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政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軍事上打不過人家,就在外交上做手腳。尤其是劉邦被匈奴圍困了一回,心裏實在是嚇怕了。西漢,所謂弊大於利的“和親”,越來越紅火。文景期間,依舊延續這一國策,可惜,效果不理想。到了漢武帝時,派到西域的張騫帶回了重要的軍事情報,建議朝廷和西域那些國家聯合起來,一塊兒對付氣焰囂張的匈奴;其中,看家的本事,就是“和親”。漢武帝思忖再三,終於答應下來。他要為平滅匈奴這個心腹大患,網絡盟友,最大限度地爭取養精蓄鋭的時間。
漢武帝開始物色和親的人選。他很快相中了劉細君。這個姑娘,是西漢朝廷第一次割捨的皇室骨肉,也是第一位成功“和親”的金枝玉葉。
劉細君,是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她的家族可是大有來頭:高祖,漢文帝劉恆。曾祖,漢景帝劉啓。爺爺就是漢武帝劉徹的哥哥——劉非。父親劉建,被冊封為江都王,也就是當時揚州的“海外天子”。可惜,劉建圖謀不軌,元狩二年(前121年),他密謀造反的事泄露,被迫畏罪自殺。劉細君的生活一落千丈,從養尊處優的公主,變得孤苦伶仃。皇帝是他爺爺,當然不忍加害,只叫她全家駐留江都。當年,劉細君只有11歲。
元封六年(前105年),漢武帝把目光落在細君身上,他非常喜歡這個晚輩,隨即加封為公主,準備下嫁烏孫國王——獵驕靡,希望黨同伐異,共制匈奴。這年,劉細君已經25歲了。
《漢書·外戚傳》:“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户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這樣一個一流強國,務必拉過來。漢武帝捨得骨肉,更捨得花錢,細君的陪嫁相當豐厚。孰料,等待這位大漢公主的是四大災難。(下圖:漢武帝指派“江都公主”劉細君,遠嫁烏孫)
(一)言語不通,風俗不同,生活寂寥。烏孫國,天天吃牛肉,喝羊奶,住在簡陋的氈房裏。細君最不適應的就是不懂當地語言。不能正常交流,只能當個“睜眼瞎”。和自己的丈夫也過不到一起,不得不分開居住,真正廝守的日子屈指可數。
(二)老夫少妻,行同陌路。劉細君做夢也想不到,自己那位“如意郎”竟是位鬚髮皆白的老頭子。慢説牀笫之歡,就是行動坐卧都難以共處。守着一具活棺材,有什麼滋味可言?
(三)為國謀利,提防“情敵”。與其説是情敵,不如説是“政敵”。大漢、烏孫結了“政治婚姻”,匈奴單于極為警惕,他不甘後人,也派遣一位公主遠嫁。烏孫國王誰也不得罪,劉細君被冊封為“右夫人”,匈奴姑娘做了“左夫人”。平常過日子,必須處心積慮地提防,周旋。顯然,安插到烏孫老國王身邊,各自微笑着動心眼,彼此為“孃家”爭利益。
(四)被當作禮品轉讓,先嫁給老爺爺,又被老爺爺引進了親孫子的懷抱。應該承認,老國王完全出於對大漢的敬重,並且有憐惜劉細君的意思。他深知自己去日無多,一旦撒手人寰,按照當地風俗,新繼任的國王,也會順理成章地接收自己這些美麗的老婆。與其那時出醜,莫如現在下手。老國王坦率地表示,要劉細君和自己的王位繼承人——親孫子“軍須靡”成親。劉細君自然不幹,她立刻上書漢武帝,想不到,漢室已經把她“舍到底”了。一道詔書相當露骨:“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説得不能再明白了,有什麼屈辱你都得忍受,你就是朝廷的一顆棋子。反抗毫無用處,認命吧!劉細君無可奈何地坐進了“軍須靡”的帳篷。多麼滑稽——昨天還是“奶奶”,今天變成了“老婆”——這叫什麼輩兒啊?胡俗如此,誰有辦法?
大概過了兩年,老國王真的死了,其孫“軍須靡”繼承王位。還好,“軍須靡”和劉細君是同齡人,他們的婚姻首先是政治需要,其次是雙方拉郎配。畢竟兩人還有正常人的生活。一年之後,細君為生下一名女嬰——少夫,她第一次感到天倫之樂。因為她善於相夫教子,烏孫與大漢關係始終非常友好。這有效地牽制了匈奴的軍事力量,為漢武帝贏得了寶貴的備戰時間。看來,漢武帝割捨骨肉這步棋算是歪打正着,走對了。
大約在武帝后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7年,劉細君因產後失調,重病纏身,終於走完了她44年的人生旅程。比起後來名氣更大的王昭君,她需應對的難度更大,對歷史的貢獻更多。遺憾啊,史家很少提到她,後人也不太瞭解這位功勳卓著的大漢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