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清朝歷史上曾國藩的“救國之道”為什麼不行?

由 機東林 發佈於 八卦

  19世紀,“中原王道”窮途末路,在理論與實踐上都走入死衚衕。晚清名臣曾國藩是中原王道“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最後一個代表人物。在造反的農民軍眼裏,他是嗜血的頭狼——“曾剃頭”;曾國藩攻下太平天國首都南京(當時稱天京)時,製造了早於日本侵華七十年的浩劫——南京大屠殺。他在整個過程中,不僅不對部下的胡作非為稍加制止,而且指使其弟曾國荃參與其中。

  史料記載,湘軍進入南京後,見人就殺,見屋就燒。直殺得南京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湧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所謂伏屍百萬,除了戰死者,就是曾國藩在城內外屠殺的平民。“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里野無耕種,村無炊煙。”這次屠殺最保守估計也應該在50萬人以上,清人所説的伏屍百萬也是有可能的。而屠城和對城市的毀壞程度也是歷史之冠。屠城、焚燒城後,南京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了。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城最多有100萬人。但到光緒登基的1875年,人口還不到50萬。後來李鴻章署理兩江,認為南京城需要百年方可恢復。

  據傳,由於曾國藩在南京的屠殺手段殘暴,當時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説“曾剃頭來了”,小孩就立刻收聲。可見,這是一匹多麼令人恐怖的“頭狼”。但在“夷人”眼中,曾國藩卻是另一張“温良”的面孔。“天津教案”驗證了曾國藩“窩裏橫”的“圈中狼”本性。1870年6月21日,因懷疑法國天主教堂“販賣人口、虐殺嬰兒”,天津發生數千名羣眾攻擊教堂事件。包括神父修女、法俄國僑民和中國信徒在內的50人被殺,法國領事館被焚。事件發生後,英、美、法等國聯合提出抗議,並出動軍艦兵臨城下。朝廷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前往天津辦理天津教案。

  天津民眾以為這位曾帥會像平“長毛之亂”那樣痛擊“夷狄”、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然而曾國藩到天津後,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賠償“夷狄”損失46萬兩銀,派使團至法國道歉。並且按照法國開出“殺人名單”,“但冀和局之速成,不問情罪之一當否”,不問情節輕重,對本國“刁民”大開殺戒。曾國藩辦案結果,令民眾大失所望,曾的聲譽就此一落千丈。有人認為這是曾國藩的一次外交失誤。但我認為這是“圈中狼”必然表現。只不過之前人們尚未看清他的真實面目——終其一生,曾國藩踐行的還是名為“中原王道”、實為“中原狼道”的四字基本原則:內殘外忍。

  


  對“中原王道”,曾國藩除了實踐,還有“理論貢獻”。在晚清行將就木時刻,曾國藩給出了“救國之道”。認為治理天下的辦法,在於如何運用孔孟的“王道”(指儒家的三綱五常)和法家的“霸道”(指法家的刑獄殺罰一套暴力鎮壓工具)。提出盛世用“王道”,亂世用“霸道”,平時互為參用。可見,所謂“救國之道”還是沒有脱離荀子思想——“將儒法二家的統治思想加以結合”範疇。曾國藩在鎮壓內部“羊羣”起義時,喜歡大開殺戒,甚至達到濫殺地步。就是出於信奉“亂世用重典”。在對外關係上,曾國藩主張凡事以“孔孟之道”應對,認為“夷務本難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篤敬四字”,顯然,這也是老調重彈,無外乎儒家“懷柔遠人”春秋大夢。正如王陽明的“心學”不能阻止大明王朝倒退一樣,曾國藩的“王道”也不可能挽救大清王朝走向滅亡。一切跳不出儒家圈子的理論,都不可能讓中國出現質變。19世紀末葉,中外有識之士早已經看出,中原王道已到窮途末路。

  首先是旁觀者清。日本學者在《世界國盡》一書中,對“中國仁義五常”的不能“再造輝煌”的內因進行了犀利剖析。“清國的歷史自陶虞時代開始,到現在已有4000年,過去以重視仁義五常、人情敦厚而盛名遠播。可是因不肯引進現代文明,風俗漸衰,德智漸頹,他們還猶如井底之蛙,以為自己樣樣比他國行。真是可悲。”其次,是身在此山中人,也對“儒教王道”痛定思痛。曾國藩的同鄉維新派領袖譚嗣同指出:中華文明衰落,其根本在於教義。“夫欲變法,必先變教”。雖然這位年輕的維新領袖“出師未捷身先死”,清國既未“變法”也未“變教”,但是它很快的滅亡下場,驗明“仁道不人”“王道不王”之“教”無疑是一條通向墳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