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甲午戰爭清王朝為何戰敗?戰爭開始前結局已揭曉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八卦

  成功的明治維新,失敗的洋務運動

  中國哪個朝代一戰就打掉日本千年野心?" href="https://www.nanmuxuan.com/zh-mo/gossip/OLBTZmXmZU.html">日本真正崛起並對中國虎視眈眈,是從明治維新開始的。明治維新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提出的目標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其勃勃野心展露無遺。在此之前,日本同樣被歐美列強的炮艦叩開國門,但日本這個崇尚強者、學習強者的民族,迅速轉向強勢的歐美全面學習,甚至提出“脱亞入歐”的口號。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在一份文件中説:“我東洋諸國現行之政治風俗,不足以使我國盡善盡美。而歐美各國之政治、制度、風俗、教育、營生、守業,盡皆超絕東洋。由之,移開明之風於我國,特使我國國民起速進步至同等化域。”由此,日本在近代史上開創了一個提倡衣食住行、語言文化甚至極端到日本人種也要“歐化”的時代。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具體負責殖產興業的工部省,僅1868-1875年間外聘就達到2497人次。明治政府給予外籍專家的待遇很高,當時日本一個部長的月薪是500日元,而外籍專家則在800日元以上,個別專家的月薪高達2000日元。 1884-1894年十年間,日本鐵路增長了6倍多,船舶(500噸以上者)和煤增長近3倍,生絲和鐵的生產指數增長一至二倍,蒸汽機由409台猛增至1808台……到甲午戰前,日本的迅速發展已讓世界刮目。


  此時,大清也在進行以近代化為特徵的洋務運動,而且比日本的明治維新早了8年,但其進程卻非常艱難曲折。身居京城的皇親國戚與官員士子們,大部分依然昏睡於“天朝上國”的迷夢中,不肯相信世界已經大變。大學士徐桐還對人説,所謂西洋各國,除意大利真有其國外,其餘都是漢奸捏造出來嚇唬人的。洋務運動幾乎每一項事業都招致非議,修鐵路會讓莊稼不長、雞不下蛋,辦電報則電氣會衝撞地脈、驚擾祖宗……被罵作賣國賊的李鴻章,雖然較早認識到“千年未有之變局”,但也只能在飽受爭議中推進鐵路、電報、造船、輪運、紡織、採礦等近代事業。


  眾所周知,李鴻章最得意的洋務事業,是他一手創辦的北洋艦隊。但洋務運動是隻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觸及腐朽統治階級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廢的改革。改革失敗的結果,必然首當其衝地影響北洋艦隊,使這支生長在封建落後、腐朽沒落、封閉保守制度和一窮二白工業科技基礎上的艦隊,存在嚴重的水土不服。買得來軍艦,買不來制度。舊觀念、舊體制、舊軍隊的種種弊端與惡習也不可避免地束縛、影響着北洋艦隊。

  當1891年英國《武備報》評選大清海軍裝備實力為世界第八、亞洲第一,而日本海軍排名世界第十六名的時候,美國則認定清朝陸軍穩居世界前三。而清朝大臣們也洋洋得意,在奏報中自豪地寫道:“大清快槍快炮之多,甲乎天下!”大清上下早已為所謂的中興沉醉,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大清已非鴉片戰爭之時,實力已經今非昔比,對付歐美強國沒有勝算,但對付“蕞爾小國”小日本,那是綽綽有餘。這種情緒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北洋艦隊的建設立即停滯了,自成軍後,可以説幾乎沒增一艦一炮。從某種意義上説,北洋艦隊的失敗是洋務運動失敗的必然結果,也是晚清政府改革失敗的重要標誌。


  日本海軍的擴張和北洋水師的停滯不前

  日本在明治維新初期,就奠定了大陸政策。日本首相田中義一(1864-1929)曾説:“明治大帝遺策是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第三期征服滿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1886年7月,北洋艦隊“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四艘大艦奉命去日本長崎維修。日本人一看到中國有這麼大的鐵甲軍艦,舉國震驚且自尊心受了很大刺激。在這次訪問日本期間,還發生了中國水兵在街上與日本警察羣毆致死的事。這就是“長崎事件”,它進一步刺激了日本發展海軍的狂熱。


  第二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國征討方略》,決定在1892年前完成對華作戰的準備,進攻的方向是朝鮮、遼東半島、山東半島、澎湖列島、台灣、舟山羣島。7年後,日本正是按照這個時間表和路線圖發動侵略戰爭,並幾乎達到了全部目的。

  當北洋艦隊建設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則加速海軍建設,實施了一個龐大的海軍建設計劃。1891年海相樺山資紀向內閣會議提交了在9年內建造1萬噸級鐵甲艦4艘、巡洋艦6艘,總耗資5860萬日元的議案,而且很快獲得通過。1892年,日本從英國購買了當時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吉野巡洋艦(這艘戰艦英國本來有意賣給中國,但因為清廷已經停止購艦而賣給日本,成為日本海軍的旗艦)。

  1893年2月,天皇再下敕諭,決定在6年內每年從內帑中撥發30萬元,從文武官員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艦費用。為了專門對付清朝“定遠”“鎮遠”兩艘鐵甲鉅艦,日本製造了三景觀主力艦——“嚴島”“松島”“橋立”三艦。在這三條艦上,日本人裝上了比“定遠”和“鎮遠”大15毫米的320毫米巨型火炮,而且它的航速比“定遠”和“鎮遠”都快1.5(節)。


  在1887年時,日本天皇就首先帶頭捐款,日本皇后也帶頭節約宮裏的每一分花銷,甚至連自己的脂粉錢都捐了出去。在當時,就連日本藝伎也把辛苦錢捐給海軍,小孩子也常常做捕捉“定遠”“鎮遠”的遊戲,“一定要打勝定遠”則是軍人的流行語。日本一面擴軍,一面派出大批間諜在中、朝活動,在甲午戰前繪成了包括朝鮮和我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沿線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條道路的詳圖。

  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日本建成了擁有大小軍艦31艘(比北洋艦隊多9艘)、魚雷艇37艘(比北洋艦隊多25艘),排水量達59898噸(比北洋艦隊多18600噸)的近代海軍,實力超過北洋艦隊。

  從1888年到甲午戰爭爆發的1894年,整整6年的時間,北洋海軍不僅一艘戰艦沒增加,而且一門火炮也沒更新。日本在這6年之間,每年添置兩艘新艦。

  甲午戰前,其實勝負已現端倪。