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導演丁黑執導、孫儷、陳曉、何潤東等演員主演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今晚正式開播。而昨日,該劇於上海舉行了發佈會,眾主演悉數出席,陳曉一身雅痞西服穿搭驚豔亮相。發佈會上,陳曉不僅搞笑反串了孫儷在劇中的角色,還在主演們用毛筆寫劇名的環節大大展示了一番自己的不俗畫功,水墨畫版創意“花”字,令不少觀眾印象深刻、讚歎不已。
據悉,當天一段現場劇情演繹卻被主演們演成了反串,陳曉演周瑩,俞灝明來演沈星移,陳曉把周瑩的大大咧咧姿態演繹得十分到位,還臨時加了幾分逗趣的成分,把台下觀眾逗得捧腹大笑,許多網友表示:“陳曉這麼好的演技不僅正劇演得溜,喜劇也完全hold得住啊!”
最後,主持人要求主演們用毛筆寫“那年花開月正圓”的劇名,而當所有人把寫好的字舉起來的時候,發現陳曉的“花”字特別與眾不同,他是畫了一個“花”字,簡單水墨畫版,看起來十分優美寫意,寥寥幾筆已看出不俗畫功,不少網友看後為陳曉的才華折服,感嘆陳曉畫的這個“花”字創意滿分!
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將於今晚登陸東方、江蘇兩大衞視,兩大家族的風雨沉浮,時局動亂下的真情與執着,即將呈現在觀眾面前,而陳曉也將給觀眾們帶來一個真摯熱血、有理想有抱負的時代青年沈星移,敬請期待!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不存在_蛋蛋公主”:孫儷那年花開月正圓
網友“南夕雨”:孫儷太刻薄了!長得也醜!不如郝蕾!
1901年上海張園拒俄集會,18歲女學生薛錦琴登台演説,語驚四座,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女演説家。留美期間,她被康有為相中,納入刺客養成計劃之中,準備讓她入京刺殺慈禧太后。她沒有做成女刺客,入民國後默默從事教育。
張園演説
1843年上海開埠,最早跟隨外商來滬經營外貿的,是一批來自廣東香山縣的買辦。香山南溪(今珠海南溪)薛氏家族,在香山人佈滿十里洋場時來到上海發展。薛錦琴父親薛三鏞,在上海捷成洋行當買辦。(郎國華主編:《發現僑鄉 廣東僑鄉文化調查》第214頁)叔父薛頌瀛(薛仙舟,1878-1927),1901年留學美國,1904年在美國結識同鄉孫中山。1912年,薛仙舟被孫中山任命為中國銀行副監督。1919年,薛仙舟創辦上海國民儲蓄合作銀行,被稱為中國合作事業之父。
薛錦琴叔父薛仙舟(薛頌瀛)
薛錦琴(1883-1960)出生於上海,兄弟姐妹九人,她排行第三。1896年,她與二姐薛錦霞一起,進入剛剛開辦的新式學堂育才書塾(南洋中學前身)讀書。
1901年3月24日,為抗議沙俄強佔領三省,上海愛國人士近五百人在滬西張園(味蓴園)集會,滬上名人汪康年、孫寶瑄、吳趼人相繼登台演説。誰也想不到,居然有個嬌小女學生,氣定神閒登上講台,慷慨演詞:
中國之敗壞一至如此,推其原故,實由居官者無愛國之心,但求保一己之富貴,互相推諉,將一切重大要緊之事任其廢置;而在下之士民又如幼小之嬰兒,不知國家於己有何關係,視國家之休慼,漠然不動其心。有此兩種人,上下之間不能連絡,以致受人欺侮。若英、美、日本諸國則不然,無論為官為民,皆視國家為己之產業,視國家之事如己身之事,上下之間連為一氣,人心團結,國勢強盛,所以外人不敢欺侮。今日俄約追我急矣!而在下之人不識不知,視若於己毫無關係,此最大謬。今日救急之法,當上下合為一心,以國家事為己身之事。現聞我國各大官,如劉制台、張制台、陶製台、西安政府與明白之大員,皆知俄約不可允,不可簽押,特慮有一二大臣私交於俄,支持此約,竟欲允俄耳。我等當連合四萬萬人,力求政府將主持俄約之大臣撤退,另換明白愛國之人為議和大臣,則俄人迫脅之事庶幾可換回矣。(1901年3月26《北京新聞彙報》譯3月25日《字林西報》)
演説完畢,掌聲雷動。女子薛錦琴當眾演説,“實為我國從來未有之事”(《中外日報》)。由是,她被譽為中國第一個女演説家。日本婦女運動先驅福田英子,立即致信薛錦琴,譽之為“中華之貞德”。(《日本女士福田英子致薛錦琴書》,《女學報》1902年第二卷第一期)英國外交大臣聞知,索要她的照片,並叫人將演説詞譯成英文,登載英國報章。(《中西日報》1902年10月24日)薛錦琴年紀雖小,備受學界尊重,蔡元培創辦愛國女學,她也是發起人之一。
北京新聞彙報1901年3月26日報道
女權先驅
在內憂外患中,薛錦琴認定救國根本在於教育,而女子教育尤為急迫;欲從事教育事業,需先出國留學。當年暑期,她從上海出發前往美國,在日本停留頗久,“七月初寓東京某逋客家。”福田英子聽到消息,驅車來訪,“情話殷殷,不覺移晷,堅定後會,握手而別雲。”(1901年10月12日《中西日報》)“某逋客”即是當時亡命日本的梁啓超。兩人談了些什麼,未見記載,但薛錦琴由此加入維新黨陣營,則是確定的。
1902年10月23日,薛錦琴乘坐越洋輪船“美國丸”抵達舊金山,開始了她長達12年的留學歲月。《中西日報》記者説,薛女士“身材細小,然腦力邁倫,敏而好學,立志甚高,常以開化二百兆婦女為己任。”(1902年10月24日《中西日報》)因叔父薛仙舟正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當時譯稱“卜技利大學”)上學,薛錦琴與弟弟薛錦標也在柏克萊入讀中學。(梁啓超:《新大陸游記》,載《走向世界叢書》第1輯第10冊,第563-564頁)
光緒二十八年九月廿三日中西日報報道
1903年10月12日,薛錦琴在舊金山創立“中國女維新會”。集會前派送的傳單,指出“又或謂男女之大分別,在男子有學問以助國家。殊不知學問由於讀書,彼未受教育之男子,與不讀書之女子何別?男子得讀書而有權利,女子獨不許讀書,而俾之失其權利,是事之大不公者。……我本國腐敗之近情,與其貧苦之現狀,皆由習俗相沿,不重女子教育之故,則男女必並重教育明矣。”(《萬國公報》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號)從傳單內容看,薛錦琴的女權主義思想已日漸成熟,並有激進傾向。
中國留美學生編輯的《美洲留學報告》有這樣的記載:“香山薛女士錦琴,久為我國女學界領袖,前年來美遊學,入屋侖高等學校,為女學開風氣之先。聞華女生長美邦,入校讀書者,頗不乏人,然能知愛國者甚罕。自薛女士來,聞風興起,頗有以振興中國女學為任者。而薛女士尤躬行實踐,不尚虛驕,與諸女士諍諍相激勵。”(田正平主編:《中外教育交流史》第240頁)
不久,薛錦琴進入屋侖高等學校(Oakland High School)。她剛到屋侖租房子時,深受美國排華浪潮的傷害。剛開始時,叔父薛仙舟問過幾家招租的房東,都説不租給日本人(薛穿西裝,被誤作日本人);再敲下一家,房東應允,立即支付定金,約定第二天下午入住。當他們搬了行李前往,卻被房東拒之門外,説原以為是美國女孩,沒想到是中國人。薛仙舟十分氣憤,責其背約;屋主自知理屈,低聲解釋,説不是我不願意,而是其他租户有意見,請求原諒,答應暫住一晚,明天繼續搬走。接着找到下一個,住進去三天後,房東忽然要求薛錦琴搬走,原因同樣是其他租户不樂意。幾經周折,最後才安頓下來。(《留學美國中國女學生薛錦琴致其友陳慕義書》,《女學報》1903年第4期)
薛錦琴兄弟姊妹眾多,美國生活費學費甚昂,自費留學,對家庭是個沉重負擔,不得不多方設法。1905年,薛仙舟在伯克萊的同學王建祖、章宗元等,上書湖南巡撫端方,稱自薛錦琴來美留學,在舊金山附近各校演説,華僑女生們逐漸明白學習漢文的重要,已有不少向她拜門求教。“……查該生中西兼貫,夙以振興女學為志,現在屋克侖高等學堂肄業,已逾二年,近聞學貲乏絕,勢將中輟……”請端方詢問湖南女學堂能否資助其學費。(《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14輯第396頁)這封請求函似乎沒有達到目的。
薛錦琴曾任神州女界協濟會教育部長。
“一定要殺死老佛爺”
正當薛錦琴為籌措學費而愁腸百結之時,康有為保皇會的留學生養成計劃恰好出爐。在1900年唐才常起義失敗後,康、梁對維新、保皇活動的構思,進入新的階段:一是在海外進行大規模商務活動,二是資助少年留學,三是策劃對慈禧太后、榮祿的暗殺活動。
北美華僑人數最多的是加州舊金山一帶。資助少年留學計劃的主要執行者,是在舊金山行醫經商的康門弟子譚良(譚張孝)。譚良保存的有關保皇會部分檔案,1997年以《康梁與保皇會》為名,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年9月又由香港銀河出版社出了增補版,書名更改為《康梁與保皇會——譚良在美國所藏資料彙編》(以下引用,前者簡稱《康梁》,後者簡稱《彙編》)。譚良的外孫女譚精意與廣東學者方誌欽合作,對這套檔案的整理和解讀下了很大功夫。
譚精意為《康梁》一書寫了長文《保皇會的一位領袖:譚良的生活、政治活動及其信函》,披露了十分驚人的信息。她説:“譚家招待過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女學生,名叫薛錦琴。在日本時,她住在梁啓超家,表示想參與暗殺慈禧太后的計劃。”譚精意引用譚良女兒路易斯•良•拉遜所寫《甘竹記》一書:
“這個計劃包括她到這個國家學習,因為老佛爺喜歡歸國留學生。這樣,薛就有機會留在宮廷中,伺機殺掉老佛爺。僅有康幾個最親密的朋友知道她參與這一計劃。”“媽媽(指譚良夫人黃冰壺——筆者注)説薛錦琴很有膽量。她敢於騎馬和駕駛馬車,經常帶我們去遙遠的地方,如長灘和帕薩迪納。我模糊記得她是個身材矮小、皮膚黝黑的女人,很纖瘦。她和媽媽不同,經常穿美式衣服。媽媽説,剛住進我們家時,她總是聲稱:‘一定要殺死老佛爺’。她願意去執行這計劃。後來,她慢慢變了,擔心殺了老佛爺會連累家人。”(《康梁》第13頁)
“媽媽相信,她從未想過刺殺老佛爺。之所以答應了這樣做,僅僅為了到美國讀書,這才是她的初衷。”(同上)譚良女兒回憶的康有為培養女刺客計劃,與譚良檔案的記載完全吻合。譚精意長文説:“……根據1905和1906年譚良的詳細記錄,一位叫做五十的留學生,大約每月得20-25美元。這些錢只是譚良給五十的學費,因為五十的吃住都由譚良全包。”(譚精意:《關於保皇會派學生出國留學的運動》,載《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第476頁)
“五十”是康梁核心成員之間,為了保密而給薛錦琴取的代號。廣東學者趙立人對譚良檔案深有研究,判斷“五十”與薛錦琴是同一人,不過他從筆畫方面來作解釋,略顯牽強。(趙立人:《康有為》第286頁頁下注①)用“五十”來指代薛錦琴,典出唐人李商隱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錦瑟”即“錦琴”,所謂琴瑟和鳴也。
薛錦琴答應康有為,混入宮廷暗殺慈禧太后,看起來只是一種籌措學費的策略。她不斷以“家有老親、學問未成”託詞拖延。久之,譚良發覺培養計劃失敗,向康有為報告,建議停止供養。康有為回信,仍請譚良繼續負擔薛錦琴費用,將薛比作瓶中梅花,有將錯就錯之意:
□□(指薛錦琴)性行孤高,如冷月梅花,留此清芬以對冰雪,別有風趣。吾愛之至極,恨不能置之左右為忘形之交也。前雲樵(歐榘甲)薦來時,多有議其不行者,此大事吾固不信,然無論如何,吾甚欲保存此人,以為一佳事。吾黨力雖睏乏,然吾既愛之,今決停前議而仍供養之,弟仍為我日夕備清水,陳古瓶,供此一支梅花也。(《彙編》第252頁)
薛錦琴女士(《治家全書》)
申請官費與歸國
1909年年秋,薛錦琴高中畢業,入印第安納州“的波大學”(Depauw University,今譯迪堡大學),修讀教育學兼格致科。次年農曆二月,消息靈通的薛錦琴,聽聞國內將有公費補助自費留學的規定出台,上書中國駐美公使張蔭棠,請求改給官費。張蔭棠將此請求轉呈清廷學部,學部行文給廣東省提學使沈曾桐。薛錦琴在上書中稱:“女生家本寒素,自費留學,迄今八年,所費太鉅,家中借貸俱窮,不能繼續,勢將中止。伏乞諮送學部,循例給以津貼,俾得安心就學,免費半途。”
廣東省這邊回覆,宣統二年六月,學部出台女生留學日本補給官費規定,但無涉及留學西洋女生,不便參照,請學部察核。學部負責人倒是爽快批覆:“查留學西洋自費女生補給官費,本部尚無專章;惟該女生遊學美國,既升入的波大學肄習格致科,經駐美大臣查明屬實,核與本部準補官費章程尚無不合,相應諮復貴督查照可也。”(《兩廣官報》宣統三年五月十六日)學部既然同意,兩廣總督張鳴岐自然沒有意見。學部高官若知道薛錦琴曾計劃入京行刺太后,一定嚇出一身冷汗。
1913年,薛錦琴與康有為弟子、芝加哥大學畢業生林鐸(林天木)結婚。1914年,兩人攜手回國。林天木在復旦公學(1917年升格為復旦大學)教授經濟學,薛錦琴則出任誠正學校校長。該校設初小、高小、中學、師範四門,校址在上海愛文義路泰利坊867號。(1916年8月19日《申報》廣告)辦學之餘,薛錦琴積極參與幼稚教育研究會活動,翻譯出版高小補充教材《兒童故事集》。因夫婿林天木輾轉在嶺南大學、廣西大學任教,薛錦琴被迫隨夫遷徙。1946年,林天木在廣西去世,薛錦琴去了香港,擔任國華銀行儲蓄部主任,於1960年1月19日逝世於九龍,享年77歲。
女界偉人薛錦琴君
清末革命黨與保皇黨為爭取海外華僑捐款,從激烈競爭發展到互相仇視。以行動力而言,則革命黨遠超過保皇黨,就算是在暗殺活動方面,保皇黨與之相比也黯然失色。革命黨吸收大量信仰無政府主義的青年,先後暗殺五大臣、攝政王、李準、孚琦、鳳山等,雖敗多成少,對消蝕清廷高官抵抗意志有極大幫助,也博得華僑的尊敬。康梁一派在競爭中輸給革命黨,從組織暗殺活動的水平已能看出端倪。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百忍成金”:先前有叔祖父薛錦寰整理家譜和家族往事,描述基本相符。唯一處就是,祖姑母兄弟姐妹九人有誤,應當是同父同母的九人。曾祖父薛三鏞娶了四房,共生養近20子女。我祖父薛錦城是第15個,如今,錦字輩僅剩香港薛錦葵。這段刺客説還是第一次聽説,薛家歷來巾幗不讓鬚眉。感謝澎湃有温度的報道!
(1970-01-01)
近日,原國美電器集團董事會主席陳曉敗訴給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美電器”,00493.HK)的法律文書被曝光。
2月7日,陳曉回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關於本人與國美合同糾紛一案,目前已由北京高院做出了終審判決。對於此案的結果我們表示遺憾,但是尊重法院的判決。”
在這份只有短短109字的聲明中,陳曉還提到表達了朝前看的態度。“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不管對與錯,這些事情也都已經過去了。我也始終非常高興擁有永樂和國美的這段經歷,其他的就相忘於江湖。”陳曉在聲明中稱。
陳曉發給澎湃新聞的聲明
1月6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發佈了一份《陳曉與國美電器控股有限公司合同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判決書顯示,原國美電器集團董事會主席陳曉由於違反了離開國美時所簽訂的離職協議,需全額歸還國美所支付的1000萬元對價款。
這份判決書的落款日期為2016年12月30日。這也意味着,這項關於所謂“封口費”的糾紛,在歷時約6年後,於去年年底以陳曉的敗訴告終。
2月7日,陳曉沒有回覆澎湃新聞是否已經向國美歸還1000萬元對價款。澎湃新聞亦未能就此聯繫到國美電器方面置評。
陳曉現年58歲,曾在1996年創立永樂電器,並在2005年帶領永樂在香港上市。2006年,永樂被國美收購,陳曉出任國美電器總裁。2008年,國美電器創始人黃光裕被捕後,陳曉出任國美電器董事會代理主席,並在次年“轉正”。
但此後陳曉和黃光裕就國美電器的控制權問題陷入惡戰,直到2011年3月,陳曉在國美電器控制權之爭中敗下陣來,辭任了包括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執行委員會成員兼主席以及授權代表在內的全部職務。
陳曉在離職時與國美電器簽下一份《協議》,承諾不會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發表或公開其他國美電器股東董事及高管沒有公開的資料,包括公司運營策略等內容,不發表任何不利於其他董事和公司高管以及公司的不利言論等。為此,國美向陳曉支付了1000萬元(税後)對價款。
然而,就在陳曉離職國美電器兩個月後的2011年5月,有媒體刊登了題為《國美事件再露面陳曉大爆國美財務漏洞》的文章,引發輿論關注。隨後,又有媒體刊出《陳曉揭黑國美一日三變》和《陳曉是與非》等文章。文章涉及陳曉對國美電器財務狀況、經營模式和繼任者評價等內容。
相關文章發表後,國美電器回應稱,國美電器不認同稿件中所列觀點和意見,也不會容忍陳曉在稿件中所顯示的言行,並會採取適當手段保護自身權益。
不久,國美電器便以陳曉違反了雙方的保密協議為由,上訴至法院,要求陳曉退還離職時拿到的1000萬元人民幣對價款。該案件在2012年一審時,這1000萬元人民幣的性質成了爭論的焦點。
國美代理人、公司執行董事鄒曉春認為,“這1000萬元也就是我們通常説的‘封口費’”,且國美已經分兩次向陳曉付清。
但陳曉的律師質證時則稱,這1000萬元在協議的説明中,被稱為“高管經濟補償金”,難以證明這筆款項就是協議中的“封口費”。
在2012年12月北京市二中院民事判決國美勝訴後,陳曉繼續提出上訴,但法院仍維持原判,支持國美要求陳曉返還1000萬元對價款的訴訟請求。陳曉繼續上訴。
其間,陳曉分別以名譽權糾紛起訴相關媒體,但最終陳曉對兩家媒體的名譽權訴訟以被駁回訴訟請求和和解收場。
2016年12月,法院最終決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即陳曉歸還國美電器1000萬人民幣對價款,並承擔二審案件受理費81800元。
對於陳曉而已,這場官司的終結或許也是對過去畫上一個句號。
早在2011年離任國美電器後,陳曉便已轉戰投資界。註冊成立了上海新滬商實業集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一職。目前該公司已經投資了包括車王(中國)二手車經營有限公司在內的多個項目。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書中自有自在”:1000萬對他來説太少了
網友“凡人”:江湖有江湖的規矩
網友“阿樂”:到底是美元還是人民幣
網友“馮建林”:不守規則的人。
網友“syc324”:小人一個
網友“肖盾”:一個不遵守規矩和承諾的人
網友“天堂海”:小人
網友“在路上~”:一個無恥小人而已~~
網友“亽玍,冭迷惘”:不就,,,不久
(1970-01-01)
説起陳曉卿,可能一些人只知道他是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總導演,卻不知道在《舌尖》正式開拍之前,他就一直在寫美食專欄。其實對於陳曉卿來説,他更喜歡寫東西,寫作的時候“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陳曉卿 楊明 攝影
近日,陳曉卿十年來的美食筆記集結成冊出版,取名為《至味在人間》。“一開始本來想取名《最好吃的是人》,因為我最看重的是跟誰一起吃。”對於陳曉卿來説,同被當作美食鑑賞家比起來,他更喜歡和一幫老男人坐在街邊吃東西,花不了幾個錢,但那種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
《舌尖上的中國》播出後,出現了很多“舌尖餐廳”、“舌尖一條街”,甚至還有人想讓陳曉卿為這些餐廳代言。但陳曉卿認為這和他的觀念是衝突的,“這樣的餐廳是一個標本,它的血已經被抽乾了,吃飯相當於在和一個木乃伊談戀愛。怎麼可能在一個地方把全國各地的東西都吃到呢?”而相對於那些被商業催生的美食文化,陳曉卿更強調“在地食物”的珍貴性,“真正的享受是到一個地方去吃屬於那裏的一種東西。”
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國人的美食文化和美食的商業化等問題採訪了陳曉卿。
澎湃新聞:《舌尖上的中國》和《至味在人間》,一個是拍美食,一個是寫美食,對您來説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什麼?您更喜歡哪一種?
陳曉卿:其實是這樣的,《至味在人間》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是在《舌尖》之前就成書了,應該是《舌尖》案頭的一個準備工作。實際上這兩樣東西,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電視是一個集體創作、協同作戰的事,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東西,需要協調很多人。如果攝影師喜歡這樣,而導演喜歡那樣,錄音又喜歡這樣,那就完蛋了。哪怕是司機不高興了,你也拍不了。所以做電視這個工作更重要的是妥協,真正出創意的部分其實在開始拍攝之前就已經完成了。
那麼如果讓我自己選擇呢,我更喜歡寫東西。因為寫作的時候,我自己是我自己的主人,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比方説我生活裏面比較喜歡吃偏甜、膩的食物,比如説肥腸,我就特別愛吃。但是電視裏面就不能有肥腸,因為它要面向觀眾,要給好多人看,你還要對其他人負責。但是文章裏面我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寫這個東西。
澎湃新聞:您的專欄文章和您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有沒有什麼共性?有什麼是您一直比較堅持的東西?
陳曉卿:這個我自己説就太無聊了,我覺得這個應該讓讀者和觀眾來判斷。其實也有人在我的微博裏面留言,或者是發私信給我,説裏面有一些氣質相通的東西:比如説食物不是從食物的層面認知,不是從食物的製作層面認知,更多的是從文化層面認知;比如説關心食物的味道,同時也關心一些其它的關鍵詞,比如説故鄉、親情等。還有人給我留言,説我的故鄉只有一小塊,它在我的舌頭上。我感覺遇到了知音。
澎湃新聞:因為您接觸到了全國各地的各種美食文化,您能總結一下中國的美食文化一些比較集中的特點麼?
陳曉卿:我還真總結不出來,我甚至沒有去想過。為什麼要這麼想呢?為什麼要去總結呢?因為美食是千差萬別的,每一種美食都有它鮮活的生命力。為什麼要總結出一共有幾條?我覺得這是對美食的傷害,就像八大菜系對美食的束縛一樣。中國的美食之所以不好發展,就是因為有個“八大菜系”的緊箍在那一直套着。我覺得每一道菜都有自己的生命,每一個家庭的菜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
澎湃新聞:所以您反對我們強化“菜系”的概念?
陳曉卿:對啊。菜系本來就是荒誕的,尤其是以行政區劃來劃分。菜系本來是沒有的,八大菜系是解放後才提出來的,這是好扯的一件事情。最早拍《舌尖》的時候,他們就有人跟我説,“你為什麼不拍八集啊?七集很難受啊!拍八集,八大菜系一個拍一集。”
可是我認為有菜系就有一個統一的規則,就會告訴你什麼菜做的是“錯”的,即使再好吃它都是錯的,因為和祖宗的不一樣。這就太無聊了,有些省份,比方説安徽,它的南方和北方相差特別大,都用“徽菜”來概括它是非常可笑的。湖北也一樣,東部和西部味道相差得很遠。湖南也是,湘西和長沙也差得非常非常的遠,可是都統一叫“湘菜”。
澎湃新聞:但是現在好像很多地方還在追求飲食的標準化,比如制定一個“揚州炒飯”的標準。您怎麼看?
陳曉卿:這太荒誕了。揚州炒飯跟揚州什麼關係都沒有,就像海南雞飯跟海南也沒有關係一樣。我們要研究老婆在老婆餅裏面佔多大的作用麼?夫妻肺片跟男女關係有關係麼?!一種食物的名字非得要政府來考證,這簡直是太荒誕了,滑天下之大稽。但對他們來説這是一個產業,不然你説他們做什麼事情呢,他們別的又不懂,只能組織一些專家來搞搞這些,掙點錢發工資嘛。
澎湃新聞:現在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以説彙集了全國各地的美食。但是在上海感覺很難吃到很地道的粵菜。在您看來,地域對飲食的影響是不是特別大?比如説有一個菜在這個地方很好吃,在其他地方就會改變味道?
陳曉卿:現在的物流正在改變着一切。正因為這些東西在改變,所以“在地食物”才會更加珍貴。大家看到《舌尖》都在越來越偏遠的地方拍攝,實際上這也是其中的原因,因為只有在那才能找到最本真的食物。不是説上海吃不到好的粵菜,我都可以給你推薦幾個好的粵菜館,只是你可能要花比廣州多二十倍的錢,你才能夠享受到,這是從經濟學上説的。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還得從文化範疇來理解這件事情。你到一個地方享受美食,不單只是味道。你在北京吃羊肉串和你到烏魯木齊吃羊肉串,都是羊肉串,形式相同,甚至味道也差距不是特別大,本來燒烤對食物的損害就比較大,但是你可能耳邊就聽不到別人説話的聲音,鼻子就聞不到新疆特有的那種味道。真正的享受是到一個地方去吃一種屬於那裏的東西。
《舌尖》播出之後,很多人打着《舌尖》的名義做了很多《舌尖》的餐廳,甚至還有人想讓我幫這些餐廳代言。我首先説,這個和我的觀念是衝突的,我是接受不了的。這樣的餐廳給客人的菜,只是福爾馬林中浸泡的標本,它的血已經被抽乾了,這相當於在和一個木乃伊談戀愛,怎麼可能在一個地方把全國各地的東西都吃到呢?這是根本做不到的一件事情。自然地理或者是文化地理概念上的食物,它是有根、有血脈的,離開了那塊土地,血液是阻滯的,沒有根基的,也是很輕佻的。這就像在民族園裏面的民歌手一樣。最初的民歌是一個男孩看中了某一個女孩,或者某個女孩看中了一個男孩,他們想在一起生活,所以會發自內心地唱山歌,這是由心而發的。可是現在在民族園裏,他唱山歌主要是為了掙錢。這就像不拿性慾去過性生活一樣,只有特殊職業做得到。實際上把一個地方的美食統一集中到另外一個地方,主要是商業在起作用。
澎湃新聞:有人説,川菜能夠被很多人接受是因為當年有很多移民聚集到四川來,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陳曉卿:有人聚合的地方都是美食催生的地方,這是肯定的,從古至今都是這樣的。或者説一種更加袒胸露背的美食,很招搖的美食,肯定是在碼頭城市的。成都都算不上特別大的碼頭城市,因為它的人口還沒有那麼密集,但成都挺好的。更加典型的像重慶啊,像上海啊、廣州啊、武漢啊,這樣的大碼頭城市,這些城市一旦有了歷史的年輪之後,它就會有自己獨特的城市的味道。比方説長沙,你一到長沙就知道這是到長沙了,它空氣中都飄着這種味道。你一去順德,就覺得這是到順德了,它都有一種特殊的味道在等着你。包括成都也一樣。
但有些城市呢,城市的味道有些模糊不清,因為中間發生了非常大的斷裂。比如説深圳、南京就比較雜糅。我前兩天去南京籤售,很多觀眾都問我,為什麼《舌尖》裏面南京部分那麼少。我就説美食是附着在人身上的,一個地方,人有了傳統之後,城市才有固定的味道,南京如果和周圍的揚州、蘇州、常州,甚至常熟、高淳相比的話,都是模糊不清的,在座的讀者也同意。
澎湃新聞:《至味在人間》這本書您本來想取名為《最好吃的是人》,能講講其中的緣由嗎?
陳曉卿:我本來是想弄得比較搞笑點兒。因為我以前有篇文章,沒有收到這個集子裏面,其中我寫到,在《狂人日記》裏面魯迅説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每一頁寫着都是“吃人”兩個字。所以我説“中國人最好吃”,這就有點文字遊戲的意思在裏面。
但是對我個人來説,關於美食的三個話題中:去哪兒吃,吃什麼,和跟誰吃,我更看重的還是跟誰吃。美食不僅是人創造的,更重要的,它是一個和人分享的過程。我覺得最難吃的東西不是飯菜做得難吃,而是在座的人特別討厭。我有時候會吃得特別的緊張,比如我做了《舌尖》之後也會經常參加一些品鑑會,每次都會特別特別的緊張,因為人都不熟,語言也不好,我英語也差,跟外國人在一起吃,我都不知道該説什麼,這樣的情況下我會覺得沒有什麼好吃的東西。只有當大家熟悉了以後,慢慢地東西就變得好吃了。我更喜歡和一幫老男人坐在街邊吃東西,花不了幾個錢,但那種安全感就會油然而生。
澎湃新聞:您説您最喜歡看汪曾祺寫的關於美食的文章,汪老的文章在哪些地方打動了您?
陳曉卿:其實我以前就特別喜歡看美食的文章,其他很多人的文章我也都看,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汪曾祺。如果總結起來,我覺得可能有三點吧。第一,汪老筆下故鄉的味道和我最接近。汪老是高郵人、蘇北人,我是淮北人、皖北人,我們對很多食物的稱呼,包括很多食物烹飪的方式,都非常接近。其實我也喜歡看王世襄,喜歡看唐魯孫、朱振藩、蔡瀾。如果從味道上來説,我肯定是更喜歡汪曾祺的,他吃的東西我特別有心得。
第二個就是,汪先生的文字功底太好了,他的寫作能力太強了。像和他最近的就是陸文夫,可能他比汪先生更懂吃,可是如果從文字上來説,汪先生比他領先得太多了。我覺得汪先生屬於那種已經對各種文體的操作都非常非常熟練了。他能夠寫非常好的格律詩詞,能寫戲文,像《沙家浜》裏面的“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這種江湖的黑話他也很熟悉。因為他經過戰亂,從讀中學到去讀西南聯大,中途折騰了這麼久,然後經歷了這麼多次的政治鬥爭,什麼都會。像他這一類的人,比如閻肅寫《江姐》(歌劇),他寫江姐不一定寫得好,你讓他寫蒲志高他寫得可好了——“多少年政治圈裏較短長,到如今為誰辛苦為誰忙。”你看空軍司令劉亞樓都説,“太可怕了,太消極,不能用這一段。”他們這一代人,其實都是這樣的,受了傳統的教育,然後又有新的思維,同時又能和普通的百姓最大限度地生活在一起,所以見識廣,動手能力強。但是汪先生都是選用最樸實的文字來寫美食。他甚至沒有專業的、系統的文章來介紹美食,都是一些散落的篇章,而且通常都是和旅途結合在一起的。比方説他寫拔絲羊尾:“我吃過拔絲蘋果、拔絲土豆、拔絲香蕉,從來沒吃過拔絲羊尾,一包羊尾全是油,焦糖的殼裏幾乎都是液體,得多膩、得多油,這種東西只能是敬奉祖先用的,人不能吃,因為,它太好吃了。”他的技巧是很多東西讓你看到最後才能看到,讓你倒吸一口氣。比如説他帶着劇團的人去重慶體驗生活。北京人被重慶的辣辣怕了,都説不吃了。團長説今天晚上咱們吃湯圓吧,結果一進飯店,一位老旦就伸手説:“老闆,我的那碗裏面不加辣椒。”他會用這種方法來敍述,前面的都是鋪墊,我覺得這是非常非常高明的地方。
第三個呢,汪先生身上有知識分子的士大夫氣。他一生經歷了很多磨難,幾起幾落。上西南聯大,參加“四野”南下,到北京文聯,然後被打成“右派”,到張家口畫畫、種地,後來又被抽調到京劇團搞樣板戲,粉碎“四人幫”,後又被大家説是江青紅人。這麼多年來他看透了一切,我覺得他的心態是特別好的。他對這個世界是有隔膜的,他説過很多次,他看一切,包括他的小説,都是浮雲。他已經不相信任何東西了,但是他只熱愛自己的故鄉。他住在北京這麼多年,從不覺得他自己是個北京人。這點上我感同身受,我從來沒覺得國安是我的球隊,我覺得我就是我,我住在這個城市裏面,我是獨立的。汪曾祺寫他小時候經常吃茨菰,但是他不喜歡,因為茨菰總是和鹹菜煮在一起的,是沒有糧食的時候才喝這種茨菰鹹菜湯,所以他永遠都記得茨菰那種味道。後來有一次他在沈從文家裏,看到師母張兆和用茨菰炒肉,他覺得挺好吃,然後回家裏就給家裏人也買了茨菰炒了個菜,結果大家都吃不慣,只有他一個人吃。他用的文字是:“全是我一個人‘包圓兒’。”“包圓兒”三個字還打了引號,意思是我很客氣地用了北京話來證明自己不是北京人。他最後説:“我十分想念我故鄉的冬天,我真想喝一碗茨菰鹹菜湯。”我覺得他對故鄉、對自己親人的這種情感,都是來自內心的。他説“家裏換了槅子”,北方冬天室內要加一層落地長窗,叫槅子,一般是春上卸下,洗乾淨,冬天冷的時候糊上白欞紙,裝上,然後感覺外面的寒冷隔開了一樣。他用了八個字,叫“家人閒坐,燈火可親”。我覺得這樣的東西就叫經典,這八個字給人的力量就是那種安安靜靜的東西。汪先生值得我們學一輩子,但又不是我們學得像的,這也是我喜歡他的原因。
《至味在人間》書中插畫
澎湃新聞:大家對美食的定義都是非常個人化的,但現在還是有很多美食鑑賞家,這也是商業化產生的一種職業嗎?
陳曉卿:是有的。我一點都不喜歡被稱作美食家,美食家是商業的,他要做無限的品評。我想做一個喜歡美食的寫作者,就像汪老一樣。汪老其實也不是一個美食家,他和我們説的像陸文夫這樣的作者差很多。但是美食家是(針對)寫稿(來説的),他把美食儘可能寫準確一點。真正寫作的人要把自己知道的東西和自己的心兑起來,表達出去的不僅僅是食物的滋味,更是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澎湃新聞:那在您看來其實美食最重要的就是接地氣,而不是要被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欣賞?
陳曉卿:可以當作藝術品來欣賞,這個誰也攔不住。但是對我來説,那個不是最重要的,對我來説這個一點都不重要。我希望我寫的食物裏,我拍攝的食物裏,大家除了美食之外,能看到生和死、愛和恨、歡聚和別離。
澎湃新聞:那您怎麼看現在有很多小資的美食視頻,畫面看起來非常精緻。
陳曉卿:也有好吃的。就是有些“性冷淡”(食材搭配和裝盤風格非常簡潔抽象)的餐廳,也分好吃的“性冷淡”,難吃的“性冷淡”和令人作嘔的“性冷淡”。性冷淡不是毛病,而是先天的。但是有的本來是經常有性高潮的,他要裝成性冷淡,就會看上去比較不堪。我也經常吃那種性冷淡的食物,我也有認識的廚師朋友做這一類的食物,也有做得挺好的。
(實習生胡宏嬌對本文亦有貢獻)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無疆”:我感覺還行
網友“五指磨琴”:人家導演都自我介紹了説是淮北人,可你偏偏要把他説成上海人,我看你的閲讀能力和評論水平才容易誤導別人吧!
網友“雨薇”:上舌尖門檻是300萬的
網友“liruibi”:牽扯到廣告利益就拍不出好節目了親
網友“海闊天空”:他不搞點話題出來,如何推廣呢
網友“閒炎歲語”:八大菜系從來不是按照行政區劃命名的
網友“山中大俠”:舌尖上的美味,結腸裏的CA!從公共衞生管理角度看,別再無原則吹舌尖上的美味了!拜託,再拜託!
網友“坐在水上寫詩”:支持他説的,如果你用咬文嚼字的思想,的確可以説他的話有偏頗,就拿我們這的地方特色菜來説,我在外面吃過很多次,味道差別太大,如果説我。花的錢不夠,我給你一個億你在外面都吃不到,這是真的,沒有這種被文化浸潤的人,你用理是解釋不了的,懂得人自然懂,寫這篇文章的人閲歷不多。
網友“陳羽豐”:他説的不是正宗粵菜,只是説要到當地去吃,感受當地的氣息
網友“克9527”:慈菇鹹菜湯不一定好吃,但有些時候一定最想吃
網友“走出個通天大道寬又闊”:覺得他説的自相矛盾。比如説每道菜有自己生命力,要求不能按菜系分,覺得挺有理。那怎麼又説上海吃不到正宗粵菜,非要正宗粵菜才能稱的上好吃嘛?
網友“無疆”:粵菜口味!他説的不按地區劃分菜系,按口味,正宗粵菜口味還是比較單一
網友“臣拜民”:你不怎麼懂粵菜。
網友“panda”:因為導演是上海人就把淮揚菜剽竊成本幫菜,第二季通過剪輯將淮揚菜裏穿插到本幫菜裏,引起別人誤解。對導演有些觀點不認同
網友“看完新聞心情就變壞”:覺得他説的自相矛盾。比如説每道菜有自己生命力,要求不能按菜系分,覺得挺有理。那怎麼又説上海吃不到正宗粵菜,非要正宗粵菜才能稱的上好吃嘛?
(1970-01-01)
陳曉和陳妍希相識與《神鵰俠侶》,後來兩人就開啓了假戲真戲看不清楚的模式,從兩人因為《神鵰俠侶》而上快樂大本營的時候就開始了看起來很曖昧的關係。
陳曉會在節目中説陳妍希是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會説自己是真的在陳妍希痛苦的時候感到特別的心疼,這一番話是陳曉説的時候都是用特別深情的眼光靠着陳妍希。
從那以後兩人開始戀愛的消息就傳了出來,然後陳曉和趙麗穎的粉絲就開始了痛苦的猜測,可是最後雙陳果斷的向大家證明了自己是多麼的愛陳妍希,他能夠在事業處於上升期的時候開始向觀眾公開自己的戀情,能夠在公佈戀情,帶着粉絲的嘲諷正大光明的虐狗。
雖然有人一直不喜歡兩個人在一起,可是小編覺得他們兩個人現在是真的有愛情的存在,不然何必每次出門或者被媒體拍到的時候都是手牽着手呢?
而且兩人每次被拍到在一起都特別的高興。臉上的笑意是遮都遮不住的。
現在兩人已經結婚生子,當時兩人在結果時的一幕讓她們兩人的婚姻倍受網友的關注。陳曉將陳妍希的頭紗掀起來然後趁着頭紗還沒有落下的是親吻了陳妍希。
陳妍希當初遇見陳曉的時候頂着最醜的小龍女稱號。
可是還是被陳曉愛上了,這説明一個男人如果真的愛你,不管你是什麼樣子的,都沒有關係,何況陳妍希真的是一個好妻子啊!陳曉就曾經説過陳妍希會在同居後給他做飯,按摩,這些東西應該是很多明星都做不到的吧!
陳妍希可能大家覺得她長相不是特別的好看,可是卻能夠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中成為大家的初戀,大家的初戀難道如此的不堪嗎?
如果大家承認自己的初戀長得醜那小編真的無話可説。
陳妍希真的情商很高啊!能夠在被網友罵的時候,用自己的實力打臉,一個月直接就瘦了十斤,並不是每個人在網友羣嘲了之後都會用力的減肥。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U45597639”:好喜歡+好喜歡
(2017-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