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不同流俗尊曹貶袁的巨眼英雄是誰呢?
公元190年,因為董卓擅自廢立,關東諸侯紛紛起兵。當時,關東聯軍公推袁紹為盟主。可是,在天下豪傑紛紛歸附袁紹的時候,有一位叫做鮑信的將軍,卻公開宣稱:“夫略不世出,能撥亂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雖強必敗。君殆天之所啓乎!”鮑信認為,天下諸侯中,唯獨曹操能夠撥亂反正,認為曹操是上天派遣的人才。鮑信嘴上是這麼説的,心裏也是這麼想的。從反對董卓開始,到曹操在兗州建立根基,鮑信都追隨着曹操,維護着曹操,一直到最後戰死沙場,屍骨不存。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同為一路諸侯的鮑信這麼看好當時還籍籍無名、受人輕視的曹操呢?我們再看看鮑信的這句話“苟非其人,雖強必敗”,其人是怎樣的人呢?是能夠撥亂反正的人。鮑信此人,從一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就是一位心中有着國家大義的“正人”君子。何進掌權時期,鮑信接受大將軍何進的舉薦,擔任騎都尉。就職之後,第一項任務就是回鄉召集部隊,返回京師,準備掃除宦官勢力。鮑信拿出家財,招募了一千來人,可是等到返回洛陽的時候,何進卻被宦官殺害,宦官又被袁紹兄弟除去,董卓乘虛而入,控制了朝廷大權。鮑信看到董卓入京,第一個建議袁紹突襲除掉董卓。鮑信認為董卓為人兇殘,如今手握重兵,肯定心懷不軌。我方如不提早動手,日後必然吃虧。此時董卓剛到京都,士卒疲憊,我方對他發動襲擊,一定可以大獲全勝。當時,袁紹曾任西園八校尉之一,又是何進心腹,擔任司隸校尉,掌握京畿治安,其弟袁術又是虎賁中郎將,可以説完全有實力和董卓交鋒,甚至消滅董卓。
可是袁紹此人,一向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當年為了保全自己,而假託何進命令抓捕宦官家屬,就是一例。現在董卓進京,到底帶了多少人馬,還不清楚。何況就算是董卓進京,也不敢對手握兵權、門第高貴的自己如何。袁紹還在期待在新政府當中分一杯羹。其實,在鮑信建議的時候,董卓只不過率領三千騎兵入京,袁紹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除掉董卓。可是隨着時間過去,西涼大軍陸續開進,京城的那一兩萬人馬根本就不值一提。就算是西園新軍如何精鋭,也難以抵擋西涼虎狼之師。於是,袁紹這鳥人投機失敗,只得灰溜溜離開京城。袁紹本是擁立少帝劉辨的大功臣,而董卓廢黜少帝,擁立獻帝劉協,袁紹已經無法立足,於是在渤海起兵。天下諸侯也懷着各自不同的目的,來到反董的大旗下。鮑信也棄官逃離京城,回到家鄉,積極籌備,幾個月時間竟然就召集了兩萬人馬,七百騎兵,五千多輛車子。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鮑信説了上文的那句話。
很明顯,鮑信的話處處在表揚曹操,更是在批評袁紹。苟非其人,雖強必敗,袁紹也好,董卓也好,都是打着大義的旗幟在撈取自己的好處,最終必然敗亡。天下諸侯唯獨曹操心中有“正”,在誅殺宦官,反董卓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中為朝廷,為國家考慮。鮑信為什麼這麼評價曹操呢?在何進、袁紹等人策劃誅殺宦官的時候,何進不好意思親自動手,袁紹就建議讓諸侯率軍入京,借刀殺人。有識之士都認為不妥。當時曹操有何反應呢?太祖聞而笑之曰:“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見其敗也。”
曹操聽説這個消息就笑了,他認為宦官在宮廷服務,從古到今都有,只是當今皇帝不應該給他們那麼大的權力,以至於禍害天下。現在既然想要懲治宦官,何必牽連過廣,誅殺首惡就夠了。一個獄吏就解決問題,有必要紛紛攘攘徵召各地部隊嗎?你們若是想把人家一網打盡,那他們還不狗急跳牆,拼命掙扎。我料定這件事情就要失敗了。在眾多賢人的分析當中,曹操的話最有領袖氣度。確實,宦官自古以來就為人輕視,先天就處於禮法、輿論的劣勢。若非漢靈帝寵信,十常侍早就死無葬身之地。在何進掌權之初,趙忠、郭進等人不就是看到自己一方是無法獲勝,才會殺死蹇碩,丟車保帥嗎?聞而笑之,何等睿智!一獄吏足矣,又何等大氣!
估計因為曹操是宦官的後代(祖父曹騰是宦官),曹操的進言何進沒有采納。歷史上的曹操沒有像演義當中一樣去行刺董卓,不過卻也沒有阿附董卓,換取富貴。看到董卓亂國行徑之後,曹操知道單憑個人力量無力反抗,於是主動放棄了董卓賞賜的高官厚祿,冒着被沿路通緝的風險,逃離回鄉,積極籌備起兵。也就是説,袁紹誅殺宦官,反對董卓,更多的是出於個人利益,前途官爵的權衡,而曹操則更多對朝廷,對國家的關切。袁紹是被動反董,曹操是主動起兵,在個人的政治修養上,志向品行上,自然就有了高下之分。於是,鮑信説:“能撥亂反正者,君也。”曹操確實可以當得起這個評價。
後來冀州刺史韓馥邀請袁紹前往冀州,可是袁紹卻乘勢除去韓馥,自己接管了冀州,並且以冀州為根據地向四周拓展地盤,把反董完全丟到了腦後。鮑信看了非常生氣。鮑信認為,袁紹曹操等人豎起大旗反對董卓,而獲得天下響應,根本原因就是這件事情符合大義。而現在袁紹身為盟主,卻利用權勢為自己謀私利。鮑信認為袁紹那就是董卓第二。可是現在袁紹擁有天下最富庶的冀州,要想和袁紹宣戰又力不從心,如果同流合污又於心有愧。鮑信建議曹操遠遠的呆在黃河以南,等待時機。曹操聽了,非常贊同。後來,曹操擔任兗州的東郡太守,鮑信則擔任兗州的濟北相。當時青州黃巾幾十萬人流竄到了兗州。鮑信認為青州黃巾遠來,糧草難繼,可以先避鋒芒,以守為主,時間一久,黃巾不戰自潰。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建議,主動出擊結果被黃巾亂軍殺害。兗州州府衙的主要屬官陳宮和劉岱最信任的郡守鮑信共同商議,決定擁立曹操為兗州刺史。並且,鮑信親自出面,到東郡迎接曹操到兗州上任。鮑信再一次推了曹操一把。從郡太守級別,成為刺史、州牧級別。
曹操就任兗州刺史之後積極備戰,依然選擇主動出擊。畢竟曹操手下有不少得力干將,取得了幾次小小勝利之後,曹操就有些驕傲輕敵了。有一次行軍路上,偶然遭遇黃巾主力,敵眾我寡,鮑信為了掩護曹操而身陷重圍,最終戰死。等到大軍趕到,才勉強打退黃巾軍。曹操下令遍尋戰場都找不到鮑信的屍體,只得用木頭雕刻成鮑信模樣安葬。曹操祭祀的時候,淚流不止。、世人説起漢末那些巨眼英雄,都會想起許劭、司馬徽之流,其實鮑信也是其中之一。鮑信不但能言,而且身體力行,主動去實踐撥亂反正的信仰。在名利面前,鮑信很少想到自己,董卓入京,勸説袁紹也好;袁紹稱雄時,讚許曹操也好;劉岱去世,擁立曹操也好,都是一心以國事為重,以社稷為重。如此豪傑,卻最終屍骨無存,不禁一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