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頤和園巴黎畫廊 兩幅肖像揭秘晚年慈禧真容(圖)

由 郎文芬 發佈於 八卦

 


  德和園保存的慈禧肖像(局部),神態安詳,顯得保養極好

  巴黎畫廊展出的慈禧肖像(局部),讓人感到她強大的意志

  荷蘭人華士·胡博用他的兩幅慈禧油畫肖像,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百年謎題。這兩幅畫,容貌的細節不同,精神氣質更是迥異,這是什麼原因呢?哪幅畫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實面貌呢?

  如果慈禧知道這位畫家還另外為她畫了一幅肖像,她還會對他説“Good”嗎?

  當一位荷蘭畫家把他繪製的肖像小樣交給慈禧審閲的時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語評價道——“Good!”

  這是1905年曾經真實發生的一幕。慈禧講出這句英語並不奇怪,此前,她曾多次問過當時擔任外務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英語中“好”字怎樣説。慈禧也曾向伍博士問過其他一些英語詞彙的發音。不過,也許由於潛意識的作用,她從來沒有問過英語裏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彙——“謝謝”和“對不起”。不管怎樣,説“Good”,證明慈禧對這幅畫十分滿意。然而,對畫家來説,令客户滿意的作品,一定是最真實的麼?至少,這位叫做華士·胡博(Hubert. Vos)的畫家心中,大概不作如是想。如果説“Good”的慈禧太后知道他此時心中打的主意,只怕會改用滿清十大酷刑來招待這位客人。因為,這位荷蘭畫家還另外為她畫了一幅肖像,太后並沒有見過。

  如果到頤和園參觀,在德和園裏可以看到一幅鑲嵌在落地鏡框裏的油畫,高234.5釐米,寬144釐米,畫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透視合理,神態安詳,栩栩如生,顯得保養極好。2007年專程從荷蘭趕來修復這幅油畫的文物專家安娜·範·格里文森評價道:“幾乎可以感到太后臉頰上脂粉的質感。”在很長時間裏,人們都認為這是慈禧的油畫肖像中最為真實準確的一幅。能得到這樣的評價,與華士·胡博的藝術造詣是分不開的。

  華士·胡博,本名Hubert.Vos,1855年生於荷蘭,在中國期間一度用名胡博·華士,但被清朝官員提醒在中國姓應在前,於是改而自稱華士·胡博。他是荷蘭最出色的肖像畫畫家,曾為荷蘭女王、朝鮮國王、李鴻章、袁世凱等繪製過肖像。他是歐洲最早開始重視有色人種肖像畫的藝術家,也是唯一為慈禧畫過像的男畫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園裏這幅畫,並不是華士·胡博為慈禧所繪的唯一肖像。1906年,他在巴黎畫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畫像。畫中的慈禧完全沒有德和園所存油畫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帶着咄咄逼人的表情。展出中曾有報刊評價此畫——“最佳處就是雙眼,讓人直視片刻就不得不閃避開,彷彿這位東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燒着她的權勢和淫威。”這幅畫現存於哈佛大學福格美術博物館。

  頤和園和巴黎畫廊,哪一幅肖像才是慈禧的真容?

  屏蔽此推廣內容

  那麼,這兩幅畫中,哪一幅更接近真實的慈禧呢?華士·胡博雖然曾兩次訪問晚清的中國,但是他見到慈禧併為其畫像的機會,只有一次。

  華士·胡博第一次到中國,是1899年。説來這次旅行頗有些浪漫,那是他環球結婚旅行的一站,他娶了夏威夷公主凱克拉尼(當時夏威夷在一位女王的統治之下,還沒有併入美國)。在中國,他曾經為慶親王奕劻、李鴻章、袁世凱等畫像,並曾提出想為慈禧和光緒畫像,但沒有得到積極的回應。不過這幾張畫還是為他帶來了機遇。1905年,慈禧命人邀華士·胡博來中國為自己畫像,其原因據説是因為看到了胡博為奕劻所繪肖像,十分欣賞。

  1905年6月,經伍廷芳邀請,胡博來到北京。從6月20日開始,共畫了四次,但他並不知道繪畫的地點。他的記述稱,是從兵部衙門隨同伍廷芳和載振前去畫像的,“走入城關,看到荷塘環繞花園,乘小船進入,而後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來。”後人估計,胡博作畫的地點是中南海,在當時慈禧經常居住的儀鸞殿附近。胡博回憶當時“光從左側射來”,這正是巴黎展出的那幅畫很鮮明的特徵。在這裏,胡博畫出了肖像的小樣,而後在酒店將作品完成,在獲得酬勞後離開中國。三年後,慈禧死去,胡博再不曾見過這位太后。

  由此可以推斷,兩幅畫像,描繪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時年69歲。顯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為符合這個年齡。

  也有與此結論相反的證據。首先,現存當時慈禧的照片中,其形象與德和園的畫像更為接近。頗有人回憶慈禧晚年保養得法,顯得比真實的年齡年輕。不過,考慮到當時的照片都要經過嚴格的修版,真人與照片相差很大的現象並不罕見。其次,在胡博的回憶中,繪畫現場寶座後面是竹林圖案的簾子,慈禧身邊有盛放蘋果的盤子,兩邊還有孔雀毛大扇。這些,都與德和園畫像的背景更為一致。

  然而,胡博在回憶中講到,他最初試圖繪製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畫成背景較暗,略帶神秘色彩的圖畫”。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一條龍在背景中似隱似現。也許這幅畫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創造?


  畫家明白了,慈禧並不是如他所推測的那樣想要一張完全真實的畫像

  不妨再看看胡博關於繪畫過程的詳細描述。他説,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是離開中國後參照他在北京所畫小樣繪製的。這個小樣顯然不是慈禧審閲過的那個,而是他6月20日第一次繪畫後製作的另一個小樣。這是因為,在6月20日的繪畫完成小樣後,清廷方面曾提出一系列更改要求,包括:去掉眼睛上下、鼻子等處的陰影,眼睛加大,眉毛要直,嘴角要朝上,嘴唇要豐滿。據説,這是慈禧親自提出的要求。

  胡博正是根據這個要求完成了第二個小樣,先經過載振等人的審閲,感覺滿意後再次轉交慈禧。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睜開一點。這樣,再次修改的小樣才成為德和園保存肖像的藍本。可以看出,德和園肖像上,這些修改意見都得到了充分的響應。胡博也明白了,慈禧並不是如自己所推測的那樣想要一張完全真實的畫像。

  巴黎畫廊中的慈禧,雙眼上下都有明顯的陰影,突出了眼袋的存在,而且明顯畫出了彎曲的眉骨,顯示慈禧的眉毛是重新畫過的。鼻樑更加堅挺,突出了額頭的川字文,嘴角很明顯地向下彎曲,嘴唇稜角分明——在西方這或許都是表達人物具有強大決斷力的一種手段,但東方人看來,是有一點女生男相,可能感到不舒服。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點,慈禧才要求進行修改。

  由此可以推斷,巴黎畫廊的作品,與胡博的第一個小樣更加接近。換句話説,也就是與真實的慈禧更加接近,因為胡博在製作第一個小樣的時候,目的肯定是儘量真實。


  仔細端詳這幅肖像,誠如胡博對慈禧的描述——“坐得筆直,顯出堅強的意志,臉上皺紋也帶着深意似的。”也只有這樣一個刁悍的那拉氏,才能夠解釋那個時代一件件令人驚怵的往事吧。(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