把白蛇的屍體帶回去做成標本。可把那個蛇墳挖開後一看,裏邊除了一堆枯黃的蛇皮外什麼東西也沒有。那個學者向一個路過的老太太打聽。那老太太就跟他説,有根老漢死的那天,晚上颳大風,她親眼看到白孩兒從土裏爬出來,褪下了蛇皮變成龍飛走了。這樣的話學者當然不會相信,可村裏的好多人也都説他們在那天晚上確實看見有一道白光從那個墳裏飛出來,真真的就是個龍形。
變態 泰國牛人活吞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稱山萬蛇、過山峯、大扁頸蛇、大眼鏡蛇、大扁頭風、扁頸蛇、大膨頸、吹風蛇、過山標等。
雖稱為“眼鏡王蛇”,但此物種與真正的眼鏡蛇不同,它並不是眼鏡蛇屬的一員,而是屬於獨立的眼鏡王蛇屬。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相比其他眼鏡蛇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之一。
在中國西南與華南地區常有出沒,通常棲息在草地、空曠坡地及樹林裏。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眼鏡王蛇毒性極強。
眼鏡王蛇喜歡獨居。白天出來捕食,夜間隱匿在巖縫或樹洞內歇息。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像其他眼鏡蛇一樣,在受到危險時會抬起身體的前三分之一,然後它會張開嘴,露出毒牙,一面盯着對手,一面留意着四周的環境。一旦眼鏡王蛇認為自己處境危險,它就會毫不猶豫地發動攻擊。 主要捕食蛇類和蜥蜴,也吃鳥類、鳥卵和鼠類。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的食物通常是其他蛇類,眼鏡王蛇的體內有抗毒的血清,所以當其他毒蛇對眼鏡王蛇施咬時,眼鏡王蛇通常會安然無恙。食物包括體積適合的蟒蛇,其他種類的毒蛇與無毒蛇,像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鼠蛇等,而當食物不充足時,它們甚至連其他同類也會吃,因此,眼鏡王蛇又被稱之為“蛇類煞星”。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是一種智商很高的蛇類,它們捕獵其他的蛇,而且能分辨對方是否有毒。在捕食無毒蛇時,眼鏡王蛇並不輕易使用毒液,它會隨便咬上一口不放,任憑獵物掙扎反抗,直到死後再慢慢吞食。在捕食毒蛇時,它則不會輕舉妄動,而是不斷挑釁,當對方終被激怒向它發起進攻時,眼鏡王蛇會機警地躲閃,最後獵物身心疲憊、無心戀戰時,它看準機會,一口咬住獵物頭頸並釋放毒液將其殺死。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眼鏡王蛇行動敏捷,頭部可靈活轉動,不但可向前後左右方向攻擊,還可以垂直竄起來攻擊頭頂上方的物體。咬住東西后常不會輕易撒口,毒液中幹毒約100毫克,而平均致死量為12毫克,被咬者會在數分鐘內引發腫脹、反胃、腹痛、呼吸麻痹,出現言語障礙,昏迷等症狀,人在被咬後的半小時內如沒有及時的藥物治療必定死亡。
泰國人活吞眼鏡王蛇
中國境內最著名毒蛇:眼鏡王蛇才第三
中國境內十大著名毒蛇:最毒竟是它?
中國地域廣闊,南北氣温温差大,物種豐富,毒蛇資源也很多,其中主要的毒蛇有銀環蛇、金環蛇、蝮蛇、眼鏡蛇、五步蛇等,下面小編就來滿足一些蛇友的興趣,分享一些中國最著名的十大毒蛇。
第一名(冠軍):白唇竹葉青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學名] trimeresurus stejnegeri[分類地位] 蛇目:蝰科
[形態特徵] 體長60--75釐米,尾長14--18釐米,體重約60克.頭呈三角形,其頂部為青綠色,瞳孔垂直,呈紅色,頸部明顯,體背為草綠色,有時有黑斑紋,且兩黑斑紋之間有小白點,最外側的背鱗中央為白色,自頸部以後連接起開形成一條白色縱線,有的在白色縱線之下伴有一條紅色縱線.有的有雙條白線,再加紅線.亦有少數個體為全綠色.腹面為淡黃綠色,各腹鱗的後緣為淡白色,尾端呈焦紅色.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區陰濕溪邊,雜草灌木叢和竹林中,由於綠的體色和善於纏繞的尾巴,很適應樹上生活,它們常吊掛或攀繞再溪邊的樹枝或竹枝上,體色與棲息環境均為綠色,極不容易被發現.有時也盤踞在石頭上,頭朝着溪流,若受驚擾就緩緩向水中游去.晝夜均活動,夜間更為頻繁.竹葉青是常見的毒蛇,屬管牙類.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的排毒液量為28毫克左右.捕食鳥,蛙,鼠類,有冬眠習性.冬眠期由大雪至驚蟄,5月份出洞.為卵胎生,7--8月產仔,每次產7--8條.剛出生的小蛇就有毒牙,也能傷人.
[分佈] 甘肅、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安徽、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國外見於尼泊爾、越南等地。
第二名(亞軍):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比較大,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稜,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併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幹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衝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佈]遼寧、吉林、黑龍江、俄羅斯遠東地區與朝鮮半島等。
第三名(季軍):眼鏡王蛇 Ophiophagus hannah
俗稱山萬蛇,過山峯,過山烏,扁頸蛇,大吹風蛇, 英雄蛇, 麻骨烏, 蛇王, 大眼鏡蛇, 大膨頸蛇, 大扁頸蛇, 黑烏梢等
[英文名] King cobra、Hamadryad
[形態特徵] 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 ①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 ②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 ③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 V 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 個,激怒時其前身1/2 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 ④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生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
[中毒症狀] 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狀燒灼似劇痛,10天后局部壞死。腫脹達於軀幹持續約 18天。全身水泡,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通常是咬後第 5天出現。創傷要幾個月才痊癒。
[分佈] 浙江、江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xz。國外分佈於東南亞, 南亞。生活於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區。
第四名:灰藍扁尾海蛇 Laticauda colubrina
體型細長,體長可達200釐米,體重0.5--1.5公斤.身體前部為圓形,後部至尾部逐漸變成側扁.體背部青灰色,從頭至尾有51--68個青灰黑色的寬橫紋環繞蛇體.腹部黃色或橄欖色.
地區分佈
產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沿海;國外見於印度半島沿海等地。
第五名:尖吻蝮(五步蛇) Deinagkistrodon acutus
頭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鱗與鼻鱗形成的一短而上翹的突起。頭背黑褐色,有對稱大鱗片,具頰窩。體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個方形大斑塊。
腹面白色,有交錯排列的黑褐色斑塊。體形粗短,最長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鱗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僅有極細的弱稜,其餘均具有結節的強稜,體表粗糙。
腹鱗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鱗完整。尾下鱗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為雙行。尾尖一枚鱗片側扁而尖長,俗稱"佛指甲"。
[分佈] 在我國分佈範圍大致在東經104°以東,北緯25°到31°之間。已知的分佈地區有安徽(南部)、重慶、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廣西(北部)、貴州、廣東(北部)及台灣省。國外只見于越南北部 。
第六名:金環蛇 Bungarus fasciatus
全長12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較寬的金黃色環紋,體尾共有19~27+3~5環,黑黃二色寬度約相等。
頭背黑褐色,枕部有淺色倒" 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軀幹橫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圓鈍。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
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14~230,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29~39枚。
[分佈] 我國分佈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
第七名:銀環蛇 Bungarus multicinctus
全長1000~18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藍黑色,具30~50個白色或乳黃色窄橫紋;腹面污白色。頭背黑褐,枕背具淺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較尖。
頭橢圓形,與頸區分較不明顯,關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片,無頰鱗,上唇鱗7,2-2-3式。背鱗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鱗擴大呈六角形;腹鱗203~231;肛鱗完整;尾下鱗單行,37~55枚。
本種有2亞種:指名亞種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鱗203~218,背面白色橫紋30~50個;雲南亞種B. m. wanghaotingi 腹鱗213~231,背面白色橫紋20~31個。
[分佈] 指名亞種分佈於我國長江以南各省,包括台灣、海南與香港。雲南亞種僅見於我國雲南省西南部。國外分佈於緬甸、老撾及越南北部 。
第八名:原矛頭蝮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頭長呈三角形,頭長約為其寬的1.5倍.頸細 頭背布有很多細鱗片 吻較窄
兩鼻間鱗較小,隔有數片更小的鱗片 左右兩眼上鱗之間一橫排上有小鱗14--16片
鼻鱗與頰窩鱗前緣之間有1--數片小鱗
體長1米左右 體背顏色棕褐 在背部中線兩側有並列的暗褐色斑紋 左右相連成鏈狀
腹部灰褐色 有多數斑點
棲息于山區森林中 尾具有纏繞性 夜行性 食蛙 蜥蜴 鼠 鳥
主要分佈省份: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河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陝西 甘肅 台灣
第九名:圓斑蝰 Vipera russellii
分佈於 福建 廣東 廣西等...
食鼠類的小型哺乳動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記錄為63仔..
棲息於丘陵地帶 多見於稻田 在通風涼爽或陰暗處...
頭呈三角形,體粗尾短,頭背有三塊圓斑,體背有三縱行大圓斑,背脊一行圓斑與兩側交錯排列,圓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鑲以黃白色邊,性兇猛 。
國內分佈:福建(詔安,泉州,惠安,仙遊,南安),台灣(花蓮,瑞穗,台東,高雄,恆春, 圓斑蝰成功,屏東,台北),廣東(韶關,廣州),廣西(南寧)。國外分佈: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泰國。
第十名:舟山眼鏡蛇 Naja atra
[識別特徵] 全長1000~2000 mm。具前溝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沒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黃白色窄橫紋,在幼體較為明顯。受驚擾時,前半身豎起,頸部扁平擴展,顯露出項背特有的白色眼鏡狀斑紋或此斑紋的各種飾變。
腹面污白色,頸腹具灰黑色寬橫斑及其前方的兩個黑點。頭呈橢圓形,與頸區分不十分明顯,頭背具典型的9枚大鱗。沒有頰鱗;上唇鱗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鱗後入眶。第四、五兩枚下唇鱗之間嵌有一枚小鱗。背鱗平滑,中段21(19)行;腹鱗162~182,肛鱗完整或二分,尾下鱗38~53對。
[學活習性] 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700 m左右的平原、丘陵與山區,見於灌叢、竹林、溪澗或池壙岸邊、稻田、路邊、城郊,甚至進入花園或住房。白晝與夜晚均見活動。捕食魚、蛙、蜥蜴、鼠、鳥及鳥蛋、蛇等。每年5月前後出蟄,11月進入冬眠。卵生,5~6月交配,7~8月產卵7~19枚,卵徑42~54 mm×26~31 mm;約經50天孵出仔蛇,全長約200 mm。
[分佈] 我國特有種。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西至廣西東北部、貴州、重慶東南部,包括台灣、海南及香港。
世界上最恐怖的十種毒蛇
正宗太攀蛇 世界上毒性最大的蛇類之一,它一次可以分泌出60毫克的毒素,足以使數人斃命。
納米比亞沙漠測行蛇
神秘而令人恐懼的喜瑪拉雅白頭蛇
樹眼鏡蛇 西非獨有,罕見
水蚺 世界上最大的蛇類,體長可達8米,而且,還會吃人……
變色蛇 劇毒 在馬達加斯加島上,有一種當地人叫“拉塔那”的蛇,其顏色能隨時變化:當它游到青草叢裏,全身變成青綠色;盤纏在枯木或岩石上時,全身變成褐黑色;置身於紅色土壤中,顏色又變得和土色一樣。這種蛇頭小身肥,樣子雖醜,但喜歡捕食各種害蟲和老鼠。
北美洲的葡萄樹蛇
赤尾青竹絲,台灣東南亞等地,有毒
魔鬼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