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發明家發明的衣服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長。它適合低至36個月,高至6歲所有孩子的身型。據《太陽報》9月7日報道,Ryan Yasin在為他的侄子買了適合他的年齡的衣服後,開始變得沮喪起來,因為他發現孩子的身體已經變得太大了。
厭倦了為你的孩子們買衣服,卻發現一週後他們又已經長大了?一位英國發明家希望發明一種衣服,使用伴隨孩子同時生長的材料,終結這種父母的痛苦。這位24歲的特立獨行者,曾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學習航空工程,後來加入了皇家藝術學院的全球創新設計課程,他決定嘗試一種特殊的布料,當拉伸時它可以變得更寬更長。
他對材料進行了摺疊和加熱,來觀察反應。他把服裝第一版做的防水、防塵,甚至防皺。在將來這件衣服將適合38個月到6歲大所有孩子穿。"通常當父母為了省錢會為孩子提前買好衣服,他們的衣服是巨大的,輕薄的,厚實的",他説。
"我在侄子和侄女身上試穿了我製作的初版,他們都很喜歡這衣服,所以我姐姐説我很有想法,我決定好好做下去",Ryan的努力讓他獲得了詹姆斯戴森獎,並獲得了£2,000(約合1.7萬元)的獎金,這將進一步推進他的想法。
通常孩子們在頭兩年裏可以長出驚人的幾個碼。平均而言,在孩子滿三歲之前,英國父母花費超過£2000在服裝上。這款名為Petit Pli的服裝是可回收利用的,可以帶有多種顏色和款式,並將具有“價格競爭力”。Ryan計劃擴大他的服裝覆蓋範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們提供服裝。
例如設計一件衣服,滿足從兩歲到五歲的孩子,或者六到三歲的孩子。他説贏得英國詹姆斯戴森獎是一種榮譽,並補充説“它將幫助我組建一個跨學科團隊的專家,將Petit Pli 推向下一個階段。”,他希望將來將服裝推向全世界,並且引入時尚元素,觸摸起來有更多的不同。
他補充道:“我想通過我們的這第二層皮膚來增強人類的能力。”,“我認為我們今天生產服裝的方式仍然很陳舊,我們想讓服裝跟上我們在其他行業所經歷的技術繁榮。”
孩子長大的性格形成,往往和孩子在年幼時的每一步的成長階段有關。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沒能正確的去引導,也許你的孩子會出現某些問題。那接下來,咔拉寶寶就為大家講講孩子會遇到的哪些問題吧!
一、
接受失敗的能力
在小朋友的世界裏,都有一顆強烈的虛榮心,在那一發展階段,她們的世界裏不容許自己存在一丁點的失敗,在所有的比賽中勝利就應該是自己的。還記的在《爸爸去哪兒》的鄒明軒嘛,在第一期爸爸們的運動會中,爸爸們都在拼勁自己的權利為孩子贏得更好的早餐,不服輸的軒軒告訴爸爸一定要贏,可是其他爸爸在那一環節都實力太強,導致軒軒爸爸輸了,軒軒因為好勝心太強,結果一聽到結果就哇哇大哭,這時的軒爸,非常耐心的蹲下將軒軒抱着,告訴他説,輸了比賽沒有關係的,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
......
給軒軒説了很多,漸漸的軒軒停止了哭泣,聽了爸爸的話軒軒開始露出了童真的笑臉,倘然接受這此比賽的失敗,當你的孩子在這一階段也出現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結果沒有那麼重要的,體驗其中的每一個環節才是最重要的,要讓孩子能夠勇敢的面對自己的失敗,擁有能夠接受失敗的能力。
二、
閲讀能力
2-6
歲左右的小朋友是最鬧騰的,從小就是爺爺奶奶的大寶貝的她們,在家裏稱王稱霸,永遠都不消停,這大概也是孩子最真實的一面,貪玩,所以在她們的字典裏是沒有安靜這個詞語的。叫他端端正正的坐着都難,在這一階段,作為父母更加是要培養孩子的一個能夠自我安靜的習慣,雖説是閲讀能力,其實在這一階段,孩子認識的字並不會很多,但是確實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接收信息的能力是最強的,父母每天可以安排
1-2
小時的閲讀時間,剛開始選擇一些簡單的圖畫版的故事書,以提高孩子對閲讀的興趣。
三、
交流能力
人的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交流能力也是從小影響的,小時候家人過於嚴苛會一定程度導致孩子出現內向的性格,主要表現為:不太愛説話,喜歡獨來獨往,在朋友團隊裏屬於安靜沒有主見不善於表達的人等系類表現。所以為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家長在孩子各個階段都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的成長,多鼓勵孩子,不要吝嗇你對孩子讚賞的話語,這將是影響孩子交流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
當然左右孩子一生的能力遠不只這些,如:多語言能力,自制力,領導能力等。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人的陪伴,也離不開家人的正確指引。
在中國有一款很牛的幼兒洗護產品
----
咔拉寶寶,咔拉寶寶這個產品不僅僅只是一款針對
0-6
歲寶寶的無添加的氨基酸健康洗護產品,更是將我們的幼兒教育理念融入到我們的洗護產品中,同時整個產品中還配套着咔拉寶寶團隊出品的《藏在生活中的教育》通過裏面的一系類的教育理念,和附帶的親子互動小遊戲等,很好的幫助我們的媽媽更好的融入到孩子的成長中。輔助性的解決媽媽們在孩子成長中遇到各種小問題,咔拉寶寶絕對是一款非常用心的產品,媽媽們值得擁有。
當然咔拉寶寶提醒各位家長們,不管你現在多忙,每天工作回家後多累,都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應該多多抽出時間陪伴你的孩子,享受那份美好的幸福,而不是每天對着手機,家長們十月懷胎辛苦生下的是你們的可愛的孩子,而不是冷冰的手機哦。所以現在開始放下你們的手機,陪伴孩子經歷着每一個人生階段吧。
(2017-09-04)
在里爾的皮埃爾·莫魯瓦球場,天空有一顆星看着威爾士。
全隊在草皮上滑翔俯衝,貝爾習慣地擺出了心形……四年前,威爾士的世界排名只有117,如今他們來到了歐洲盃四強。就像功臣羅伯森·卡努説的那樣:“一切都是斯皮德帶來的改變。”
加里·斯皮德,前威爾士隊主帥,2011年11月自縊身亡。
斯皮德從方方面面改變着威爾士的足球,勾勒着球隊通向世界舞台的藍圖,就如同現威爾士隊主帥科爾曼説的,我只是在沿着斯皮德的路前進。
斯皮德是威爾士的領路人。
他如果還活着,一定會為我們驕傲
比賽的第55分鐘,貝爾發動長傳,拉姆塞右路突破傳中,羅伯森·卡努在禁區中路背身拿球瀟灑轉身,比分變成2比1。
完成這次進球配合的3名威爾士球員,都是斯皮德當年極力培養的年輕人。這樣的進攻配合,正是斯皮德曾經最希望看到的。
“我們如今有一批年紀相仿的年輕球員,他們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起踢球,也有充裕的時間進行磨合和提高。”
威爾士球迷的耳中似乎又響起了斯皮德當年上任時説出的豪言,“他們能持續性地幫助威爾士在世界舞台上登場。”
打造一支年輕的球隊,自始至終都是斯皮德的目標。
在2010年上任後,他將隊長袖標親手交給了年僅20歲的拉姆塞,後者當時只為威爾士出場過12場比賽。特別是在斷腿之後,拉姆塞已經16個月沒有為威爾士出場了。
訓練場上,斯皮德總是親力親為。
“他如果還活着的話,一定會為我們感到驕傲。他真的一直堅信我們能打出好成績。”拉姆塞説他一直將斯皮德視為自己的偶像,不管是踢球還是為人處世。
斯皮德也是一種信念,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刻,從球員到教練都會談到斯皮德,“威爾士向來不被人們看好,但只要眾志成城,就不畏懼任何對手”。
“斯皮德就是那種一走進房間就能讓氣氛變好的人,我們知道他一直在我們身邊。”尼爾·泰勒説。
而當去年10月威爾士歷史性晉級歐洲盃決賽圈時,貝爾只是説:“我們是為了斯皮德和他的家庭而戰。”
2011年11月27日,加里·斯皮德自殺身亡。
鉅變之路,親力親為
僅僅只有四個月短暫執教經歷的斯皮德改變了威爾士。
斯皮德是威爾士足壇“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首先建立的就是運動科學概念。
他委任達米安·羅登為威爾士隊的運動科學主管,並聘請有着“荷蘭射線”之稱的沃爾海延為體能教練。
在助理教練奧欣·羅伯斯的幫助下,斯皮德對威爾士隊陳腐而定式的治隊理念進行改革,説服了威爾士足協開始與現代足球的科技水平接軌。
“威爾士的財政狀況一直很糟糕,但是斯皮德卻把運動科學家、理療師和GPS系統帶給了威爾士隊,這些東西你以前只能在一家職業俱樂部裏體驗到。”
曾代表威爾士出場78次的貝拉米在威爾士擊敗俄羅斯晉級淘汰賽後潸然淚下,他也承認他的淚水更多是為了斯皮德而流的。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每一位和斯皮德共事過的人,都被他的嚴謹所感動,雖然只有短短11個月。
揮手作別,不忘斯人。
威爾士隊從訓練到比賽的每一個細節,包括酒店安排,旅程安排,訓練設施的準備,更衣室的物品配置,事無鉅細他都要親力親為。
“他徹底顛覆了威爾士人對足球的理解,讓我們擁有了一個新的構架。”尼爾·泰勒始終記得斯皮德在訓練場上經常説的一句話,“從現在開始,我們要用正確的方式踢球了。”
正因如此,在他突然離世之後,繼任者克里斯·科爾曼教練沿着斯皮德的路,繼續強化着他留下的建隊理念。
“斯皮德引入了運動科學和新的足球體系,是他點燃了威爾士。”從10歲就認識斯皮德的科爾曼在本屆歐洲盃上備受褒獎,他則一直感謝着他的前輩,“每一天他都在我的腦海裏,指引着我面對不同的比賽。”
埃弗頓主場紀念斯皮德。 視覺中國 資料
世界上只有一個斯皮德
當小組賽威爾士3比0橫掃俄羅斯後,近兩萬名威爾士球迷爆發出了整齊的歌聲,“世界上只有一個斯皮德”。
5年前,當斯皮德突然在家中自縊後,威爾士球迷也在自由球場曾經高唱過“世界上只有一個斯皮德”。
1969年出生的斯皮德是當之無愧的“英超活化石”。
“斯皮德和希勒是我生命中遇到過的最具職業精神的兩名球員,所有的讚賞一併奉上都毫不為過。早做準備、態度端正、專業精神、舉止得體、示範引導、球員楷模……你不可能在別處再碰上兩個相似的人了。”
在羅布森爵士的自傳《Farewell but not goodbye》中有這麼一段描寫斯皮德的話,斯皮德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他是第一個在英超聯賽上場次數達到500場的球員,也是第一個在球員生涯的每個英超賽季都有進球的球員(連續18個賽季)。
斯皮德永遠不乏熱情,他還能從教練位置迴歸球員。2007年5月,斯皮德被任命為博爾頓一線隊助理教練,幾個月後,他卻又迴歸到了球員的崗位上。
在去年9月出版的一本名為《團結讓我們更強大》(Together Stronger)的書中,作者克里斯·瓦森稱讚斯皮德是:
“一位有着如海報上的男模般微笑的男人,一位可以模糊年齡代溝來激勵球隊的絕對領袖,一位富有遠見、將建隊的每個細節都以專業角度去對待的主帥”。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天變變”:英俊瀟灑!
網友“第二夢之花事了”:抑鬱症
網友“南國北方_蔡先生”:90年代利茲聯隊和紐卡聯隊的支柱呀!
網友“隨心所欲”:難道是過於追求完美的抑鬱症?只能説太可惜了。
網友“小秦獸”:抑鬱症
網友“大衞Aipha”:大腦病變
網友“子小_墨離”:抑鬱症啊
網友“王先生”:抑鬱症
網友“西風呼嘯”:威爾士足協的聲明説:“我們很難過地宣佈威爾士隊主教練加里·斯皮德的死亡,我們向他的家人表達哀悼,在這個悲傷的時刻,我們請求所有人尊重斯皮德家人的隱私。”——引自網頁
網友“自然捲”:願這支威爾士帶着他的遺願登上頂峯
網友“diana丹丹”:這樣對事業如此熱愛,又對隊員及其關愛的人,為何會自殺呢?
網友“diana丹丹”:這樣對事業如此熱愛,又對隊員及其關愛的人,為何會自殺呢?
(1970-01-01)
孩子
教育
心得,作為實施神奇的土地義務教育的施播者——廣大的教育者。首先,我們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的赤誠的心。我們的職責是播撒團隊的恩情。播撒愛的種子。把團隊的愛惠澤到所有的兒女。把她母親般的愛滋潤着每個兒女。所以説,我們的工作,是陽光下最光榮的事業。我們的工作,是愛的教育。
大學者胡適曾經這樣説:“一個人小的時候,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聖大賢大英豪大豪傑,或者是成就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在這家庭教育四個字上分別出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多了,家庭條件好了,隔代管教,甚至請他人管教孩子的現象也多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家長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嚴格教育,對孩子 “錯愛”、“溺愛”、把孩子慣得不像樣,如對人沒禮貌,本該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而由父母、爺爺奶奶代辦,一邊做作業一邊講話,或者要大人陪伴做作業,做事磨磨蹭蹭等。例如,在我所認識的大學生、高中生中均出現過要父母給盛飯事件。我們絕對不要認為那是小事,我之所以稱之為“事件”,是認為這種孩子“嬌生慣養”、“自私”、“以我為中心”。沒有同情心,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克服困難的意志。樹大並沒自然直,反倒長成歪脖樹。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碰到的坎坷會很多,也許他們會摔倒在地碰破了皮,也許會因為夥伴的之間誤會而傷心哭泣,也許會因為某個願望未實現而灰心失望。父母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關注這些事情,即使能夠關注,也會因為過度的關注而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依靠。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讓孩子在廣闊的天空裏學會磨練自己的翅膀,展翅翱翔。我的孩子以前在低年級的時候不但天天接送孩子,而且替他背書包,一直把孩子送到座位上,甚至就連一個椅墊也要親自為孩子放好。我想這樣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離開你的照顧,你又會照顧他幾時呢?在我的周圍許多這樣的例子:孩子在上中學的時候,媽媽在學校四周租了一間房子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了讓孩子一心一意地學習,母親就連洗襪子的小事也不讓孩子做。後來,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母親又隨之在高中四周租了一間房子,同樣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依然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也只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最後,孩子終於如願以償考上了大學,母親這下總算可以歇歇了。沒想到,開學不到兩個月,孩子就因為自理能力太差而被迫退學。多麼慘痛的教訓,多麼讓人悲哀。一個原本美好的心願就這樣被母親的極度溺愛給毀掉了。所以,我不想讓我的孩子也這樣。他應該是這樣的:離開了我的懷抱,他也應該什麼事都能做得到的,就像在家裏平時不會掃地的孩子在學校為了顯示他的才能,也漸漸地學會了。平時很調皮的孩子也會安靜地坐下來上課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給了孩子太多太多的保護,才讓孩子永遠也長不大,總也離不開你的保護傘。什麼東西都要學習才會的,不給孩子機會鍛鍊他怎麼能會?我知道很多家長都是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怕交給孩子任務後弄得滿身是傷。另外還覺得孩子做不好,笨手笨腳的,讓孩子做點事情自己還得在後面跟着收拾,甚至認為孩子一心讀好書就夠了,但是我們會老的,孩子將來也會有家庭,他離開了你,能獨立生活嗎?現在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空間,即使他們一次做不好,兩次做不會,但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孩子已經長大了,他漸漸地學會了很多事情,給了你很大的意外。
(2017-08-31)
暑假到了,你是不是又開始為這個和你親密接觸的假期感到有一點點恐慌?我們會持續分享一些小竅門,這次是關於寫暑期作業的。
作者:Katya Seberson 來源:yourtango.com
每個人的孩子都有失控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命令他們該怎麼做,或者向他們展示家長的權威,只會讓事態變得更難收拾?很多時候你都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越是強迫孩子,孩子就越抗拒。
那麼當孩子拒絕完成一項任務,比如做作業時,你可以試着採取一些技巧“控制”他們。
你們也許都很熟悉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小把戲。當你帶着孩子去打疫苗的時候,醫生總會問他們要打一針還是打兩針。孩子們總會選擇“一針”。為什麼這會是一個成功的小把戲?它是如何起到效果的呢?
其中主要的目的是減少孩子對某項任務的抗拒。醫生的問題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虛假的選項。你要在胳膊上打一針還是打兩針呢?
給小朋友提供一個虛假的選項
現在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選項上,而不是針頭上。而且你會認為自己可以掌控局面,因為你用自己的判斷來作出選擇。最關鍵的是,通過選擇一針而不是兩針,你能讓自己鬆一口氣。
·你想用一週的時間完成家庭作業,還是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把作業做完?
·今晚你想把這一章都讀完,還是先讀5頁?(你希望孩子選擇讀5頁)
·你今天想把作文寫完,還是先寫出作文大綱?(完成一篇作文是一項很困難的任務,他們必須儘早開始準備,以免一再地拖延。)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都巧妙地利用了一個虛假的選項。畢竟沒有人會選擇第一項(完成所有的作業,把整章書讀完,以及一次寫完整篇作文)。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這個方法會很管用。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比較容易“上當”。
給大孩子提供幾個可以接受的選項
而當孩子長大一些,你則要給他們提供幾個都可以接受的選項。來看幾個例子:
·我們得在派對開始前把這裏收拾乾淨。你想整理你自己的房間,還是負責洗碗?
·你今天晚上要準備SAT考試了。你想先複習數學還是先練習閲讀理解?
·你想直接把作文用電腦打出來,還是先手寫?
這兩種策略都通過給孩子幾個有限的選項而讓他們感到對事情有着掌控權。你不再命令他們去做某件事,而是給了他們選擇的權力。
更多專業親子內容,請關注本欄目微信號:qinzixuetang-xinli
或掃描二維碼加關注。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如影隨形”:我選擇不做作業
網友“小魚”:學習了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